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包办型溺爱让子女为父母而活失去自立性 被溺爱会有幸福感吗
包办型溺爱让子女为父母而活
   《为何家会伤人》





  广州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袁荣亲认为,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与溺爱相对应的是真爱,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



  “这是一个挑战,这首先要父母承认一个事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我’的附属品。”袁荣亲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很多父母选择了偷懒的溺爱。”





  袁荣亲总结说,溺爱有两种:包办型的溺爱和纵容型的溺爱。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纵容型溺爱的父母,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拿出全部力气去满足。




  18岁之前,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探索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个探索过程从刚出生不久就开始,但到了2~4岁会达到第一个高峰期。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鼓励孩子自我探索,那么他就会形成他自己的感觉,他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思想……而这一切最终融合到一起让他知道“我是谁”。



  美国心理学家帕萃斯·埃文斯在她的著作《不要控制我》写到,她一个朋友早在2岁时就第一次“看清楚了自己”。当时,他妈妈把他和姐姐单独留下来几个小时,就在那个时候,他“感到一种安全感,并看清了自己……从那时开始,大多数时候他都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

  他能有这种感觉,那一定是他父母中的至少一人或两人都尊重他的独立性,尊重他的自我感觉,而不是把他们“内在的小孩”强加到他头上。

  这样的人是幸运的,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而长大后,他们会发现自己拥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创造力,像爱因斯坦、牛顿、尼采等所谓的天才莫不如此。

  我们只有通过自主的探索,才能形成自己的自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最适合的位置。由此,我们还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因为这一切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但是,如果碰上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他们就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太重视塑造,刻意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他们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

  譬如,一名28岁的女钢琴家,她在从事钢琴演奏23年,拿了多个大奖之后,有一天突然醒悟,她从来都是为别人演奏,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演奏。这让她产生了要崩溃的感觉,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前28年好像都白活了。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部分包办型溺爱下的孩子成功了,但和这位女钢琴师一样觉得没有为自己活过,大量包办型的孩子失败了,他们一生中都无法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

  “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在中国,包办型的高度溺爱一般都伴随着一个高要求:好成绩。也就是说,包办型溺爱是交换性的,父母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但孩子要回报一个好的学习成绩。

  25岁的广州女孩文文就是这样长大的,她虽然工作成绩出色,领导赏识她,公司企业文化也很宽松,但她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并因此来看心理医生。

  文文有两个哥哥,她是家中的老幺,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的所有要求只要一提出来,会立即得到父母的满足。不仅如此,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为她安排了从幼儿园到找工作的所有人生历程,对她只有一个要求:学习要拔尖。

  文文很争气,从最好的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一直到名牌大学的最吃香的金融专业,她一直是成绩最优秀的乖学生。她大学毕业后,在父母的要求下,她又回到广州进入一家外资企业。她的工作也很出色,3年里已多次被提拔。

  在前几次的咨询中,她对袁荣亲说,她的唯一问题就是紧张,至于父母,“我没有一点怨言,他们可是完美的父母”。

  只有在谈到恋爱时,她才开始对妈妈出现了一丝埋怨。因为毕业后的3年来,妈妈一直在张罗她的婚姻大事,给她介绍了不少男朋友,“他们条件都很好,但我一个都不喜欢……我知道,他们都挺棒的,但我就是讨厌他们,或许是我讨厌父母的安排吧。”妈妈怎么劝文文都没用,现在一说起文文的婚姻大事来就唉声叹气,甚至几次当着亲戚的面哭了起来。

  文文说,妈妈第一次哭的时候,她有点恼火,但立即想到,“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袁荣亲知道,“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这是一种自动思维,它会扭曲一个人的真实体验。于是,他试着让文文学习放下这种自动思维,重新体验一下她的真实感受。妈妈第一次哭的时候比较久远了,就重新在咨询室里重演一下妈妈最近一次哭的情境吧!

