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甄嬛传》人物“浣碧”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从爱情心理学角度 占有欲



浣碧这一人物是小说《甄嬛传》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就其自身的命运发展来说,从她特殊的幼年经历,到成年时期感情经历中出现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行为特点和涉及的人物关系,都为我们进行相关的心理学分析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样本。我们以浣碧幼年到成年的人生轨迹为线索,通过爱情类型、安全基地、成人依恋等爱情心理学理论对其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学基础做出分析和解释。在这些心理学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人物在人生不同时期的行为选择和其最终命运的走向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本文是北京大学通选课程《爱的心理学》小组作业。版权归学生所有。




  论《甄嬛传》人物“浣碧”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从爱情心理学角度
  辛梓括 覃明杰 张昕怡(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浣碧这一人物是小说《甄嬛传》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就其自身的命运发展来说,从她特殊的幼年经历,到成年时期感情经历中出现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行为特点和涉及的人物关系,都为我们进行相关的心理学分析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样本。我们以浣碧幼年到成年的人生轨迹为线索,通过爱情类型、安全基地、成人依恋等爱情心理学理论对其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学基础做出分析和解释。在这些心理学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人物在人生不同时期的行为选择和其最终命运的走向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一、 前言

  根据长篇小说《后宫甄嬛传》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红极一时,剧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人物间勾心斗角的精彩剧情是该剧吸引广大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些人物关系中,我们看到每一个角色鲜明的性格特征。在小说文本中,这些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势得到了更为清晰和立体的呈现,这些性格特点、行为和命运又与他们各自的身世、成长环境紧密相联。由于小说剧情主要涉及后宫情爱关系,爱的心理学的理论成为解释这种从成长经历到性格、行为模式的联系与过渡的有效手段之一。

  《后宫甄嬛传》所涉及的人物众多,其中,浣碧这一人物无论在所占篇幅、和对于故事的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她虽并非后宫嫔妃之一,但作为主角甄嬛身边最为亲近的人之一,她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和影响了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人生轨迹也具有较为强烈的戏剧性,经历了相当多的波澜和转折。

  而从人物本身来看,浣碧的行为选择具有极端性,其情感的表现方式也往往非常强烈(在下文的分析中可见)。这一人物特点,加之具有代表性的幼年经历,为我们运用爱情心理学理论分析其行为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和样本。

  二、 浣碧的人生轨迹

  1、 幼年时期——甄府

  浣碧的父亲是甄远道(甄嬛之父),母亲是百夷人何绵绵(罪臣之女)。甄远道只有正妻一名,无侧室姨娘,但与何绵绵相恋,生女浣碧。何绵绵早逝,又因为获罪不能入甄氏一门族谱,未得名分,所生女儿浣碧被甄远道带回家中,成为小姐甄嬛的贴身侍女。虽得以养在府中,但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甄远道并不能以父亲的身份给浣碧以足够的照顾和关爱。甄嬛心知其中端倪,瞒过了甄夫人,待浣碧如姐妹一般。十年后,当浣碧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异常痛苦。

  综上,在浣碧的幼年经历中,有这样几个关键点:

  (1) 年幼丧母,父爱缺失;
  (2) 身为奴婢,地位卑贱;
  (3) 与甄嬛关系亲密。

  这为浣碧今后人生中的内心所想以及相关行为选择提供了依据。

  2、成年阶段1——入宫

  甄嬛中选,成为宫中妃嫔,浣碧作为甄嬛的陪嫁丫鬟入宫。入宫后,同父异母的姐姐甄嬛成为了皇帝的宠妃,风头一时无两,而她只是一个丫鬟,地位卑微,这种反差让她的心里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同时,为母亲正名的想法始终没有改变,于是她想尽一切办法达到这个目的。在入宫早期,浣碧曾做出一系列吸引皇帝注意的举动。她想要高攀皇帝,通过皇帝的宠爱成为妃子,恢复母亲的名位。

  在母亲祭日当天烧纸,被曹贵人发现。宫规森严,不允许宫人思念宫外的亲属,曹贵人以此为要挟,同时曹贵人也知道了浣碧心中最大的愿望。借此机会,曹贵人利用浣碧对付甄嬛。在曹贵人的诱惑和自身目的的驱使下,浣碧背叛甄嬛,投靠华妃,为曹贵人监视甄嬛,妄图通过华妃与甄嬛的矛盾上位,取得皇帝的宠爱。但是皇帝不喜欢浣碧,而且甄嬛也及时识破了计谋。

