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用中药五十方
(2010-03-27 22:01:09)
转载▼
标签: 健康
分类: 兽医专业
一、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组方] 荆芥 防风 甘草 茯苓 川芎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枳壳
[主治] 外感风寒挟湿
[方论] 此方“治伤寒温疫”、“治四时感冒有奇功”。方中补脾之茯苓、甘草或加党参,可扶正祛邪,“补不留邪,表不伤正”。
[药理] 方中羌活、独活、防风、川芎、前胡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方] 银花、连翘、薄荷、桔梗、淡豆鼓、荆芥、牛蒡子、甘草、芦根、淡竹叶
[主治] 外感风热
[方论] “风温初起此方宜”。此方之妙“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是清热与解表法的合用。银翘解毒丸即此方去芦根;银翘解毒片即此方去芦根、牛蒡子,加板蓝根而成;银翘白虎汤即此方加白虎汤与板蓝根,治肺炎有效。
[药理] 复方药理研究证明:全方对流感病毒在鸡胚中的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家兔实验性发热有解热作用,本方能增强机体吞噬功能。
三、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方] 麻黄(去节)、杏仁(去皮尖)、生石膏、炙甘草
[主治] 外感风热,肺热咳喘
[方论] 石膏为清火之重剂,倍量石膏有大寒,清除肺中实热,故治肺热咳喘。本方去石膏名“三拗汤”,主治风寒咳嗽。
[药理] 复方药理研究表明:全方无抗菌效果,但有抗病毒作用,主要是麻黄起作用,因此,本方加清热药可增强疗效,一般加银花、连翘、鱼腥草、穿心莲、黄芩等。实验证明全方有显著的止咳平喘之效;若缺麻黄,则无镇咳作用;单用麻黄镇咳作用比全方弱;本方对组胺引起的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有抑制作用;全方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全方比单味石膏解热作用强。
四、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组成] 葛根、甘草、黄芩、黄连、先煮葛根,后下余药
[主治] 表邪未解、里热下痢,热喘。
[加减] 细菌性痢疾、传染性胃肠炎中腹泻,血痢,本方加养阴药,阴血得滋,其病自愈,可加当归、白芍、阿胶、生地等;下痢不止,恶臭热盛,宜加花粉、山药、升麻、柴胡;口舌生疮,尿少宜加淡竹叶、灯心草、鲜芦根等;便秘者宜加大承气汤之类;食少,二便不爽,宜加绿豆,以清下焦之热。
[方论] 柯韵伯曰:“外热不除,是表不解;下痢不止,是里不解”。本方解表力缓,清里热之气锐,葛根治表,又能止泻。
[药理] 本方有抗菌作用,也有明显增强机体抗感染的作用,与免疫有密切关系。全方有显著的解热作用。本方还有显著的解痉作用,葛根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肠痉挛。
五、五积散《和剂局方》
[组成]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苍术、厚朴、白芍、当归、川芎、麻黄、白芷、干姜、肉桂、桔梗、枳壳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治气、血、痰、湿、寒五积。
[加减] 气滞肚胀加莱菔、菖蒲、木香、槟榔;血瘀者加桃仁、红花、益母草;咳喘者加紫苑、冬花、杏仁、百部、白果;食滞便秘者加山楂、神曲、麦芽、槟榔、大黄、芒硝等;寒湿困脾加吴芋、党参、生姜、大枣、丁香、草豆蔻;表寒重者,肉桂易桂枝。
[方论] 五积散为解表、温中、除湿、祛痰、消痞之方,一方统治多病。
六、防风通圣散《宣明论》
[组成] 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栀子、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生姜
[主治] 表里俱实,风热便秘、咳喘,疮疡肿毒,肠风下血等。
[加减] 无寒去麻黄,热不壮去石膏,便不秘去硝黄,归、芎、术无必要时可不用;本方去大黄、芒硝叫双解散。
[方论] 本方上下分消,表里分治,里中有外,所以汉不伤表,下不伤里。表里客热,三焦实火,此方主之。本方名曰通圣散,言其作用之妙也;表有疥疮,内有实热,此方主之。
七、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 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主治] 气分热盛
[方论] 白虎为西方金神,故取此名。肺金得清,火热自解。粳米之补,泻火而不伤胃,乃万全之术;内有实热者可用之;若血虚身热,证象白虎,误用者死。本方配伍完善,方简效宏,为优秀之古方。
[药理] 此方有显著的解热作用,使家兔体温下降1.3℃,单用知母仅下降0.17℃, 单用石膏下降0.3℃,石膏、知母合用则下降1.2℃。白虎汤解热与血钙水平升高有关,去钙白虎汤,无退热效果。现已知血钙能抑制产热中枢,渴感中枢,出汗中枢,故可抑制出汗和渴感。白虎汤有抗感染的作用,知母对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石膏能提高吞噬能力;小量石膏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大量则抑制;石膏有利胆、利尿、促进凝血等作用。
八、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组成]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主治] 三焦热盛
[方论] 出血则以热为本,血为标,若去其热,则血不治而归经。本方用于实火为宜,若用于虚火,则多亡阴,若从火化,而出血更甚,不宜用本方。汪昂曰:寒极为阴毒,热极为阳毒。本方治一切阳热火盛,使诸火毒从小便出。若本方加大黄,名“栀子金花汤”,使火毒从大小便出。本方去栀子,名“柏皮汤”。经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故少火宜升,壮火宜降。柏皮汤可使壮火降,少火升,气升血得养,三焦皆受益。