  袁荣亲在咨询室中摆了两张椅子,椅子A代表妈妈,椅子B代表她自己。文文先坐在椅子A上,想象自己是妈妈,对着椅子B哭诉,说她是多么担心女儿嫁不出去。然后,文文坐在椅子B上,以自己真实的角色,对着椅子A说话。并且,要去掉脑子里那句自动思维“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结果,文文对妈妈的愤怒情绪爆发了。她大声哭喊着对“妈妈”说:“我讨厌你和爸爸的安排!我要自己做主,我就是要自己做主!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在乎我的感受,你们让我窒息!你让我窒息!”

  这次情绪爆发让文文久久不能平静,她哭了好久,最后说:“父母过度的爱,是窒息的感觉。我现在才明白,我一直是为父母而活着,我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文文的父母为女儿“完美”地安排好了一切,但这不是文文自己想要的,所以是僵化的。其实,文文内心深处一开始就不喜欢为父母而活,她无数次产生过叛逆的冲动。但是,既然父母那么爱她,他们那么富有牺牲精神,她怎么能够反抗呢?

  所以,她只好把这种自主的冲动压抑下去了。但是,这种冲动不可能永远被压抑。她在工作中紧张,其实是因为公司“以人为本”的管理风格唤起了她内心深处的“为自己做主”的冲动,但她发展出的种种不良自动思维,如“怎么能生妈妈的气”“怎么能不听父母的话”等等,令她无法接受这种冲动。

  咨询到最后,文文明白,她现在要做的,就是释放自己的自主冲动,从现在起为自己而活。








溺爱是摧残孩子身心的爱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被溺爱的孩子会有幸福感吗


  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诸多人的悉心照顾。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的家长认为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更多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这些家长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但也有家长认为,对孩子的爱不应该太多,多了会成为溺爱,孩子反而没有幸福感。

  早教专家冯德全教授说:会生煤炉的孩子最懂得工作的步骤,因为积累了经验,掌握了规律,他的能力在各种场合又互相迁移,而很少劳动、娇生惯养的孩子就会失去这些锻炼的机会。

  被溺爱的孩子幸福感可能没有直接锻炼的孩子幸福感多,这是因为,被溺爱的孩子往往认为这种爱是理所应当的。一旦走出家庭,则会遭遇诸多打击。他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因为自己的自私而不喜欢自己。这种孩子要么继续不受欢迎下去,要么要很痛苦地改变自己。

  无论妈妈多么温和,都需要让孩子知道妈妈的爱虽然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决不允许他无理取闹。而认识到这个道理的孩子会更加喜欢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既爱自己,又给了自己成长的方向。







溺爱给孩子成长带来的问题


  由于父母工作忙,东东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东东小时很淘气,但爷爷奶奶发现东东很爱看电视,每到这时东东就老实很多。于是,因为怕孩子不听话,也为了孩子安全,老人家经常给孩子看电视。

  案例:

  病儿东东:年龄4岁,智商测试:120(优秀),表现:注意力中度异常,多动行为重度异常。沉迷于动画片《奥特曼》情节,也会出现自己是“奥特曼”的幻觉。

  在宜童中心接受训练的东东4岁,刚到中心时,他把教室里所有的桌椅板凳、玩具、书籍全都拿起来又扔又砸,见人就打还不住地叫喊。

  仔细一听,才知道东东说的全都是动画片《奥特曼》的语言。原来,他是把自己当成动画人物“奥特曼”了,天天只知道沉浸在“奥特曼”的世界里打打杀杀。在他的眼里,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人或物都被他分派成“奥特曼”中的角色。

  另外,东东虽非常好动,却动得并不协调,双脚不会同时跳,面部表情紧张、不自觉地抽动。儿童心理专家张原平发现:东东有明显的多动症和“妄想狂”的表现。

  专家分析:溺爱给孩子成长带来问题

  由于父母工作忙,东东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东东小时很淘气,但爷爷奶奶发现东东很爱看电视,每到这时东东就老实很多。于是,因为怕孩子不听话,也为了孩子安全,老人家经常给孩子看电视,尤其是《奥特曼》更是每天必看的节目。不仅如此,生活中为了让东东高兴,爷爷奶奶以及其他家人也甘愿充当动画中的角色。还和孩子一起模仿着玩儿。

