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讲记(128)
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落实在自己的心性修养上面,才有人格的力量。所有的国学经典,儒家的“四书”“五经”也好,佛教大藏经里的经典也好,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也好,我们去参究学修,最终落实下来,都不是知道和记得其中的多少知识点,而是要把这些理念化在我们的身心性命上,使它们真正起到滋养我们身心性命的作用。
  
  我们从《论语》里看孔夫子的形象,看孔夫子的日常生活,看他在颜回、子贡、子路这些学生面前的一举一动,都是活泼生动的日常生活的体现。《论语》中还记载了孔夫子和他儿子孔鲤的关系。你看孔夫子和他周围的人,包括和他的亲人相处,那真正是让人感到“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啊!真正把传统文化变成养分,滋养了整个生命的人,和那些把文化当成知识装在肚子里,变成饭碗或者名利的人,完全是两回事啊!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大师、大德,他们的人格力量会无处不在地感化人们、打动人们。无论远近亲疏,人们都会无一例外地感受他的博大心胸、无私人格,人人都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这一段最后用《诗经》的句子来作旁证:“《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射,有嫉妒的意思。“在彼无恶”,真正的大人君子,从这边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人觉得他不好、不喜欢他,没有任何让人厌恶、抱怨的地方。“在此无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没有任何人嫉妒他,没有任何人说二话、风凉话。你看,刚才我还在说人家季老先生的风凉话,对不对?但是,后人是没有说孔夫子风凉话的,除非是你不了解他。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是另一回事,那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做法,而是政治人物肮脏下作的政治手段。总之,《诗经》里赞美说,“庶几夙夜,以永终誉”,这样的君子从早到晚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始终保持着美好的声誉。
  
  最后的结论就顺理成章了。“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没有一个君子不是因为做好了上面的这一切,才使自己的声誉很快地传遍天下的。
  
  二十九章就此讲完了,下面稍稍做一个小结。这一章主要讲的是用君子之道来治国平天下。要做好这件事,必须重视三个方面,即议礼、制度和考文。怎样才算在这三方面做好了呢?就要通过下面的几个方面来验证:
  
  第一是“本诸身”,自己要做到;第二是“征诸庶民”,从个体推广到群体,从小我推广到大我,都要行得通;第三是“考诸三王而不缪”,就是不仅要有空间的概念,能横推,还要有纵向的视角,有历史的眼光,要求证于历史,让历史最优秀的文化遗产跟我们现在所行的制度要达成精神上的一致;第四是“见诸天地而不悖”,能够求证于天地自然,这样就从社会人文的领域进入到自然哲学的范畴;第五是“质诸鬼神而无疑”,要在精神世界、形而上的领域去求证,这就非常高明的了,要达到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第六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这个是要有自信心,自信后人会证明你的正确,一个好的文化和制度,一定要有自信心才行,否则推广不了,也流传不远。我们看佛教里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管是后来哪一代佛祖出世,弥勒佛也好,弥勒佛以后的这个佛那个佛也好,他所教给世人的佛法核心,无非还是这十六个字。
  
  所以,我们也要有这个自信,我们现在看到的、学到的这些传统文化经典,它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就是放之于后世、放之于千古而不会有错的真理。必须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生起这样的信心。这才是学国学的样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夫子保护中国人2000年 - 通天下 - 立春122 - 和讯博客
君子之道
书法欣赏-中国文化02-儒释道的人格理想
朋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2)
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分类及其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