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位“胆大财大”的国家厅级领导,突然离世后,屋子里的东西震惊世人…

逆天子按:在推送这篇文字之前,小编特意去网上搜了一下关于今天要讲述的这位主人公的信息,发现少之又少。他身上有很多标签,曾经是中国厅级干部,却突然辞官当教授,可有人说他丝毫没有教授的气质,他最喜欢的一个标签是“植物学家”,他曾说:“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53岁因车祸意外离世,但他对后来者的影响,仍在日益彰显。“追梦者”,多位师友、学生回忆他时,用了同一个称呼,指其心怀家国,锐意进取,是一个真正有梦想的人。他就是钟杨。

01

 

1964年,钟杨出生于湖南邵阳,母亲是中学化学老师,他是个“天才神童”,14岁初中毕业,之后他仅用一年时间,就把高中的课程全部学完了,年仅15岁,就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又学了最难的专业:无线电技术,19岁一毕业没想到学无线电的他,竟被分配到了中科院武汉植物所。


当时他利用自己的特长,负责所里唯一的一台计算机,他检索出当时国外最前沿的科研文章,还和妻子一起做了一个将计算应用于荷花分类的研究,没有想到这个工作的开端,让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热爱。后来竟然一路学习还考上了国外知名大学的生物学博士。


无线电与植物真的是风马牛不相及,酷爱物理的他,完全就是植物学的门外汉。可那个接受分配的年代,大家都无怨无悔,干一行,学一行,学一行,爱一行。


后来他在植物学领域名气越来越大,又赴美国做访问学者,当时90年代那批去美国的,很多人都留下了,而他却毅然回国。


他说:美国吧,你可以这样想象,可能是你的一个比较有钱的亲戚,或者是一个朋友。我们可以过去学一点东西,对吧?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热情、我们的整个事业还是应该在中国的。


 而他不仅义无反顾的回来了,还没空着手!那个年代有人回国,都会给自家带一些彩电、冰箱,而他却把攒下的生活费,都买了计算机设备,回来一并捐给了单位。他的妻子曾说:我们一起去提货的时候,海关都不相信,怎么可能有人,用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给公家买设备。


可他就是这样的人,头脑里经常想的就是:我应该为这个单位,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事。


踏入植物学领域,一干就是十多年,后来优秀的他,成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的副所长,那时他才刚刚30岁出头,已是国家副厅级干部,未来的仕途前景,绝对是看得见的。


可他干部还没做上几天,复旦邀请他,到复旦生命科学学院当老师,他想都没想就立刻答应了。


在他眼里当老师搞研究,比当领导搞人事更有份量。之后在上海生命科学院,他和同事们一起确定了将要突破的方向,那就是:种质资源的研究。


02


 2001年,钟扬最初来到西藏,只是和同事、学生一起野外考察,没有人想到,他此后16年的工作重点都没有离开这片土地,直至9月25日清晨的那场车祸,才戛然而止。


他是为种子而来。青藏高原是全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有1000多种特有种子植物,但高寒艰险、环境恶劣,甚少有植物学家涉足盘点过这个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  


“十年前,即使在全世界最大的种子资源库中,也没有西藏地区的植物种子。”作为植物学家,钟扬深知种子的重要性,于是自己投身于收集种子的漫长路上。  


为了收集西藏巨柏的种子,钟扬和藏族博士生扎西次仁曾在雅鲁藏布江两岸,花了整整3年时间,给每一棵巨柏树进行登记,直到将世上仅存的3万多棵巨柏都登记在册。采集的高原香柏已提取出抗癌成分。图片说明:钟扬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  


扎西次仁回忆,钟扬血压高,身材又胖,刚到西藏时高原反应厉害,头晕、恶心、无力、腹泻。但钟扬从不抱怨,为装更多采样,出门只带两个面包、一袋榨菜、一瓶矿泉水。几乎天天如此。  


一位学生耿宇鹏回忆,一次钟提出去阿里采样,学生们叫苦,那里太高,而且物种较少,辛苦一天也只能采几个样,不比藏东南,物种丰富,条件也更好,钟杨却说,“正是因为别人不愿去,我们必须去。”


工作日记《藏北的窗》中,钟扬曾有这样一段记录,足见住宿条件之艰辛:“半夜,一阵胸闷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我急忙唤醒同屋的博士生老王,说‘开点窗吧’,”他应声起床。


黑暗中,却听‘哐当’一声巨响,一股寒风扑面而来——糟糕,老王把整面窗户从二楼推了下去……”  


困难不仅于此,没有旅店,钟扬就裹着大衣睡在车上,突遇大雨冰雹就躲在山窝里,常常披星戴月赶路,峭壁上蜿蜒的盘山路,曾有巨石滚落砸中钟扬所乘的车......藏族同事给他起了个昵称——“钟大胆”,只要对研究有帮助,他就一往无前。  


因为他本人的豁达,加之妙语连珠,幽默风趣,他的艰辛很多时候也许并不为旁人认知,但成就是公认的杰出。图片说明:钟扬在西藏考察,赴阿里途中。  


他和团队在雪域高原追踪数年,最终寻获了“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另一边,他的努力下,西藏大学成功申请生态学硕士点、博士点,生态学科今年还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名单。 