  就这样,致使仅有4岁的东东将现实生活与动画世界的界限模糊了,从而出现幻觉,感觉统合失调严重至多动症等身心疾病。儿童心理专家张原平认为:现在,隔代抚养和被保姆带大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比较多,在他们的生活中,缺少与同龄伙伴的接触,又被过度保护,这都致使孩子在成长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过分溺爱使孩子失去自立性


  常在学校门口看到这样一幕:白发苍苍的奶奶一手帮孩子提着沉重的书包,一手拿着早餐,一路小跑跟在快要迟到的孩子后面叫着:“再吃两口吧!”或是孩子哭吵着对送他上学的妈妈说:“都是你不好,老师说今天要我们带小熊来,你怎么给忘了……”

  也常听父母们抱怨,现在的孩子为何老是丢三落四?上学时,不是忘记带书本就是忘记带文具。

  其实,孩子不是天生懒惰的,勤劳类似于一个好习惯,勤劳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就开始,让孩子知道该自己做的事情,父母不能代劳。

  然而,现在许多家长包办了孩子的一切,父母和孩子基本达成这样的共识:孩子只负责学习,其他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如果孩子想帮大人干点什么,大人便会说:“把你的学习抓好。学习好了比什么都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自己事情的局外人,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有人为他料理,他根本不用动手,也无须动手。

  对孩子照顾得越周到,孩子越没有责任心,越不知道怎样料理自己的事情。有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孩子,每天早晨,妈妈几次催她起床,她总哼哼叽叽:“再睡一会儿。”如果真迟到了,她又会抱怨父母不把她拽起来,害得她被老师批评。父亲决心换个办法,他告诉女儿:“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从明天开始,该几点起床你调好闹钟。如果闹钟响了你还赖被窝,你就赖吧,一切责任自负!”父亲心中有数:孩子跟父母撒娇,在老师、同学那里还是很在意自己形象的,岂敢总迟到。果然,第二天早上闹钟一响,女儿腾地跳下床来。从那时起,女儿早晨起床再也不用催了。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的潜力很大,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因父母的溺爱剥夺了他们自立的能力。

  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应从点滴做起,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孩子将来面对复杂的工作,在未来的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杨成)






和子女打一场“溺爱战争”


  当我“抛夫弃子”在台湾艺文界走出点名声时,台湾一家大报的家庭版记者于某个母亲节前对我做了个采访,话题就绕着“抛夫弃子”这个主题打转。

  我说了许许多多,如何将先前以为只要能全天候随伺于儿女身畔,“出力”去照管好他们的起居饮食,“用力”去“带领”、“保护”的育儿方式,改变为“用心”去观察、发掘他们的学习、成长与需要,以“质”的陪伴来取代“量”的做法,以及改变后的育儿法令人惊喜的成效……

  但不管我说什么,那位记者穷追猛打的问题就只有一个——

  你会有“对不起孩子,因为妈妈无法专心一致照顾你的愧疚感吗?”

  问到最后我火气上来了,提高嗓门反问他:

  “你想要从我嘴巴里听到的,就是这句话吗?是的,我对孩子是有愧疚感,而且有很深的愧疚感,你满意了吗?!”

  当我上广播或电视节目接受访谈,主持人也一定会问我:“你会因为自己无法守在家里,全心全意照顾你的孩子,而觉得对不起孩子吗?”

  在开放现场电话提问时,甚至会有听众激动地打电话来,对我提出严厉的批评:

  “既然结了婚生了孩子,就该一心一意地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你怎么可以这样‘不要脸’地替自己做打算!”

  “既然结了婚生了孩子,就该一心一意地为家庭和孩子付出”这句话,如同一句魔咒,捆绑着所有中国母亲的身心,让许许多多因为不同因素,不得不“弃子不顾”去工作的妈妈们,总是怀着对孩子深深的愧疚。

  这种因觉得“对不起孩子”而生出的补偿心理,往往也就成了“娇惯孩子”的最好借口。

  1。和子女打一场“溺爱战争”

  郜妈爱说笑

  小华写完了一百遍的“我既懒惰又顽皮”后,把作业本拿给父亲:

  “老师说,你要在上面签名。”

  “为什么要我签名?”

