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悲观心理的产生和作用机制 抑郁症患者 丧失了“恨”

悲观心理的产生和作用机制


殷浩城



    什么是悲观心理呢?心理学上一般认为,悲观是一种由于自我感觉失调而产生的不安情绪,表现为心理上的自我指责、安全感缺失和对预期的负性思维方式(就是对未来总是往坏处想)。其本身是内省的,属于精神层面的,但能很直接的影响到器官层面,表现为躁狂、抑郁,心跳加速、气喘不接或神经衰弱、神情恍惚等。并且在群体层面上,悲观情绪具有很大的传染性——特别是在相对不大的群体中,能迅速蔓延开来——比流感来得要快得多。

  一般来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的个体都有一定的共性,表现在意志相对脆弱,生性胆小,但其实这样的个体由于长期适应欲求不满的状态而长期处于情绪的低水平活动中,也就是所说的更为麻木,多数并不会由于悲观情绪而对健康和生活产生过分的影响。但有的个体,其内心本质是有一定的意志力和争胜心的,思维也相对敏锐,具有一定的A型性格特点,则会在对待现状和自我的失衡间产生大量的负性思维,例如过分自责,不仅对自己的“失误”负责,对于别人的过错也认为和自己有关因而需要负责,并且长期陷于关于这种自责的思考中。

  我们在讨论一类问题的产生时,首先应该明了产生这种问题的机制:我们要相信人的思维活动并非那么复杂,其实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都可以概括为几种形式。其中常见的一种就是自我循环放大(学过电工学的朋友可以将其理解为自激震荡)。这个最常见于内向的个体,内向个体的思维特点是自我指向性,一个封闭的内心的心理容量是相对有限的,视野也相对有限,一旦形成某种负性思维,则可能长期徘徊在内心里,并通过每一次思考循环得到放大,最终使不起眼的一点小事变成仿佛天大的过错,悲观多数时候就是这样产生的。







所谓极端的悲观者其内心则更为争强好胜,在内向的压力下与悲观感产生了更为激烈的冲突,这样的个体通俗的说都有些“一根筋”,也就是会沿着一种思维模式走出去很远,比如害怕出差,则非正常的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于一点,反而常因为注意力崩溃而犯错,从而陷于更深的自责;人际关系也常陷于恐惧心理,对于非自己的错误,甚至原本与自己无关的事也无端的自责,诚恳到让人害怕。

    其实每个人都有悲观情绪,这是由事物的相对性决定的——假设没有悲观,那么何来乐观?每个人的情绪必然会存在波动性,否则一潭死水般的那就是机器了。这其中的关键是在于如何正确对待和利用这种波动。正常的人在遭遇挫折或犯错误后都会认真思考,但这种思考一般是开放性的——不仅向内思索自身的失误或缺陷,也向外观察造成问题的环境特点,如果确实是任务艰巨、环境险恶,或者“实在不是我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了。。。”,那么通过总结之后会形成一定的自我评判,相当于自我写出报告,通过这样的形式将已经过去的搁置,使自己能始终向前看,也就是用一种务实的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和生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的人生”。

    而不健康的心理,过度的悲观主义者,在“向前看”的时候更多的不是观察,而是“复制”——用自我已有的、过去形成的感觉如铺路般的向前铺过去——你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想象力丰富的表现,所以高智商人群中往往存在个更多的悲观者——聪明人的大脑运算更快,也就能更容易的将过去自我的错误意识放大。








  我们知道很多走向犯罪道路的人都有一种心理,大致是认为别人不会有我聪明,所以我干的事别人不会发现。事实证明这往往是错误的——谁能比谁傻多少?而另一类人,特别是高智商的悲观者,则往往会形成一种相反但又类似的思维模式——别人都比自己聪明,或者至少跟自己类似聪明!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会干的事别人也都会,那我去不去干也都一样了。我要干就要干出众的事,而由此陷于经年累月的思考和内省。

    由此我们应该能了解到,关于悲观也好、乐观也好,其核心是在于观察生活的视角,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视角,或者说怎样才能更好的拥有这种自我调整能力,在下一次我会和大家做进一步的讨论。





变态心理学案例——消极悲观心理

尚德机构嗨学网高清网络课程

  导致自杀行为的心理机制,与那些常见于其他自我毁灭方式者(如酒中毒,鲁莽驾车,自残及暴力性反社会行为)很相像。自杀往往是自毁行为整个过程中的最后一个行动。

  心理个案:  王一萍,女,21岁,大学三年级学生。上大学后看了尼采的许多哲学著作,对人生采取越来越消极的大庭广众,总是觉得人生就像小说描写的那样 “来去匆匆“,毫无意义。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她从网上收集了大量有关世界末日到了的材料,觉得活着已经没有意思,不断地将自己许多心爱之物赠送好友。系里领导发现其行为反常,让其母亲从家乡赶到学校,并与女儿居住一室。可是有一天大清早,母亲尚在睡梦中,王一萍却从宿舍大校顶上跳下身亡。

