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繁露》札记(二)

原文译解

一、人惟有始终也,而生死必应四时之变。

人是有始有终的,人的生死必定与四季的变化相对应。

人和大自然的变化是同一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人的气血由内而外生发,夏天的最为旺盛,入秋以后气血开始由外而内收,冬天就将气血藏于脏腑中。如果人的情志和气血在春天不能很好的生发,生闷气,这样气血该生发的时候不生发,情绪该升起来的时候还是像冬天一样避藏着,那离病就不远了。《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论有详细解释。那么生死也是一样的,季节交替时、每逢节气时,正是阴阳交替的重要时机,应该多加注意。

二、百物皆有合偶,偶之合之,仇之匹之,善矣。

世间的事物都是有对立面的,矛盾而又统一,以相应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事物就对了。

邪恶是由正义相对应的,有光明就有黑暗,有雌必有雄,有正必有负,有公正就有舞弊,有善良就有作恶,世间一切皆是对立存在的。人的内心也一样,有快乐就有悲伤,有无畏就有恐惧,有成功就有失败。矛盾的对立面是相互转化的,正如苏轼说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个道理。

三、虽有巧手,弗修规矩,不能正方圆;虽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虽有知心,不览先王,不能平天下。然则先王之遗道,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已。故圣者法天,贤者法圣,此其大数也。得大数而治,失大数而乱,此治乱之分也。所闻天下无二道,故圣人异治同理也。古今通达,故先贤传其法于后世也。

虽然有灵巧的双手,如果不明白应有的规矩的话,则事物也无法去创造;虽然有耳朵能听到,不吹法定六律,那么也就无法决定宫商角徵羽这五音;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如果不去学习先王的教训,那么天下也难以平定。其实先王的遗训,就是定下的规矩和法定的六律音高。所以圣人是效法上天来作为的,贤德的人是效法圣人作为的,这就是大道理。明白这个大道理,就能治理的好,不明白这个大道理日久必乱无疑,这是治理天下的一个关键点。天下哪有第二个大道理呢,所以古之圣贤者治理天下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有所不同。古今都是相通的,所以古之圣贤传此法于后世。

什么事情都是有规矩的,不按规矩行事一定会出问题的。规矩不是循规蹈矩,创新不是不要规矩,创新是仍然在规矩里,这个规矩指的是更高的层面,而不是就事论事的方法不知变通,因为变通仍然是规矩中的一部分。规矩即天道。

四、礼之所重者,在其志。志敬而节具,则君子予之知礼;志和而音雅,则君子予之知乐;志哀而居约,则君子予之知丧。

礼仪所器重的,在于内心。内心敬仰你而形式比较简洁,就知道这个人懂得礼数;内心平和,谈吐优雅,就知道这个人懂音乐;内心悲哀行事简约而宅着,就知道这个人最近情绪不好或者有悲哀的事情(原意指丧事)。

五、志为质,物为文,文着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俱不能备,而偏行之,宁有质而无文,虽弗予能礼,尚少善之。有文无质,非直不予,乃少恶之。

礼仪,内心是本质,而形式只是外在表现,外在是依附于内在本质的,内在和外在不相符,外在的礼仪就失去了本质。内在和外在都具备,礼仪就形成了。如果两者不能同时都具备而只有一方面,那么宁可有内心的礼仪而无外在表现,虽然不能成为礼仪,也只能算做小善。如果仅有外表,而心中却没有礼仪,这不仅是没有礼的问题了,而是一种小的恶行。

这段话是很实用的,教人明白人的礼仪有真假。真正懂礼数的人,不会仅仅面子上做文章,而是内心真的怀有礼貌,也就是俗话说的有素质。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礼仪思想根深蒂固,一个懂得礼数的人就是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一个人懂不懂礼数,通过是否懂得尊重别人就能看出,所以观察人不能仅看礼仪的外在,而要用心感悟是真的尊敬你还是别有所图,阿谀奉承,甜言蜜语。有的人表面有礼,内心却一肚子坏水,这种礼仪就是只有文而没有质,徒有外表而无内心实质的礼;有的人外表很冷酷,但内心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这个人其实挺懂礼数,只是不善言表。有的人在有的事情上看起来很会来事,但是在一些小事上往往就会露出马脚,那不是真正的懂礼数的人,而仅仅是做作的高手罢了。好的礼数,必须一颗真心,同时也有一定的外在的形式,也就是适当的客套话。

