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心理咨询的几个困惑

关于心理咨询的几个困惑

——用唯物辩证法原理指导心理咨询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

徐国梁

前言

从事心理咨询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已经20多年了,最近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时常会反问自己一些问题,例如,我是心理咨询师,为什么自己还常常不快乐?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作用真的有那么大吗?产生心理问题的全部过错都在来访者吗?经过咨询和治疗,来访者真的可以恢复到原来健康的状态吗?心理咨询师能说会道真的很重要吗?等等。我觉得这些问题是我的困惑,也是很多心理咨询工作者内隐的困惑。这些困惑的产生,可能根源于我们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着重要的认识误区。

为了解决内心的困惑,识别认识的误区,我把大学时的哲学教材《唯物辩证法大纲》找出来重新进行学习。哲学又称智慧之学,是研究世界基本规律并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学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称哲学为“全部科学之母”,主张科学家们要学习哲学,用哲学基本原理来指导科学研究。我相信唯物辩证法哲学一定能指导心理咨询科学研究,为我指点迷津,引导我走出困惑。

  

困惑一:我们为什么时常不快乐?

心理咨询师传道、授业、解惑,为来访者提供人生指导。心理咨询师就是一个智者,就是一个修行圆满的人。心理咨询师能洞察一切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具备解决心理问题的诸多技巧,能引导来访者走上心理健康的光明之路。不仅如此,心理咨询师就像电视采访节目中许多心理咨询师所展现的那样,应该总是面带微笑,内心充满着自信和快乐。

果真如此吗?其实,恰恰相反,很多心理咨询师的内心都是不快乐的,甚至是很痛苦的。有一个很有才华的心理咨询师,经常在某个大电视台节目中面带笑容侃侃而谈,为人阐述人生道理,调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但在台下的生活中,他与配偶长期冷战,无法解决,痛苦不堪,最后在知天命之年与配偶分道扬镳。其实,现实生活中,包括心理咨询师在内,有那一个人是整天舒心快乐的呢?经济收入问题,工作任务压力问题,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处理问题,父母孝养问题,儿女教育问题,成家立业问题,健康问题等等时常萦绕在人们心头,使人忧心忡忡,时常焦虑和烦恼。来访者内心十分痛苦,心理咨询师内心也不一定快乐。

如何看待内心快乐问题呢?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不快乐是绝对的,永恒的,所谓的快乐是相对的,暂时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之中的,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有好就有坏,有上就下,有正就有反,有生就有灭,有快乐就有不快乐。没有不快乐的快乐是不存在的。同时,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意识和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世界是矛盾的,人们的意识、心理也必然是充满矛盾的。

矛盾相互依存的,也相互对立、相互冲突。人们的意识、心理中是矛盾的,意味着人的心理冲突是常态。有心理冲突,就意味着有烦恼,有心理痛苦。所以,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来看,人的内心不快乐是常态,这与佛教中“人生是苦的”或俗语中“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观点十分相似。

心理咨询工作中常见的误区之一就是认为心理正常、心理健康意味着没有痛苦和烦恼,意味着充满着愉悦和快乐。无论是来访者还是心理咨询师都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

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为人师表,为来访者提供人生示范,自己应该是时常快乐的,如果自己也时常感到烦恼和痛苦,这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心理咨询师会不自觉地把烦恼和痛苦深深地压抑到心底,面带笑容地迎接来访者。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师认为,通过自己的帮助,来访者应该重新生活在明媚的阳光中,过着快乐的生活。但是,正如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所说的,来访者往往“原来是什么问题还是什么问题”,难以改变,或者像另一位心理咨询师所说的,所有的问题都给来访者分析清楚了,改变的方法也指点了,外在条件也创造了,来访者就是要“无病呻吟”。无法彻底改变来访者,或来访者自己就是不改变,也令内心本来就不快乐的心理咨询师更加焦虑、更加烦恼甚至痛苦不堪。

从来访者的角度来看,来寻求咨询的来访者是有心理痛苦的,但不一定是心理最痛苦的。来访者往往是心理有痛苦,但又不能容忍自己有心理痛苦的一类人。他们希望自己生活在愉悦、舒适、无心理痛苦的状态。这种希望就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因为有这样的认识误区,他们不能容忍丝毫的不快乐,总是因烦恼而烦恼,因焦虑而焦虑、因失眠而失眠,痛苦不堪,无法摆脱。为此,他们或者对心理咨询师纠缠不休,就像弗洛伊德书中的咨询个案一样,连续十多年还在咨询不止;或者流连于各个心理咨询机构之间,不断试图挑选、更换更好的咨询师。

总之,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缺乏对矛盾普遍性的认识,缺乏对心理冲突普遍性的认识,误认为人生有真正的、纯粹的、长久的、绝对的快乐。走出这个认识误区,我们就能接受人生本身就是有苦有乐,有好有坏,有焦虑也有烦恼这个事实。心理咨询师将不再为自己的烦恼而自责,不再试图把自己装扮成心静如水的导师或智者,也不会期望把来访者改造成无忧无虑、快乐逍遥的仙人。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或来访者的心理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之不会发展成对抗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且在冲突之余还能时常感受到快乐和愉悦。

  

困惑二:心理咨询师的作用真的那么大吗?

