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山锦绣》佛教存在的实际意义

《河山锦绣》佛教存在的实际意义

佛教主要目的是教人如何脱离生、老、病、死的困扰,让人们获得圆满智慧。

佛教传了几千年,学佛之人无数,学佛人之中不乏才智之士。比如戚继光、林则徐这些武将;苏东坡这样的才子;武则天、雍正这些帝王。这些人论见识远在人们之上,难道他们都被骗了?而佛一生行乞,讲经四十九年。你见过这样无所求的骗子么?

细想想我们对佛教的理解是基于道听途说,还是学习了佛经之后呢?如果佛经都没看过,只是凭听说和想象怎么可以如此武断呢?

你如果说我不想了解他,那么就请放弃自己批评的权利。一个对你不了解的人如果错误的批评了你,你会怎么想?如果他对你的批评很多人相信了怎么办?做事要以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大家不是都明白么,一定要做到呀。

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生存的压力。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而佛教对于世间现象有着一套世界观理解。这一点上由于本人并没有亲自做到透彻的所见所证,所以仅能以一些感触来解释。就是说我还是以眼耳鼻舌的程度来认识世界,而且也以这些感官确定世界的状态从而自己作出判断。    

但是世界到底是否是我眼耳鼻舌感知的状态呢?举一个例子,一个事物在运行,而我们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来推测其前景。那么这个前景就是我们愿望的前途。比如做生意。恐怕没有人愿意主动的亏损。凡是做生意,都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且在投资以前相信绝大多数生意人都会认真预算过。但凡开张营业者基本上都有着自己似乎很靠谱的计划和推算。

但是至于生意之后会不会沿着自己设想的轨迹取走,那就不敢保证了。我们所推测的仅仅是我们头脑根据感官信息而设想的前景。像追求女孩子,看到心仪的女孩,凭感觉去主动搭话,献殷勤,所谓的讨欢心等等。然后心里想如何留下好印象,然后如何第一次牵手,接着如何发展等等。但是前景一定是这样的运行下去吗?那就不一定了。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为感情而烦恼的人呢?这个情感生活我们并不排斥它,而是通过这一点来感悟从而关联到佛教的一些成分。

而以佛教的一些观点来理解,那么是发展的前景是由诸多元素合作产生的。而非我们单凭自己的习惯理解来把握的。我们仅仅是世界里诸多元素的一部分,包括我们的思维方式等等。一切都有规律的进行。我想有钱,感觉上我需要如何的去做一件事情,然后得到收入,但其实是因缘成熟让我在一个时期里见到了钱。我可以把握的生意摊位摆好,但是顾客什么时候到而且做成一笔交易并不是我能把握的。所以至于什么时候能得到这笔钱,其实并不是我的主管把握。那么我追求女孩子,女孩子是否能够认可我,最后成为我妻子以及我子女的母亲这都不是我把握的。    

由此看来似乎有些消极。但是佛教的观点中又提及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之所以能看到钱装进我的腰包,是因为我曾经的某一个行为使得我今天见到了钱装进我的腰包。这就可以理解为“因果”。我向山谷喊了一声,然后我听到了回声。对于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其中夹杂着很多元素。每个元素的作用都导致了结果的状态。

自己是什么时候与妻子相识的。我曾经在哪里与她相识的。我当初为什么要到那里去。一步一步都有原因。由此我们以感官深入最后形成了命运的轨迹。关键在于为什么这些原因出现了。

我为什么在那一年出生等等都有其原因。由此我们也就知道了“原因”对于“后果”的感召。那么经过佛教观念的剖析,对于“因”和“果”有一定的对等解析。也就是说当初我做到了一件事情,其导致的后果就是我后来见到了钱。但这个钱不会平白无故出现在眼前,而是需要一些“缘”来促成。或是做成一笔生意,或是买了一次彩票等等。    

