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天日,缅怀亲爱的父亲

父亲张传红(1931—2022)

今天是父亲去世一百天的日子,本该回乡祭奠。可是疫情的缘故,县里已经封闭,无法回去了。那么,就写这篇文章,缅怀亲爱的父亲吧。

父亲1931年生于同川峪里,家里称得上书香门第。

我的爷爷和二爷爷,一位被称为良田先生,一位被称为砚田先生。爷爷一辈子在乡教书,称得上乡贤。有一年人们敲锣打鼓给家里送了一块牌匾,上有县长题词——“能为人师”四个大字,这当然是非常荣耀的一件事。

四伯(中)、父亲、姑姑与奶奶合影(后面是“能为人师”的牌匾)

二爷爷早年就到外面了,学问道德皆好,可惜身体不大好,考上黄埔军校,因病未去,考上赴法勤工俭学,也是因病未去,后来在西安那儿当了县长。听长辈说,砚田先生回乡,到距家还有二三十里的东社就不再坐轿,而是步行回家,绝不摆任何官架。所以一提到爷爷和二爷爷,当时在整个同川,都是受人尊敬的。

听父亲说,他小时候家里都是线装书。有一次我问:“我爷爷是如何读书的?”父亲便吟诵了一段,那声调就像来自古代一样。

听姑姑讲,父亲小时候学习很好,记什么都能很快记住,所以特别受爷爷、奶奶喜欢。姑姑年龄比父亲小,却什么事都让着父亲。

家里的生活和教育都挺好。可惜随着日寇的入侵,家乡不安全了。父亲12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安排他和我四伯去西安投奔我二爷爷了。路上有时候坐马车,有时候步行,到山西陕西交界处还被扣留,幸亏军队里见到了老乡,才得以继续前行,最后终于到到达西安。

在西安,四伯父被安排到兵工厂做工,父亲被安排到兴善寺里的长安儿童教养所学习。虽然二爷爷、二奶奶很疼爱父亲,尽量让他学习,但儿童教养所的条件十分艰苦,到处都是跳蚤,父亲在那儿学习了一年。记得他和我讲了不少那时候的人和事,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武术老师倒着能攀上很高很高的树。那是1944年。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这个大家庭与西安是有种缘分的。我姑姑已经在那儿居住几十年了,她的儿女们都在那儿长大成家,下一辈也都长大了;我姐也是在西安读大学,度过几年难忘的时光……所以,父亲对西安有着深厚的情怀。

1945年,14岁的父亲自作主张,报名加入开发大西北的行列。他坐着大卡车离开西安,经宁夏、甘肃,颠簸几个月后才到达新疆,先在吐鲁番青年屯垦教养院学习,一年多后考入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师范。他年龄小,学习又好,所以很受老师喜欢,1949年还考上了相当于黄埔军校的中央警官学校。紧接着,西北解放了,陶峙岳率部在新疆起义,他们这些学生也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然后,父亲就当上了文化教员——那是他当教师的开始。

父亲所在的部队是解放军三军九师廿七团六连,地址在酒泉。当时的劳动人民虽然在政治上、经济上彻底翻了身,但在文化上还没有翻身,解放军官兵基本上都是文盲、半文盲。要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军,没有文化是办不到的,所以,部队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练兵。父亲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事业当中,废寝忘食地工作,受到学生们的爱戴。他写的动员歌:“从前是字整人,今天要人整字,几十年的大老粗,今天要把身翻。”学生们听了都流泪。记得小时候,父亲给我讲过一位战士学习的故事,熄灯以后还要悄悄在被窝里在肚子上写字。

从1949年9月到1953年10月,父亲立三等功三次。

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他所在的部队解散了,他也光荣复员,回到离别9年的家乡。

1954年,父亲在峪里村当业余教师,一年后到南白乡沟北村担任小学教师。他工作认真积极,能吃苦,对待学生极好,一年多以后,学生们的成绩完全得到改观,成为乡里最好的小学了。

