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裘桂仙到裘盛戎—京剧花脸的沿革

裘桂仙 草桥关唱片 来自悲鸿兰芳 02:57

裘桂仙 《草桥关》饰演姚期

编者按:

京戏的花脸一直以来是两条路子,一条是何桂山所袭的昆净一脉,另一条则是黄润甫、董俊峰所代表的梆子一脉。以何桂山、黄润甫为代表的第一 代京剧花脸演员,无论是昆曲的风格还是梆子样式,大都秉持着,所谓鏦鏦铮铮,金铁皆鸣。那时候的观众大约也爱听那种声振屋瓦的感觉;到了裘桂仙、郝寿臣他们这一代人以及稍微往后的金少山,花脸的唱腔越发的完善跟精致,直到裘盛戎继承了他父亲裘桂仙的衣钵之后,父子两代的努力之下,逐渐成了十净九裘的局面。


过去京戏的老角儿,民国之前,高亢是第一特色;所谓鏦鏦铮铮,金铁皆鸣。旦脚的陈德霖、净行的何桂山、金秀山都是这一风格。我们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演唱比较粗,不够细腻。观众呢大约也是听得痛快,除去酣畅淋漓,不再要求更多。


一九三零年代之后,从金少山、裘盛戎这一代人开始,京剧的花脸真正脱离梆子那种简朴粗狂,高门大嗓的演唱风格。


事实上从裘桂仙到裘盛戎父子二人之间的传承与共通我们可以看出花脸技巧的革新,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嗓子的痛快,这一转变在裘桂仙便已开始,而裘桂仙的影响正是在他儿子自成一家之后才显露出来。


其实裘桂仙也好,金秀山也罢,都是一脉相承,都是由何桂山那里而来。后来金少山雄踞上海,独挑大梁,裘盛戎在金少山手下,无论是学戏还是合作演出,都从中受益颇多。


净行的高峰当然是在金郝侯时代,其中金之唱,侯之功架,郝之做戏,足堪称空前绝后(当然这不是说金、郝、候之重唱或者重做,而是三人相比较下来各有擅长,其中最为全面、最为能够代表净行最高水准的当属金少山)…然则,倘若我们以一个综合的标准来要求,在这三人之后,能兼铜锤架子于一身,既唱的漂亮又做的讲究的人,则裘盛戎的艺术,也是不遑多让的。 
  
裘的唱法,固然没有金少山那种不衫不履,似拙实巧的风度,而在巧、俏、媚上过之;裘的功架,固然没有侯喜瑞大方舒展,皆可入画的境界,其一招一式,也足可谓超迈同代的演员,够一个好花脸的标准;裘的做戏,固然不及郝寿辰的细腻,但观其剧照,听其录音,于塑造人物也堪称入木三分。特别是,裘在唱念上开拓出一种迥异的新腔调,使净行唱法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这是他高于时人之处。而同时代的铜锤好角,如三奎、甚至张洪祥、金少臣等…虽然在某些方面上好于裘,但在净行的历史地位上,是远远无法与裘盛戎相提并论的。


裘盛戎的父亲裘桂仙,与金秀山、刘永春是同一时期的,不过他中年一度败嗓,为了糊口不得不改操胡琴(为何桂山、谭鑫培等大佬操琴),大约民国初年,嗓音逐渐恢复,一次在吉祥戏院与陈德霖、王凤卿合演[大探二],受到观众的热捧,才重操旧业,再度登台。以至于当时的有些观众以为他是继金秀山、刘永春之后的后起之秀。在花脸方面他是为数不多的内廷供奉之一,在器乐场面上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佬。 
  

既出名净之家,耳濡目染是必然。裘盛戎四五岁起就跟随裘桂仙出入剧场,不仅舞台场景烂熟于心,还学会了不少唱段,八岁时由父亲裘桂仙亲自开蒙,从此走上伶人之路。 


裘盛戎《姚期》 


艺术道路从来都不好走,中国传统伶人更有自己的特殊教育方式――私塾教育,也便少不了经常动用“私权”。裘盛戎一个音准怎么也唱不好,裘桂仙一怒之下,居然把戒尺塞进儿子的嘴里搅和,这一惩罚之后,口腔破了,音准却对了――“不打不成器”。裘盛戎就这样在父亲的教诲下一步步成长起来。


