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笑抑郁症是种委屈病,委屈藏心里易得心脏病

微笑抑郁症是种委屈病





职场白领要有计划或根据心情,适当释放一下压力,并调整好心态。

  从事房地产销售工作已经8年的34岁女白领程薇化名称,进入办公环境,她能自动面带笑容,但回家后就再也笑不出来。在儿子眼里,自己甚至成了“演员”.心理学专家对其诊断后表示,程薇患上了微笑抑郁症,并建议白领们不要一味地伪装,要学会释放压力。(10月12日《重庆晨报》)

  “微笑抑郁症”,名字倒挺新奇的,也很滑稽。微笑也变成一种病症,这到底是怎么了?令人不解和郁闷。敢问做人有必要这样吗?答案是无可奈何。这一点,从简单的新闻介绍中我们可以感知,强装笑脸真的是没办法的事。

  仔细分析起来,所谓“微笑抑郁症”,并不是什么奇怪的病。说白了就是一种“委屈病”.问题的根本在于,在职场,白领微笑是一种职业需要。因为微笑也是一种服务。还有人说微笑也是生产力。这似乎有些夸张,其实有一定的道理。

  真真切切,在竞争白热化的商业大潮中,服务质量与产品质量一样重要,也一样不可或缺。当下产品质量都不相上下,消费者选择往往一看功能,二看谁的服务更体贴、周到、细致。在这样的语境下,微笑服务可谓是最基本的要素。不难想象,如果企业员工在与顾客打交道时,板着面孔说话,一副爱买不买的样子,顾客立马走人,上别家了。

  所以,有时为了做成生意,或做得顺利一些,要小心陪侍,多赔笑脸,态度和蔼真诚,赢得顾客的好感,拉近与顾客的距离,以微笑打动顾客,哪怕顾客挑剔,甚至不礼貌,也只好委屈自己,“骂不还口,还赔尽笑脸”,最终目的是促成生意做成、做顺利。毕竟板着面孔对待顾客,很不礼貌。如果生意做不成,是损失。

  可是实话实说,这样强颜欢笑,内心挺委屈的。长期这样,心理扭曲,身体肌肉可能“病变”,心态也异于正常人。显然这是一种职业与身体和心理的矛盾,要注意提防。窃以为,要防止职业“委屈”引起心理、身体部位肌肉“病变”,职场白领要有计划或根据心情,适当释放一下压力,并调整好心态。



  ●李冰洁





 



  碰上不顺心的事儿,你是选择憋在心里还是一吐为快?77岁的刘女士就为老憋着不说付出了代价。她和儿子儿媳一块生活,平时独来独往,也不愿和街坊邻居一块热闹。由于和儿媳的生活习惯不同,加上性格内向,不爱沟通,刘女士把一些小问题在心里积成大疙瘩,睡眠常常不好,精神也受影响。最近她老觉得胸闷,儿子带她检查后,发现她得了冠心病。

 

  像刘女士这种情况的并不鲜见。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压力研究所此前的一项研究发现,将委屈藏在心里的人,心脏病发病率更高。研究人员从20家专业医疗机构筛选出2755人,询问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上司或同事不公正待遇后的反应。这些被调查者最初均无心脏病。通过11年的跟踪调查后,研究人员发现,经常选择“默默忍受”或“径自走开”,将委屈藏在心里的人,与选择“针锋相对”的人相比,心脏病发病率高一倍。

  研究人员认为,心中怨气如果不及时宣泄出来,会导致身体紧张,进而引发血压上升,最终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

  心情不畅需健康方式发泄

  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兼老年心脏科主任郭艺芳告诉记者,受了委屈长期憋在心里确实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很多研究表明,不良情绪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风险因素之一。发病机制还不太清楚,医学界认可度比较高的观点是:委屈、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增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活性,从而增加疾病风险。

  郭艺芳提醒,委屈等不良情绪排解的方式有很多种,最不推荐吸烟、喝酒,两者均会侵害人体的心脑血管。他建议大家选择绿色健康的排解方式,比如中青年人心烦的时候,可以唱卡拉OK、在封闭的小空间里大声放音乐听、做做运动等。

  老年朋友则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要学些沟通的技巧,主动化解不愉快,也可以找人宣泄,做些心理疏导。二是晒太阳。明亮的环境能促进人们心情愉悦,尤其适合不爱跟别人念叨的男同志。三是多点兴趣爱好。感觉到心里不舒服时,可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些都能将不良情绪及时排解出去。










当心“叹气病”困扰孩子

林泉波

  刚上初一的丁浩由母亲带着来看心理医生。王女士向医生诉说道:她儿子才满12岁,可最近一段时间整天没精打采的,吃饭、写作业、玩游戏甚至睡觉时,都会发出“唉”地一声长叹。孩子还经常叹息说,自己没希望了,不愿意再上学读书了。

  6岁多的玲玲刚上小学,她的父母离婚了,她跟着妈妈。“近来这孩子经常发呆,也不好好吃饭,整天唉声叹气的,尤其是晚上特别明显,最多时1小时叹气20多次,”玲玲的妈妈向医生诉苦说。在这位慈父般的医生的关爱下,玲玲终于说出了心里的委屈:“爸爸不要我了,学校里的小朋友都笑我没有爸爸。”孩子的眼神黯然忧郁。