所以,如果根本没有“因”在前,即便不断的加大“缘”也无法有“果”。这就是100个人买彩票,却不能100个人都中奖。100个人都去做同样的生意,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100个人都去追女孩,却不能都成功。

但是“理”虽然似乎是可以理解了。我们却还是有“习气”在。他比我赚钱多,我就认为我做的行业不好。他比我走得顺,我就认为他家里有背景等等。我们凡人就是这种习气。包括我本人也是这样,我虽说可以体会到“理”。但是我的“习气”依然很重。但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他的家有背景而我的没有。这才是问题所在。

所以本来在“理”上可以说通。但是却很难甘心。我们还是会凭着感官去判断。所以说回归安宁其实并不容易。所以才会有“修行”。并不是说我信佛,就意味着我安宁,那是不负责任的。我信佛意味着我通过自己的经历以佛理来理解分析,而且在一次次不断经历后得到的一种感触从而真正的把心放平稳。也就是说“理”通了,“习气”也平下来了。而这是通过“修炼,修行”来实现的。    

我们所学的道理与现实生活以及身边经历遭遇的碰撞,从而剖析,再感悟,从而对于道理有更深刻的体会,这就是修行。

所以说所谓“修行”并不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佛与现实生活也不应该割裂。并不是说一谈到学佛就是出家,不嫁不娶,不食人间烟火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缘。在生活中我做了一个行为,我在做这个行为的时候的心念是怎样的。心念决定了行为的属性,行为属性决定了后果的状态。举个例子来说,我见到一个落难的美女,我拿出钱给她,帮助她。这时候我的心念是什么样的。我是希望她摆脱困境而帮助她。还是因为她美丽,希望她对自己爱慕而去帮助她。这两种心念直接影响了“帮助人”这一行为的根本属性。一个是善。而另一个则是有企图。那么善所感找的后果自然是正面的。而有企图所感找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表面看一件善事,其实是否真的善就不一定了。

当然,出家修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一般人也没有这个魄力。还别说自己有多大的责任和义务。恐怕自己如此干净纯粹的放下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很多时是习气影响我们的判断。比如说我学佛,知道行善等等。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善人。但是如果我非常需要钱,好不容易挣到了10000元钱,本来很高兴。却偏偏遇到了一个比我还苦的一个人,他更需要钱。那么我会不会把我这刚到手的10000元给他?这是非常考验人的。我不给那当然是我有私心,我给一部分说明我有一定的慈悲心,与私心相互作用从而有限的行善。如果自己毫不犹豫的将所有钱都给出去,那才是真正的慈悲。也就是说能做到这个境界在自认为自己是善人。这需要修炼。    

其实福果往往就是来源于这样的行为。因为如此才种下了一个大的善因。而我们平时多数都是不好不坏的状态。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善恶参半的人。

再往下一个问题是您提到以德报怨以及遇歹徒的例子。我是这样看的。这确实很难,以德报怨其实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如先前所说,“理”通了,“习”还在。那么如何让“理和习”平衡起来呢?这就需要在“习”上加以控制。所以持戒,忍辱都是对治习气,磨练内心的行为。因为心念决定了行为的性质。习气对于心念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把握了习气,就可以平稳心念,从而直接影像行为的兴致。

别人误会我的时候,我的情绪怎么样?我如果知道对方只是不理解,而我不应愤怒甚至诅咒。那么这就需要以忍辱心去控制自己的习惯性的恶念。由此不至于自己做出恶行来。由此不断磨练自己的心胸,外界对于自己内心的干扰就会有所减轻。    

至于歹徒持刀。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当事情面临时,还是先前所说,心念决定了行为的性质。如果不能阻止歹徒行恶或开杀戒。我们在“应对”时的心念是什么,这很重要。看看之前帮美女的思维模式来分析这个问题,我想会有更轻松些的感受。恕我这里不多说了,我怕言语中有可能被无毒的从分从而导致遗憾的结果。

