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州、北京、武汉,后人的思念

据说欧洲,英国、法国、德国、葡萄牙等许多家庭都保存有5代长辈的照片(画像),生平、功绩和物件。而我家做过乡村小学校长的的祖父,于1918年病逝,却没有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片纸只字,只有曾经声名显赫的几个学生。

  近年来,随着口述历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不仅开始记录长辈的经历和种种家事,有条件的人,还一路向前探寻几百年前先辈的事迹和家族的迁徙史,一度被销毁、抛弃的家族谱志,又开始恢复与修订。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兴起,计算机、自动化、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历史也成为热门学科。越来越多的学生、创业前辈的家人,也在关注计算机的历史。

  前几天李毅先生给我留言询问他的父亲李玉珍是否在738厂工作过?以前他只知父亲在北京的电子工厂工作,后来调到武汉雷达学院。202212月,父亲去世,单位的讣告具体写到他曾在738厂工作。于是他上网搜寻,找到了研发150机的文章,其中738厂派赴北大的队伍里边,软件人员有李玉珍,这是1968年的事啊!

738厂(北京有线电厂),现兆维集团。

北京大学在昌平的200号,研发150计算机的基地。

  他向我询问,想证实这是否就是他的父亲,因为重名人也是有的。我询问了150机技术负责人,也是150机文章作者孙强南先生,他记得的确有李玉珍,当时刚分配到738厂不久,开始软件工作量不大,在向北京大学派出的36人中,安排了两位软件人员,其中一位就是李玉珍。完工后回厂,不久他调去了武汉。可以确定李玉珍的确参加了中国首台百万次150计算机的工作。在738厂也好,在北大也好,李毅先生非常高兴地确认了他父亲的这一段光荣经历。然而事情还没有完,他知道父亲是福州大学数力系1966年毕业生。当年,应届毕业生都留校参加文革,然后改造思想,下农场劳动锻炼一两年、两三年。而先生的夫人却清楚地记得,李玉珍当年是毕业就分配,立即赴京就职。于是我才知道了大历史中的一个小特殊,教育部门、电子部门对738厂,对计算机的生产和人员安排,应当是另眼看待的。

150机的技术负责人孙强南先生。

  我与福建省计算机第一人康金昌先生熟悉,他就是福州大学的教授和首任系主任,向他询问,是否记得1966年数力系的李玉珍?回复很快到了:

    “李玉珍是福州大学数学系(计算方法班)1966年毕业,莆田人,在班上担任生活委员,很踏实肯干的一个人,他们班上(入学)60周年,在福州聚会时,还见过一面。”

福州大学老校区,当年李玉珍先生学习地址。

福建省计算机第一人,福州大学康金章教授。

   通过回忆李玉珍的经历,能够确认那一段动荡时期,他的人生轨迹。50多年了,738厂的构成已经解体,要能找到李玉珍曾经的同事,还会有更多的回忆。但是,终归他有幸参加到中国首台百万次的计算机工程,能够进入738厂、进入北京大学,是值得家族与后人为之记忆的一份荣耀。

  我曾统计了文革前,10所重点大学的计算机毕业生数量,更多的一些学校也有计算机、计算数学专业毕业生。文革中,有人有机会挺身而出参加了计算机重大项目,也有不少人被遣散到各种非专业岗位,80年代才陆续返回计算机领域。这一段历史是中国教育史,是计算机事业史,也是社会史、家族史。

  长辈的经历给后人留下的记忆更为细致、具体、深刻,经典,当然其中有欢乐,也会有痛苦。

  这些年来计算机六十年公众号。不断挖掘出在历史长河中几近淹没的前辈。比如汤蓉文,她在103机调试成功当天在合影中留下了身影,但她在计算所工作的时间很短,最后还是738厂的钱基广先生将她辨认出来了,知道了她调到九所协助邓稼先先生应用过计算机。

   在103机当天的合影中还有一位朱汉文,也是很快调离,据说去了马鞍山?

   前些日子,一位十五所1960年被辞退还乡的复转军人,这位老大爷希望带孩子回所看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仅此而已,可惜疫情未如愿。

  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科学家、科技人员有许多重要的回忆,但是许多工作内容与开发、应用环境的展开,还需要更多的管理干部,生产者、使用者来回忆,要有历史工作者、要有媒体、有作家、有影视业者、有制片人等等来整理、挖掘、创作。当前的计算机历史研究,仅仅提供了一些原始材料甚至只是线索。要让后人知道这些发展工作是怎么开始的,哪些人带头突破了什么困难,使计算机走向了社会,改变了社会,这是繁重的任务。

这些年计算机六十年公众号也引起了很多人关注,现在关注网友已达5000人。在众多朋友的帮助下,公号也屡创奇迹,20201月,30日《凌君达:寻找蔡金涛》,2天就联系到她老友女儿;6月26日《寻找余希纯家人》也是2天得到回音。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老同学,一起回忆上学与工作经历,许多同学又建立了联系。

  寻找前辈史实的亲人也多见,比如闵乃大先生、夏培肃先生、吴几康先生、范新弼先生、莫根生先生、周寿宪先生、张志浩先生、王春元先生、秦鸿龄女士等等,都得到家人的持续关注。有些机构、院系也安排了历史工作的部署,也在寻找挖掘前辈所做过的工作,虽然现在对计算机的回忆主要还是在项目立项、开发、鉴定、应用、获奖,这样的提纲性的介绍,但是我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当年的历史能够展开,能够深化,能够扩展到如何推动产业和社会的进步,使这些历史成为社会和民族的宝贵资源,成为中国信息化继续前进的一份动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们,不能忘却【原创】
详情
“仙鹤”背后的人与事
这些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后代都有韩国人!
重庆发现“农民皇帝”墓,出土4件龙袍,专家:后代已被送往韩国
元和明之间,其实还有一个朝代,后人定居国外,世代坚持说普通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