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怀恩师: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慈云桂院士

《北京理工大学校报》编者按:慈云桂院士是中国计算机界前辈中的举旗人。早有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的尊称。从50年代开始他就亲自主持并参加研制成功6种型号计算机,先后成批生产近200台。不但极大地缓解了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燃眉之急,而且推动我国计算机事业进入了一个个划时代的新阶段,乃至跻身于国际巨型计算机行业。至今这些重大成果仍然在鼓舞后来人继续在巨型计算机的伟业中大展宏图,硕果层出不穷,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慈云桂院士受聘为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教授,对北京理工大学的计算机学科所给予的关心、指导和巨大帮助对本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当此慈老辞世20周年的教师节之际,本文作者特此撰文感恩他老人家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倾诉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所做出的卓越的巨大贡献,以示缅怀。

慈云桂教授

哈军工大门

本文作者刘明业教授(1978年10月)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期间就常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字楼礼堂听报告,就在那时结识了慈老。迄今我还记得,1961年秋天,慈老率中国计算机代表团去英国考察归来做报告:磁芯存储器、串行数字积分机 CORSAIR。我当时手头的科研课题是弹上惯性导航数字积分机,听了慈老的报告受益极大。那时我所查到的国外文献,积分机大多为磁鼓或磁盘存储器。正苦于带转动机械的这两种存储装置如何安放在弹内,更不用说其体积、重量、工艺加工及工作稳定性等问题该如何解决了。也正好当时本教研室正研制插植式超小型磁芯板。我决定采用串行磁心存储器的方案后,曾专门去向慈老请教某些相关的更深层的问题。慈老还将他整理出来的一份出国考察报告赠送给我。

   当时国际上计算机发展主流方向还是全晶体管的分离元件,因此结构简单,增量计算速度快的数字积分机在实时控制系统等应用场合倍受关注。特别是军用弹上、机载系统。我国第一代弹上计算机就采用了这种技术。几家热心于研究数字积分机的同行们都和慈老关系密切,经常取得这位老前辈的指导和帮助。

     19637月,国防科委无线电专业教材委员会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开会,将解算装置专业的"数字积分机"课程列入四年(63-66年)教材规划,并将其编审任务直接下达到北京工业学院刘明业:明确规定"20万字,19646月份完成任务,然后送交943部队慈云桂审"。我按期完成编写任务,并在序言中写到"编写过程中得到慈云桂教授多次热心指导......"

  改革开放后,大概是1984年秋天、评审职称启动了,我扛着一大提包计算机系许多老师的申报职称的材料,去长沙国防科大请慈老写推荐。那时正是他们远望号计算机研制任务十分繁忙的时候,老师们都忙于加班加点赶任务,但慈老见我来了,仍然很客气地接下一包包评审材料,分别做了安排。那几位老师都是科研第一线上的带头人,担子都很重。每一份送审材料又都是一大包。慈老师抽查几份后说,你要向他们介绍情况,必要时帮他们做些抄抄写写的工作......最后剩下我本人那份。慈老说,这份我来写......我提到材料中有鉴定书及论文评审意见等,慈老说这种材料很有参考价值,一般我们就基本认可了......按常规是一个月内回复。但他们非常关照,只有十几天的时间,全部评议推荐书都写完了。每人一个大信封贴上封条盖上大印,我高兴地扛回北京交了差。

慈云桂教授(中)

   以后不久,慈老调来北京工作,任国防科委科技委专职委员,并且又受聘为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教授。受学校领导的委托慈老在百忙中常来学校,对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和建设给于指导和帮助。记得有一次慈老带领计算机系主任等外出调研、考察,我也随行了,先到上海参加了华东计算所的一项成果的鉴定会,然后应南京大学的邀请慈老去做学术报告:新一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我们随行者也和慈老一起住进军区招待所,晚饭后慈老拿出厚厚一叠报告提纲,让我帮忙写幻灯胶片。我忙到深夜才写完,一张张晾到水磨石的窗户台上。翌日晨慈老起的很早,过来校对,边看边对我说,你的大字写的很工整,很清楚,放映效果一定很好!然后一张张收起来。

   那天下午做报告时,由于天气太热,电风扇一吹胶片次序就全乱了,慈老顾上顾不了下。我忙起身站在幻灯机旁专管胶片,放一张,收一张……于是慈老便可专心做报告了。那篇文章很长,内容很新,也很深。会场鸦雀无声,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许多人还边听边做笔记。

  回到北京后不久,北理工也邀请慈老来做这个报告。一进会场慈老便说,老刘还是你来帮忙。

  有一次,慈老来学校,系里安排他结合参观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轮流到参观 EDA 实验室时,我们为慈老演示的内容:由表征硬件结构的连线表自动生成逻辑图……慈老看后说,这件工作不容易,这在国外是很受重视的,并且发展也很快……慈老的这番话给刘明业等人极大的鼓舞……坚定了我们一班人要把 EDA 这块硬骨头啃下去的决心……

