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施百忍 | 诚以成礼——生命的自然流露


 2017年元旦,和风书院如期举行“君子不器——一群人的成长”典礼,参加者无不动容,可谓人性觉醒。我想,如此美好的事物,是值得我们从学理上进一步梳理认识的。借此机会,感谢大家的付出!





文 / 施百忍


内容提要:礼的形式与内容是一不是二,但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面前,礼常被误解为仪节之礼,而忽视了其生命之理。其实,礼是生命的自然流露。生活当下,举止自然优雅的背后是情感安顿,情感之所以安顿,源自我们对人性的信赖。如何从内在培养礼的精神,而非盗用礼的公共性以快私意,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子曰:“立于礼。”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关键词:生命本然、慎独如在

 

大家知道,婴儿的心境极其静定,这使我们看到生命的本然。然而,婴儿的静定与其初生的柔和相关,此时,生命纯任自然之气,其余则需呵护照顾。从生命的成长而言,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由此可知,就个体而言,保持初衷已属不易。然而,此亦并非不可能。例如大舜,在五十岁时尚且爱慕父母,这就被视为大孝的榜样了。所谓“大孝终身慕父母。”简言之,个体的局限与可能并存。扩而大之,全体的局限与可能也并存。于是,我们既相信天下大同,又面临礼坏乐崩。在噪杂的事相中,如何回到事情本身、人本身,是我们入思的理由。在讨论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随时提醒自己,是困于事相而纷扰不断呢?还是拨云见日,直达本心?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面前,孔子强调“立于礼”

首先,我们从事相上说起。实际上,孔子虽然赞同且努力实践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礼乐文章,但他却处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以及陪臣执国命的社会现实。例如,原先专属君王身份的八佾之舞、《雍》乐以及祭祀泰山等礼乐,以季氏为代表的鲁“三家”却轻易地僭越了。此时,礼的外在形式虽然不变,但礼的精神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于是,孔子追问道:一、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二、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两个追问,分别着眼于形式和内容。也就是说,完整的礼需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然而,是什么原因使礼的内容与形式产生分离呢?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就我们的水平而言,可以讨论下习气的问题。可以说,习气是喜、怒、哀、乐发而不中节所至。若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则为仁爱之心。因此,同样是情感表达,能否感人就显得很重要。按理说,父子之情可谓亲密,但孔子在淡远与孔鲤之间的亲情的同时,关心孔鲤有无学《诗》,有无学礼。在孔子看来,学《诗》能使言谈优雅,学礼将使人生有品位。舍此以外,常人将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习相远。可以说,上面讨论的事相,与习气回环往复,是政而不正与人而难养的现实。以下,我们以例为证。

1,陈成子弑简公。这是发生在齐国的事。齐鲁是邻国,齐君被弑,鲁国应该出兵平乱。孔子因此沐浴而朝,见鲁哀公,请讨陈恒(成子)。但哀公不能做主,请孔子转告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仲孙、叔孙、季孙),孔子深感无奈,因为自己既是大夫,知道这样的大事按礼必须向国君报告,岂料国君却要他转告三子。于是,孔子再向三子报告,三子都认为不可讨伐。孔子只得重复他认同的礼:“以吾从大夫之,不敢不告也。

2,阳货欲见孔子。阳货是季家的家臣阳虎,如果说鲁国的政权旁落到了季家,事实上阳货以季氏家臣而专鲁国之政。孔子不见,但阳货赠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所谓礼尚往来,孔子等候阳货不在家时,回访阳货。不料在回来的路上遇见阳货。此时,阳货质疑孔子富有学问,想有所作为,以为孔子任国家迷乱下去,一次次地失去为政的机会,能说是仁吗?能说是智吗?

