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由“制礼作乐”刷新对周公的认识

在这之前,知道“周公解梦”。一直以为周公和其他诸神一样,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形象。虽然也略知夏商周的历史,却没能够把周公同周朝联系起来,所以错把周公低估了千万倍。就是这样的尴尬促使我要读历史,从而刷新了我对周公的认识——

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占领朝歌,宣告商灭周立。可惜周武王不久病逝,逝前立下遗嘱,由弟弟周公(名旦)继位。为了平息各地叛乱,周公拥戴周武王的儿子诵为国王(周成王),自己处于辅佐、摄政的地位。单看其甘愿让出王位辅佐侄儿,就已经够让后人敬佩不已了。在此期间的政绩,汉朝的伏胜在〈尚书大传〉中是这样概括的:“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制礼作乐”,就是令孔子顶礼膜拜、梦牵魂绕的礼乐文明。

“礼”的起源是以贫富分化、等级分化为前提的,反过来,“礼”的形成又稳定了贫富分化、等级分化的社会秩序。因此。“礼”并非“礼节”、“礼貌”那么简单。“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显示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色人等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用来显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间的差异,绝对不可混淆:贵者有贵者之礼,贱者有贱者之礼;尊者有尊者之礼,卑者有卑者之礼……这样就形成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人人必须遵守,不得有所逾越。如果大家都遵守“礼”,那么这个社会的运行就非常有序了。

但是,一个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显得僵硬而无法和谐。因此,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辅相成。“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乐”当然是音乐,但是它超越了音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社会色彩。“乐”的功能是,以音乐节奏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情绪——喜怒哀乐,产生同类感,仿佛“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难怪有大到“国歌”,小到“团歌”、“队歌”、“校歌”……音乐的力量真是无穷大,产生的凝聚力无法估量。其政治方面的工具性却是来源于周朝那位周公的伟大创造。相比较而言,周乐似乎没有周礼的知名度高,其实周乐也是很显赫的,至今在〈诗经〉“大雅”、“小雅”、“颂”等篇章中,依稀可以看到周乐的影子。周公制作的〈大武〉乐舞,就是〈诗经.周颂〉的一部分。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的和同使人们互相亲爱,“礼”的差异使人们互相尊敬。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有了讲究和同的“乐”,人们就不会埋怨;有了讲究差异的“礼”,人们就不会相争。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周公实在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深谙治国之道,既强调差异,又注意和同,“礼”和“乐”不可偏废。一言以蔽之,这就是礼乐文明的精髓。

没有周公就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当然这不能等同于后来的秦统六国),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那么中国的传统文明很有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所以孔子要梦见周公,称赞“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我的读史收获之“周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通史文字版:周公摄政
为什么说没有周公中国文明将会是另一种文明?
刘汉俊:只此青绿
为什么带胡字的词语全是贬义词?
中国通史第十三集文字稿孔子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先秦时期礼仪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