  心理分析:  自杀是指自己策划的直接或间接地伤害自我的行为,而且自杀者完全清楚行为的后果可能导致死亡,但还是启动并完成此行动。
大学生自杀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日本学者冈利贞指出,自杀过程一般经历“产生自杀意念──下决心自杀──行为出现变化──思考自杀的方式──选择自杀的地点与时间──采取自杀行为”的过程。尽管不同个性的大学生自杀过程有长有短,但我国学者通常都将自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杀动机或自杀意念形成阶段,表现为遇到难以解决有问题,想逃避现实,为解脱自己而准备把自杀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第二阶段为矛盾冲突阶段,在产生了自杀意念后,由于求生的本能会使打算自杀的人陷入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表现出谈论自杀、暗示自杀等直接或间接表现自杀企图的信号。第三阶段为自杀行为选择阶段,从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选择死亡的意志坚定,情绪逐渐恢复,表现出异常平静,考虑自杀方式,做自杀准备,如买绳子、搜集安眠药等。等待时机一到,即采取结束生命的行为。

  大学生为什么自杀?原因自然是极其复杂的。从现有的研究资料看,大学生自杀主要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性原因,许多人认为学业问题的困扰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但另有一部分学者们认为,50%以上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涉及与父母的关系,其次是男女感情,然后是学校问题。人际冲突、家庭破裂、信仰和角色冲突、家庭经济破产、失恋等都极有可能导致大学生自杀。二是心理原因,大多数自杀者都有早期创伤,生活中往往遭遇重大挫折。不同的心理因素有可能引起不同类型的自杀。解脱型自杀是大学生遇挫后企图逃避现实的心理反应;泄愤型自杀是表白自我、挟迫他人和震动社会的心理反应;否定型自杀是自责自罪的心理反应;精神病态型自杀则是妄想、幻觉和抑郁的结果。三是生物学原因,加拿大医学专家的研究发现,自杀行为与一种控制情绪的基因出现突变有关,专家预料两年后可以找到一种基因检测方法,辨别出带有这种变异的“自杀基因”的人,从而早作防范。






悲观情绪是快乐的陷阱

 

    在一颗充满了悲观情绪的心中,世界永远都是灰色的、坏的,没有希望的。悲观者通常有一个悲观的“解释事物的方式”,即悲观者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生命就这么无奈,努力也是徒然。”由于常常运用这种悲观的方式解释事物,看待事物也就会从不好的一面去看。可以说悲观情绪对人们行为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人们内心的想法会作用于生理,当你认为你的行为会失败时,这个想法常常会在你的行动上表现出来,所以悲观情绪严重的人总是更容易失败,更且更容易忧郁。有时悲观情绪还会由精神引起进而影响到组织器官。
 
    多年前,有一位铁路工人,在一天下班时意外地被锁在了一个冷冻车厢里。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在冷冻车厢里,如果出不去,不到明天早上就会被冻死。第二天人们来上班时,冷冻车厢被打开了,那位工人已经死了。可是工人们仔细检查了车厢,冷气开关并没有打开,也就是说冷冻车厢里的温度根本没低到能冻死人的程度。可是,那位工人确实死了,心理学家分析,这正是由心理上的悲观情绪造成的,因为这个工人确信,在冷冻的情况下是不能活命的。所以,他被“冻死”了。
 
    或者你也有过悲观情绪,或者你正想摆脱悲观情绪,或许你正在疑惑自己的悲观主义是不是天生的。不必忧虑过多,所有的悲观情结都是可以改变的。
   
    你心里是不是也常有一些悲观情绪在作怪,你是否也在希望自己变成一个乐观的人呢?除了使用一些乐观词汇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方法?某“思维心理学”大师为化悲观为乐观提出了三个原则:
   
    1.不要扩大事态。如果你做一桩生意失败了,不要说:“我失败了,什么都没有了。”而要对自己说:“从这次的失败中我学到了什么?下一次我应该怎样避免同样的错误?”
   