父亲和母亲年轻时合影

1956年,父亲与母亲结为终身伴侣,后有哥哥、姐姐和我三个子女。哥哥也是当了一辈子老师,姐姐曾在省城的电大教过课,我也在一个中学当过国文老师,还被聘为大学的客座教授,也算一种家风的传承吧。

1957年3月,父亲被推荐到忻县师范(今忻州师专)学习,学成后被分配到岢岚县,县里的干部亲自为他们背被褥,十分重视。1959年7月,父亲在岢岚县城关小学和李家坪高小任小教和代校长。

1960年7月,父亲回到家乡原平,在桃园学校担任负责人。

1964年7月,父亲在薛姑联校大营联校当联校长。

1966年7月,父亲回到同川的上庄,在上庄学校当负责人。这时已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一方面进入老师被称为“臭老九”的年代,一方面又因为我二爷爷当过国民党官员,所以父亲也受到牵连,1970年不再当校长,转而到西头学校,在那里当了12年的初中教师。那个岁月的事,父亲很少对我讲。只记得有人专程到薛姑,要搞点我父亲的黑材料,当地人很不客气地回绝:“张校长是个好校长,什么问题都没有,你们想干什么?”这样,父亲算是躲过了一劫。

1982年7月开始,父亲重新担任学校的负责人,先后在中山村学校、上庄学校、郝庄学校、石地坪学校等校长,每到一处皆能为当地教育贡献力量,所以广受好评,年年受到嘉奖。父亲也因此而自豪,认为教书育人是天下最好的事情。

同时,他早已淡泊了名利,只想当一名普通的教师,所以也曾在上庄社中当了一段时间的历史地理老师。那个时候,我已经上初中了,曾被父亲带到学校,相当强烈地感受到周围老师学生对他的尊敬。我以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

1986年起,父亲最后的教学工作是在他出生的地方,也就是我的祖籍——峪里。

父亲在峪里学校当校长时,我曾去过一次,要经过不少山路才能上去。我的堂叔也在该学校任教。他年初回忆父亲时,说父亲有老八路的作风,十分清廉,从不营私,脑子里根本不往那儿想。六叔还给父亲写了一幅挽联,上联为“一生朴实勤勉育人光先祖”,下联为“九旬坦然清廉行教泽后昆”。这也是对父亲一生的总结。

1986年,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非常重视的事情。他的喜悦也感染了全家,我们都很高兴。

因为母亲的缘故,父母最终将家安在了母亲从小生活的西荣华村。父亲任教时,每周六回家,骑自行车走二十多里的山路,盒子口、奎关岭,又是上坡又是下坡,有的地方坡很陡,但父亲风雨无阻,我不记得他有哪次没回来。每次他一回来,我就高高兴兴地去接他带回来的梨子、果子等好吃的东西。那时候周日只能休息一天,所以他在家也只能住一个晚上,第二天上午干点家务活,下午又得动身回学校了。现在想想,真是很辛苦!

父亲很疼爱自己的儿女,在家里也非常民主,对待儿女的事业和婚姻都很开明。我姐大学毕业后在省城工作,出嫁时父母没有向姐夫家要任何财礼,这在当时的村里,几乎没有第二家。当然,我结婚时,岳父岳母也没要任何财礼,这也许就是一种良性循坏吧。

1992年,父亲离休回家,安度自己的晚年。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每天锻炼身体,读书看报种田,都是他的乐事。他不仅帮助哥哥种地,而且自己开垦农田,还养羊养鸡……他将自己的美好生活和美好愿望写在一篇“学农迎来全家乐”的文章中,内容如下:


前些时给我的离休老朋友去了一信,述说了我离休还乡后的生活情况。他回信说:“接到你的来信非常高兴,信的内容也极富兴趣,很爱看。你靠劳动解决了生活问题,离休金是锦上添花,有了富裕点,没有也不会影响生活过不去。另外从事体力劳动,既锻炼了身体,又打发了时间,一举数得。特别是过着田园式的生活,心情舒畅,是颐养天年的有效法子。”由于老朋友对我劳动价值的肯定,激起我写稿的心念。

