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钱学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大师?

文 、编辑 | 金雀儿

来源 | 布谷学习

布谷老师:

今天的人类社会,是科学支撑起的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日常生活所触及的科学元素之多之复杂,在3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事实上,当代孩子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差距:

有的孩子连垃圾分类都搞不清楚,有的孩子就已经研究出了“语音智能垃圾桶”

有的孩子每晚被妈妈逼着自己手洗袜子,有的孩子却已经自己制作出“自动迷你洗衣机”

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知识,不再是一种奢侈,而成了生活的必需。

因此,科学的科学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

英国化学家乔治·波特说过:“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

在我国要传播科学知识,更重要是的要培植科学思想,而尤为迫切的是,我们有必要让孩子养成拥抱科学的自觉。

如何培养孩子拥抱科学的自觉?

这对于孩子来说必然是一项艰难的挑战,但令人欣喜的是,我们有幸找到了科学方法。

一、科学人文的共同培养太重要了!

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感慨:“我们培养的大都是工具型人才,却培养不出大师。原因就是我们忽视了科学人文的共同培养。

我们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所以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多年前,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中就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

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

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却只产生在欧洲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当我们开始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明我们已经开始有了拥抱科学的自觉性!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已经是一个30年前的自己想都不敢想的世界:

一方面,我们享受着发达的科技带来的福利;

另一方面,那些曾经令人艳羡的职业,正在一个一个被人工智能取代。

受这些巨变影响最大的,其实不是我们,是下一代。

如果不为未知的未来做打算,谁知道你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在变幻莫测的未来,孩子将会怎样生存?

二、应对未来,这些技能必不可少

根据牛津大学对高级自动化及其人工替代的潜力进行的研究,现在的工作岗位不久将有一半会消失,未来孩子们该如何与人工智能竞争?

未来的主流工作模式将会是“人的创造力+机器的逻辑智能”。

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非常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应对未来,有着以下这些技能的孩子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备优势。

1、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种是培养孩子提问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可以借鉴犹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比如犹太孩子放学之后,父母不是问孩子今天学了什么,考试成绩怎样,而是问今天问了问题吗?有没有好问题?

西莫夫则说过:“科学始于好奇和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望。”

家长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和孩子互动,给孩子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另一种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因为动手是发掘创造潜能的重要方法。传统教育强调动脑思考,而AI教育强调的是动手思考,越是在人工智能发达的时代,越是需要重视动手练习,各种手工活动都是非常不错的形式。

2、发现孩子的多元智能优势和兴趣目标

每个孩子的智能优势是不同的,也都有各自的兴趣目标。

家长要善于发现,并帮助孩子将兴趣与智能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够使孩子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能力,又可以培养多方面能力。

3、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在未来,人们将更多从事创造性工作,而所谓的创造与创新,是需要各种不同专长的人在一起协作,各自发挥自身优势而达成的。

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对情感表达的理解及情绪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人际沟通。

今天我们面临向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型。

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普及科学知识,是帮助孩子们顺利进入AI时代的基础性工程。

三、好奇的基因总会孕育出科学的种子

美国科学家卡尔・萨根也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孩子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大胆的猜测、求知的欲望,但孩子却没有科学家的头绪和准备,常常是盲目的、不规范的。

因此,必须通过教育引导,使孩子们在实践中逐步了解、学习、熟悉、习惯并遵从科学家和共同体的游戏规则。

使他们从“天生的”科学家成长为直正的科学家。

所以,科学真的那么高深莫测吗?科学是不是离我们的孩子太远了?

当然不是。

上海那名13岁的少年马哲铭研究出的“语音智能垃圾桶”,我们以为这是科学家才能做到的事情,但是他几个月就完成了,而且总花费还不到300元。

自家的孩子还不知道丢垃圾需要分类,别人家的孩子已经研究出了“智能垃圾桶”。

在羡慕之余,许多家长都好奇这样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原来,这些孩子的父母从小就注重培养他们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孩子们虽小,但早已对编程、机器人等有了深入的研究,成为了创客。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我们没有为孩子的未来打好科学基础,其实就已经开始落后了。

我们需要让科学恢复它们原有的活力,就是现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为什么赢在科技起跑线上,孩子才有未来?
郭毅可院士:人和机器如何相处?
钱学森与杨振宁谁的贡献更大?为什么?
钱学森与思维科学
《孤独的大师》: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点评
乔新生:缅怀钱学森 怀念一个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