  “老师说,我会‘既懒惰又顽皮’,都是你和妈宠出来的,所以要你们签名认错。”

  郜妈侃一侃

  在全球各地的大都会里,目前有一种“病毒”正在对孩子发动致命的攻击,他的感染源只附着在父母和亲人长辈身上,被侵袭后的孩子所产生的最严重的病状是——杀母弒父!

  如同瘟疫传染般,去年中国各地发生多起少年杀亲事件。

  然而跟其它杀人事件不同的是,凶手孩子却有别于其它杀人犯,其泯灭人性的兽行,受到社会大众一致的指责,被弒的父母不仅未得到该有的同情,反而背负上“养不教,父母之过”的罪名。

  许多报道的焦点,都集中在批评父母只顾忙于生计,而疏于“亲职教育”,才会造成如此家庭悲剧,将杀母弒父的孩子,视为被同情的无辜者。

  对于父母为养家活口的辛苦奔忙,孩子不仅不能心存体贴,主动去予以分担,反而以此作为仇恨的借口,让人真不由得要心生感叹——

  做父母的究竟做错了什么?!

  再将镜头转到台湾——

  住家附近有一个生意很不错的小面店,夫妇俩见专科刚毕业的儿子在服完兵役回来后,没找到什么好工作,就建议他利用面店早上不做生意的时候来卖早餐。

  但儿子却嫌老面店装潢不够雅致,不想开这样没有格调的店。老爸老妈只好掏出老本为儿子另外顶下了一间店面。

  孩子大手笔地花了五十万元去装潢那十平方米的店面,却在开店不到三个月,他却大叹“赚这钱太辛苦了,每天四点钟前要起床”,不愿再为那“五斗米”折腰而闹着要收店。

  “大人”舍不得装备全都泡汤,便清晨早起替孩子卖早餐,中午到晚上还要煮面卖。因为工作过度,老父差点过劳死,只好忍痛收掉。

  谁知孩子不仅不感谢父母“劬我劳我”之辛苦,反而嫌父母:“死脑筋,只会赚这种守着店面等客人上门的劳力钱!”

  他说想要做比较自由的工作,比如开出租车。“大人”如同奉了圣旨,连忙屁颠屁颠地去买了一部孩子指名要的够格调的车给孩子当出租车来使。

  但孩子开着车在街上乱窜了半年,不仅没有任何进账,反而在等客排班时,和“前辈”们学会了赌牌。赌赢时,觉得“赚到了”就不去载客;赌输了,则因为“心情黑暗”不想载客,最后还把车子也给输掉了。

  夫妻俩看着儿子变得如此的“不成才”,难过得“眼睛直下雨”,心里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以前日子过得很辛苦,孩子小时也跟着吃了不少苦,所以我们只想在做得动的时候,拼命多做一些,帮孩子多存下一点钱,让他多读点书,帮他在事业上铺路,只想让他能过得好一点,但他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只不过是想“帮孩子一把”,所以千方百计地为他设想未来,希望能帮孩子“省下十年、二十年的辛苦打拼”,谁知竟会养育出如此只会“啃”亲的孩子,让人又不由得要心生感叹——

  做父母的究竟做错了什么?!

  忍不住对“八年级生”的女儿吐嘈①——

  只有你们这些年轻未婚无子的“八、九年级生”,才会做出“只问父母为我做了什么,从不问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自私自利、不知道“责任感”究竟是什么,对自己的一切都很讲究,但对别人的任何感受却麻木不仁的事。

  女儿却两眼一翻说:“自私自利、没责任感的孩子,不也是被你们这些父母给培养出来的吗?”