我是92年7月离休回家的,在返乡前,有的同事问我,回去如何欢度晚年,我随口说了个顺口溜:“四十余载育新人,老来归家学务农;偕同乡亲奔小康,不惜残生报党恩。”当时引得他们哄堂大笑,说我“出口成章有气魄”。其实我早有思想准备。老早我就翻来覆去地想过,既不能上天揽月,又不会下海捕鱼,只好扎根在土生土长的农村学务农以了余生其乐无穷。

教书要有书本,学农要有土地。可是我没有土地(全家非农户),怎么办?93年一开春我就去河滩、山坡开垦荒地,费了不少时间,开出了半亩地。又在卧羊的树林积了些羊粪,用自行车一袋一袋地运往地里,后来又花钱种了别人不种的二亩旱地。到播种时,旱地种了玉米,荒地种了些花生、葵花和大豆、菜豆等小杂粮。经过选用良种,施足底肥,适当密植,勤锄勤耧,精耕细作,风里来雨里去,看着青禾在晴空下微风里缓缓生长,算计着一年的收成,心里老是甜滋滋的。雁来了,金秋到,在大旱早霜之年迎来了丰硕成果——净收玉米1800斤,花生50斤,葵花籽60斤,大豆45斤,菜豆除吃外,还晒了不少干豆角。这样,以上收获除了底垫花销外,可纯收630余人民币,基本上解决了我和老伴一年的菜篮子、米袋子的问题。

除种地之外,还投资230元在92年冬买了两只大母羊。当年就生下两只小羊。93年引上,冬天卖了一只商品羊,得洋234元;另一只杀下30斤肉供自家食用。去冬又产下两只小羊,现圈存两只大羊、两只小羊,这样下来一年多时间净大小羊五只,可折合人民币七八百元。另外还饲养六只母鸡,每日可下蛋四五颗,足够家中食用。

我养羊心里有个想法,我们村西畔滹沱河,南靠翠平山,有山有水,牧草丰富,对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村里养羊很少,到了秋天遍地秸秆和葵花盘被外村人捡走,实在可惜。我喂羊就是想以实际收入引导乡亲们多喂些羊走致富之路。一年来不论在地头还是在炕边,逢人就说养羊好,看来效果甚好,今年左邻右舍养羊的多了。

回顾一年多的学农,正如我的朋友所说“一举数得”。特备是心旷神怡身体特好。一年多未向国家报销一分钱的医疗费。从而也迎来了全家乐。春节孩子们从外地归来,品尝着炖羊肉、烩豆腐、炒鸡蛋、炸花生,个个都乐开了花。


父亲希望在离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希望为西荣华村做一些贡献,但有些愿望是不好实现的——比如他想通过养羊带领乡亲致富,就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不过,他还是为村里做了点贡献。父亲去世后,前任村支书提到一件事:多年前村里想要把通往县城的几里土路修成公路,这需要上面拨款才能完成。省里的人下来考察,村支书请我父亲在会上发言,父亲很认真地写了一篇发言稿,而且讲得很好,最后一句的大概意思,就是要通过这条路,打开乡亲们连接省里、走向富裕的大道。这个讲话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省里的人表示:既然如此,再给你们拨10万元。——这件事对西荣华村当然是件大好事,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我们村的那条公路修得非常结实,很多地方的人都很羡慕。

父亲当了一辈子老师,当然十分重视对儿女们的教育。记得我小的时候,他经常给我讲故事,后来又订《人物》杂志,勉励我向那些杰出的人物学习,这对我影响很大。他对历史和地理极感兴趣,晚年有段时间,每天都要把全世界的国家名称按照地图上的顺序背诵一次,我回去后还要给我背,这对我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还常讲“知足常乐”,这是我常常听到的,姐姐上一次也提到这事儿。

