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必读|'牛虻'的观点: 炒作癌症精准治疗和莫衷一是的疗效

被同行称为科学“牛虻”的Vinay Prasad博士

倒计时 

5天

距离第九届中美临床与转化医学国际论坛开幕还有5天!


本届论坛邀请了波士顿大学肿瘤基因学家Seyfried博士做主题演讲【癌症的起源】'挑战癌症基因学说!” 您将有机会与Seyfried博士辩论!


科学家勇于挑战权威“真理”和“教条”,不仅挑战癌症基因学说,还质疑癌症精准治疗时代是否到来?事实上,多数情形下,同样的药、同样的癌症,在不同患者身上的临床疗效迥异,让人困惑、更引人深思!


本周末第九届中美临床与转化医学国际论坛上,波士顿大学肿瘤基因学家Thomas Seyfried博士将应邀做主题演讲“癌症的起源:挑战癌症基因学说”。重新思考癌症起源: 是“基因病”, 还是“代谢性疾病”?


这是近年来有根有据的科学辩论“癌症不是基因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无论你持哪种观点,对癌症认知处于什么水平,事实上,至今我们仍无法诠释癌症起源于何处?

 

此外,围绕着精准医学,特别是肿瘤精准治疗,伴随日新月异的生物科技和医学研究进展,泛起了许许多多泡沫和莫衷一是创新药。


有些抗癌药对某些癌症患者的确有奇效,然而多数情况下,同样的药、同样的癌症,在不同患者身上的临床疗效迥异。为什么?


俄勒冈州健康与科学大学年仅35岁的血液肿瘤学家Vinay Prasad博士也是一位敢于挑战业界权威“真理”较真儿学者。


他利用社交媒体;在著名期刊《JAMA》上发表论文,还著书立说,依据科学事实论战关于炒作肿瘤精准治疗和误导社会民众。同行们给了他一个雅号科学牛虻”或“挑衅者”。


6月初,在美国临床肿瘤年会上,Prasad博士虽未被邀请进入主场演讲,但其座谈辩论:癌症精准治疗时代已经到来了吗?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让人耐人寻味,回味无穷。


事实存在于中间,而非各自极端


Prasad博士引用同行发表的论文和数据说明,癌症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希望接受精准治疗。但是,只有约8%患者获得明确治疗方案;仅5%的患者能长期获益。看来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医生和患者面对如此事实,能说什么呢?有生之年还有希望获得精准治疗吗?


目前,抗癌免疫疗法,即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等被炒作得如此烫手,真正的临床疗效与媒体宣传或科学报道相差甚远。严格讲,这算不上精准治疗,只在少数患者身上有效。


Prasad博士认为,大多数癌症患者仍是从常规化疗、放疗和手术中获益。他并没有全盘否定精准抗癌药的疗效和用途。事实存在于中间,而非各自极端。有些抗癌药对某些患者是灵丹妙药,但对有些患者则毫无作用。


问题是抗癌领域对于突破性创新药的热情过于高涨,甚至是痴迷。以至于在没有完成科学验证哪些情形下有效或适用,就迫不及待地给患者使用了。这不仅仅是资源浪费,更是杜撰了抗癌治疗的'海市蜃楼'。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Prasad博士说,业界许多同仁和公众媒体急于把创新药转化应用于临床治疗,甚至试验中的新药,医生也乐意为患者试用。药企更期望医保买单。药企和研发机构甚至用极少数成功案例(1-2位患者)“要挟”医保报销或分摊费用。


Prasad博士认为这不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吗?药企希望有人承担药物研发费用,无论是患者或保险公司,都以“同情和怜悯”的名义,做着不那么光彩的事情。


事实上,那些未经验证的–多数是失败–试验药品,不仅治疗成本高昂(需要一系列检查和测试)而且花费了医保和纳税人的钱。这就是一个大规模、但毫无控制可言的人体试验。


在大多数情形下,没有人负责收集试验数据或从中找出可能有用的信息。如果有人买单了,结果是什么,就更不重要了。


通常,医生会建议患者接受基因检测,看看是否携带对靶向药物有反应的敏感突变(靶标)。遗憾的是,超过90%的患者肿瘤测序结果没有检验出精准靶点(并不匹配)。


与此同时,医生也愿意把研发中的靶向药给肿瘤患者,哪怕是针对毫无根据的基因突变,美名其曰:一切都在摸索和测试肿瘤靶向性药物的反应。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对患者来说根本不适用。


一项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主持的临床试验,开展一种在研的分子分析治疗选择试验。今年ASCO年会上,研究者报告了150位患者早期测试结果,患者d1肿瘤“基因指纹”与抗肿瘤药物相匹配,而非肿瘤类型。结果令人失望,肿瘤对靶向药物的反应不佳或毫无反应。


Prasad博士说他在医学院里学会了如何治疗癌症,希望自己的医生职业生涯也如此治疗患者。但是,后来发现仍有大量临床诊疗是基于传统观念而非科学验证依据。


所谓基于传统观念的医疗实践,就是基于“学术地位的临床实践”。谁是该专业领域权威,谁就可能左右临床指南或治疗方案选择。当然,现在也称之为“循证医学”。


即使是业界最受尊敬、最有权威和最有信誉的专家也会做出不正确的治疗选择。而在医学界,往往鸦雀无声。这种陋俗不仅仅毁掉了医生的崇高职业,也让患者和家属时刻质疑到底谁是权威?听谁的?


2016年,Prasad博士在《JAMA》发表了一篇关于抗癌药过度应用的评文章,引起了业界关注和社会热议


在文章中他列举了如下事实:14%的试验性抗癌药仅仅是基于小白鼠或动物模型实验结果而引入临床试验的;尚无任何人体临床试验数据支持抗癌新药是否“安全和有效”。关键的问题是癌症的精准治疗,其价值何在?


在理想环境下,是否通过更多研究试验,就能确定哪些药物在哪些情况下起作用吗?显然不是,前提是必须有人(癌症患者)参与临床试验,这听起来似乎不难,实际上并不容易。没有患者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精准医学临床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要回答创新药的安全和疗效这两个关键问题,不是似是而非,就认为是突破性创新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必读|癌症起源学术说:或许没人真正懂得癌症和精准治疗
《BMJ》:美国癌症指南乱建议药品,恐涉利益集团!
癌症有救了!美国有药了!
Nature:大数据助力癌症精准化医疗
靶向治疗有新进展,肺癌患者可以这样延长生存期!——肺凡力量 直播预告
《科技前沿》随想录(4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