    2.“人”与“事”不可混淆。不要因某事的失败就给自己贴上“我是失败者”的标签。而要对自己说:“这事情虽然没做好,但是,我在其他方面还有特长,我仍然可以追求其他领域的成功。”
   
    3.不要向下看。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乐观主义者眼睛向上看时,他们的大脑会转得更快;悲观主义者眼睛往下看,他们的大脑工作得较慢。也就是说,抬头想问题则有助于人们进行乐观的思考;低着头想问题容易滋长人的悲观情绪。所以,在想问题时还是把你的头抬起来吧,这样更容易。








    
失望是人类情绪的一种,是由于没有达到某种期望或实现希望的情况而产生的不满足而导致的情绪。失望和后悔有类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后悔的情绪是由先前的选择导致了令人不满的结果而造成,而失望情绪则更多是由于令人不满的结果,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关联不大。失望是人的心理压力的来源之一。研究失望情绪的起因、表现和对人行为、意识的影响是心理学的课题之一。


失望的原因

大多数人认知中,产生失望的原因是因为比较自己对某事的期待结果和现实结果时,发现现实结果不如自己期待的结果令自己满意,而导致失望。也有研究认为失望情绪的原因也可能由事件中的对象(人)造成,即对人失望(person-related disappointment)。




表现和后果

失望情绪常常表现为对自身的无力感(对自己的否定),出现逃避造成失望的环境的倾向,或意图停止相关的努力。失望往往伴随着悲伤、愤怒、后悔等其他情绪出现。对不同的人来说,失望造成的影响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人能够很快摆脱失望情绪,而有的人会长时间陷入失望情绪中,造成挫折感和自信受损,甚至产生抑郁。失望可能会让人从乐观主义者向悲观主义者转变,并降低对自己或事情的预期。失望也会对往后的选择决策造成影响,是使人的决策偏离理性抉择的因素之一。


失望情绪和后悔情绪对后续行为的影响有所区别。荷兰心理学家马塞尔·齐林伯格(Marcel Zeelenberg)和里克·皮耶特(Rik Pieters)曾经用人们对上门送货服务的反馈实验来揭示两种情绪对后续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说明,对上门送货服务感到失望的人倾向于降低对它的评价,并与他人分享之;而对上门送货服务感到后悔的人则较少分享这一经验,而会直接更换商家。这也说明消除排解失望情绪和后悔情绪的方法是不同的。










给悲观者一个安静的空间


  业绩报表摊开,同样的图表,发表心得时,有人预测市场业绩还有成长空间;有人却说,没有用的,景气这么差,该做的都已经做了,最好的办法是赶快退出,免得赔本。同样的根据,却分别表现出这两种心态,摇摆在悲观与乐观之间。

  这个社会当然比较喜欢乐观的人,只要不是过于浪漫主义,乃至忽略现实的那种乐观,谁都喜欢言语里透露出阳光的人。悲观者当然从不被看好,到哪里去都一样,他们常对事情的结果不抱希望,欠缺改变的热忱,言行会倾向负面的毁灭,也不太会投入什么事情里面,最主要的影响还在于,他们常常不快乐。

  悲观者有改变的可能吗--乐观与悲观,像是阳光与阴影,乐观者的身边,就肯定有悲观者的陪衬。心理学家则主张,悲观或乐观主要是社会化学习的结果,绝少是与生俱来的人格。换句话说,悲观不是固定的性格,而是在外界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性或情绪。也亏得如此,悲观者才有改变的可能。比如,有的人原本很乐观,可因为受到某些打击或挫折,就变得悲观起来;同样的,如果他再次大受鼓舞,则又会重新乐观起来。还有的人,有时悲观有时乐观,情绪起伏不定。那么这类悲观者,通过调试,就很容易摆脱悲观的困扰。

  给悲观者滤除杂音--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者威尔利发表了这样一篇报告:

  他们找来194名大学生,评估每个学生是属于悲观和乐观型后,让他们观看一名11岁男孩做智商测验的录影带,然后再评估男孩的表现。

  研究结果提到,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学生,如果专心观看录影带,他们对男孩智商的评价不会有多大差别;但是,如果要他们一边听嘈杂的音乐一边看录像,悲观型学生会给男孩较低的智商评分。威尔利分析,在嘈杂的氛围中,悲观者眼中看出去的世界,的确比较负面和阴暗,所以,他们一开始观看录影带,就倾向预期男孩的表现不会太好。然而,只要关掉嘈杂的音乐,给悲观者一个安静的环境,让他们专心观看录象,他们心中那些悲观的情绪就能改观,就能给男孩一个较高的评价。

  所以,心理学家说,想要让悲观者扭转情绪,最好帮他们先滤除杂音,给他们安排一个安静的空间,使他们可以专心思考,不受外界打扰。因为悲观者容易受外界干扰,而"杂音"太多会让他们保留心中的负面印象。开会或集体讨论的时候,悲观者会越悲观,乐观者会越乐观。

  如果你是主管,想要改变部属的悲观心态,应该让他周围的情境尽量宁静。如果你是部属,而老板是个悲观型的人,特别是他们准备评估你的业绩的时候,最好不要让老板太过忙碌,也不要令其分心,更不要让他们听嘈杂的音乐,否则业绩评估下来,悲观的铁定是你!











