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唯心主义世界观



唯心主义(Idealism)即唯心派,又译作理念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物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它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


含义


应该说,“理念论”比“唯心主义”翻译得更为准确,后者已成为通用的词汇。如今学界将柏拉图形上实体的“eidos”(forms),称为“理型论”,用以区别观念论的观念(ideas),观念是由经验而来;柏拉图的理型,却不是由经验而来的;因此,“理型”会是比较适切的翻译。


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则认为哲学可分为两大派别,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用非马克思主义的话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客观的,也是绝对物质的,都是绝对真实的,万事万物自我演化的,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唯心主义的核心是世界不是绝对客观的,世界依附于意识而存在,无客观实践论证坐标。


唯心主义对心(广义)的定义:一切抽象事物的总称。


区别


客观主义


起源于公元一世纪的耶路撒冷的基督教(相传为耶稣所创立,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及其它一些分化出来的小派别)所信仰的“上帝”(或称“天主”)创造了世界,并主宰着世界,并且认为:只有“上帝”创造了世界。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原罪”,所有的人都堕落成“罪”的奴仆,只有信仰“上帝”(或“天主”)及其独生子基督耶稣,并求得“保佑”才能得救,死后进入天国。他们以《旧约全书》(继承于犹太教的经典)或《新约全书》为圣经。在《旧约全书·创世纪》中对“人性”的“三重祝福”依次是:人的灵魂是“上帝”的肖像,亚当获得伴侣夏娃,人掌管万物成为万物之灵。


世界二大教:基督教(特别是其中的因明学)以及伊斯兰教,它们都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产物,都承认“神”或“上帝”或“真主”的客观存在。


如果将抽象非实体进行神化、偶像化,分支则成为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同宗教常常有着密切的联系。客观唯心主义的分支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理想形式。


孔子也是坚信“鬼”、“神”的存在。《论语》的第三章《八佾》篇中记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其意思是说:孔子祭祀祖先时就像祖先真的在自己面前一样,祭祀“神”时就像“神”真的在自己面前一样。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而让别人代理,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王孙贾问孔子说:“与其讨好于奥神,宁可讨好于灶神。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孔子回答说:“不是这回事,如果得罪了天神,就没有进行祈祷的处所了。”


墨子也是坚决地相信“有神论”的,并且墨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要比孔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表现和论述得更广泛。墨子肯定“天志”和“鬼神”的作用。墨子把“天”认定为有意志的人性化的“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定“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的历史记载就是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主导下的产物。


二十四部史书都是后朝对前朝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或主观唯心主义的肯定,都是前朝如何违背“天意”骄奢淫逸、作恶多端,后朝“奉天承运”、“受天命”、“顺民心”将腐朽的前朝推翻等。


客观唯心主义的神指的是抽象的精神,不是具象的神灵。


主观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始基不是可以感觉的具体物,而是抽象的数;数才是万物的始基,数支配着世界,数包含着万物的“实质”;认识世界的结构及其规律,就意味着认识支配世界的数。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的概念绝对化、神秘化,把数看作是先于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神秘实体。他看到:一切事物无不具有量的属性,都可以进行计算。它企图在数中寻找到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和意义。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定:“万物的本原是一,一产生出二,从一和二产生出无穷的数”;“从数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有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宇宙和谐论”。他们发现数字中存在着有比例的“和谐”关系,并且世界上的万物都以数为“范例”。提出:宇宙天体也是按照某种“和谐”的数的关系进行运动、发出音调,组成一个“和谐”的大世界。


毕达哥拉斯学派又把这种“和谐”的理论用于人类社会,认为社会秩序也和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边长关系一样,存在着一种永恒的“和谐秩序”。他们认定只有贵族统治才符合这种“和谐”秩序,平民的要求和民主制都是破坏“和谐”、违反“秩序”的。他们承认“灵魂”是永恒的“客观存在”,“灵魂”可以进入肉体,给人以生命;“灵魂”也可以离开肉体,使人死去。如此这般,即存在着人的“轮回转世”,而延续着人类的生生不息。


在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孔子,其或可为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孔子对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几乎没有些许的认知和掌握,更不能说孔子能够认知和掌握“客观规律和定律”了。尽管有关的书籍中记载着孔子向老子学“道”,也没有孔子如何探索发现“道”和运用“道”的记载。


