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 月亮和六便士de结尾,毛姆居然有这样的隐喻!

如果哪天我突然放下手中的事,

告别身边的人,

定是此书在心中埋下的种子已经萌芽。

“满地都是六便士,可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在飞机上的漫漫长夜,一气呵成读完《月亮和六便士》,而之后的大多数都陷入莫须有的沉思中。故事是以现实画家高更为原型改编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抛家离妻,弃商从画。在异国他乡经历灵肉的双重磨难,离开文明世界,在塔希提找到最终归属和灵魂慰藉。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分别所指着月亮的艺术,六便士的世俗价值观。还有说法是,“六便士”是英国币种中最小的,与月亮都是圆形的,两相对比,一个象征着圣洁,一个象征着尘埃。

展开剩余84%

毛姆的文风自带着英国式的节制,话说的恰到好处,点到为止。文字里难找过多泛滥肆意的情怀,尺度、分寸拿捏得到,这也是很多人说他聪明的一点。也只有他敢说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们的文笔不好,但“伟大作家需要的不只是文笔,而是激情和叙述欲”诸如此类的话。

毛姆不会为了戏剧性刻意拖拽情节,他适度的质控小说节奏,没有华丽词藻,却情节深刻。小说感情线里的小高潮在荷兰画家的妻子爱上斯特里克兰德开始,篇幅不多,却精简干练,抓人眼球;小高潮的结尾却是以布兰奇(荷兰画家的妻子)自杀为终;而斯特里克兰德在追寻“月亮”之时,面对女人的感情,却来的更不管不顾、薄情寡义。情欲他无法克服,他屈从于情欲,但是只会使他更加憎恨情欲。

荷兰画家的妻子布兰奇开始的时候,拒绝接受照料斯特里克兰德,就是因为他身上的这份野性原始的光,击中了女人的软肋,令她感到一种必然会陷入其中的畏惧,但丈夫的好心,使她无法拒绝,从而宿命般地陷入到这种天才所放射出的圣光中。她做着不切实际的美梦,想用女人的柔情与牺牲,来驯顺这种天才的桀骜不驯,但是这不过是女人的痴心妄想。正如斯特里克兰德坦言的一样,布兰奇的所作所为,正是他离开前妻的原因。“我看出来布兰奇一点一点地把我妻子所有的小伎俩都使了出来。她用无限的耐心,打算把我罩在罗网里,捆得结结实实。她想把我拉下来,和她待在同一水平;她对我毫无关心,只想让我为她所有。”

这里探讨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面对感情里必有的束缚和捆绑,若要去追寻灵魂意识的东西,所表露出的义无反顾、抛弃对社会、家庭的责任为什么不能被世人接受?斯特里克兰德这样做的同时伤害了太多人,这种追梦付出的代价惨痛、使人疯狂。而他身上散发着一种所谓“天才”的暴戾、原始、肉欲的成份,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灵魂激情,又吸引着少数人为之倾注生命,爱之深切必变束缚,人性的复杂在小说里被一再挖开刨析。

'If you look on the ground in search of a sixpence, you don't look up, and so miss the moon.'

在我谈完他惨死的情况以后我就没有再往下说了。 有一两分钟大家都没有说话。后来罗伯特·思特里克兰德划了根火柴,点着了一支纸烟。“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罗伯特说,颇有些道貌岸然的样子。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和朵纳尔德逊太太满腹虔诚地低下头来。我一点儿也不怀疑,这母女两人所以表现得这么虔诚是因为她们都认为罗伯特刚才是从《圣经》上引证了一句话。说实在的,就连罗伯特本人是否绝对无此错觉,我也不敢肯定。
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到爱塔给思特里克兰德生的那个孩子。听别人说,这是个活泼、开朗、快快活活的小伙子。在想象中,我仿佛看见一艘双桅大帆船,这个年轻人正在船上干活儿,他浑身赤裸,只在腰间围着一块粗蓝布;天黑了,船儿被清风吹动着,轻快地在海面上滑行,水手们都聚集在上层甲板上,船长和一个管货的人员坐在帆布椅上自由自在地抽着烟斗。思特里克兰德的孩子同另一个小伙子跳起舞来,在暗哑的手风琴声中,他们疯狂地跳着。头顶上是一片碧空,群星熠熠,太平洋烟波淼茫,浩瀚无垠。 《圣经》上的另一句话也到了我的唇边,但是我却控制着自己,没有说出来,因为我知道牧师不喜欢俗人侵犯他们的领域,他们认为这是有渎神明的。我的亨利叔叔在威特斯台柏尔教区做了二十七年牧师,遇到这种机会就会说: 魔鬼要干坏事总可以引证《圣经》。他一直忘不了一个先令就可以买十三只大牡蛎的日子。

