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品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探析

精品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探析

2011-04-07 14:43:45 作者:宁玉文 沈霞娟 高东怀 张迎 来源: 浏览次数:573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工程,也是信息化教学的示范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在建设理念、教学设计、技术整合、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从“六精标准”重新审视精品课程的主要特征,从而为精品课程创新发展建立长效机制。
关键词:精品课程,创新发展,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
Explore on Construction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re Courses
NING Yu-wen   SHEN Xia-juan GAO Dong-huai ZHANG Ying
(Network Center,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anxi,Xi’an,710032,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orecourse is the quality project of high education, is also a demonstration project of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ore course achieving considerable success, there are some issues in the idea of construction, instruction desig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eaching methods etc., According to the six-refined standards, re-examin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ore courses, so as to build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re courses.
Keywords: core courses;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effect mechanism
 
 
 
 
 
前言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是课程教学信息化。以精品课程为代表的信息化课程是信息化教学的示范性课程,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保持精品课程对传统课程的不断超越,促进精品课程的先进性,建立精品课程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是精品课程的生命之源。
一、        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教育部开始精品课程建设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369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并且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1]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把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作为“质量工程”的六个方面规划建设项目之一,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到2010年遴选出3000 门课程(本科),进行重点建设。[2]同时,各省市、各院校也积极采取措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动省级、市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使精品课程这一“质量工程”形成共识。但是,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建设质量,笔者从建设理念、教学设计、技术整合、教学效果四个观测点来审视已建精品课程,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建设轻应用,师生受益不大
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时,为了获得更多项目和经费支持,非常重视课程的申报工作,并集中力量准时完成建设任务,积极参与课程评审,但是,在获取精品资格后,却忽视了后续的教学应用。许多精品课程没有引入课堂,发挥应有的作用,维护和更新也不及时,使个别课程一直停留在评审当年的状态,成为一种高档的摆设,教师和学生受益不大。
2. 缺乏系统设计,教学信息资源单薄
笔者选取运行时间超过3年以上的精品课程,在2003-2006年度的688门国家精品课程中,有171门课程没有提供电子教案(约占总数的25%),有281门课程没有提供电子课件(约占总数的41%),585门课程没有提供案例(约占总数的85%),绝大部分课程都没有提供相关资源库。[3]而现有的电子教案、课件和授课录像宽泛而不精细,内容与其它教学资源重复,之间没有体现优势互补。有些甚至是“书本搬家”,缺乏形象生动的高质量多媒体素材,实验实训环节缺乏生动的展示环境,没有将精品课程的特色充分挖掘出来。精品课程信息资源的缺失与质量不佳等现象固然存在不愿公开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资源建设工作量大,缺乏系统设计,没有全方位地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缓慢,技术与教育脱节
笔者发现某些精品课程忽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出现了技术和教育的明显脱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精品课程技术开发人员很少能够从教育的角度去应用技术,单纯追求技术效果,广泛引进的商业性教学平台、交流系统等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信息素养较低,很难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并且通过网络提供充足的学习支持服务。
4. 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效果欠佳
大部分精品课程教学仍然沿袭传统课堂的讲授法,没有根据具体教学对象和情景采用随机通达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适用于信息化情景的教学方法,导致学习者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得不到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不能自主建构知识,产生学习困难和厌烦情绪,严重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四大问题从本源来说,主要是对精品课程的本质特征把握不准,不能深入领会精品课程的内涵。虽然现有精品课程在数量和规模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未达到质量工程的要求。因此,必须重新审视精品课程的内涵与特征,才能解决精品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        精品课程的内涵与特征
根据2006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估指标,国家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教学效果等“六个一流”为主要特征的示范性课程。[4]因此,精品课程要体现上述特征,必须在理念、人才、资源、技术、管理和效果六个方面达到较高标准,六项标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精品课程“六精”标准关系图
1.精辟理念
精辟理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它是指课程教师应该具有精辟的现代教育理念,主要是包括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为主教育观及四大支柱教育观等六种现代教育观。[5]教师不仅要熟知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还要了解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国家的教育政策,并且能够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其全面发展,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的现代化。
2.精英人才
精英人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智力支持。要形成一支由精英人才组成的精品课程教学团队。院士、教授不仅要率先上课堂,提高精品课程的学术水平,还要积极物色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思想活跃、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效明显的年轻骨干教师加入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另外教学团队年龄和学术结构要合理,能够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同时也要配备一定比例的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来组织教学。
3.精粹资源
精粹资源是精品课程的建设核心。指的是建立课程的精品教材体系,包括课程教材包、教学资源库、教学网站等,为课程创造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应符合学科要求,能够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能够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逐渐形成更新及时、内容丰富、运行机制良好的精品教学资源库。
4.精湛技术
精湛技术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支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建设者要具有精湛的信息技术来开发课程,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有能力将传统课堂信息化,改造成为在网上共享的精品课程,并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服务。另一方面是课程教师要具有精湛的教育技术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强调信息的传递和接受,更加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不排斥讲授法作为某个教学环节的方式,强调采用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和基于案例的学习模式,以及个性化、探究性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能够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精细管理