  郜妈老实招

  将课业学习、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凡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事,“狠心”交由他们自己去跌撞摸索与学习决定,不着急去“帮他们一把”,甚至替他们挨打。

  只需给孩子设定一些规矩——

  如不准不认真专心、半途而废,不要做伤害和妨碍到旁人权益的事。

  给他们一个学习“做好孩子”的机会。

  公说婆说

  一个学生

  其实我们每个孩子的本质都不是坏的!导致我们变坏的是“不负责任的家长”。是你们给我们做的榜样,给我们带来的“后果”。

  午后太阳雪

  我们究竟该如何教育孩子?难道学习好身体好就够了吗?我们该不该要求孩子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并要求孩子从小就要为父母做点什么?

  三叶

  有一个原因造成了如今孩子的扭曲心理,那就是孤独,因为家中只有一个孩子,除了父母便是孩子一个人,他的孤独无法在家中得到排遣,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与他分担欢乐和痛苦。

  新浪网友

  大人应该好好处理一下事业跟孩子教育之间的关系了,不要老用没有时间,辛苦赚钱就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之类的话来敷衍。

  一句话,教育孩子重要的是质量,不是时间的堆积,垃圾再多,也没有用!

  馨儿

  父母疼爱孩子,往往容易走向两种极端,不是溺爱过度就是严厉过度。再不然就是重什么轻什么,一个侍宠而骄,一个心里永远都在呐喊:看看我,我需要你们的认可……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需要把握一个度!

  嘉兴伟哥

  管理孩子也要宽严结合,粗放一点可能更好!




小亮是个16岁的男孩子,上高一,随着年龄的增加,他变得越来越沉闷,更是整日愁眉不展,有时还唉声叹气,脾气特别大,动不动就大着嗓门跟父母发火,有一次还摔了杯子。
诊断:小亮处于抑郁状态,情绪中度抑郁合并焦虑。原因是父母溺爱的抚养方式,剥夺了孩子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东西。


1、溺爱剥夺了幼儿的运动机会。发展运动能力、有能力支配自己的身体,是孩子最初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和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溺爱孩子的家长常担心孩子拿这摸那不卫生,跑东跑西不安全,限制孩子的活动,致使孩子运动游戏的能力差,和同伴玩不到一起,内心因此自卑孤独。
2、溺爱剥夺了孩子动手做事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溺爱的父母喜欢包揽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务,情愿自己多累点,也不愿意孩子辛苦。这样做一方面让孩子有“只有你们会做,我不会做”的自卑感,另一方面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应该为他做一切,不懂得感恩,如果父母或别人做得哪里不如他的意,就会很不满,结果就不快乐。
3、溺爱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溺爱的父母多数是专制的父母,小到每天穿什么衣服,大到怎样安排前程,大事小事都替孩子做主,孩子感觉自己就像父母手中的木偶,做什么都得顺应父母的意图,没有自主权,但由于能力不足,又不敢自作主张,因此内心对父母是既抱怨又依赖的感觉。
4、溺爱剥夺了孩子认识规则的机会。溺爱孩子的父母常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对孩子的哭闹让步,不能有力地禁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孩子的内心就无法建立遵守规则的意识,不遵守规则,在遇到外界要求他遵守规则时感到愤怒,无理反抗,在人际关系中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这样他也就享受不到友情的快乐。




溺爱
我该怎么阻止母亲毁灭式的溺爱?

毁灭式,为什么我要称我母亲对我的爱为毁灭式呢?

我母亲太爱我了,以至于这种爱已经根植到她的血液中,她愿意为我做任何事,这样做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包办,但是我深知这样的爱将不但摧毁我这个人,更将摧毁我的人生。我身边不乏溺爱所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一个变成了不会说话的哑巴,不愿交际,只愿意和母亲讲话,其他的他一个都不敢说话;一个变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什么事情都不会做,连上大学都叫妈妈每天陪伴着,一起睡觉;一个变成了没有主见,完全听从于父母的“乖孩子”,穿的衣服,买的鞋子,头上的发型,全由父母一手操办,使得她的打扮完全和一个小学生一样,与其年龄极其不符。我不想变成这个样子,我害怕,我愤恨。