裘桂仙、尚小云《二进宫》


因为时代的局限,当年的好角没有留下太多影像资料,我们只能通过参考录音,从唱念的角度对净行的好角做一分析。唱段分析《御果园》,念白则取《连环套》。
  
《御果园》中“提起了当年投太原”一段录音极多,基本上涵盖了京剧铜锤唱法早、中、晚期的不同风格,认真分析这些唱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唱法的发展脉络。 

  
听金秀山、裘桂仙的《御果园》,其声腔明显处于一种简朴粗犷的风格,腔“简”而劲“足”,两人虽然都是以撕扯声带发出的“横”音为主,但金秀山的共鸣能力强于裘桂仙,而桂仙因为唱得“凶狠”,其声音的“苍厚”又过于金。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从金秀山这张唱片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金少山风格的端倪,特别是有意识的追求共鸣变化,即翁偶虹所谓的“龙虎音”,比如第一句“投太原”的“原”字那一拖腔,区别只是金秀山唱得比较草率,只存其大意罢了。


十全大净——金少山  


金少山的《御果园》真是绝品,这是金最好的几张唱片之一,无论从腔的音乐性,技巧的复杂性,尺寸的适度感等方面,都堪称杰作。金在其中充分展现了高音的金属感,低音的浑厚,特别是他独有的“抖擞”唱法,即以气带声,时而摒弃行腔时直露的转折痕迹,形成一种率意朴茂的风格,这就是我强调金派的特点:似拙实巧。听金少山的唱法,譬如看人耍大旗杆,因为其旗杆本身的重量,使表演者一个简单的换肩、头顶动作都令观者屏息动魄,相比之下,裘的唱法就显得小巧、单薄得多,不是耍大旗杆,而是耍白蜡杆了,当然,白蜡杆也有白蜡杆的耍法,并不简单。 
  
如果说金少山这张唱片有什么缺点,似乎他在吐字上不像其父辈那样讲究,咬字的口法不像秀山、桂仙那样老辣,显得略有些“大口量”(但还不至于到弊病的程度),然则,我以为这恰恰是他的优点所“造成的。譬如写字,若追求精致谨严,一笔不懈,则难免拘谨局促,若追求摩崖大字、画像砖的浑朴,则难免有一二信笔、败笔,这是艺术上“收”与“放”的两难。我们听三奎之一赵文奎的这段录音,就有这种“两难”之感。赵在61年这段静室录音,腔调综合了前人之所长,其顿挫转折,比金少山的唱片更为丰富,在某些小花腔的唱法上更是特意强调了“金派”的特点(比如“恩重如山”的“如”字等),单以精细而论,赵唱得远过于金,唯独就少了金的原唱那种不衫不履的风度。不过,赵这段录音也足称精品,可做为后人学习金派入门的一个范本。 


  
倘若我们仔细听裘盛戎这段录音,则可以寻到赵文奎唱法的某些来源,虽然表面上,赵唱得非常不“裘”,但其实他在语气、重音、垫字等小地方,是借鉴了裘的“音乐性”的,只是他化用得高明,虽有裘的东西,仍然不出金派规范罢了。裘此段的唱,腔的细腻可谓空前,比如“提起了当年”的“年”字,“某一言未发”的“发”字,那些个小腔的腾挪——实际上裘的每一个字都有所“加工”。裘派之要诀即在于此,譬如口中多一个炼丹炉,每个音出口之前,都要在炉中炼三过。金少山的唱法若是大力开碑手,裘的口法就是化骨绵掌了。然则,柔得过头,就是“腻”,所以裘仍然保留了桂仙唱法中凶狠斩截的口法,比如“建成元吉”的“成”字,人辰辙唱出这种力度是见功夫的,这也是时下这些裘派后人没有的本事。在有些腔上,裘刻意突出了自己音色的特点,比如他把“救某的命还”的“某”字改为“我”字,上口之后辅以裘特有的鼻音音色,显得极为甜美,同时也避免了与后面两个“某”字的重复。在“日抢三关”几个字上,腔与金少山的老腔并无不同,但裘的尺寸突然一缓,在情理上,好象尉迟恭陷入早年的“回忆”之中,又好象用语气的变化来“倾诉”当年的舍身忘命;在音乐上,这几个字的尺寸唱得十分“摇曳”,与胡琴固有的原板尺寸稍稍“错开”了一点,但字字又都落回在板眼上,这就是我经常强调的自由唱法,与爵士乐异曲同工。注意“我在美良川前锏对过鞭”一句,从前一句劲头的“缓”中,陡然起一个高腔,好象尉迟恭说到与秦琼对战的往事,情绪上又转入高昂,所以此时鼓师特意在“我”字这一眼上,重重下了一楗子,以把前面突然缓下来的节奏重新“提”起来,说明裘在这些地方的处理是“处心积虑”的。 