小说的最后(上文粗线体标示),毛姆又再次隐晦的点扣了主题;罗伯特·斯特里克那句“上帝的磨盘转动的很慢,但却磨的很细。”颇有些道貌岸人的意味。然而在小说的世界里,尽管时间过去很久远,但是对主角当年抛妻弃子这一行为的价值判断,众人还是以“恶果终有报”为最终判词。大众价值观的世俗判定,扭曲忽略了个人价值和追寻理想;另一部分,书中的“我”想反驳此类人,却住嘴没有点明,而是心中默念了“魔鬼要干坏事总是可以印证《圣经》”。这里的魔鬼即是指那些道貌岸然的人吧,毛姆在这里也是少有的表态自己的价值立场。

至于小说的最后一句“他一直忘不了一个先令就可以买十三只大牡蛎的日子”。要追溯毛姆的1884年。这一年毛姆父亲在巴黎亡故,随后他被叔父接到惠特斯特尔(伦敦东南部盛产海鲜的小镇,誉有“牡蛎之都”(Oysteropolis)的称谓)。维多利亚时代初期的物品价廉,贫困工人阶级靠此来补充蛋白质。直到1875年以后,物价上涨。毛姆撰写本部小说是在1981年间。把它做为小说最后突如其来的结束语,不禁在最后连连惊叹叫好。这段文字强调时代背景外,还增添了一抹隐晦的私人情愫。

《月亮和六便士》另外要提及的一个点就是高更。做为小说最初的原型,作者一再强调关于画家高更的经历和小说只有相似而非完全吻合,甚至说只是挪用一点高更的个人经历。高更在法国巴黎的那段时间,并非像小说所说活的凄苦,最好的类比就是同时期他和梵高的比较;另外高更去塔希提是因为厌倦了巴黎资本主义的浮躁,和小说的情节还是有很大出入的,但是在塔希提创作出很多名画是不可争议的事实。

高更早年走的印象派路线,后来巴黎艺术圈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大概在1850年左右)很多艺术家的画风开始偏离最初的印象派,随后又受到日本主义Japonisme的影响,像是德加、梵高、马奈、莫奈等。高更在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看到更多其他国家的文化,得到很大的震撼。隔年就下定决心卖了很多画然后去了塔希提,在岛上创作出的作品给高更带来了作品上的巅峰。高更的自负和那种原谅我的放纵不羁爱自由,是他离开巴黎,追寻理想热土的本源。

回到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不管是世俗价值观还是理想主义,谁讽刺谁,谁又被谁讽刺,无从批判和弘扬。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自由意志这词有时候很伟岸,有时候却又鸡肋。也只有诗人同信徒才会坚信,在沥青路上面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

Live by the bible or live in the spirit.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生活很单纯、很简朴。我们并不野心勃勃,如果我们也有骄傲的话,那是因为想到通过双手获得的劳动成果时的骄傲。我们对别人既不嫉妒,也不怀恨。唉,我亲爱的先生,有人认为劳动的幸福是句空话,对我说来可不是这样。我深深感到这句话的重要意义。我是个很幸福的人。

-《The Moon and Sixpence》

©️版权归OJOWORLD文化研修所有

更多原文详情见:HKY-ojoworl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的结尾是什么意思?
追寻毛姆的 精神家园
拿毒舌遮情怀的傲娇聪明人:读《月亮和六便士》
读书节|【读书笔记】俞霞婷:生活的意义——读《月亮和六便士》
赏析《月亮与六便士》:艺术是美的,也是残酷的
《月亮与六便士》:不被世人理解的斯特里克兰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