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伯勤:孔孟心性探微(一)


孔孟心性探微


本文是作者提交“孔孟之道与中华民族精神·第四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的参会论文,现全文发布,以就教于方家高士。


摘要:本文先从客观的角度静态地总体阐述心性之间的关系及孟子性善论的要义,指出心是性之载体,性是心之原理,情是心之作用,心是性情的高度统一体。再结合主观体验而动态地从感通之仁、思通之智和恒通之觉三个层面揭示心灵的内在本性,并指出孔孟所谓的智涵盖道德价值是非判断之智和逻辑推理是非判断之智。这样动静结合、主客互证,力求彻底明了人类的心性真相,为修己安人打下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正文: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学,儒学的核心则是孔孟之道,而孔孟之道的关键内容是心性之学,其中辩明体认心性本质及其之间的关系又是心性之学的重中之重。本文的思路是,先静态地总体阐述心性之间的关系及孟子性善论的要义,再动态地多角度指示心灵的本性。所谓静态的阐述,就是从客观分析的角度把心性作为一个对象进行观察了解;所谓动态的揭示,就是从主观体验的角度结合心灵活动的真实状态指示心性的关系及心灵的本性。这样动静结合、主客互证,力求彻底明了人类的心性真相,为修己安人打下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一、静态地总说心性

(一)心性之关系

我们人人都有一个心灵,这个心灵就是我们高级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只要是个正常的人,他的一切言行举动,都是心里先想好,先有个主意,然后才诉诸于语言和行为。也就是说,我的语言和行为是完全受我的心所支配、所决定。语言和行为只是我们这个心中主意的外在表现而已,所以汉代的扬雄在《法言·问神》中讲:“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周易·系辞传》里也讲:“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既然一切言行都是心之所发,那么就很自然地看出言行的修养还只是个表层,而更深层次的修养则是心灵的修养,所以,修身的关键是修心。《易传》里就讲:“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安其身、易其心、定其交,指的都是先修其心、先有一个好心肠、先定下一个好主意,而后动、而后语、而后求,指的才是言语、行动的外在表现。中国人之所以自尧舜以来,就极度的重视对人的心灵的培养和教化,孔孟之所以要旗帜鲜明地提出修心养性,我们平常也都很看重彼此的良心良知,原因就在这里。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心灵教化的传统,简称心教传统。

我们平常去办一件事或者研究一件事物,总是先要把该事物的基本特性和规律或者叫原理认识清楚,了解明白,然后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既然外在事物都有个基本特性和原理,那我们的心灵难道就没有其基本特性和根本原理吗?我们的这个心灵也是宇宙人生当中一种真实的存在,否则它怎么能发挥作用、怎么能主宰我们的一切言行举动呢?既然是如此重要的真实存在,它必然有其基本特性和根本原理。我们要修养自己的心灵,就必须把心中本来具有的最本质的特性或者叫原理弄明白,只有把这个本质性的原理体会到了,明白了,自然就能按照这个原理修养自己的心,自然就能扩展到外在的言行,从而用我们的善言善行来立身做人乃至建功立业。因此,我们说心灵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和根本原理就是性。我们平常所讲的修身养性的性,指的就是这个性。这个特性其实也就是原理,只不过表达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宋儒程颐及朱熹常讲:“性即理也”。这个理字,是泛指天地万物之中所普遍具有个理而言。这个性字,是专指我们人生当中所具有的道理而言。因为人生的关键取决于人心,而人性正由是人心的种种活动而体现,所以从根本上来讲,所谓性就是指我们这个心灵所具有的根本原理。

从字源上来讲,性字从生从心,左边是个心字,右边是个生字,就是指人天生以来其心中就有个性在,换句话说,就是人生之所以为人生、人心之所以为人心,就因为人心中有个根本的原理在,所以把这个原理就叫做性。这个理,这个性,其实指的是一回事。如果没有这个原理,或者说如果不遵循这个原理,那么人的生命也就不成其为人生,那就成了畜生;人的心灵也就不成其为人心,那就成了兽心。这个理,是人天生以来心中就具有的,所以也叫天理;这个性,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所以也叫人性。其实天理就是人性,人性就是天理,所以天理和人性实在只是一回事。