再下一个问题,所谓“列强行径”。当然,当今世界“列强行为”司空见惯,而且我们中国也曾深刻的受其侵害。就这些现象,其实行为者是以政-志形态来解决问题。“政-志”以其局限性来处理事情,自然也充满了局限。以一种强力手段来应对参差不齐的社会,这是典型的国家观念。即便所谓的“敏煮”国家,也并不能包容所有的不同意见。在行事中必然有人牺牲。这是“政志”,不是“德治”。而且“米国”也不允许宗教干涉政志,而且,只要是沾染了政志,那么就不会再是纯粹的问题。这就好比我国政-府对于西藏问题的立场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原因。    

西方强调是宗教问题,而我国则强调这不是单纯的宗教问题,而是有相当大的政志含量,或者说就是政志问题。其政志属性决定了我国政府不可能以宗教立场来应对。

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来品味。为什么这样一个时代被我们赶上了。经常我们会听到“这年头如何”的感慨。但是我想同样应该思考,为何“这年头”偏偏被自己赶上了。必有因缘。

最末,自我幻想其实并不是对于宗教这个概念。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情节都是真正的自我幻想。我们可以回味。我们绝大多数人祈祷时都是祈求福果。恐怕很少有人主动求烦恼的。我们做事情也都是力求想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烦恼虽然没有求,但还是会发生。为什么我不求却也会来呢?因为这个烦恼就是自己的,不想要也是自己的。因缘具足就把麻烦摆在面前了。由此我们再回头分析福果是否也是求来的呢?如果福果注定是自己的,即便不求也同样是自己的,因缘具足也会意外的成熟给自己带来惊喜。我们每一次感受的欢喜其实都是福果的显现。

而“修学”就会让我们知道“福和祸”的根源。从而知道取舍的方法。求福,就种下能见到福的因。避祸,就停止种下恶因。但是并不是说我只要开始种下福因,恶果就不会发生了。过去的恶因如果因缘具足还是会把麻烦摆在面前。但断除恶果的唯一方法只有停止恶因而转为广种善因。    

但是这是就世间而言。我们如果更深层的认识。福果具足时是什么状态?有了钱,似乎优越感十足,占有别人的资源,损害别人的利益,行贿杀生。有艳福,则沉迷女色甚至行淫堕胎。有了权势,气压他人,自高自傲。由此这些“福”变成了造恶的温床。造恶的后果可想而知。那么由此看来,享受世间的“福”往往“祸”的因很容易种下了。那么这个“福”其实就不是真正的“福”了。而“祸”则恰恰是恶因的结束。由此“福非福”“祸非祸”,这其中体现出“空性”的道理。

佛教本质上是让人解脱,跳出轮回,免受苦难。但根据世人业力不同,不能同一而论,只能根据每个人自身条件一一解决,有人感觉世界浮躁,想求清净,给你。有人需要心灵寄托,给你。当然也有想题主这样,求个究竟,想弄个明白,这样的人也有。

就算你只拜菩萨不学佛法,信佛也可以让你做一个善良的好人。不去颠嗔痴、不去淫邪、与人为善、热爱生命不去杀生。

就算你信佛却不能严守戒律。因果报应的信仰,在你心生恶念、想做坏事时也会有所畏惧、有所约束,形成法律与道德以后的最后一道防线。    

就算你不学佛、不信佛、处处诽谤佛教、把佛教当成外道迷信来攻讦。我们慈悲、平等、不杀生的信仰,仍可以平静包容地对待你。不会发动圣战征服你,没有教法去奴役你,没有教廷把你当成异端火刑,不会因为观念的分歧与你对立。信仰这个宗教的人爱好和平、热爱生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二因缘的目的和意义
精美牙雕
高僧解密:十条人生真理,读懂终生受益,人人无法逃避
契初心 履使命:我为河山添锦绣
获取财富从认识财富的本质开始
佛教中的十大真理,一条比一条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