  据了解,近期来每天都有5~13岁的儿童来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求治“叹气病”,前面讲到的两个孩子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病例。该中心最近一个月来接治的600多名儿童中竟有100多人有此症状,专家提醒说,儿童叹气很可能是患有心理疾病。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叹气病”一般在5~13岁的孩子中发病较高,约占该人群的1.5%,它多是由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造成的精神过度焦虑和紧张。

据儿童心理学专家杜亚松博士介绍,目前孩子染上“叹气病”的非常普遍,特别是处在从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到初中阶段的过渡时期,或者由转学造成的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家长的过高期望、家庭的不和睦、父母离异、学校的约束、老师的训导、同学的竞争等等,都可能使儿童产生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孩子就会出现叹息样呼吸。

  频繁叹气很可能是抑郁症、焦虑症、抽动症、心因性问题、惊恐发作等心理疾病的症状和预发信号。因孩子不懂自我调理,处理事情能力有限,环境改变、紧张竞争等常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只是通过深呼吸的形式将紧张情绪释放出来,而大部分孩子除常“叹气”的表现外,往往活泼好动,因此常被家长忽略。

  叹气是孩子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孩子叹气并非小事。心理治疗是治疗“叹气病”的主要方法,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经常和学校的老师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多和孩子谈心、交流,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如果发现孩子的言行异常,应及时到有关医疗部门治疗。

(摘自《大众科技报》)










神经精神系统:压力累积“怪病”丛生



    

  在工作中被人骂了一句,你耳朵聋了,结果真的听不到任何声音了;工作压力太大,一夜之间眼睛居然失明。近日记者了解到,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考试、竞聘等诸多压力造成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心理障碍等的病人不断增多,不少人因此出现一些莫明其妙的躯体表征,“怪病”丛生。




  工作被骂耳聋竟然成真

  小双和小萍都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员工,本来关系不错,日前,为商量一个广告的事情,两人因意见不合,吵了起来。小萍用刻薄的语言讽刺了小双。两人越吵越厉害。伶牙俐齿的小萍语音压倒了小双。一气之下,小双突然什么都听不见了,她撕扯着头发,用手揪着耳朵,但她越着急越听不见声音。

  看到这种情况,两人都急了,连忙把她送到了医院。但奇怪的是,医生几乎做完了所有的检查,都认为她的听觉系统没有任何病变,可她就是什么都听不见。而这样的怪病却并不只有这一桩,据南方医院眼科黄发明主任介绍,他曾碰到这样的患者,一位年轻的女白领,平时工作压力太大,在经过紧张的加班之后,第二天起来竟然什么也看不到,到医院检查时,对光反射,眼底情况,什么都查不出问题。

  专家介绍,近期以来,像这样突然感觉脱失,失明,耳聋,失音,甚至肢体瘫痪,突然间痉挛发作,全身发抖的“怪”病并不少见。



  原因:慢性刺激下压力累积心理问题的躯体表现。

  据专家介绍,上述的那位患者并不是在假装装病,而是一种真的病,称为癔病性聋,是一种非器质性的耳聋。通常是由精神心理受到创伤引起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单侧或双侧听力突然严重丧失,并且无耳鸣和眩晕,有缄默、四肢震颤麻木等症状。据介绍,这些病在很多情况下,生病者连自己都未必意识到,是一种心理问题的躯体表现,而其发病与外界环境的压力过大有一定的关系。


  据广州脑科医院心理门诊徐文军副主任介绍,这类症状在心理学上称为“癔症”,据介绍,其病症主要是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强导致的,一般人平时不发作,只有在遇到急性精神“创伤”性刺激如气愤、委屈、恐惧、忧虑或其他种种内心痛苦,可导致突然发病。但是,心理专家提醒,由于目前人们普遍地感到精神压力过大,这种压力在平时可能表现不出来,但这种压力并不会消失,而是会慢慢地积累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力会在不断累积中从量变到质变。因此,在平时中,就要注意有意识的消解慢性刺激的影响。对于那种“隐性”压力,尤其需要注意排除。“癔症”症状表现,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感觉脱失,失明,耳聋,失音,肢体瘫痪,包括面瘫等,突然间痉挛发作,全身发抖等。




  专家提示:排除器质性疾病,心病还需要心药医
  对于一个癔症患者的治疗,必须建立在充分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
  专家表示,平时就要注意完善自己的性格,有意识接受一些批评,以增强在受到突然刺激的应变能力。
  治疗时先疏导患者的怨恨、愤怒、委屈等心理情绪,并要建立起患者对疾病能治好的信念,然后才可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暗示治疗。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亲友们要理解患者的病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不要对他的症状过分关注,不要过分紧张,更不要再去激化原先的心理事件,而要采取平静、理解的态度对待,并积极协助医护人员的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忧无虑的孩子也会得抑郁症?不用怀疑!
宝宝也会有压力 易产生抑郁症
焦虑不再是“矫情”:我国心理咨询爆发式增长
男性也会有产后抑郁,如果你家孩子爸出现这几种情况,宝妈别忽视
面对抑郁孩子的3个大忌,90%的家长都在犯
耳鸣耳聋不是什么致命的大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