[药理] 本方四药均有显著的抗病原体作用,但又各有特点。黄连、黄柏含有黄连素生物碱,故有广普抗菌作用。抗菌原理是抑制细菌的呼吸和RNA的合成。二者有协同作用。本方对细菌毒素有对抗作用。复方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全方有抗炎作用,还有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故治脓毒败血症有良效。本方有显著的降温作用,还有一定的止血效果。
九、郁金散《元亨疗马集》
[组成] 郁金、白芍、诃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
[主治] 剥肠症、急肠黄、慢肠黄
[方论] 《元亨疗马集》中有同名郁金散四个。经验良方中有郁金散(主治胞转)。七十二症中治慢肠黄(回头顾腹,荡泻如水,赤秽兼腥)即用本方郁金散。《牛经大全》中也有郁金散,主治牛胆胀。还有一个郁金散,主治牛浑身出血。宜区分同名异方,组成、主治不同,不可混淆。
[药理] 本方以黄连解毒汤为基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具有显著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能抑制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
十、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组成] 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主治] 乳痈,各种疮黄
[方论] 本方为治疔毒之要方。疔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形如钉状。是有名的清热解毒方剂。可治疮痈、脓肿、乳痈等。
[药理] 银花有广谱抗菌作用、抗病毒、抗炎、抗渗出、抗增生作用。可治肺炎、肺脓肿、乳房炎、结膜炎等。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对内毒素有减毒作用,三者合用有协同作用。复方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本方长于治疗各种化脓性感染,可治疗败血症,蜂窝织炎。
十一、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组成] 黄芩、黄连、柴胡、连翘、板蓝根、马勃、玄参、桔梗、升麻、僵蚕、陈皮、甘草、牛蒡子、薄荷
[主治] 大头瘟——头面肿大,喉头肿大,耳前后肿大,颊肿。
[加减] 普济消毒饮简化方,玄参、连翘、板蓝根、僵蚕、银花、甘草亦有效。
[方论] 本方治疫疠,高热、头肿、面部肿,目不能开,气逆上喘,咽喉不利。
十二、仙人活命饮《妇人良方》
[组成] 银花、白芷、赤芍、浙贝母、穿山甲、天花粉、皂角刺、当归尾、乳香、没药、防风、陈皮、甘草、白酒为引,共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
[主治] 疮肿疔毒,脓未成者能消,脓已成者能溃。治脓肿、蜂窝织炎、乳房炎、烫伤、火伤、肩痈,治产后痈毒更妙。
[加减] 肿不甚者减穿山甲、皂角刺,肿甚者加蒲公英、野菊花、连翘,粪结便秘加大黄、芒硝。
[方论] 《妇人良方》中指出:仙人活命饮可治一切疮疡,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溃,为治痈消毒之良方。此方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本方之妙,妙在行气、理气、解毒。
十三、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组成] 石膏、知母、水牛角、生地、玄参、甘草、黄连、连翘、丹皮、赤芍、黄芩、栀子、竹叶、桔梗
[主治] 气血两燔
[方论] 本方为大寒解毒重剂,主治时疫温病,为治气血邪热俱盛的有效良方。本方为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加减而成,是治疗热毒的重要方剂。治乙脑、败血症多用此方获效。
十四、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 水牛角、生地、玄参、竹叶心、丹参、麦冬、黄连、连翘、银花
[主治] 热入营分
[方论] 热邪初入营分,气分热邪未尽,气分热甚则口渴,营分热甚则舌绛、神昏。本方可使营分热通过清气分热而解,气分热甚可加生石膏、知母,营分热甚则加犀角、生地、玄参。本方可看作犀角地黄汤与增液汤化裁而成。
[药理] 增液汤有抗炎、利尿、止血、增加心肌营养和血流量。有解热、镇静、抗惊作用,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抗心律失常。全方能改善高热时机体失水、血液及心血管系统的轻度紊乱和神经系统的失常症状。其它丹参、银花、连翘、黄连、竹叶心有抗菌、抗炎、解热等作用。由此可知,本方有养阴、清热两面方面的作用。
十五、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赤芍、丹皮
[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治鼻出血、便血及血热妄行等各种失血症,败血症。
[加减] 如瘀血重者加桃仁、大黄;热盛者加黄连、黄芩、栀子、黄柏、知母;鼻出血者加青蒿、黄芩;便血者加地榆、槐花;尿血者加白茅根、大蓟、小蓟;有出血斑者加紫草、青黛;本方加泻心汤治一切热盛出血。
[方论] 热伤阳络则上部口鼻出血,热伤阴络则下部二便出血。本方名曰清热,而实则滋阴,虽曰止血,而实为祛瘀。瘀去生新,滋阴降火,可谓探本求源之治法。
[药理] 所谓热入血分,表示感染已到极期,机体防御能力已弱,表现出体温较低,免疫功能下降,出现出血状态,赤芍、丹皮可对抗上述病理过程。犀角、生地有强心作用,全方还有显著解热作用。赤芍、丹皮有抗炎作用,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故抗渗出和水肿。本方有镇静,抗惊作用。犀角价昂,可用水牛角代替,剂量加大10倍有效,水牛角可锉成细末或刨片先煎均可。