精细管理是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在精品课程管理中融入知识管理思想和绩效技术,在申报程序、课程计划、课堂评审、教务管理、学习管理、考试管理、年度考核、学生评价、精品课教师待遇、经费保障和岗位职责等方面制订明确的规章制度。另外,还要强调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学资源管理计划和学生学习管理策略的重要性,建立精品课程建设和应用的绩效机制,提高精品课程的运行效率[6]
6.精彩效果
精彩效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精品课程建设效益的集中体现。精品课程取得的教学效果要经得起校内督导专家的评价和校外教育专家的审核,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和素质的提升,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同时也能成为课程改革的表率,带动其他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        精品课程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超越是精品课程发展的源动力。我们要突围精品课程面临的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 “六精标准”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依据,严格课程评选和建设标准,狠抓关键“精品”要素,改善教学支撑环境,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度,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建立起精品课程的长效发展机制。
1.精品课程必须“以人为本,师生共建”
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经常性工作。学校要树立精品意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方面,应下大力气创造一个适宜于教师凝神静气打磨精品的环境,提高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打造好一支精品名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倡导“以学为中心”的设计模式来设计教学内容,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和电脑提供的信息和指令,不能用电脑的播放代替教师的讲解和启发;不能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不能只强调课堂容量,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规律。
2.精品课程必须“注重内涵,生动展现”
内涵建设是精品课程的中心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和知名专家教授的共同努力,将每一个素材做成精品素材,每一个课件做成精品课件,每一个网站做成精品网站,每一节课做成精品课,每一项实验做成精品实验,通过宽松的教学环境、灵活的教学功能、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探究的教学模式,扎实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信息技术以其丰富强劲的表现力为提高精品课程内涵提供了条件,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鲜活。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但也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结合,精选的声像、图片、场景等资料应能有效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
3.精品课程必须“突出特色,建引结合”
精品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特色专业、学科优势的集中体现。[7]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很注重教学特色的培养和提炼,有特色才有亮点,这些特色使他们的某些学科处于世界的最前沿,产生了广泛影响。因此,要根据学科特点,建立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而不是趋同,这种特色可以是教学观念方面的,也可以是教学内容方面的,同时在自主开发精品教学资源时,也要拓宽思路,放眼世界,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资源,改善精品课程的资源结构,保证课程资源的精粹性。
4.精品课程必须“探究模式,体现创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8]精品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应该始终围绕“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来展开。精品课程教学更要注重教学形式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在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书本与网络、校园与社会等方面,依照其内在规律,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开拓创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以下两方面可以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之一,提升精品课程质量。
一方面,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精品课程的课堂讲授要突出重点、难点和新知识点,做到精讲和略讲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同时,还应构建丰富的自学指导和课外训练体系,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籍、参考文献和网上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特别是学术期刊网,尽量减少查阅纸质文章带来的不便,以便较快地获得新的研究成果,开阔学术视野,形成有限课内、无限课外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新局面。
另一方面,强化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建设精品课程最终的成果应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质量、就业率、创业成功率和学生为社会所能创造的价值上。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积极创设研究性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实施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模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精品课程必须“规范管理,动态发展”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复杂工作,一旦建设完毕投入使用,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由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频繁,传递速度加快,因此精品课程要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处理好相对稳定与适时更新的关系,不能建成后停滞不前,成为挂在网上的面子课程、形象工程。一方面,当精品课程建设到一定规模时,必须通过管理层制定全面有效、可持续的长效发展机制和评价体系,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精益求精。另一方面,教师在完成精品课程制作并投入使用后切勿一劳永逸,而应该努力获取最新信息,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及时补充到精品课程中去,自觉地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的学术品位,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精品课程教学体现出较强的时效性与针对性。[9]
小结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内容复杂但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统筹规划,建立精品课程建设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使精品课程这项高投入的质量工程永葆先进性和示范性,为培养创新人才、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婷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评价[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21(3):86-89.
[2] 谢幼如,姜淑杰,张艳虹教育技术支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8,(1):44-48.
[3] 王佑镁.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教学可用性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4):69-72.
[4] 汪旭晖.我国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战略性思考[J],理论界.2008,(2):191-192.
[5] 南国农.解读信息化教育及其五大支柱[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20-22.
[6] 王丽荣等.2003—2006年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变化与趋势展望[J],江苏高教.2007,(4):66-68.
[7] 王龙,周效凰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模式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31-37
[8] 殷进功,刘涛,汪爱勤等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25-37
[9] 徐玉如构建精品课程动态教学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8-7-2(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翻转课堂”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核心要义及实践策略
国内外网络课程设计有什么异同?
协作学习应用于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在线课程建设管理与保障
教育教学新理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