那么我们的心和性或者说人心和人性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简要来讲,心是性之载体,性是心之原理。就是说,这个原理不是凭空存在,就人的生命而言,它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所以我们的心就是承载这个原理的载体;反过来讲,我们的心并不是生来就是杂乱无章的,它有自己的根本的原理,这个根本原理决定了我们人之所以能够在天地间生存和发展,让我们能够世世代代活下来,而且是有别于禽兽的那种开创性的活下来,所以这个根本原理就是人类心灵的本性,简称性。正是在此意义上讲,心性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没有无心之性,也没有无性之心,所谓心性不二,即此谓也;但心性虽然不二,可是终究还是有别,不能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特别是现在学术界有很多人把心性不二理解成了心就是性,性就是心,进而得出心就是理,这是被文字所遮蔽,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心性之关系是极其丰富微妙的,心是性之载体,性是心之原理,这是心性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也是我们区别心性最基本的认识。而心灵基于本性并通过身体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则是情欲才气,用西方心理学来讲,就是所谓的知情意。因此,综合心性情三者而言,性是心之本体和原理,情是心之作用和表现,而心是性情的统一体。所以张横渠在《性理大全》中讲:“心统性情者也。”马一浮先生也讲:“心兼理气,统性情。”可见,心灵本身兼具理气二面,是性与情的高度统一体。

(二)性本善之要义

我们心中的这个性,它不仅是人之所以为人、心之所以为心的根本原理,用哲学上的话讲就是人之为人、心之为心的形而上的根据,而且我们也可以说,这个性,它本身就是善,就是美,就是真。《诗经·大雅·烝民》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就是说,人类从天地间生成以来,他所从事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背后,都有一个根本的原则,这个根本的原则,自天之所赋而言叫天则或天命,所以说有物有则;自人之生命而言叫天性或人性,这是人类生命天生以来所秉持的恒常不变的本性,所以叫秉彝。在中国人的眼中,天地本身就具有生成万物而生生不息的真实不虚的善德美德,所以《周易·系辞传》里讲:“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天地最大的德性就是这个生成的生、生命的生,所以天的德性就是善,就是美,就是真,如果老天不善不美不真,如何能生成变化出这世界万事万物的善美真呢?既然老天的德性是善是美是真,而人类是从天地间生成而来,那么老天必然把这种真善美的德性赋予人类,就好比下个命令一样,所以《中庸》里第一句话就讲:“天命之谓性”。这就使得我们人类的本性天生就是真善美,因此人类天生就喜欢美好的品德,人心天生就好善向善,所以说好是懿德。正是在此意义上讲,孔子就提出人性相近,孟子就主张人性本善。

但这样讲,对今天的人来讲,多少显得有一些武断,因为现在的人深受科学思想的影响,看天地只是个物质的时空体系,已经很难领略到天地之真、天地之善、天地之美。现在直接由天地之真善美而指出人性之真善美,人们怎么能够有真切的体会呢?没有真切的体会,所谓的修身养性就成了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话。所以要想对自己的心性有一个真切的体认,必须要结合个人的内心体验来指点,来体悟。比如孟子在讲性善论的时候,就是从人心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端倪来指点性善的。下面,就从前面这种静态的总说转入动态的分说,来进一步了悟我们心灵的本性。

(未完待续)


请 长 按 识 别 或 让 朋 友 扫 码 关 注

伯勤国学读书会


欢 迎 转 发 到 您 的 朋 友 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陈鼓应: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
[转载]吴展良:朱子的认识方式及其现代诠释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与重大争辩:心、性、心性
人的心灵关照一切,在心灵的觉悟中,天地万物显示出自身的意义
心灵与心性
人心共有十层:魂三层、魄七层,十层之外便是生物本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