十六、泻心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黄连、黄芩
[主治] 口舌生疮,一切实火之证。如湿热内盛、泄泻、鼻出血、肿毒、丹毒等。
[加减] 仲景有五个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黄连、黄芩、甘草、干姜、半夏、党参、大枣)主治呕吐发热。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治胸腹胀。附子泻心汤(本方加附子)治胸腹胀、恶寒。生姜泻心汤(黄连、黄芩、半夏、干姜、生姜、大枣、党参、甘草)主治腹中雷鸣、少食、下痢。甘草泻心汤(黄连、黄芩、半夏、干姜、大枣、甘草)主治胃虚、呕吐。
[方论] 泻心汤用黄芩救肺,黄连救肝,肝为心之母,血之舍,肺肝火退,则血归经自安。大黄治出血,意在浊气下降,清阳上升,瘀血去而新血生。血遇温得通,血得寒则凝,故止血多用凉药。
李时珍指出: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衄血者,用泻心汤。实泻心包、肝、脾、胃血中之火。用泻心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
[药理] 本方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三药合用有协同作用,抗菌作用明显增强。本方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合用,可提高十倍抗菌活性,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复方有明显的解热作用,抗炎作用,抑制炎性渗出物。有利胆保肝作用。复方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抑制血栓形成。方中大黄对消化道出血有较强的止血作用。
十七、清肺散《元亨疗马集》
[组成] 板蓝根、葶苈子、贝母、桔梗、甘草、共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
[主治] 肺热咳喘
[加减] 可酌加栀子、黄芩、知母、瓜蒌、天花粉可加强清热平喘之力,或与黄连解毒汤合方加强清热之功。或与麻杏石甘汤合用。
[方论] 《元亨疗马集》曰:清肺散治马肺热喘粗,非时恶喘。
十八、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组成]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当归、生地、泽泻、甘草、木通、车前子
[主治] 肝胆实热、目赤带下症。
[方论] 龙胆草泻肝胆之火,柴胡泻肝,甘草缓肝急,利湿之药,大利前阴,湿热从小便出。全方皆泻肝之品,恐伤肝,又加当归、生地补肝血,因肝藏血,补血即补肝。此方之妙,妙在泻肝火之中,反用补肝血之品,乃泻中有补之妙。
[药理] 主药龙胆草有保肝利胆作用,柴胡、栀子、当归也有显著的保肝作用。龙胆泻肝汤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全方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对消化道肠肌张力有抑制作用。
十九、白头翁汤《伤寒论》
[组成] 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主治] 湿热下痢
[加减] 产后下痢本方加甘草、阿胶;腹痛加白芍、甘草、地榆、槐花;粪中脓血严重者加银花、连翘、白芍、甘草、地榆、木香,或加黄芩、白芍、甘草。
[方论] 本方苦寒,寒能胜热,苦能坚肾,肾欲坚急食苦,涩能止泻,热除而痢自止。下痢证:自痢不渴属太阴,是脾寒;自痢渴者为少阴,下焦虚寒;厥阴下痢属于热,肝火久郁则热痢后重。四药苦寒,寒能除热,苦能厚肠。本方为治下痢脓血的要方,黄连为治痢专药。
[药理] 复方无论体外、体内对病原体微生物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黄连、黄柏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抑制肠液形成,故有止泻作用,秦皮有抑制肠肌活动之效。
二十、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 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枳实、厚朴
[主治] 阳明腑实证
[方论] 攻下之剂,须适度为宜。邪盛剂轻,则邪不去;邪轻剂重,则伤元气,不可不审。“下多则亡阴,急下可存阴。”用大黄而无枳实则大便不通。大黄治大实,芒硝治大燥,二药治有形之血。厚朴治大满,枳实治痞,二药治无形之气。承顺者,使滞者利,闭者通,故曰承气。欲用大承气汤,可先用小承气汤。阳明胃家实,方敢议下。老弱气血虚者去芒硝即小承气汤。有宿食者宜下,大便难,急下之。口干津少,急下存阴。表证不解不可下,血虚亡阴不可下,完谷不化者不可下,虚家不可下。
攻下之剂,必用气药。煎法颇有妙义,大黄后下,取其生者气锐而攻下,熟者气钝而和缓。芒硝化燥,大黄通下。俗语:大黄不见硝,白在肚里走一遭。小承气汤不用芒硝理由有二,粪便实而未坚,此其一也;用芒硝过下而伤其阴,是不伐其根之意二也。攻下之剂,下即停药,过则伤正。
大承气汤证痞(心下痞塞不通)、满(胸腹胀满)、燥(大便干燥)、实(不大便)、坚(腹部坚硬)诸证俱全,可急不存阴,是此方的主要作用。小承气汤证,无燥、坚现象,故去芒硝。调胃承气汤,不见痞满现象,所以去掉枳实,厚朴。以上三方均用大黄为主药。大黄后下是非常可贵的用药经验,具有泻下作用的大黄酸不耐高温,煎煮时间过长,泻下成分即遭破坏。
[药理] 本方能显著兴奋肠蠕动功能,加速肠腔内容物的推动能力。大黄、芒硝均有泻下作用。大黄为分泌性泻剂,芒硝为渗透性泻剂,大黄主要兴奋大肠,芒硝主要兴奋小肠,二药合用使泻下作用增强。枳实、厚朴也能兴奋大肠。大黄是泻下的关键药物。生大黄泻下作用最强,酒炒大黄,泻下力下降30%,大黄炭几乎无泻下作用。
二十一、十枣汤《伤寒论》
[组成] 大枣、芫花、大戟、甘遂
[主治] 胸水、腹水