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是收费的。在国内某个著名心理研究所网站上看到,该所最权威的咨询师每次咨询收费2000元,次权威的咨询师每次收费是1000元,其他在列的咨询师每次收费是500元。既然心理咨询师服务是收费的,说明其服务是有价值的、有用的,而且按道理推断,收费越高,咨询师的作用必定更大。但是心理咨询师的作用果真有那么神奇吗?

国内有一个事业比较红火的心理咨询师,他曾经是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在刚入大学时就有抑郁症,接受了治疗,但没有改善。大学毕业后,可能是家里比较有钱,他到美国留学和生活了六年,期间一直在美国接受心理治疗。我们知道美国是心理咨询最发达的地方,心理咨询师的水平都很高。美国心理咨询师一般要博士毕业,且在心理咨询机构实习两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后才能开业。我们的这位后来的心理咨询师回忆说,他在美国接受的心理咨询是无效的。正因为心理咨询无效,所以回国后他走上了心理自救的道路,最后不仅自己走出了心理疾病的泥潭,还来了一个华丽转身,成为一位出色的心理咨询师。

如何正确地看待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呢?唯物辩证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是由既对立又统一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其中必有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的,决定着该事物的性质;另一方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例如,在心理咨询中,心理问题和改变心理问题的力量就构成了一对矛盾。如维持问题的力量强大,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改变的力量弱小,成为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此次心理咨询的性质就将是一次失败的咨询;反之,如果改变的力量强大,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决定此次心理咨询的性质将成为一次成功的心理咨询。唯物辩证法还认为,任何事物中包含多种矛盾,其中起着领导的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存在和发展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的为非主要矛盾。例如,在咨询过程中,常常会有来访者、心理咨询师、来访者亲属、心理咨询师助手等多个主体参与,在这些主体中,谁应当是起领导性决定作用的呢?是来访者?是心理咨询师?还是其他什么人?

按理说,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应该对心理咨询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但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证明情况并非如此。众多的研究结论都认为,心理咨询和治疗有效的共同因素包括治疗关系、来访者的治疗意愿和行动能力、治疗师的修养和所使用的技术、治疗环境等等,但是,几乎没有任何研究结论把咨询师认定为心理治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人本主义治疗大师罗杰斯说:每一个人都具有理解和处理自己问题的能力,心理治疗师永远不可能比来访者更了解他们自己的心理。治疗师是不可能去修复来访者内心的“破洞”的,治疗师的任务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来访者自己“生长和改变”的氛围或环境,通过接纳、关注、理解、跟随、支持等让来访者自我痊愈、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社会心理学控制点理论研究发现,对个人生活中发生事情的预期和归因有两种倾向,其中内控者认为事情发生的概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个人的努力一定会带来预期的结果,而外控者则认为事情的后果主要依赖于命运、机会或外部力量,自己的努力并不能带来什么变化。内控者相比于外控者行为的动机更强,责任感更强,更加自信,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健康程度更高,人际关系更好,有更高的成就。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来访者不是像医院手术中病人一样完全被动地接受治疗的,相比于心理咨询师的外部作用,来访者本身内在的信念、个性和动机对治疗效果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且,来访者越是依赖心理咨询师,越难发生根本性改变,越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越能早早地走出心理的困境。

因此,心理咨询师的作用有一定限度的,来访者的个性、信念、动机以及有效的行为等内在因素对咨询效果的取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无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来访者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困惑三:问题的全部过错都在来访者吗?