金少山《刺王僚》饰姬撩


某些方面,裘盛戎大抵也可视作金少山的继任者。譬如他《刺王僚》大的格局就是学金的,但是裘盛戎结合自身条件和风格,又作了很多改进,以他1957年的唱片录音作比较,不难发现他更追求唱腔的节奏感,听来尤如在舟中随波摇摆动荡,很符合唱词的意境。唱词上,“不啻”改为“不如”,比较通俗易懂;“一梦真少有”改为“得一梦实少有”;“大叫渔人快把船来收”改作“高叫声渔人,你快把网来收”;最后两句则为“这样的机(呀)关我解也解不透,御弟与孤解根由”。在行腔上,金派这一段的平声字音(第一声)达73个之多,而裘盛戎则减至58个,改变这15个字的音调,却使唱腔更富于变化。另外,裘盛戎还增加了长短音的变化,很少平均使力,而是唱得迭荡起伏,而又十分稳键。“高声吼”和“回头来”是由慢转快的拐点,就像是过山车攀至轨道顶点,“又不见”开始顺坡而下,“醒”字后面突然停顿偷气,而不像金派那样在前面换气,接下去就越来越快,到“御弟与孤”的“孤”字陡然收住,再缓缓收尾。前面讲到的金派唱法中运用鼻音的俏头“弟兄们”的“们”字,和“解根由”的“根”字,同样善用鼻腔共鸣的裘盛戎却放弃了,“们”字行腔处理得更像是《铡美案》中“我劝你认香莲”的“莲”字。但在他的《探皇陵》(“掌银灯”的“灯”字)和《赤桑镇》(“坐开封”的“封”字)里,我们还是能见到金派字腔的影子。裘盛戎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能将自身的劣势变为优势,通过对功架的以及声音唱腔的运用,来塑造一个花脸应有的脚色风格,比如他能够将声音压得更为粗壮,并运用炸音来加重唱腔的质感,弥补花脸气势上的不足。

金少山弟子王泉奎——[刺王僚]

裘盛戎——[刺王僚]

纵观下来,二百多年的京剧史,“金少山”三个字便是对花脸最好的诠释。然而金派对演员的要求极高,郝派又主要以架子为主;对于现在的演员来说,随着金派的流失,裘盛戎成为京剧净行的代表人物,特别是解放后以唱为主的铜锤基本上都是学裘了,这才造成目前十净九裘的局面。


金少山之后,再也没有那种空前绝后的嗓子;即使是裘盛戎,也只能是虚实相交,在演唱以及念白上常常用一种收束之后猛然一放的炸音来塑造那种粗狂澎湃的感觉。正因如此,梨园行公认最会唱戏的人,一个是裘盛戎另一个则是李少春,他们两个人都是克服了自身诸多的生理条件,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唱腔上的,做到了化归己身,最终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裘盛戎之后,由裘桂仙所开创,裘盛戎所继承发扬的正宗京剧花脸艺术,也随之被带走了


悲鸿兰芳公众号

策划人吕昕

   编   辑 王雪晗    兼   制 天 佑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悲鸿兰芳”

我们以最简单的话语来把握最顶尖的艺术,以最顶尖的艺术来叩动当下最活跃的思想。对话与感知,你所了解的不了解的都在这里。


如果你拿一双眼睛去看世界,那么世界也在看你——《悲鸿兰芳》策划人吕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京剧《坐寨》唱腔(戏曲专题)
我记忆中的裘桂仙、裘盛戎 朱家溍
京剧《御果园》百年资料集:1907年唱片~2021年录像
接受穆、何两派影响而又影响了裘盛戎的裘派
略谈裘派润腔技巧,值得一看
京剧裘派花脸.裘盛戎之特点0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