    1990年慈老受学校领导的委托,直接指导了我们计算机应用博士点的申报工作,并且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分两步走"的策略,帮助我们克服了困难,渡过难关,终于使得北理工计算机学科不但立刻向同行中强手队伍靠近一大步,并且迅速超前了早在第一批、第二批评审时已取得硕士点,可是就是过不了博士点这一关的实力很强的十多所学校。特别是在1993年第五批博士点评审时北理工顺利获得计算机应用博士授权点的通过,使其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奋力跻身于国内计算机专业的先行单位。***(注)

   那时我们也常去国防科委慈老办公室向他老人家请教、求助。慈老也总是平易近人,坦诚相助,非常耐心且热情的回应我们。不但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去请教慈老,取得他的指导和帮助。有人争取项目和成果报奖等也去请他老人家指导。慈老对北理工计算机学科的科研工作、学科发展及建设等许多方面都做出巨大贡献,对教师队伍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就在慈老逝世追悼会那天,朱校长和马副校长说,慈老生前对北理工计算机学科建设所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巨大帮助,对我们学校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慈老的大公无私的奉献何止北理工一家,只是这种奉献从来都是无偿的。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诚如鲁迅先生:他吃的是干草,挤出的是乳汁,奉献给人民、奉献给国家和亲爱的党。我去过他家许多次,从来没有给他带去过一个苹果或鸡蛋……而他对我每次的热情接待,却迄今记忆犹新:1963年初我刚调来北理工,得知慈老来北京出差,下榻在友谊宾馆,便立刻去向他请教编写教材的事。一见面他就拿出苹果亲自到卫生间洗后放到茶几玻璃板上,然后就用小刀迅速的削皮,递到我的面前……。迄今我不但记忆犹新,而且很感内疚:那是困难时期,外边已好久都看不到苹果了;我也未接过刀子削一个苹果送给老师吃。既失礼,又丢丑。我们叙谈一阵后,接近中午时分,慈老急忙收拾东西,退房。我还以为他要回哈尔滨了呢!说送他上火车,慈老说北京的事还未办完,我要去七机部招待所,这里费用太高。会期住在这里是为了陪陈教授。说着,我帮他提着一个边角已磨损了的小皮箱一起下楼,他指着停在院里的一辆军用吉普车说,上车吧!一起走,送你到北工的校门口……

    198911月慈老写信告诉我,中国科学院领导组织编写《世界科学家大词典》,他入选电子学、计算机卷,并被委任为计算机组组长。来信是想让我作为他的撰搞人。这本来都是院士、大科学家的事。我大吃一惊。慈老劝我: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你参加可以得到学习和锻炼,……我仔细想一想完全出自于回应慈老的一片盛情和厚望,更主要的也考虑慈老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名誉教授。国防科大那么多能人,但不在北京,深感义不容辞,于是便硬着头皮很快答应了,并接受了科学出版社的正式函聘。同时慈老也答应我的要求:希望像指导他的研究生一样指导我的撰写工作;约定每周见面一次,尽快拿出初搞,再仔细推敲、修改,……

   其实这件事早有人选,是国防科大吴泉源教授,并且已完成部分初稿,只因吴教授出访西柏林大学,一时不能回国,……我见到吴教授的初稿后提出在该初稿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慈老说,吴泉源教授的初稿只作参考。我从头向你介绍,并提供原始材料,你还是从头写起,……于是我便首先不受8000字的篇幅限制,先按时间的自然顺序,将素材堆成一个长篇文稿,然后反复阅读,充实提高,精益求精,臻于成熟,……终于1990年初完稿。在慈老辞世20周年之际,重温这篇传记,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慈老慈祥的形象,音容笑貌重现在我的面前。

   总结慈云桂40多年的学术活动,自然联想到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重温这部历史的画卷人们会发现,从电子管到晶体管、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从巨型机到智能计算机,他和他领导的科研组成员始终活跃在这块阵地的最前沿。