父亲淡泊名利,但他常年的辛勤工作和不计回报的付出,终究不会被埋没,前两年他的几位学生从多处聚到一起,专程去看望他;他以前的同事们也去看望他,老干部局每月给他发杂志,有的大学生还去采访他,请他回忆当年在解放军时期的往事……所有的这些,都为他的晚年生活带去了欢乐与幸福。他也得到了国家的回报,不仅享受离休待遇,还在2016年荣获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颁发的“乡村学校从教30年荣誉证书”;同一年还被授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共同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2017年,母亲的突然去世对父亲打击很大,但他最终还是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开始正常的生活。他不愿来北京生活,也不愿到太原,只愿意在村里,说村里的空气好。他自己一个人居住,每天由我哥给他送饭、照顾他的起居。侄儿也起了大作用,帮他爷爷做这做那,当然他爷爷也很疼爱他、关照他。姐姐姐夫他们和我全家,基本上都在过节时回去团聚。平日里给父亲打电话时,他总说:“我身体很好,家里也很好,你不用操心。照顾好自己。”有时再问问儿媳和孙儿的情况,尤其对孙儿的学习非常关心。

去西安的动车上

母亲去世一年多以后,父亲很想去西安见见姑姑。为了他的这个强烈的心愿,我也顾不得太多了,从北京回山西,送他去西安,然后自己回北京上班,让姑姑一家为父亲操了不少心。过了十几天,父亲想回家了,我又去西安接他回家。这是我们父子间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还有一次是在前两年,父亲生病住院,我回去和姐姐、侄儿一起陪他。他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安安,你回来了。”那个时候,我感受到他很想见我。陪他在病房三天后,见他已经没什么问题了,我便返回北京,由哥哥侄儿继续照顾他。那一次,我见他一天天转好的情形,心里真是高兴极了。我也庆幸自己那次回去了,要不然,我将多么负疚!

自那次出院后,父亲的身体明显比以前好,打电话时声音也是比较硬朗的。

这两年,因为疫情等缘故,我回家陪父亲的时间很少。最后一次见他,是在去年,我只在家住了一个晚上。那天夜里,我和爹在一个炕上睡觉。半夜两三点,爹突然打开了灯,带着一种慈祥喜悦的心情,长久地端详着我的脸,仿佛看一件珍宝。我在朦胧中醒来,问他有什么事。他说:“没什么,你睡吧。”我便又睡了。没想到这是我和他最后在一起。父亲以我这个能够写作的儿子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可我只是隔三差五地在不同阶段以不安定的生活而让他和母亲操心,而且不能多陪他们,真是不够孝顺。

父亲与母亲合影

2022年1月1日,临终前一天,父亲还到胡同里和邻居们聊天。据四舅讲,这些日子,我爹每天都会第一个出门到胡同里,坐在一个地方;然后,四舅也出来了;慢慢地,别的乡邻也出来了,大家便一起晒太阳、聊天说话——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爹去世以后,四舅有一天再次出门,见街上一个人也没有,心中不免怅然。

1月1日那天,我还和爹通了电话,谈到过年不知道能不能回家的事。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他便溘然长逝,终年91岁。村里人都说,爹去世前没受罪,这是他修下的福气。

我以前一直劝父亲写写回忆录,他没有答应。可是在他去世后,我回家一看,发现他将以前的日记本、信件以及一些回忆文章……整整齐齐地放在了一起。这是他留给我的最后纪念!

先父百天之日,做儿子的不再哭了,而要继承您的乐观精神,修好自己的品德,做好自己的事业,和妻子一起培养好您的孙儿,把我们家的书香传承和发扬下去。这样,父亲和母亲,你们都安息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天逸:何时尊酒,却说如今
无关风月【结束篇】
我懂你了,你却老了 转载
故事:我家里发生的一件真事:至今无法解释
学习读吧28没有一个傻子像你这样爱我
他爸的女儿想他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