我每天每天跟她讲道理,说溺爱会毁了我,可是每次吃饭时她还是会不停地给我夹菜,吃掉一口,夹一次菜,吃掉一口,夹一次菜,我说你不要再给我夹菜了,我自己会夹菜,让我自己来,可是她还是会习惯性地夹菜给你,我恨呐~,我骂过她,我咆哮,可是第二天她还是会故伎重演,我父亲是不支持她对我的溺爱的,也多次提出不要再这样溺爱,可是她依旧溺爱着我,这简直就是一种变相的折磨,折磨我的灵魂和肉体,这种爱使我堕落,使我沉迷,使我依赖,可是我母亲一天不放弃对我的这种折磨,我一天不能从这种爱河中探出头来,只要我稍稍往上,她便会水涨上来又把我淹没,我不停地挣扎,不停地呐喊,可是我却怎么也逃不出这无边无际的毁灭式的爱河。


我说你别做了,让我做吧,我已经这么大了,可是她每次都抢着把所有事都做了,她包办了一切事情,更助长了我的惰性,她不辞辛劳的做着,她默默无闻地做着,她任劳任怨地做着,不论我好说歹说,骂过哭过,她都不会让你做一点点的事情,我不要!我不要你这样地爱我,百般地折磨我,我不要,我不要。不论我有多么过火,她还是一如既往,妈妈你怎么这么傻啊!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我动手打了妈妈,妈妈伤心极了,说道,我这么爱你,你还这样对待你母亲,妈妈哭了,我也哭了。





对孩子来说,他小的时候也许会觉得父母对他很好,但当他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之后,他会觉得父母的干涉是对他的一种禁锢,他想冲破这道禁锢,于是矛盾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由此看来,溺爱在两个阶段是危害最大的:一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时期,二是孩子渐渐独立的时期。尤其是前者,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也是唯一方法,就是改变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强的性格,让孩子自己面对对生活中的小困难,小挫折,自己去解决,才可能更好的面对走上社会后的大困难。否则就很容易被困难击垮。

一句老话,做父母的都是为孩子好的,总是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但这种爱要以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为标准,切不可使 “爱”成为“溺爱”,切不可由父母包办代替,否则,不但孩子难以承受,同时,也让孩子在独立面对社会时,不知所措。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被社会淘汰。

最后套用黑格尔的话,假如你将所有困难都关在门外,那么成功也将被你关在门外了。







经常打骂孩子、啰嗦、包办溺爱的父母易养出不孝子



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易在孩子心中埋下不孝的火种。孩子潜意识里仇恨、埋怨父母,平时不会表现出来,只有受到某些事情的触发后才会爆发出来。父母将所有的爱都奉献给孩子,为什么孩子不领情还竟做出伤害父母的不孝行为来?

1、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

虽有俗语:棍棒之下出孝子。但是五六岁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孩子如果经常挨打,从心理上很容易对父母产生反感和仇恨的情绪。而且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往往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特别是孩子在五六岁时被父母影响最深远。家长打骂孩子的行为可能造成孩子心理永远无法弥补的创伤,容易产生孤独、悲观厌世、甚至形成畸形的人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变得脾气暴躁,心惊胆战,产生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不满的情绪。一旦有机会,孩子可能会做出一些报复性的事情来。

措施:培养孩子对弱者的怜悯之心。父母首先要杜绝家暴的行为,防止因为暴力事件而致使孩子产生暴力反抗的情绪心理。另外,培养孩子对弱者的怜悯之心和良好的道德体验感能让孩子更好地关心关爱身边的人。怜悯弱者与孝顺父母其实是一回事。当孩子长大后,父母逐渐老去,也会成为一个弱者。对社会来说,弱者是索取少、奉献多的一群人,而对孩子来说,父母也属于索取少、奉献多的人。所以,不尊重穷人的人往往不孝顺父母。