抑郁症患者 丧失了“恨”

李荔




  抑郁症病人难以产生憎恨的情绪。这一发现证明,适度地宣泄负面憎恨情绪,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及精神健康。

  “莫名奇妙地压抑痛苦,对一切无兴趣,情绪极度低落,有自杀念头一年多了。”这是一位17岁王姓男孩的自述。经过心理医生、观察员以及多方专家的诊断,医生初步判定,这位男孩患有一种典型的“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不会“恨”

  对于抑郁症这种顽疾,科学界一直在努力攻破。现在关于抑郁症的特征表现,有了最新的发现。复旦大学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冯建峰教授在研究中发现抑郁症病人难以产生憎恨的情绪。并且这一发现证明,适度地宣泄负面憎恨情绪,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及精神健康,或者说爱憎分明的人患抑郁症的概率可能低于不易产生“憎恨”情绪的人群。这一研究成果被《自然》的子刊《分子精神病学》在线刊发。

  冯建峰表示,抑郁症很大的一个表现其实是“恨自己”,恨不恨别人很难说,有可能只是这种“恨”的反应转移到其他地方了,也就是说正常地“恨”的那块地方结构不对,即“憎恨”网络出现了异常。如果能随访抑郁症患者以及已经治愈好的抑郁症病人,应该就能找出其中的原因,这也是接下来他们想做的。

  “不过,此次他们从生理学角度,找到了抑郁症病人不会憎恨的‘根源’。”冯建峰说,大脑中的“憎恨”网络由额上回、杏仁核、壳核等区域组成,这些脑区在人们看到他们厌恶或者有强烈感情的人时就会被激活。在正常人的大脑中,这三个脑区是相互连接、反应的。但在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这种连接却没有了,消失了。

  冯建峰说,一般认为抑郁症病人的重要表现是“恨自己”,这项研究则更准确地揭示了该人群大脑“憎恨”功能的异常。



  抑郁症与不高兴有区别

  冯建峰说,在西方国家,抑郁症被称为“蓝色隐忧”,已经成为第二大医疗经济负担,仅次于艾滋病。这并非是西方人患抑郁症的比较多,而是因为他们比中国更关注抑郁症。在西方,任何一个学生都可能在考试前和老师说,自己患有抑郁症,以此为自己多加10分,但在中国,如果这么做,可能就会成为全系热议的话题。

  究竟什么是抑郁症?北京海明心理咨询中心神经症心理咨询专家赵煜华告诉记者,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与一般的“不高兴”有着本质区别。它有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疾病。

  抑郁症会产生什么后果?赵煜华说,让我们失去生活的节奏,让我们失去心理正常的想法,让我们产生对人生厌恶的想法……这都是抑郁症会给我们造成的一些危害,更严重的是自杀,抑郁症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抑郁症发病率很高,因此被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偏见使患者不愿到医院的精神科就诊。在中国,仅有2%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由于民众缺乏有关抑郁症的知识,误将抑郁症以为是闹情绪,不能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抑郁症发生率与个性有关

  那么什么人容易抑郁呢?赵煜华告诉记者,由于抑郁症是一种成因复杂的心理疾病,很难详细地区分人群。简单地说,抑郁症患者平时不一定总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但内心却始终有一股莫名其妙的焦虑。比如:结婚时,害怕未来会离婚;不敢轻易要小孩,担心奶粉钱以及孩子的学费会成为庞大的开销……这类人往往危机感如影随形,大脑活动过度。

  赵煜华说,同时,抑郁症的发生与患者的个性类型有着很大的关联。这些人性格软弱、多愁善感、对自身的健康过分关注,当遇到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时容易诱发抑郁苦闷悲观情绪。对于这类病人应引导其谈出致病因素,内心的苦闷,同时与家属共同鼓励患者正确认识,去应付所遇到的心理危机。

  赵煜华觉得,预防这类疾病的关键在于心理健康的建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少些思虑,多些沟通。同时,也可以在适当时间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以便在心情郁闷的时候,有多种情感宣泄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狂燥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什么是伴精神病性抑郁症?它有哪些症状?
熬夜、电子产品“成瘾”诱发青少年抑郁,应该如何应对?
认知疗法
心理咨询治疗抑郁症的作用(多种认知歪曲)(详诵)
一个不亚于抗抑郁药物的心理疗法是这样帮助你的(建议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