[方论] 水邪结于胸腹,以汗法为宜,非淡渗之品所能胜任,非峻下利水之剂不能通。大戟、芫花、甘遂药性最猛,去水湿之深部,一举而水患可平。大枣为主药,其补脾、减毒、缓和药性一物而三用。十枣汤为治水之急方,为仲景以毒攻病之治法,尽美尽善之法也。芫花善治胸水,大戟善治腹水,甘遂善治经脉之水,三药合用,治胸腹之水,疗效最速。三药作散剂,逐水力始强,若改为汤剂,效力很弱。忌与甘草同服,孕畜忌用。
[药理] 大戟、芫花、甘遂均有明显的泻下、利尿作用。四川农大王天益等报道:“十枣汤复方药理有五个作用——利尿、排钠、升高白蛋白、解热和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但十枣汤加甘草的反药配伍使上述作用减弱,对内脏器官病理损害明显加重,但不引起动物死亡,所以兽医临床上有人用十枣汤加甘草治马、牛胸腹水有效。临床上虽非绝对禁用,亦宜慎用。
二十二、曲麦散《元亨疗马集》
[组成] 神曲、麦芽、山楂、苍术、甘草、陈皮、厚朴、青皮、枳壳
[主治] 消积导滞,宽中理气
[方论] 本方实为平胃散加三仙和青皮、枳壳,主治马、牛宿草不消,治脾为湿困。消者散其积食,导者行其气。轻者用消法,重者用下法。平胃散加山楂、神曲、麦芽名楂曲平胃散,治宿草不消,瘤胃酸中毒。或平胃散加四君子汤,或平胃散加乌贼骨、黄连、吴芋、半夏、木香、大腹皮亦可治瘤胃酸中毒。行气则无湿停聚,健脾则能除湿,一补一泄,用药之妙,若脾虚、老弱、阴虚之体均不宜用平胃散。
[药理] 复方对调整胃肠功能有明显的作用,防止瘤胃酸中毒有良好的作用。陈皮增加食欲,排除胃肠积气,厚朴有兴奋肠肌作用,苍术使肠蠕动减慢,甘草抑制肠管运动。
二十三、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 党参、黄芩、柴胡、生姜、大枣、半夏、甘草
[主治] 少阳病,和胃止呕
[方论] 邪在表宜汗,邪在里宜下,邪在半表半里宜和解之法。小柴胡汤用于半表半里证,猪病表现寒热往来,在一天之内,皮温不正,鼾耳时冷时热,寒颤现象时有时无,精神、食欲时好时坏,,用小柴胡汤可获良效。产后感染,寒热无定时,热在表则病轻,邪入里则畏寒,寒过复热。邪在表能食,邪入里则不食。可用本方加四物汤。本方主治寒热往来,全方寒温之药共用,配伍严谨,是优秀古方之一。
[药理] 小柴胡汤有保肝利胆作用,抗炎活性强,解热效果良好,有镇痛之效。柴胡对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黄芩抑制肠运动,对子宫平滑肌复方有抑制作用,全方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二十四、二陈汤《和剂局方》
[组成]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主治]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论] 古人说的好: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随之顺。治痰宜先补脾,脾健运,水湿不聚痰自化。二陈是治一切痰饮的基础方。二陈汤是治痰之妙方,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痰的本质是水湿集聚而为痰,故治本必从脾论治。湿去痰无所生,补脾可治湿,治脾即治本。古人说“脾为生痰之源”意即在此。
[药理] 陈皮祛痰、平喘、,半戛止咳、祛痰,甘草止咳祛痰,茯苓有镇静作用。
二十五、止嗽散《医学心语》
[组成] 陈皮、百部、白前、甘草、桔梗、荆芥、紫苑
[主治] 风邪犯肺
[方论] 止嗽散能治诸般咳嗽,主治外感久咳,其性微温,治风寒感冒尤为所长。肺寒咳嗽也常用此方。若寒热偏盛者,适当加减,方能有效。偏寒者加苏叶、荆芥、防风;偏热者加桑叶、菊花、黄芩;痰多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苏子。
[药理] 陈皮祛痰,百部止咳、镇咳抗病毒,白前祛痰作用持久,甘草祛痰,桔梗止咳祛痰,紫苑祛痰、抗流感病毒,荆芥解热,由此可见,本方祛痰止咳之效颇为显著。
二十六、白矾散《牛经大全》
[组成] 白矾、白芷、贝母、黄连、黄芩、大黄、郁金、甘草、葶苈子
[主治] 肺热咳喘
[方论] 《牛经大全》记载:“喉中出气吼声频,肺毒皆因热积成,白矾散中须见效,依方灌之病安平。”牛吼喘病即气滞肺胀,为实喘之证,内服清热解毒的白矾散。通过临床观察,一般认为本方治牛气喘病(肺气肿)有较好疗效,并可缩短治疗时间。
二十七、理中汤《伤寒论》
[组成] 白术、党参、干姜、炙甘草
[主治] 脾胃虚寒
[方论] 脾气旺而水谷运,故曰理中。参术草温脾胃,干姜守而不走,温中散寒,补脾土,五脏六腑皆受脾气之补益,此理中之要旨也。理中汤加二皮(青皮、陈皮)为治中汤,有温中散寒,兼治积食。理中者,调理中焦虚寒,中焦为脾胃,居中故曰理中。本方为强壮性之健胃剂。
[药理] 人造脾虚病理动物模型,用理中汤治疗后,可使蛋白质合成速度显著增加。
二十八、四神丸《证治准绳》
[组成] 补骨脂、五味子、吴芋、肉豆蔻
[主治] 脾肾阳虚泻
[方论] 四神丸治黎明泻,或鸡鸣泻,不思食,不化食,脾肾两面虚。本方由五味子散(五味子、吴芋组成),二神丸(补骨脂、肉豆蔻组成)合方而成。四神,意比理中、八味二丸效更速。命门火旺,脾土自强。犹如锅下无火,物终不熟。但湿热重,胃肠积滞者禁用此方。
二十九、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组成] 白果肉、麻黄、苏子、桑皮、甘草、黄芩、杏仁、冬花、半夏
[主治] 宣肺定喘,清热化痰。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喘证,咳嗽痰多,喉中痰鸣。
[加减] 本方加生石膏、鱼腥草、桃仁治肺炎有效;本方加鱼腥草、蒲公英治肺气肿亦有效;本方与止嗽散合方治疗喘咳疗效更高;此方治疗猪喘气病亦有有良效。
[方论] 本方配伍特点在于白果止咳平喘而敛肺气,麻黄平喘发散表寒,发中有收,收中有发,解邪而不伤气,是定喘之良方。本方以“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为基础有平喘之功,配白果敛肺气而定喘,加桑皮、黄芩清肺火,苏子降气平喘。只喘不咳,当用麻杏石甘汤,痰多气喘当用定喘汤。本方以宣肺平喘祛痰为主,清热止咳为辅。