   银河亿次巨型机的研制,技术难度更高,......他们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和实验,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工艺上取得了十多项创造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十年代开始,慈云桂亲自主持并参加研制成功6种型号计算机。......先后成批生产了近200台,......某基地的441B- III 型机连续运行48000多小时,执行了许多重要任务。慈云桂和他领导的科研组研制的计算机以技术先进和工作稳定可靠而著称。不但极大地缓解了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燃眉之急,而且推动我国计算机事业进入了一个个划时代的新阶段,乃至跻身于国际巨型计算机行业。至今这些重大成果仍然在鼓舞后来人继续在巨型计算机的伟业中大展宏图,硕果层出不穷,齐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因为科学出版社有一套很严谨而规范的规定:撰文必须经被撰写人过目后认可,签字表示同意,而且撰稿人也必须署名承担责任。我当初拿出的稿子,慈老很谨慎:不同意。无奈之下只好删掉一些慈老认为"过头"了的语句,慈老还不满意,只签个"基本同意"。我送到出版社,责任主编张鸿林先生拒收。我只好再砍,直至慈老认可签上"同意"才告终。本来有些语句,措词的描述是很恰如其分的,也是下了很多工夫才琢磨出来的,但最后只好依慈老意图割爱了。

   大概快到1990年末了,我收到科学出版社的校对清样,此时此刻虽然慈老人已 去,但传文定稿当时的情景,我仍记忆犹新,原稿在手,激起我前思后想。最后我决定去慈家,和慈师母、林林夫妇商量,说明当初定稿时和慈老的不同意见,提出修改清样中几处还其本来面目,征得他们的应允后,将修改后的清样送回出版社。张鸿林先生自然百般拒绝,我既苦苦哀求,又理直气壮地说明情况,自然这时我的内心也是十分难过的,但终于说服了张老先生,他突然改变了态度说:宁愿花钱,我也给你改,……并称赞我"尊师重道",内心倍感欣慰。

   我最后与慈老告辞是630日晚上。我去黄寺慈家,正赶上慈老刚刚吃过晚饭,要出去散步,慈老说咱们出去透透气,……。两人走进总政大院后花园,先是问到他体检结果,……后来谈来谈去就谈到博士生培养,……从把好招生关到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科研安排、课题选择、开题报告、论文审查及至答辩等培养的全过程,以及指导教师的作用等等。

   长期以来,我深深感到每次见到慈老都能自然而然地感受教益。19876月,在浙大开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术会议,组织到一个风景区去游玩,爬山,观看大瀑布,我跟在慈老身边保护他。上边那张照片就是我随慈老同北京大学杨芙清院士和清华大学金兰教授在一起时的合影。珍藏至今,成为千载难逢的纪念。

慈老、杨芙清院士、刘明业、清华大学金兰教授(左起,1987年6月)

原载《北京理工大学校报》20111219日。

***(注)1990年第4批博士点申报时,北理工的计算机应用博士点在通讯评议中落选,而指导教师刘明业则处于少一票的状态,兄弟院校的老师从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考虑认为这很可惜,他们建议刘明业向计算机前辈慈云桂教授请教。刘明业从哈工大任助教起至今,几十年间一直得到慈教授指教。他赶往慈云桂院士家中汇报,本已出门准备上班的慈教授见刘明业一早赶来,马上回到客厅听取刘明业的汇报,他认真翻阅材料,并详细询问刘明业有关学科建设的全面情况。他沉思片刻后说,国家需要大力发展CAD这一学科方向,急需人才,你们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开展研究工作,我早已了解,同时慈老表示愿意为刘明业博士导师问题给国务院学位办一封推荐信。提出文化大革命耽误了我们十年,危害很深,目前的国情是一个单位在这方面强一些,而另一个单位在别的方面强一些,我们可以发扬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合力来办一些事,这是我们的好传统。同时慈老建议找一个也有计算机应用博士授权点的单位,聘请刘明业为兼职教授。在慈老的推荐下,刘明业赴西北工业大学,西工大给刘明业发了聘书,还请其带回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致国务院学位办的函件,同意他挂靠在该校计算机应用博士点并兼职博士生导师。1990年西北工业大学将计算机学科仅有的一个增补博导名额给了北理工刘明业老师。1993年理工大学计算机博士点通过第5批博士点评审。(《慈云桂传》)

哈工大计算机专业首班毕业合影,1960年3月,刘明业正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进修,未参加合影。

 刘明业简历: 19346月,生于辽宁省营口市盖平县一个农家,在大石桥营口县中学读初中,在辽宁省营口市中学高中毕业,1955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发电厂输配电专业,1958年,调整到计算机专业,成为全国首届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被评为1958年度先进生产者。1959年毕业于哈工大计算机专业留校任教,1962年调北京工业学院,1985年破格晋升教授,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为计算机应用学科博导。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受聘为第一届校聘计算机学科首席教授,负责本学科带头人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纪念:编《慈云桂院士论文集》书稿
慈云桂: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
安庆籍院士之枞阳人篇 | 乡贤动态
清华大学成立量子信息班:图灵奖得主、院士姚期智任首席教授
港科大与清华合办首届紫荆论坛,推动计算机学科创新和发展
CCCF专题 | 社会网络计算的回顾与展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