六、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肥臞,而不可得革也。是故虽有至贤,能为君亲含容其恶,不能为君亲令无恶。事亲亦然,皆忠孝之极也。非至贤安能如是。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耳。

人是有先天禀赋的,所以有善恶的分别,善性可以蓄养却难以更改,恶可以预防却不能根除,就像身体的肥瘦之肉,不能根除。所以虽然有圣贤之人在,也只能容纳君王的恶行,却不能改变他的恶行。对待亲人也是一样的,这就是忠孝的极致,如果不是很贤德的人是很难做到的。长辈没有长辈的表率,孩子也就没有孩子该有的样儿了,君王没有君王该有的样子,那么臣子也就没有臣子的样子了。

腐败就是这样的,上梁不正下梁歪。看看他的兵,他的朋友,他的手下言行,就知道他如何了。这是自然的道理。最大的孝顺表现在,明知父母身上有一些让自己不爽的事情,而能去容纳他们,只因为明白人身上的一些习性是难以根除的,不要试图去根除它们,因为这是人性禀赋,所以要宽容,不然不是给自己找不愉快吗。

七、古之人有言曰:‘不知来,视诸往。’今《春秋》之为学者,道往而明来着也。然而其辞体天之微,效难知也。弗能查察,寂若无;能察之,无物不在。

古人说,‘不知道未来如何,就看看以前发生的事情。’所以学习《春秋》的意义在于前车之鉴。然而春秋大义包含天道的奥妙,所以是很难知晓的。如果看不出来,那它就空寂的好像什么也没有;要是能明白,它就无所不有。

未来的事情,谁也不知道如何发生,但是有智慧的人会以历史为借鉴,会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从而自己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小的方面是这样,大的方面也一样,如同一个国家的治理,如果这样下去会怎样怎样,和历史上的事件是一摸一样的,必然按照这个结果走下去,所以有了前车之鉴。人是有层次的,这并不说人生来就有三六九等,如此的蔑视人权,同样是人,应当平等。但人的层次是存在的。同样的事物,有的人视若粪土,有的人捧如珍宝,这就是区别。

九、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

元,这个字,意味着最初,意思是初心要正,结果才会好;道,就是君王之道;君王之道是人间之道的开始。君王正,那么天地阴阳之气就会和顺,风雨就会按时到来,景星出现,黄龙降下;君王行为不正,那么上天就会生变,四季气候都会变得恶略。

事实如此果真如此,古代圣贤能仰观俯察,上观星宿下查民情就能预知人间变故,看到君王正不正,就知道国家发展会怎样。现在我们能感受到的事情是,气候变化恶略,忽冷忽热,该热不热,该冷不冷,看似是人类不懂得保护环境的恶果,但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天人合一。人间如何,季节气候也会反映出来,洪水,地震,天灾,瘟疫等等就会升起。这并非迷信,而是道,不是迷信科学能容易明白的。

十、阶此而观,天命成败,圣人知之,有所不能救,命矣夫。

由此看来,成败是有天命的,圣人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够改变,因为是天数,天机。

武王伐纣就是一个例子,殷商有忠臣,但可惜的是有的贤良不能识天道,他们的忠诚变成了助纣为虐的工具。如闻仲,其忠烈天地可敬,却终究无法避免这个事实,身不由己。所以吕望明白纣王荒淫无道,殷商气数已尽,不去做无谓的牺牲,而是辅佐周武王替天行道,兴周八百年。国家的事情如此,百姓的事情道理也一样,人只能尽人事,同时要懂得听天命,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就是顺应天道,逆天而行迟早会遭到惩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珠溪写作】邓敏|《论语》微写作九
酒桌礼仪规矩完备录
中国礼仪礼节
清代见面礼仪:磕头下跪是最大的礼数(组图)
满族礼仪——骨子里的修养
你的教养决定了你的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