咨询中,面对来访者的消极、固执和毫无改变,心理咨询师会怒气、怨气和厌恶之心同时生起,认为心理问题产生和咨询毫无效果的全部过错都在来访者身上。心理咨询师会认为,正是因为来访者不思进取,消极应对才使自己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样,也正是因为来访者思想固执,消极被动,缺乏意志而导致心理咨询不见起色。情况果真是如此吗?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毫无例外地受因果联系的支配。事物因果联系方式是复杂多样的,一个原因可以有多种结果,一个结果也可以有多种原因。事物的原因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内因和外因等。不同的原因在事物结果产生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例如,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在心理疾病致病原因研究得到了验证。心理疾病致病原因研究认为,不同的因素,例如遗传基因、身体素质、价值信念、认知模式、个性特点、个人创伤性经历、糟糕的人际环境、各种压力事件等都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有时候,一个因素就足以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但大多数情况下,仅仅一个或两个因素是不足以导致心理障碍的,只有当多种因素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生活中,超过当事人承受的临界点时才会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也就是说,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各种因素叠加或长期积累的结果,有些因素是不受来访者掌控的,心理问题产生并不完全是来访者的过错。

尽管心理咨询师是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但如果多种致病原因叠加在心理咨询师身上,同样能引发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人本主义治疗大师罗杰斯曾在《论人的成长》中写道:“我现在越来越会寻求别人的帮助。尤其是在海伦(注:罗杰斯妻子)生病的时候,因为要照料海伦,放下心爱的工作,我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一方面我要承担婚姻的责任,照料海伦,另一方面我要过自己的生活,照顾自己。我意识到我没有办法处理所有的事情,我必须寻求帮助,包括寻求心理治疗师朋友的帮助。”

心理疾病患者并非都是思想固执、不思进取、懦弱无能、缺乏意志的社会竞争的失败者。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自述:“在2000年前,我是抑郁症患者,多次想自杀,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直到2006年,我在西贝莜面村吃饭,我们坐在大厅,有很多来自内蒙古的农民姑娘在唱歌,我请她们来唱歌,一首歌3块钱。我看到她们那么兴奋、乐观,这么热爱生活,贫困的农民都想活下来,为什么我不想活下来?那一天,我流了很多眼泪,从此我再也没有想过要自杀。”福耀玻璃集团创建者曹德旺在《心若菩提》一书中自述在事业小有规模时也曾内心迷茫,甚至跑到寺庙去要求出家,经寺庙方丈劝说后才下山继续他的事业。

同时,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角度来看,来访者是内因,是取得咨询或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咨询师虽然属于外因,但也是取得咨询或治疗效果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心理咨询或治疗效果的取得是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共同合作的结果。如果心理咨询师把咨询没有效果的过错全部推卸给来访者,来访者同样可以把咨询无效的过错推卸给心理咨询师。

归因理论的研究者发现,当人们解释他人的过错时,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将原因归结为其个人品质和态度。反过来,当自己发生过错时,则通常将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而非自己的能力和品德,这种普遍倾向被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在对待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心理咨询效果不佳的问题上,心理咨询师是不是也会产生基本归因错误呢?

  

困惑四:来访者的心理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态吗?

我曾经多次参加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论文考评,在考生论文结尾部分,看得最多的词就是:经过咨询,来访者重新恢复了心理健康。每每看到这样的表述,我就会皱眉头,因为这样的表述可能隐含了一些重要的认识误区,如果不能消除,可能会形成心理咨询师的思想束缚,并影响心理咨询效能的发挥。

第一,人的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在不可能解决以前的心理问题,现在也不可能回到以前“健康的心理状态”。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形式,是物质不可分离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停地运动、发展和变化中的。事物的静止、稳定是相对的,而运动、发展、变化是绝对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表达的就是辩证法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思想。河还是这条河,但不是以前的河,已经是变化了的河。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心理本质上是一种状态和一种过程,是时刻在发展变化的,停止不变的心理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定义为固定化、模式化的人格也只是相对稳定,仍然处在变化之中。一个80岁的人的人格特点与其20岁时的人格特点肯定是大有不同的。

就如80岁的人不能回到20岁时一样,因时空在不断变换,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人们是不可能回过头去解决若干年前的心理问题的。我曾经参加过一期岳晓东教授主持的心理工作坊,在提问和分享环节,一位中年女性心理咨询师痛苦涕泪地叙述了她与母亲的矛盾和冲突,向岳晓东教授寻求解决办法。岳晓东教授当时就非常严肃地指出,多年前你在工作坊中就提出过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死死纠缠过去的问题不放呢?现在能解决以前的问题吗?其实,无论是以前心理健康状态还是心理不健康状态,都是过去式,都是不可“恢复”。

第二,心理咨询的目标不是要为来访者消除以前的心理问题或回到以前健康的心理状态,而是要构建适应未来变化的心理能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一个周期似乎是恢复到了原来状态,实际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相似。从心理咨询角度来看,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是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一种可能是心理不如原来健康,因为来访者遭受了心理磨难和创伤,留下了心理阴影,内心可能变得更加脆弱或敏感;另一种可能是心理比原来变得更加健康和坚韧,因为来访者经历了心理磨练和锻打,有了对抗心理困难的经验,并从心理咨询师那里学会了新的调节心理的方法。这就不简单的恢复心理健康,而是更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的目的不是要使来访者恢复原来的健康心理状态,而是要帮助来访者学会一种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保持心理和谐的调节能力。江光荣教授在《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一书中引用了心理学家布洛切对心理咨询的功能定位:心理咨询就是要“帮助个人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对环境中影响自己行为的因素的反应方式,帮助他确定其行为方式的个人意义,并设法为进一步的行动弄清目标和价值。……同时咨询促进个人的效能和控制,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这是一种放下过去,放下问题,面向未来,面向发展,面向成长,积极的心理咨询。

  

困惑五:心理咨询师能说会道真的很重要吗?

