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讲记(30)
下面我们学习第十二章。这一章说“费而隐”,的确有点费力、费解,因为它是在谈体、相、用关系。在学传统文化的时候,一涉及到体、相、用,一般基础不够的人就容易晕菜,容易搞混淆。那么,怎样才能不晕菜呢?没办法,只有多接触、多体会、多听多学,别无窍门。我们来看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第十二章“知物”
  
  “君子之道,费而隐”,我们经常说费用、消费、浪费、耗费这些词,这里的费,就是指的繁复广大,多得用不完,只有多得用不完才可能浪费嘛。那么隐呢,指的是隐藏起来,看不见,摸不着。大家想一想,这个君子之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啊?费而隐,既说它多得不得了,多得无边无际;又说它根本看不见,无影无踪,无形无相。大家不要随便把这句话念过去,而是要认真体会,留意这个“费而隐”的君子之道到底是什么东西。
  
  学佛教的人都喜欢背《心经》,顺嘴就会念“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等,但是,你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这个色空一如了吗?为什么形形色色、可触可摸的大千世界,却跟“空”是不异的?别的不说,我们自己这一百多斤,你能“空”得了吗?色即是空,让你三天不吃饭,看你还空不空?保证空不了。
  
  所以这个“空”,并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什么都没有,而是不得已用语言描述的一种本体状态。大家要注意,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一切事物,都要从三个方面来体会,即体、相、用。
  
  怎么来体会一个事物的体、相、用?我们举例说明,就用桌子上这个木头小象演示一下。这个木头小象的体是什么?所谓的体,就是它最根本的属性。它是木头做的,木是其最基本的元素,它的体是木。但是,木是什么东西?如果离开了楠木、松木、柏木等具体的木,能不能找到一个纯粹的木?找不到。所有的具体木材的共同特点,经过我们的归纳、总结,就形成了一个木的概念。所以,纯粹的木是没有的,体,只是一个共同的概念,隐藏在具体的事物当中,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根本没有一个实有的体。那么,有了“体”的概念,就一定有它的显现,这个显现就是“相”,楠木有楠木的质地,花梨木有花梨木的质地,松柏有松柏的质地,这些不同的质地,就是“木”所显现出来的不同的相。把这些木材做成不同形态的东西,也是相,比如教室里的桌子、椅子,比如我手上的这个小象,它都是木质所显现出来的不同的形象。那么,用又怎么讲呢?有体有象的东西,就有它的用处嘛。这块木头之所以做成一头象的形状,是因为有用处。乍看它是一个工艺品,摆在这里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我把它放在书上压着,它就是一块镇纸;假如我拿它去敲核桃,它就当锤子用,对不对?总之,它可以有很多的用处。我们观察其它任何东西都是一样的,都可以从体、相、用三个方面去认识。
  
  这里说“君子之道,费而隐”,费就是讲的君子之道的相和用,那是非常广泛、无穷无尽的,包括仁义礼智信,包括忠孝廉耻,包括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切内容。而隐,则是讲体,君子之道的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完全隐藏起来的,你根本就不可能企及。所以,我们把体、相、用三者之间的关系理清楚了,这句话就很容易理解了。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对于中庸之道的履行,即使目光最短浅的愚夫愚妇,也可以有所认识、有所体会。这些人虽然不聪明,经常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傻事,可是任何一个愚昧无知的人,也是天地造化所生嘛,也有着天赋的本性、天然的良知。所以,天赋的本性良知人人本具、个个现成的。
  
  佛教里讲众生都有佛性,不光是愚夫愚妇,哪怕是苍蝇蚊子、蟑螂臭虫,这些生命都有佛性。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人问一位老禅师,是不是众生都有佛性啊?禅师说是啊。那人又问,那鸽子有没有佛性啊?当然有佛性啦,鸽子也是众生之一嘛。那人一听,马上追问一句:“既有佛性,何得在佛头上著粪?”这一句问得很突然啊!我们如果去一些远离尘世的偏僻寺庙,经常还可以看到有鸽子、斑鸠在大殿里筑巢,经常飞到佛像上歇着,到处拉屎。估计这人到庙里来玩,看到鸽子在佛像头上拉屎,于是就有意来难为一下老和尚。大家想想,我们遇到这个问题怎么回答?不好回答吧?但是,这位老禅师机锋很快,不慌不忙地反问了一句:“它何不在鹰头上著粪?”哈哈,这正说明鸽子有佛性嘛!鸽子清楚得很,在佛像头上拉屎没有危险,如果去老鹰头上拉屎,不是找死吗?
  
  佛教说众生皆有佛性,是指一切众生对世界都有基本的认识功能。佛者觉也,佛性就是觉性,一切生命都有这种觉性的功能。《中庸》这里讲“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就是指人人都具有这种本然之智慧、本然之觉性。只不过一般人比较有局限,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的时候,他那“本然之觉性”就可能很好地发挥,把事情就看得很清楚;如果事不关己,他那“本然之觉性”就处在不起作用的休眠状态,对事情也就茫然无知了。另外,普通人的心量也有限,在很小很有限的范围内,他可能做得很好,但是,稍微扩大一点,他就力所不及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的《中庸》论
四书疑节 卷六
说文解字:中庸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出处及意思
《中庸》10句名言,至精至微,受益终生!
《中庸》(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