[药理] 白果、苏子定喘,麻黄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麻黄与黄芩有协同作用,桑皮有镇静作用,杏仁抑制呼吸中枢,冬花能扩张气管平滑肌,半夏有镇咳作用。
三十、真武汤《伤寒论》
[组成] 茯苓、白芍、白术、生姜、附子
[主治]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方论] 本方为利水消肿而设,水之所制约者脾,水之所行者肾也。脾得附子能补火,生脾土,五苓散行有余之水,真武汤行不足之水。脾肾两虚,非补脾肾不可。下焦虚寒不能制水,当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附子、白芍、白术、茯苓四味药,皆真武汤必用,若去一味,便不是真武。本方之妙,妙在白芍之酸收,只补其阳,恐真阳飞越,酸可收阳气于阴也。本方为温阳利水的常用方,可温肾而利水湿。若中焦虚寒,温中散寒而小便自通,附子温肾回阳,可利水消肿。白芍酸收滋阴,可制约姜附之辛燥而不伤阴。
[药理] 附子强心,生姜能增进血液循环,白芍能扩张血管,可治心性水肿。白术使白蛋白增加,可治营养不良性水肿。白术、茯苓利尿消肿。
三十一、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 熟附子、干姜、炙甘草
[主治] 四肢发冷,脉微欲绝
[方论] 厥逆、下痢、脉不至者,此方皆主之。四肢发冷,泻下不止,脉不明显均为里寒之象,故用大热之剂,回阳救逆,故名四逆汤。此方大热宜凉服,否则反增其燥。
[药理] “附子无干姜不热”,表明二药合用有协同作用,附子强心,遇干姜强心作用明显增强,复方三味药强心作用先短暂减弱后逐渐增强,在强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附子。相反单用附子有较大毒性,三药配伍成复方,则毒性大大降低。如单用附子能引起动物死亡,但附子加干姜或附子加甘草则完全避免动物死亡。四逆汤主证为四肢发冷,脉微欲绝,与现代医学休克症状相符,故本方常用作临床休克急救方,对各种休克均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全方抗休克作用均优于各单味药,作用强,持续时间长,且无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显示本方配伍严谨的合理性。
三十二、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组成] 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党参、茯苓、甘草、杜仲、牛膝、桂心
[主治] 风湿、补益肝肾
[方论] 能屈不能伸者,病在筋;能伸不能屈,病在骨;如果伸屈不利,为筋骨俱病。无力者气血虚也。所以治风湿病,常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药理] 独活有镇痛作用,并能治实验性关节炎,秦艽能消除关节肿大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地黄对实验性关节炎也有显著的消肿作用(抗炎性渗出)。防风、细辛、牛膝、甘草与主药独活配伍使本方抗炎作用明显增强,并有解热作用。杜仲、川芎、白芍、当归、茯苓可加强主药桑寄生的镇痛效果。
三十三、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 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主治] 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泄泻不止
[方论] 五苓散,为利膀胱之水而设,亦为去内外水湿之首剂。白术补脾制水,茯苓利水清肺热,肺气宣通,水道通调,桂枝能化气,专主流通,无火则水不行!泽泻、猪苓均渗湿利水。小便利者,不可用此方,恐重伤津液。
[药理] 本方可治心、肝、肾性水肿,尿潴留、尿中毒均有效。实验证明:五苓散有利尿作用,使用权尿量增加112%,五味药均有利尿作用。猪苓、茯苓为主药,猪苓利尿作用最强,有一定的排钠效果,抑制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利尿效果强于咖啡因。茯苓亦有轻度的利尿作用,泽泻对多种动物均有利尿效果,使血钠排出量增加,白术利尿作用持久,排钠明显,抑制肾小管重吸收。桂枝利尿作用弱,但能增强复方的利尿效果,能改善血循,故有温阳利水之功。五苓散、胃苓汤(平胃散加五苓散合方)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桂枝排钠作用最强,泽泻、白术排钠作用短暂,猪苓、茯苓几乎无排钠作用,复方去桂枝反使排尿量减少。
三十四、八正散《和剂局方》
[组成] 扁蓄、瞿麦、滑石、甘草、木通、车前子、大黄、栀子
[主治] 热结膀胱,通治五淋
[方论] 朱丹溪曰:小便不通,有热有湿,有气结于下,治宜清热燥湿,宜升提,气升则水自降。下焦湿热者宜清热燥湿;肺燥不能通调水道者,宜清肺热,上窍开则下窍自通;脾湿不运,宜健脾燥湿,大便通,小便自通。八正散兼泻二阴,方中大队利尿药,加大黄直攻后阴。
[药理] 瞿麦、木通、扁蓄、大黄均已证实有利尿作用,车前子不仅利尿,而且使输尿管蠕动频率增高,输尿管上段腔内压升高,有利于结石下移。八正散除大黄外,均无抗菌作用,但复方显著抑制尿道大肠杆菌在尿道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此乃八正散治尿路感染重要而独特的疗效原理。八正散用X线摄片检查与复查证实不仅有肯定的排石效果,还有溶解结石的作用。
三十五、平胃散《和剂局方》
[组成] 苍术、陈皮、厚朴、甘草、生姜、大枣
[主治] 湿困中焦,食少腹胀,泄泻不止
[方论] 本方为利湿散满之剂。可治脾为湿困,胸腹胀满,宿草不消,泻痢不止。胃寒则呕,湿盛则泻。苍术燥湿而健脾,厚朴除湿散满,陈皮利气行痰,甘草和中,泄中有补,湿脾能和。伤食之证,宜用平胃散,常配伍三仙加莱菔子,有热可与黄连解毒汤合方。
[药理] 陈皮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制止肠内异常发酵,苍术使肠蠕动缓慢,厚朴使肠肌兴奋,甘草使肠痉挛缓解。综观全方调整胃肠功能作用较为突出。
三十六、木香槟榔丸《医方集解》
[组成] 木香、槟榔、香附、枳壳、丑牛、青皮、陈皮、黄连、黄柏、大黄、芒硝、三棱、莪术、当归