  甄嬛没有处罚浣碧,而是好言相劝,甄嬛也知道浣碧心中是多么想恢复母亲的名位,所以晓以利害,让浣碧明白,一旦成为嫔妃,甄氏一门就会因为私纳罪臣之女而获罪。只有跟着甄嬛,依靠其地位,浣碧可以嫁一个好人家为妻,同时甄远道可认她为义女,让母女二人的名位进入祠堂。

  总体来看,浣碧在这一时期的心理与行为主要有:

  (1) 希望赢得皇帝关注

  这一想法从浣碧刚入宫时就可见端倪,根据浣碧幼年的生活经历,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于自己和母亲低贱地位的不甘,在她的心底,暗藏着反抗这种命运的自强。另外,企图和姐姐一样获得皇帝宠爱的心理,除了来自对于身份地位的落差,也可能来自女人本身的微妙心理。她羡慕、嫉妒甄嬛,内心又深知自己不如甄嬛,从中可见,浣碧的性格是好强的,同时又是自卑的。

  (2) 背叛甄嬛

  虽然甄嬛自幼对浣碧照顾有加,但浣碧出于谋得更高地位的自身目的,还是做出了背叛甄嬛的举动。这一方面表明浣碧为谋求自己的幸福可以出卖最亲近的人,另一方面说明她与甄嬛在此阶段的情感连结并不是绝对紧密的,她对甄嬛并未建立起充分的安全和信赖感。

  3、 成年阶段2——凌云峰

  从背叛事件发生后,浣碧就一心一意帮助甄嬛,在宫中斗争生存。但是甄嬛被皇后陷害,皇帝将其逐出宫,在甘露寺出家,作为贴身侍女的浣碧也一同在甘露寺修行。浣碧曾被甄嬛派遣到郡王府照顾果郡王一段时日,同时果郡王也多次挺身而出,救了甄嬛、浣碧等人的性命。浣碧便在心里深深地爱上了果郡王。在甘露寺,甄嬛与果郡王私定终身,浣碧虽然也爱果郡王,但只能隐忍不发,毕竟甄嬛是她的姐姐,而且果郡王喜欢的是甄嬛而不是自己,甚至果郡王要她嫁给自己的跟班小厮阿晋。这种地位上、感情上的差异让浣碧心中的不平衡感更加强烈。

  在这一阶段,甄嬛和果郡王对于浣碧的态度愈发提醒她自己身份的低微,其自卑而又不甘的心理状态更加凸显。

  4、 成年阶段3——回宫后

  在凌云峰,果郡王身死的消息传来,有了身孕的甄嬛为了保住孩子,被迫回宫,而这时候果郡王的归来证明之前都是谣传,可是木已成舟,不能改变甄嬛回宫的事实,所以甄嬛与果郡王已再无可能。这也给浣碧一个自己可以取代甄嬛的错觉,她决心一试,得到果郡王的爱。她在宴会上设计,让果郡王私藏的甄嬛小像掉出来,被皇帝发现,而她则谎称这是自己送给果郡王的定情信物,果郡王为了保全甄嬛只能牺牲自己,娶了浣碧。而甄嬛也顺水推舟,将浣碧认为义妹,从甄姓,母女二人得入祠堂,了却了浣碧心中最大的愿望。后来,甄嬛知道是浣碧故意为之,也没有办法继续追究。

  浣碧的这一举动非常危险,稍有不慎,就会直接导致甄嬛与果郡王私情被皇帝发现。浣碧深知其中利害,还但是义无反顾地做出这样的选择,在姐妹情谊与自身愿望的权衡中展现出“不择手段”的一面。

