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师生关系的基本特性及其重要意义——著名书法家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讲国学

郑林,字玄鲲,号文忠轩主,当代著名书法家。

2005年,应澳门林则徐纪念馆馆长之邀,参加纪念先祖林则则巡阅澳门166周年活动,受邀书写先祖林公则徐诗句海纳百川书法作品,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桦上台亲接,同时亲颁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澳门林则徐纪念馆荣誉顾问。

2008年5月,应邀参加河南卫辉比干公诞辰3100周牟全球纪念大会,受邀书写长二米六比干庙财神殷楹柱联,己挂出。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之邀,书写先祖林公则徐座右铭整八句,被该院收葳。

2008年,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应邀参加韩国半岛和平大会活动,受邀书赠韩国利川市市长书法作品;做为国际间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广东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收藏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书写先祖林公则徐《十无益》和《回疆竹枝词》30首书法作品,颁其收葳证书。

2012年,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之邀,为笫六届泰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笫六届换届大会,题写书法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行。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书法作品多次应邀参展,获得国际奖项,被海内外知名企业,及友人认可赏识并收藏,融入市场受到好评。

2014年,书写先祖林公则徐回疆竹枝词30首书法作品约13米,参加全国民族大团结名人名家书画展,在国家博物馆一层大厅展出,展后作品被新疆伊犁市政府收葳,颁发证书;之后由香港文学出版社出版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隶书《林则徐回疆竹枝词》30首,全球发行。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至今广为流传,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孔子还注重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加以引导。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孔子的思想具有先进性,适用于任何时代。

孔子的“师生”观,是孔子“伦理”观的基本思想内容之一。在孔子看来,师生关系虽然并不属于五服血缘亲族关系;但是对于五服族众的相亲相爱来说,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孔子“师生”观的中心内容,是孔子关于师生问题的总体性思想认识。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孔子的“师生”观,首先应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师生关系的基本特性及其重要意义

孔子的“学习”观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以成仁,亦即实现自我人生的理想人格化。人生的根本意义与价值,归根结底,也就在于此。所谓学以成仁,具体而言,也就是学习并养成各类人生角色所理应具备的基本品性与德行。这也就是《礼记》所载——

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

(《文王世子》)

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悌)、夫义、妇听(顺)、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礼运》)

学必有师。在孔子看来,相对于子女的学以成仁来说,父母虽然不仅是其人生的启蒙老师,而且还理应是其终生师长;不过仅此还不够。为了确保子女实现学以成仁,除父母以及家人以外,还必须聘任称职的专职老师来参加。此即《礼记·内则》所载——

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

这里就是在特意强调,聘任称职的专职老师,对幼、少年子女施以人格教育与培养的重要意义。

孔子进而又认为,子女的幼、少年时期,还只是其学以成仁的打基础阶段。为了使子女透彻领悟人生的根本意义与价值,从而始终自觉坚持践行仁道不动摇,这还必须经过全面而系统的学校教育与培养,还必须经过老师长期而系统的教诲与引导。

综观上述可见,在孔子看来,教诲与引导子女(学生)实现学以成仁,这既是父母的根本职责,同时也是为师者的根本职责。后者甚至更重于前者。这也就是《礼记·礼运》所谓:“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基于此,师生关系与父子关系,则具有了很大程度的重合,甚至于可以说,师生如父子。这则使师生关系,基本具备了父子关系的特性。具体而言,其中既包含了父子般的亲情,同时师道也具有了父道般的尊严。这则是师生关系的基本特性。

孔子的“礼乐”观认为,夏、商、周三代以来的传统礼乐文化,凝聚了古圣前贤的人生智慧与理性精神,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礼乐作为人生的行为准则与伦理规范,又是孔学之仁亦即理想人格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据此可见,所谓学以成仁,从其具体内容来说,其实也就是学礼以成仁。进一步具体而言,就是学习用礼规仪则理性地节制个人的意欲性情与行为,从而使其符合于礼乐的精神实质亦即仁道。用孔子的话说,这也就是《论语·颜渊》所载——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据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师生关系又并非只是在当下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教人成仁与学以成仁的个体关系;此外,在其礼乐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同时还又共同肩负了,使华夏礼乐文明世代传承的历史使命。这也就是说,师生关系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通过礼乐教化与培养,在当下现实社会生活中普遍塑造出健全人格,构建起中正而合理的社会生活秩序,营造出友爱而和谐的社会生活氛围,从而实现仁的社会;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永续不竭,世代兴旺发达。这则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也就是基于对师生关系之重要意义的理性认识,所以华夏先民自古就已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先民不仅把兴学而推行礼乐教化,一贯奉为首要的基本国策,而且普遍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传统社会风尚。例如即使是至尊至贵的天子,同样也必须尊敬自己的老师,对其始终恭行师生之礼,而不能以臣僚待之。这也就是《礼记·学记》所载——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二、对于老师的基本要求

基于对其根本职责与历史使命的思想认识,孔子对于为师者自身,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这集中体现在了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据前述已知,在孔子看来,老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人成仁,亦即教诲与引导学生归于仁道,从而最终实现其人生的理想人格化。具体而言,这也就是《礼记》所载——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文王世子》)

教也者,长(培养)善而救(匡正)其失者也。(《学记》)

为了确保能够切实履行教人成仁这一根本职责,孔子强调,为师者自身首先必须对仁道具有理性的自觉,并在其“依于仁”的人生实践中,基本养成了君子的品性与德行。诸如孝悌的品性,“泛爱众”的博爱情怀,“主忠信”的品质,中庸的德行,敬让的礼乐素养等。此外,在其治家方面,还理应卓有成效。这也就是《大学》第九章所载——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与此相反,如果为师者不能具备上述条件,那么所谓教人成仁的根本职责,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此即《大学》所谓,“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用孔子的话说则是——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其二,在孔子看来,老师作为华夏礼乐文明的传承者,必须对传统礼乐文化特别是其精神实质,具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这是对为师者的又一基本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完成其传承华夏礼乐文明的历史使命,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老师。在《孔子家语·观周》中,孔子对此所做的具体表述是——

“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

其中的“博古知今”是说,对于传统礼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演进历程,以及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为师者理应具有全面的了解与深入的认识;对于传统礼乐文化的精神实质亦即“礼乐之原”,以及人生的根本目的或曰“道德之归”,为师者更是理应有其透彻的领悟与正确的把握。这是为师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与此相反,如果只是能够机械地记诵礼乐文化知识的人,则不足以担当老师这一重任。这也就是《礼记·学记》所谓,“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其三。在孔子看来,老师作为负责具体组织并主导教学活动的专职教育者,理当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这首先是理应对教学规律,以及决定教育成败的根本关键,具有明确的思想认识。这也就是《礼记·学记》所谓——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其次则是在其教人成仁的教学实践中,理应具有正确的教学方法。诸如孔子所提倡而至今依然行之有效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教学相长,以及学与思相结合等,不一而足。

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民办教师,不仅对为师者提出了上述一系列基本要求,而且身体力行,切实将其付诸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也就是基于此,孔子不仅将其众多的弟子,普遍教诲培养成了君子仁人,而且其自身,也因此而成为了令人景仰的万世师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中庸”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先秦时期礼仪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孔子何以传五行思想于子游
【孔子学说的网络世界连载】孔子的“仁”与“礼”的关系
中华美德是什么?
《论语·先进》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