[主治] 能治耕牛前胃疾病
[方论] 本方治胸腹积滞,二便不通,或泻泄下痢,积食气滞。其中丑牛、槟榔下气最速,黄柏、黄连燥湿清热,大黄、芒硝、通行积滞,并为摧坚化痞之峻品,实证者宜用本方,虚证则不宜,一般“虚者当十补,勿一泻。”
[药理] 四川农业大学实验研究报道:该方对兔离体肠肌有兴奋作用,使肠管紧张性和收缩性增强,且能对抗阿托品的作用。拆方实验,去主药兴奋肠肌作用减弱,单用主药(木香、槟榔)则兴奋肠肌作用明显,且能抗阿托品对肠肌的抑制作用。全方三面协力,行气除胀,清热燥湿,泻下导滞。
三十七、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组成] 桃仁、红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主治] 活血祛瘀,治一切瘀血症
[加减] 方中白芍改赤芍活血作用更强,熟地改生地凉血作用更佳。一般生地配赤芍,熟地配白芍。如果白芍配生地,则全方过于寒凉,产后不宜。对于瘀血较重者可加三棱、莪术。本方去地黄加黄芩、白术有安胎作用。本方去桃仁,加紫草可治疮毒。
[方论] 本方为活血方,兼有补血作用。桃仁、川红花作用平稳而有效,所以是一个平性的活血方。四物汤出自《金匮要略》,加减时,偏于瘀血则加味形成桃红四物汤。朱丹溪喜用该方,活血、补血、祛风。《医宗金鉴》善用该方。现代以本方加减治宫外孕,即桃红四物汤加牛膝、鳖甲而成。
[药理] 本方各单味药之间有协同作用。其中当归、川芎、红花作用最强。地黄、白芍、桃仁对心血管系统作用较弱。全方配伍作用最强。其中简化方(当归、川芎、红花)效果与全方相同。红花能降低血管阻力,桃仁则影响不大。全方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本方使胸腺重量增加,也能增强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妊娠引产本方加益母草、牛膝、蒲黄、黄芩、黄柏等,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子宫颈变软,宫颈张大,产后服用能加速子宫复旧,还有抗感染作用,对流产、死胎引产效果尤著。对产后胎衣不下兽医临床使用较多。
三十八、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组成] 大黄、花粉、桃仁、红花、柴胡、当归、穿山甲(炮)、甘草、白酒为引
[主治] 跌打损伤,恶血留于胸胁,痛不可忍
[加减] 疼痛严重者常加乳香、没药、延胡索。伤在头部者加荆芥、防风、羌活、白芷。伤于胸部者加青皮、陈皮、枳壳、白芍。肿胀明显者加冰片、朱砂、儿茶、血竭。扭伤、挫伤加三七、云南白药。腰部扭伤加雄黄、血竭、儿茶、大戟。跌打损伤内伤腰胯加苏木、丹皮、地鳖、血竭、自然铜、骨碎补、续断、姜黄。骨骼、关节损伤加马钱子、地鳖虫、自然铜、骨碎补、蒲黄、五灵脂。骨折加延胡索、生大黄、丁香、马钱子、血竭、三七。
[方论] 大黄、桃仁、红花、甲珠活血行瘀,当归养血活血,花粉燥湿消瘀,甘草和中,不伤血,柴胡引诸药直达病所,酒能活血通经。本方能除胁下瘀血,使血脉恢复正常,所以定名为“复元活血汤”。凡是跌打损伤,必有瘀血积于两面胁,肝为藏血之脏,肝经循行于胸胁,不论何经损伤,都应从肝论治。
三十九、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 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主治] 产后恶露不行
[加减] 付青主女科善用生化汤,加减28种,广泛用于产后疾病,疗效颇佳。产后伤食加三仙,吴芋、肉桂;产后寒本方去桃仁,加荆芥、防风、羌活;产后腹泻,加茯苓、白术;产后完谷不化,加益智、茯苓;产后生痢疾,加木香、陈皮、茯苓;产后子宫复归不良,本方加红花;产后阴道出血不止,本方加益母草有良效;产后恶露不尽用本方;产后恶露不下,本方亦有良效;胎衣不下,胎死腹中,本方去甘草,加益母草、丹皮、红花、艾叶;产后调理,产后必服可促进子宫复旧,防止产后感染,恶露不尽,还可促进泌乳机能。
[方论] 本方始见于宋朝《付家秘室方》和《和剂局方》,随后《景岳全书?妇人规》称来自钱氏世传方,其后《付青主女科》广泛应用,疗效卓著,至今不衰,故多认为本方出自付青主,由此可见古代名方,贵在发展创新。本方宜产后寒,不宜产后发热用。
[药理] 本方重用当归,用量占全方一半,使瘀血去而新血生,故名“生化汤”。本方对离体子宫有明显兴奋作用,使子宫肌张力、频率和幅度增加,对妊娠子宫或雌激素子宫兴奋作用更强。子宫肥大症与体内雌激素分泌过多有关,本方有抗雌激素活性效果,本方又可抗摘去卵巢后的子宫萎缩。
四十、失笑散《和剂局方》
[组成] 蒲黄(炒)五灵脂
[主治] 瘀血内停,胸腹痛,便血,恶露不尽,跌打损伤
[加减] 产后恶露不尽,量多者,本方加炮姜、川芎;产后瘀血内阻,子宫复位不良者,本方加川红花、当归;流产者,本方加当归、益母草、川芎、牛膝、丹参、香附;产后气血虚者,本方与归脾汤合方;胎衣不下者,本方有效;产后腹痛,本方一剂见效;子宫炎者本方亦效。
[方论] 古人说:病忽去而不觉失笑,故曰“失笑散”。治产后心腹绞痛欲死,本方五灵脂,散瘀止痛,蒲黄行血止血,两个对立治法,在一定条件下统一,实践证明有效。失笑散是治产后腹痛良方。
[药理] 蒲黄、五灵脂均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蒲黄有促血凝作用,五灵脂可缓解平滑肌痉挛。蒲黄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大剂量引起子宫痉挛,故有助于子宫复旧及恶露排出。复方研究证明:对心肌缺血有对抗作用,有明显的镇效果。
四十一、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 生地、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牛膝、枳壳、桔梗、柴胡、甘草
[主治] 跌打损伤,气滞血瘀