    以上两例,第一例孔子先君后臣,但鲁国的君臣在其位而不能谋其政。孔子感概己位,不敢不依礼行事。第二例阳货看似有礼,实际上以权约礼,这对孔子恰是不尊敬。但在佛肸以中牟畔,子欲往,以及公山弗扰以费畔,子欲往的感叹中,可见孔子想恢复东周的文明以及充分的文化自信。综合地说,这是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态度。但无可无不可,并非没有立场,而是摈除了纷扰的事相以及习气,居敬而行简,这才把握到礼的精神。

简言之,当习气遮蔽了清明理性时,德政就成为空谈。反之,在一个生态严重失衡的空间为政,即使如孔子想要坚持礼的立场,往往也无济于事。此时,我们必须再进一层,看看在生态失衡的空间为政或将滋生的习气,以及化习复性的可能。

首先是“色厉内荏”。“色厉”者,内心软弱,外表强硬。那些僭礼作乐的诸侯、大夫、陪臣,当其在位时一般都属色厉之辈,一旦去官失势,则因内心软弱气馁而有惭色。孔子将这种无实的盗名者比之穿壁墙的小偷,再恰当不过

其次是“乡愿”。乡愿这种人八面玲珑,无论上下前后左右,皆能应付。对一般人而言,因无恒产而无恒心。对乡愿而言,有恒产而未必有恒心,而甘愿在畸形的社会中一味地鄙俗乱德。

其三是“道听途说”。如果说“乡愿”是德之贼,那么道听途说则为德之弃。如何做到“匹夫不可夺志”,需要努力与反省,惟有及时修复误读,并在当下的人生境遇中加以创化,才能把握文化的正脉。

    其四是“鄙夫”。鄙夫,是指那些“谋食不谋道”,“忧贫不忧道”的治人者。正如孟子指出的那样,社会分工有劳心与劳力之别,君子因其劳心治人而食于人,百姓因其劳力治于人而食(sì)人。可是,当治人者不再劳心而只想食于人时,就有所谓的潜规则了。既是潜规则,就成了名利场上的追逐而有患得患失的心理,乃至于不择手段,坏事做绝丧尽天良。于是有立于岩墙桎梏的非正常死亡。孔子指出“仁者寿”,道出君子应于存心养性上下工夫,此乃尽心立命的正道。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载:“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以上的讨论,极有可能使人困于事相而纷扰不断。如果是这样,就深陷是非而不能是非双遣,若忘记了事情本身与人本身,化习复性如何可能?于是,我们读到《论语》中诸多关于转化个人习气为公共理性的讨论——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无谄无骄固然不错,然而还是停留在习气的境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明心见性。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礼让乃公共理性,不能礼让,则填实己心,既不利修己,亦无益于公共,甚至于背道而驰,只是“意、必、固、我”的戕害

以上是个人习气影响公共理性的判断。可是,当看似不错的个人品质缺乏应有的起点时,整个人生也就受困于私意。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恭、慎、勇、直可以说是一种美德,但如果缺乏公共理性,却会走样而变为操心畏缩作乱偏激

    其实,当我们处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面前,讨论礼的内容与形式不能统一的现象时,内心同时也会发出“克己复礼”的声音。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消极者以为是除去私欲,积极者认为要申展其好处。前者如原宪,以为“克(好胜)、伐(自夸怨恨、欲(贪欲都能制止使之不行,可算作仁吧后者如孟子,认为扩充仁、义、礼、智人性“四端”,就能令人因为充实而有内美。问题在孔子的回答拨云见日,直达本心。其中“最重要的,则礼者不是指仪节之礼,而为生命之理。”孔子回答的这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是就生命之理而言。如此,当我们的视听言动均以生命之理为出发时,自是礼的流露。此时,礼的内容与形式是一不是二。《中庸》言:“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