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钟扬高原反应严重时,常常一边插着氧气管,一边连夜修改研究报告。


2003年,申报终于成功,成为西藏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消息传来,整个大学都沸腾了。

03


钟扬逝世后,曾有学生在网上直言,他“做到这个成绩了,已经可以坐在办公室里,指导着手下一批人干活了”。现实中,他却偏偏是“身居高位,依旧愿意去吃最苦的苦”。  


曾经的同事、中科大校长评价:钟扬是一个特别纯洁和高尚的人,胸怀坦荡,为了理想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勇往直前。  


1997年,34岁的钟扬升任中科院武汉研究所副所长,跻身副局级干部序列,但仅仅三年之后,他就陈家宽教授邀请下,加盟复旦做了名普通教授。 


当初之所以选择复旦,也是因为复旦信任教授,几乎没有急功近利的考核,给予充分自由的发挥空间,“他喜欢着这种充满着人文情怀的文化土壤。”  


无论是去西藏收集种子,还是在上海海边种植红树林,钟扬都是出于理想,而非私心,不计眼前的功利。” 


钟扬担任复旦研究生院院长时,从没有为自己的学科,为自己的学院争取过任何特殊资源。  


“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去做”、“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生前留下的话中,散落着许多与国家、人类命运有关的句子。


他并不提起个人在繁重的科研、管理工作之余,钟扬还始终致力于科普工作。他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的筹建,作为学术委员会成员义务服务了17年。


同事回忆,为了节省时间,钟扬每次出差都选择最早班飞机,只为上午到达后就能立即开始工作,为此多次深夜睡在机场。最多的一年,钟扬坐了超过170次的飞机,有时密集到一周10趟。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边珍曾跟随钟扬前往墨脱采样。她回忆,当时团队住得简陋,床是木板搭起来的,房间隔音不好,睡时已经凌晨一点半左右,但凌晨四点半时,她就听到了钟扬敲键盘的声音。  


“他休息时间非常非常少,他有一句话,说老师有多勤快学生就有多勤,”叶敬仲说,“我相信他一天也就是最多睡个四五个小时,人家休息娱乐的时间他全部用在工作上。”  


2015年,钟扬突发脑溢血,博士生徐翌钦曾和同学自发前往病房陪护。钟扬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的第一天,徐翌钦陪在一旁,在凌晨三点听到了手机闹钟响了。第二天他问了才知道,这竟是平日里,钟扬提醒自己睡觉的闹钟。


“我很累,希望能快快休息一下,不要再过每天睡眠3小时的日子。”钟扬自己后来回忆突发脑溢血那个危急时刻,曾少见的显露出了脆弱的一面。但在住院10多天后,他又重新投入工作,当时他仍“半身不遂”,甚至都打不开午餐盒。  


“他真的是在博命、玩命。”钟扬妻子张晓艳说,这些年钟扬身体透支,心率已经低到临界点,自己和家人一直劝他不要那么拼命,“他说这个事情,总要有人做。”  


“我说你能不能筛选一下,他说哪一个不重要。”张晓艳说,大病过后,钟扬变得更有紧迫感,“他老是讲,再给我十年。我们大家都在劝他,应该多休息,但是他觉得,好像更加紧迫。”


钟扬最终没有等来又一个十年。2017年9月25日清晨5点多,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的出差途中,他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去世前不久,钟扬还到西藏墨脱最偏远的背崩乡上钞希望小学,为那里160多名门巴族学生做科普讲座。讲座后,钟扬看到学校破败的情况,当即想要捐出10万块钱,校长拒绝了,但是邀请钟扬常来,“带来科学的火种”,钟扬当时毫不犹豫答应,如今也无法践诺。


钟扬还曾想给每一个民族都培养博士生,想为上海海边增添一片绵延不断的森林,宏愿亦不能再亲自实现。而和妻子约定15岁以后自己来管儿子,也要永远失约了。就在今年9月9日,他们的双胞胎儿子刚过完15岁生日。  


钟扬去世后,张晓艳的脑海中就常常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回忆起曾经的往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俩人一起分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刚开始合作的一个项目关于荷花品种数量,需要大量观察、记录,起初理工科出生的钟扬只做数字分析,是在她的影响下,也开始每天早起去观察荷花的开放。  


一步步成长为知名植物学家,钟扬对生命的理解也日益加深。几年前,他写了一篇名为《生命的高度》的小文,从生物中的成功者讲起,末段笔锋一转,谈到对自己的启示。  


“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他写道。


钟扬去世后,一些同事上门探望才发现,他家里竟一直是上个世纪的老旧陈设,简陋的家具,老式的电视机。工作人员整理遗物时,在陪他跋山涉水的一条廉价牛仔裤上发现了破洞,不禁潸然泪下。 来源:综合中青网,东方网等。

点击查看视频:钟扬教授援藏微电影《播种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追念!他辞掉厅级高官,带病苦行西藏16年,却希望自己毕生心血永不启用
植物学家钟扬:任何生命都会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
纪录片《钟扬》今晚播出,4000万颗种子记得他的一生,生命以更广袤的形式在大地上延续
论述百练: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缅怀钟扬教授,2分钟视频回顾伟大植物学家钟扬对人类的贡献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4.3《“探界者”钟扬》课件22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