孔子对他自己主张的“仁”、“义”、“礼”等等概念都没有作出一个完整的界定,只是在别人问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的时候,孔子用某某具体的人怎样做是“仁”、怎样做是“义”、怎样做是“礼”或怎样做不是“”、怎样做不是“”、怎样做不是“礼”等等作出具体的又很主观唯心的回答,即是让他的弟子们也无法清楚地理解。


主观主义指的是主观的我,而主观唯心主义指的是主观精神、意识等(每个事物都源于主观精神,及一花一世界。)




分类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潜意识、灵魂、精神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注意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主观意识指的是自然界内在非物质的总和,不是简单指人类思维。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或理念世界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外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即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它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抽象非实体。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本体”,它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同时,由于“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故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绝非偶然,而应视其为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所然。


绝对唯心主义


绝对唯心主义,包涵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的末尾对“绝对理念”进行了详尽阐述,可其原文十分之复杂难懂,就连哲学家瓦勒斯、罗素也难以作出解释。在追究世界的本源元素时“绝对唯心”陷入了与“客观唯心”一样的观点,不同的是绝对唯心对“神灵是实体”进行了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神”以及伊斯兰苏菲主义均属于该范畴。


绝对唯心主义属于多神论,其本质追求的是悟性等,即是说一切万物的根本,人人都有的本性,这都是修行与努力的结果,而不是靠妄想而能得到,以妄想为本,以所见为真的人,永远不会发现本质的意义直到唯心的概念,成为唯我主义者。


绝对唯心主义的世界指的是意识世界,如果站在唯物的角度则会牵强的理解为唯我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并不属于唯心主义范畴。佛教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佛教的观点介于两者之间,又似乎都有包含。




理论困难


恩格斯《终结》关于唯心主义(Idealismus)这一概念,恩格斯在《终结》一书中曾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们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他们自身分成两个大的阵营。


那些主张精神而非自然界是本源的人,……组成唯心主义的阵营。另一些把自然界看作本源的人,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这里,“唯心主义”指哲学两大派别中的一支。的确,“唯心主义”一词的发源地属于哲学的领域,其词根idea便来自柏拉图哲学的中心概念——Idee(理念);


Idealismus(唯心主义)一词若直译便是“理念主义”。


对唯心主义的认识


另一方面,把唯心主义同建立在对思维和存在之关系的特定解答上的世界观联系起来虽然是有历史根据的,但是却并不意味着可以把这种联系绝对化,以至于唯心主义这个概念只能用在哲学领域之中。稍后我们将看到,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次生的唯心主义。然而,把它同某种特定世界观的联系固定化的做法似乎已习以为常。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深度。


下面的事情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中有这样一段话:


那些使一定的生产力能够被利用的条件,是社会的一定阶级的统治条件;这个阶级的由篡夺而来的社会权力,在历次的国家形式中都得到了实践唯心主义的表达……


三层含义


按照编译局的译文,这段文字有三层涵义:


1.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是阶级统治的物质条件;


2.统治阶级的权力来自其“财产”;


3.作为国家的社会权力是一种“实践的观念”。


按照译文,也可以划分出三层涵义:


1.一定的生产力发展为阶级统治提供了物质条件上的可能性;


2.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主体条件是:在社会分工中履行公共职能的那个阶级,凭借工作之便,把公共权力变成了谋取阶级私利的工具,从而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


3.对公共权力的这种阶级性质的“占有”或“篡夺”,使得社会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力,即国家。


经历了这一重大转变的社会权力,无一例外地具有“实践的唯心主义”之性质。


这种削足适履式的翻译错误从一个侧面说明,多年来,我们对“唯心主义”这个概念的理解比较狭窄,只知其一(哲学唯心主义),不知其二(非哲学形式的唯心主义)。因此,有必要重新检讨现行教科书中关于唯心主义的概念,以使它能够适用于像国家这样的非纯粹精神的现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哲学的基本问题
2017国考行测备考《李梦娇速记口诀88条》(一)
词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022吉林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带你了解哲学两大基本派别
哲学探索:世界观(两个派系、四个派别、十六个种类)
必修四 同步辅导(2-2) - 踏浪而来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