以下,我们再从生命的深密处讨论。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章,夫子请诸弟子各言其志,子路“一个夹箝在大国之间的千乘之国,同时遭受战争与荒年的挑战,让我来治理,无须几年,可使其勇猛又深明道义。”冉有说:六七十或五六十见方的地方,让我来治理,无须几年,可使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要等待君子来推行。”公西华说:“虽不能说有十足的把握,但愿学而不辍。譬如宗庙祭祀的事,抑或诸侯间会同的事,在相关场合穿礼服戴礼帽,当一名主持公共仪礼的小相吧。”这三人的志向,分别为有勇知方足民以及礼乐。但就问题意识而言,子路的境遇——好像有大国要攻打进来,百姓也吃不饱;冉有的境遇——百姓的收入不高;公西华的境遇——百姓不够文明。三位高足认为自己可以化解的这些问题,是大用,要有很高的才能。虽然子路的不谦让引起夫子微微的一笑,但子路的直率,确也可爱。至如冉有的谦退,公西华的温恭,也是很好的品质,况且他们都富于担当。但是,当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夫子却喟然赞同的志向。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先谈下战国的吴起。有次,吴起不服田文为相,认为自己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国防上都要超出田文许多,田文凭什么可以为相,而自己仅能镇守西河呢?田文承认这几方面的才能,吴起确实在己之上,然而,田文反问吴起另一个问题:“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吴起默然良久,认为相位非田文莫属。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吴起与田文之论,乃“体”、“用”之义。“用”虽显著,然非有“体”之支撑,则无处可用。果然,田文死后,吴起很难在魏国生存下去,最后离魏到楚,即使施抱负于楚,但也遇害于楚。了解这件事后,我们再回到上面的问题。大家知道,在孔子当时,天下无道已久,即使像子路、冉有、公西华这样富有才华的人物,也要有施展才华的平台啊。

进一步说,让才华得以发挥的前提,不在才华的高低,而在为政的生态空间。如果为政的生态空间遭到破坏,隐居教书才能道命相续。在这点上,曾皙与夫子一样。然而,夫子是在周游列国,吾道不行之后回到鲁国隐居以求其志的。若无此中经历,隐居以求其志恐将使生命变得轻飘飘。然而,这在夫子而言,却是行义以达其道。此时,生命的留白与充实相得益彰,感性与理性交相辉映。

以上,当我们隐隐约约看到礼后面的精神时,生命的本然在子夏领悟到“绘事后素”时转为真情流露。这种唤起内心最美好的情感的人性流露,让人自然优雅且符合礼的精神。于是,礼成为我们生活不可须臾离开以及遵守道德准则的具体规范。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对礼的融汇贯通不能一蹴而就。学礼用礼,《论语》大抵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第一,礼的传承。

 

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中的这条记录,指出礼的因循与革新。没有因循,革新无从谈起;没有革新,因循将成为一潭死水。在新旧之礼的取法中,孔子从先进,主要取其质朴

第二,礼的和谐。

 

有子曰:礼之用,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是性情的自然流露,这是礼的总原则。先王之道的美妙处也正在此。然而,一般人并非“由仁义行”,而是“行仁义”。这样,难免不落入东施效颦甚至是权术的套路中。

第三,为礼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是强调名实相符,而非有名无实。大家知道,孔子既有从文献上获取资料的博览,又不耻下问,不论贤与不贤的人,他们所记忆或大或小的文武之道,都是孔子学习的对象。正因为述而不作与学无常师,对于古老的夏礼与殷礼,孔子都能说明,并以此检验杞、宋这两个夏、殷的后续国已经丢失的文明。换句话说,礼不能准确,将因不自然而走样,身家国也将因此不修不齐不治,最后竟至天下不平。

第四,恭敬有礼。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以上几条,因恭敬心使礼焕发生机,生命因此显得高贵。一个高贵的生命,不仅举止优雅,而且富于担当。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这样,通过学礼用礼,以达乎情性之理,这是成人、为政的基点。若论礼的精微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实在是慎独入德的关键,唯其不欺,方见诚意,此谓知本。故曰:“不知礼,无以立也。

 



注释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语》导读讲义
☆ 复礼、为仁、君子——孔子思想的三个支撑点
孔子礼学管窥
论语关于礼乐-屠龙客-搜狐空间
论语复习——学习与教育优质教学课件PPT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书摘与笔记 书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