现在全国各大电视台几乎都有情感类综艺节目,在节目中几乎都会有一个心理专家作为点评嘉宾之一,从心理学角度在现场对当事人的心理、行为、情感进行点评,并提供建议。这些心理专家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口齿伶俐、侃侃而谈,令自己非常羡慕。相比之下,自己思维缓慢,口舌笨拙,说的都是大实话,体现不出心理学高深的专业性,更没有语言的艺术性。我时常自我怀疑:像自己这样的人能当好心理咨询师吗?

在重温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大师罗杰斯的几本书籍后,我的自信心似乎得到了一些恢复。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第四章中写道:“我喜欢写作一方面是我有一颗好奇心。我喜欢通过文字的、概念化的方式去发现和探索一些事情的道理。另一方面,在我内心中,我还是那个害羞的小男孩,觉得与人沟通非常困难。写作是我与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我非常希望能被了解,写作是我向人们传递信息的一种可靠的方式。”可见,心理治疗大师罗杰斯并非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但是,不善言辞并不妨碍罗杰斯成为伟大的心理治疗师。这是为什呢?

第一,罗杰斯认为,心理咨询师不可能为来访者安排生活。就像蜈蚣等百足虫本身能行走一样,一旦他人帮它们安排腿的运动方式,它们必定陷于瘫痪而无法行走。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物的一般性和共性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具有自身特有的个性特点。在解决事物矛盾时既要了解事物的一般规律和解决方法,同时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罗杰斯深深懂得辩证法中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原理,他知道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绝对不会通过滔滔不绝的说教把心理咨询师自己的或通用的观点和期望,不切实际地强加在来访者者身上。他说:“因每个人观察方式、参照系、感受方式不同,同一个现实世界,在每一个人头脑中所形成的'现象场’是不同的。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真实世界’。因此,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真正地、完整地了解自己”。“治疗师永远不可能比来访者更了解他们自己的心理”。“每一个人都具有理解和处理自己问题的能力”。“有问题的人群拥有应对问题的最佳资源”。心理咨询师最主要的技能不是说,而是倾听。倾听的另一面就是来访者自由的表达,通过自由表达,来访者提升自我认知,实现自我调适和自我痊愈。因为能够倾听来访者的心声,发挥来访者自我痊愈能力,罗杰斯尽管不善言辞,但心理治疗效果很好。

第二,不少心理专家认为,在心理咨询中做什么比说什么更重要。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为,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出真知,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和得到检验。人的心理、认知、行为、情感和社会环境等是紧密相联系的,人的心理出现了问题,仅仅靠说教,或仅仅从心理层面、认知层面来进行调节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更多的具体的实践性行动。来访者在应对问题过程中产生的领悟才真正具有改变的力量,来访者在实践中学会的心理调节方法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应对问题的工具。

《高明的心理助人者》的作者吉拉德·伊根说:在心理咨询中“一味地解释原因容易强化当事人的问题心态,克服问题行为的最好方法不是聚焦于消除这种行为,而是以导向未来的建设性行动有效地替代它。”

所以,心理咨询师能说会道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来访者采取切实有效的改变问题的行动。就像罗杰斯一样,内向的不善言辞的心理咨询师同样能成为治疗大师。

2022年4月22日星期五写于南昌

参考资料

1. 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人民出版社,1979

2.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78

3. 郑日昌 江光荣 伍新春,《当代心理治疗与治疗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江光荣,《心理治疗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美】苏珊·诺伦—霍克西玛著,刘川 周冠英 王学成译,《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6. 【美】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 乐国安 张智勇译,《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7. 【美】卡尔·罗杰斯著,石孟磊译,《论人的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8. 曹德旺,《心若菩提》,人民出版社,2020

9. 【美】吉拉德·伊根著,郑维廉译,《高明的心理助人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位心理咨询师的体会与感悟
【疗愈】罗杰斯谈无条件接纳|咨询室中最不需要的是心理治疗师
心理治疗给人们带来的10个改变
“装聋作哑”:甜蜜爱情调味剂
【引用】涴市镇初级中学学生心理咨询记录表
改变没有想象那么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