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山锦绣》都江堰 冥冥中的召唤

《河山锦绣》都江堰 冥冥中的召唤

芸芸世上,有一些事物,仿佛总是在冥冥中召唤着你。比如都江堰,本来它只是我读历史时众多名词中不太耀眼的一个,无关文化,更无关情怀,它或许还勉强能算家喻户晓,但是相较于著名的长城、长江、黄河、黄山,这并不是一个特别让人向往的名字。

虽然说稍有点中国古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但当真实的都江堰呈现在面前时,仍难以抗拒它给你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冲击。会由衷地感到文字载附的苍白与实物展示的凝重这种巨大的反差。

都江堰,这座建于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的水利枢纽,是迄今世界水利工程史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在都江堰市市区,久久地注视着市中心一座俩人的铜铸雕像,一位神情钁然目光深远的老人,一位朝气刚毅的后生,不用多想,定然是李冰父子了。看来李冰子民的后人们没有忘记这位有大禹般业绩的太守,李冰同他的都江堰一样长生于后世了,李冰书写了历史,历史也检阅了李冰。    

2200年前的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用极近原始的生产条件,构建了都江堰“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把岷江一分为内外两江,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控制进水流量三大问题。

从此,浊浊泥流循岷江原流滚滚而入长江,濯濯清流沿内江不断浸润了川西平原,成就了成都平原“水旱无忧,天府之国”的美誉。

看着深镇于岷江波涛之中的石桩人像,幻化着手握钢钎衣袂飘飘的李冰太守,凝视着沿内江澹然而去的汩汩清流,陷入了深深的深思:到底是李冰成就了都江堰,还是都江堰成就了李冰,无论如何,这座穿越2000多年时空一路默默行来的水利枢纽,漠视了几千年的朝代更迭,漠视了数不清的争霸硝烟,却一如既往地调剂着缕缕甘泉,浸润着川西四十余县的土地,灌溉面积超过一千万亩。

李冰早已离我们远去了,李冰又未离开他所奉献过、挚爱着的这片沃土,那深镇波涛之中的三个石桩巨人,不正是李冰父子及其子民的化身吗?李冰已把自己的血肉之躯连同他的精神根植于都江堰了,李冰的血液已化作都江堰中的缕缕清流遍浸了天府之国。    

刚到堰口,突然听到了浩荡的水声,好像激越的和弦,那么粗旷,奔放,坚毅和从容,竖起耳朵,仔细倾听,脑海涌动无限遐思。循水声而去,一条古朴典雅,清幽灵秀的小河进入眼帘,两岸绿树葱茏,柔枝交错,亭台楼榭掩映其中。一座气势非凡的廊桥横跨在河面上,这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古桥,叫南桥。步入桥廊,静立远眺,清凉的空气洇润着鼻翼,闭上眼睛,便感到了一种直抵心间的安宁。

水声,来自脚下廊桥的桥墩之间,水流至此处,好像蓄足了力气的跳水运动员一样,四肢一缩,身子一纵,一个猛子扎了下去,桥墩之间便留下了一个神秘莫测的旋涡。喜欢看水,更喜欢听水。常想,水应该是有生命、思想和灵魂的,那滔滔不绝、变化万千的水声,也许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水,在用自己的方式,日夜不息地讲述着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同时畅想着未来。

水是都江堰之魂,围绕着水而产生的典故和传说,形成了极富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因为有了水,这座千年古城便有了历久不衰、蓬勃旺盛的生命和穿越时空、古今交融的恒久记忆,有了兼收并蓄、多元合一的开放思维和清纯自然、恬淡从容的无穷魅力。    

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的伟大“生态工程”,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创造这项工程的代表人物是公元前256年的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李二郎。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他们的功绩。

都江堰的水声浸润着每一个根神经,能独自静享这流淌了数千年的大音,已是几世修来的福份了。从南桥,到宝瓶口,到飞沙堰,再到鱼嘴分水堤,水声始终不绝于耳,时大时小,时激时缓,一会似万马奔腾,震魂撼魄,一会似子规夜啼,如泣如诉,一会又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切切错杂弹。始终故意和团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儿看看,那儿听听,心随水声而动。在水声的浸润中,我的灵魂得到了空前盛大的洗礼。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

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此叫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至今效益不衰,其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合理,工程布置符合自然规律,分水堤、溢洪道、宝瓶口三项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发挥引水、分洪、排石输沙的重要作用。

汉武帝元鼎六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元世祖至元年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并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清同治年间,德国地貌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都江堰考察,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成为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由此可见,都江堰为古今中外文人志士所仰慕。

都江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它的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有关规定,都江堰是“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2000年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都江堰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

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沿流着官方与百姓的民间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已成为当地的一种传统习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秦文学】边智:【听都江堰水,问青城山道】(散文)​
走近都江堰
四川的保护神都江堰,为何屹立两千年不倒?不只是因为工程良心!
川蜀之行----游都江堰有感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基本原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