很多家长喜欢在孩子的面前吹嘘自己有钱有势,这样很容易让孩子耳濡目染一种“现实”的名利思想,这样的父母不仅培养不出孝子,而且会纵容孩子的非道德社会行为。孩子帮助弱者并受到家长的称赞,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道德体验感,这种感觉得到强化,孩子出现更多的利他行为。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同样如此。所以,父母平时要试着让孩子为家里做点事,并及时称赞孩子,这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2、啰嗦的父母

有句话叫“成功的孩子成功在妈妈的心里,失败的孩子失败在妈妈的嘴里。”父母的啰嗦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认为父母不值得尊重,进一步就会产生顶撞父母的行为。孩子大多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在青春期,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变化特征表现为自主意识增强,自尊心变强,渴望交流和友谊,强烈的自主独立意识,喜欢自由,不爱被限制。

特别是男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填充,经常不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出现叛逆的行为。因而父母的唠叨在孩子的眼里是一件烦人的事情,他们会认为父母过多的控制,使得他们没有自由,而且不被理解。父母啰嗦一方面是出于对子女的关心,但实质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决定和行为指手画脚,以老一辈经验谈做法,特别是在有其他人在的情况下,会让孩子觉得无地自容,让孩子觉得自尊心受挫,长期会导致孩子产生不自信的心理。

措施:父母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父母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和锻炼的机会。平时父母在进行教育时要保持与孩子朋友式交谈的良好习惯,建立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尝试从交流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不要过多的怪责和长篇大论的经验主义。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只有从小能享受选择权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自在。

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难免不了要“说教”,但其实父母该做的是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而不只是追求快速解决孩子的困境。父母无论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尽往消极的方面想。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烦恼很快就会消失,孩子也会恢复快乐。




3、包办溺爱的父母

即使你对孩子非常好,什么苦都可以为他吃,而且还教育他要孝顺,但如果你溺爱他,在他心理上会发生什么呢?——“你们对我好是理所当然的,而如果不能满足我的要求,你们就对不起我,我会恨你们,我要报复!”网上有一句话说:溺爱的孩子只能让他埋怨他爸不是李刚。

父母溺爱孩子的主要原因是不相信孩子能独自处理事情,他们的目的是保护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但是父母包办溺爱,实质是剥夺了孩子劳动、孝顺的机会,让孩子心理变得越来越冷漠。家庭的过度溺爱会很容易使孩子形成娇生惯养的性格,使得一些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度溺爱容易导致宝宝出现心理畸形和多种多样的身心障碍。一些孩子由于过度被保护,从小便觉得父母的付出和爱是理所当然的,对父母不存感恩之心,更不用说孝顺父母了。

溺爱小孩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溺爱会挫败所有的孝顺教育和对父母的尊重。有时孩子看到父母的操劳,会有内疚感,伸手要钱和不孝顺时会有道德压力,但恨的力量会压倒道德的力量,造成悲剧。其实溺爱不仅会导致恨,如果父母的生活过得不好,还会遭到孩子的鄙视。

措施:首先,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溺爱行为,不要对孩子有过多的管理控制,父母应该要学会放手,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父母也应该适时想孩子“索爱”,大方接受孩子爱的表现,让孩子学会分享的快乐,懂得体谅别人的感受,在接受父母爱的同时,也学会感恩,学会爱别人。

要让孩子懂得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对家庭有所付出,对父母尊重敬爱是他的责任,不要让父母的爱在他的眼里成为理所当然的事。孩子觉得父母包办一切使得自己失去自主选择权和自由,孩子不是父母的扯线公仔,他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力,家长对孩子的爱本是无可厚非,但是也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和锻炼的机会,家长要学会“抓大放小”。很多事情其实孩子已经有能力自己完成的,家长则应该让孩子独立完成,只在孩子需要帮忙时才对其加以指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爱撒谎到底是为了什么
不主动叫人的孩子就是没礼貌?谁才是没礼貌的那一个?
孩子为什么会说谎?
有了二胎后,把老大送给爷爷奶奶带,家长想做到不偏心有多难?
从别的角度赏识到孩子的闪光点
多角度赏识可提升孩子自信 管理帖子 - 亲子论坛 - 互动中国 - Powered by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