[方论] 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活血化瘀诸方中应用最广泛的一个。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淤之症。”凡是瘀血者,均可使用本方。如疼痛、胸部痛、夜不安、发热、呕吐、久病治疗不效,疼痛多有瘀血留存。瘀血在胸部重用川芎、赤芍、加柴胡、青皮。瘀血在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瘀血在四肢重用牛膝。瘀血在肺部可加三七、旋复花。瘀血在肝加丹参、郁金。瘀血在少腹者,酌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
[药理] 本方单味药研究较深入,但复方研究较少。其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均有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溶解,从而改善血循。方中当归、赤芍、桔梗均能促进吞噬功能。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能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尚有抗炎、镇痛、镇静、抗惊作用。血府含义当从“脉者,血之府也”。凡血流之处,均可称为血府,由此可见,本方适应症甚广,如不孕症,子宫内膜炎、流产、胎衣不下,缺乳等均可选用本方。
四十二、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组成]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主治]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
[方论] 气虚者,补气。胃气旺盛则五脏安,胃气伤则百病丛生。凡是久病不愈,诸药不效者,只有益胃,补肾两法,故用四君子汤随症加减,无论寒热补泻,先养脾土,使药气四达,全身气机流通,水谷之精四布,何愁药之不效。口色淡白心血虚,声音低微肺气虚,脉虚弱者心气虚。全方四药皆甘温,不偏不倚,无大寒大热之弊,故曰四君子。诸种急病,小便失禁者,用本方主之。凡大病之后,四肢乏力,调理脾胃,本方可善后调理。老龄气虚出血者,亦用本方治之,血乃有形之阴,必赖无形之气以固之,气旺可摄血,而无倾陷之危。
[药理] 本方为脾胃虚弱而设,临床应用颇有效验。中兽医所谓脾,主要指消化系统的功能。广义的脾还包括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以及能量代谢、盐水代谢、核酸蛋白质代谢等。目前中兽医界人造脾虚动物模型,用四君子汤治疗有显著效果,使消化功能恢复正常,肝细胞合成肝糖元含量增加;胰腺分泌消化酶的能力恢复,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正常;胸腺萎缩者恢复正常。本方能促进肠道对氨基酸的吸收,促进吞噬功能、T淋巴细胞上升,本方还有抗贫血作用,抗癌和抗溃疡作用。
四十三、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组成] 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桔梗、山药、白扁豆、莲子、苡仁、砂仁
[主治] 脾虚挟湿,水泻不止
[方论] 本方治脾胃虚弱,不吃、消化不良,或泻下不止。脾胃受伤,故饮食不消,兼寒则吐,兼湿则泄。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气三法主之。李东垣强调,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脾为肺之母。故治杂症,宜以治脾胃为主。
[药理] 本方为治脾虚泻泄之代表名方。复方有促进肠道对水分的吸收。小剂量使肠管张力增强,收缩力加大;大剂量则抑制肠管收缩,故有利于治疗吐泻。复方还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增强。
四十四、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 黄芪、白术、陈皮、党参、柴胡、升麻、炙甘草、当归
[主治] 中气下陷,三脱症,久泻不止,低烧不退
[方论] 东垣制本方,主治劳伤脾胃,中气下陷,阴虚发热。后天之本为脾,无先天之本,则脾气不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升麻、柴胡以佐参芪,有补后天亦补先天之意。劳伤脾胃亦伤肝肾。四肢痿弱,不可只补脾土,必补命门火。凡李东垣方,善治脾胃,俱是补益脾胃,古人认为:“医不执方,但医必有方。”
[药理] 本方治三脱症良方也。可促进糖代谢和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还有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抗癌、抗突变、抗放射线之效果。对精子省活力有良好的作用。对子宫及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对肠肌有双向调节作用。拆方试验证实,本方中升麻、柴胡与其它药物有协同作用。
四十五、四物汤《和剂局方》
[组成] 熟地、白芍、当归、川芎
[主治] 血虚
[方论] 本方治一切血虚、血热、血燥等诸症。四物汤为治血专剂。但古人言:“见血不治血,必先调其气。”四物汤中无补气药,应加补气之品。故失血太多,气微之际,四物汤则不相宜。当归活血,川芎行血,熟地补血,白芍敛血。气微恐川芎走窜散气,大便溏者不用当归,恐滑肠。腹痛不宜白芍,恐其酸寒,使痛更盛。脾胃失和,恐生地粘滞。故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气滞者加枳壳、厚朴;有热者加黄芩、黄连;有寒者加官桂、附子;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产后不宜用白芍”,此说应具体分析,一般说来产后血气虚,恐吓白芍酸寒引起腹痛,如用酒炒,用之无妨。如果产后有瘀血,不可妄补气血,可放胆下之,四物汤中加硝黄、甘草,此方称为“玉烛散”。
[药理] 本方为补血基本方,胎前产后均可使用。本方补血作用,困能使骨髓造血机能有所改善。四君子汤抗贫血作用比四物汤弱,而八珍汤比四物汤抗贫血作用更强。本方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改善作用。四物汤对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但未见用雌激素样活性。
四十六、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黄芪5、当归1
[主治] 补气生血、产后血虚、大失血、阴虚发热
[加减] 失血不止者加龙骨、阿胶;大失血者,血虚气弱可用原方;阴虚发热者忌用本方。因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本方适应症是虚热、口渴而不多饮,脉洪大而无力。
[方论] 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脉虚则血虚。今黄芪多于当归五倍,而叫当归补血汤者,是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方可速补。即气能生血,血生于无形之气。
[药理] 当归有抗贫血作用,黄芪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复方可使血红蛋白含量比对昭组高,并使有关消化酶的活性明显增高。本方能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四十七、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人参、麦冬、五味子
[主治] 气耗津伤、心气虚、肺气虚
[方论] 人参补肺气,麦冬清肺气,五味子敛肺气,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毕矣。名曰“生脉”,脉得气则充,气充而脉复,脉绝者,服此方脉能复生,其功甚大。对脉微欲绝之虚脱症,应用此方,可收速效,古人对本方的强心作用早已肯定,现改为针剂,多作抢救之用,用之立效。
[药理] 本方有显著的强心作用,使兔心脏收缩幅度提高一倍。用本方后6分钟产生强心效应。然而对正常心脏强心效果不明显。本方可改善心肌缺血状态,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使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增加,改善组织缺氧状态。本方对心律失常有明显疗效,对改善微循环有良好影响,对各种休克均有保护作用,失血性休克,生脉散可使血压上升。还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四十八、炙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 炙甘草、生姜、大枣、桂心、麻仁、阿胶、麦冬、生地、党参
[主治] 气血虚损,脉结代
[方论]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治脉结代,即脉动而中止,能自复者为结脉,不能自复者为代脉,脉有间歇停止者合称为结代脉。这表明心血管功能有障碍,脉不相续。补益气血而复脉。此方为仲景之圣方。主治脉结代(心律不齐),心悸动,肺痿等。人参生脉,生地复脉,本方宜久煎,因药力不猛,故常用酒为引。
[药理] 本方主要能对抗心律不齐,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方中人参药理作用最明显,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休克、改善心肌缺氧、心肌梗塞等作用。麦冬亦有抗心律不齐的作用,生姜、桂枝能扩张血管。
四十九、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 党参、白术、茯神、炙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桂圆肉、远志、木香、生姜、大枣
[主治] 心脾两面虚、气血虚弱、各种慢性出血症
[方论] 本方主治劳伤心脾,食少不眠,或脾虚不能摄血,血不归脾则妄行,气壮能摄血,血自归经。凡治血热妄行,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血虚出血,养血为先。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凡治血证,须按三经用药。本方有四君子汤可补脾,龙眼肉、远志、枣仁补心,虚则补其母。土火合德,心脾双补。本方妙在木香调畅诸气,脾气喜快,故用木香。
[药理] 本方实为四君子汤和当归补血汤加味,四君子汤有治脾虚之效,抗贫血和增强免疫功能,当归补血汤能抗贫血、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免疫功能。人参、茯神、酸枣仁、远志有镇静作用。
五十、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山芋肉、山药、熟地、泽泻、茯苓、丹皮
[主治] 肝肾阴虚、低热不退
[方论] 本方补真阴,除百病,通治大小诸证。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体弱,自汗、盗汗、痰饮、发热、鼻出血、便血、滑精、淋症、疮疡等。本方有补有泻,平补而又精奇,为古今不易之良方。
[药理] 本方为补阴要剂。现已发现阴虚证有肾上腺皮质不足,内分泌腺萎缩,肾上腺、性腺、甲状腺及胰腺等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能量代谢增高,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以及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异常,六味地黄丸对上述系统均有良好的影响。
阴虚生内热,其原因与红细胞糖酵解作用比正常高50%。糖氧化强度增强,服用六味地黄丸可使红细胞糖代谢恢复正常。本方还能改善实验动物的神经系统及性腺障碍之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芪.党参茶。
《性功能低下良方》(三)
『泻下剂』温脾汤(治疗篇)
治疗气不摄血的中药方剂
小儿麻痹症中药配方
膈下逐瘀汤功效主治/药物组成/化学成分/用法用量/临床应用/药理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