  5、成年阶段4——嫁入果郡王府

  浣碧嫁给果郡王为侧福晋当天,果郡王也奉皇后之命娶了孟国公的女儿孟静娴,王府中有两位侧福晋。浣碧凭借着皇帝指婚、甄嬛的地位以及和果郡王多年的交情,在王府中当家。然而,本来是自己的一番设计费尽心机才嫁给果郡王作侧福晋,没想到自己心爱的男子还被半路杀出来的孟静娴一同分享。自幼生活在姐姐风光之下的浣碧显然不能接受另一个女人继续抢夺自己的心爱之人。此外,孟静娴设计,穿着和甄嬛一样的服装,灌醉了果郡王,让自己有了身孕,在王府中地位大大提升,而这种落差,让浣碧更加难以忍受。随着时间推移,果郡王也逐渐想清楚当天小像的前因后果,认定浣碧是故意设计,对她也不像以往那样宠爱。综合各种原因,最后,她采取了报复的手段。皇宫中,祺嫔下毒陷害甄嬛不成,剩下的毒药被浣碧放在了孟静娴的参汤中,毒死了孟静娴,此后孟静娴的儿子也由她抚养。

  另一方面,果郡王和甄嬛的隐情还是被皇帝发现了,果郡王喝了皇帝的毒酒身亡,浣碧在果郡王入殓当天,撞棺殉情而死。

  在这个阶段,毒死孟静娴和殉情而死是浣碧心理特点最为集中、强烈的体现,也是人物命运发展中的高潮部分。其心狠手辣、占有欲强、痴情的性格特点显露无遗。

  三、 浣碧的爱情类型分析

  1、爱的颜色理论

  爱的颜色理论(the color theory of love)由lee提出,他认为爱情分为六种类型:浪漫激烈式爱情(eros)、游戏式爱情(ludus)、友谊式爱情(storge)、占有依恋式爱情(mania)、理智式爱情(pragma)、奉献式爱情(agapes)。

  2、爱的三角形理论

  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由耶鲁大学著名心理学家J. Sternberg(1986)提出。他提出亲密关系中的三个要素,即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 承诺(decision-commitment),三种不同的因素构成不同的组合,产生八种类型的爱情,即:完全型的爱、喜欢型的爱、心醉型的爱、浪漫的爱、友谊式的爱、虚幻的爱、非爱、虚爱型。

  恋爱的双方具有不同的组合,不同的三角形叠加起来,可以看出双方的爱是否平衡。这可以用于预测两人的爱是否可以得到长久的维持。

  3、浣碧的爱情类型

  运用lee的爱情颜色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浣碧为了得到果郡王的爱,不惜多次设局,与至亲甄嬛争风,最终成功嫁给果郡王;且因爱生恨,将果郡王的另一个夫人毒死,欲图将果郡王完全占据;在果郡王被毒死后,不惜殉情自杀。浣碧的幸福喜乐,完全由果郡王决定。她进宫后的人生轨迹,几乎是围绕果郡王展开的。在很大程度上,浣碧认为她不是自己,而是果郡王的一部分,自然她也认为:果郡王也必须是自己的一部分。在与果郡王的恋情中,她表现出了很强的占有性,因而我们认为浣碧的爱情类型为占有依恋式爱情(mania)。

  运用Sternberg的爱情三角形理论进行分析,我们从最基本的三要素出发,我们发现:

  1、浣碧对于果郡王的感情:

  (1) 在亲密性上体现较强,符合这一要素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如:“为对方着想”、“提供帮助的倾向”、“在与对方的相处中感受到幸福”、“对于对方的评价很高”。但在另一方面,这一要素中所涉及的的互动成分在两人的关系中是缺失的,如:“相互理解和依靠”、“从对方身上得到的情感支持”;
  (2) 忠诚度很高,其感情发展始终与果郡王紧密相连。果郡王死后,浣碧自杀殉夫,足见其忠诚与痴情;
  (3) 在激情性上,两人的感情始终有名无实,虽不排除浣碧对于与果郡王浪漫关系存在期许和幻想的可能性,但基本来说未有明显的体现。

  总体上看,浣碧对于果郡王的感情倾向于友谊的爱,而在亲密性中,她并未获得足够的情感回馈。

  果郡王对于浣碧的感情:

  (1) 亲密性不强。浣碧在王府中虽掌管家室,但并未得到果郡王更多关注,且后期更加失宠;
  (2) 无激情。浣碧与果郡王未生儿女。
  (3) 忠诚度不强(存疑)。从王府中有两位福晋的事实上来看,果郡王对浣碧并无忠诚可言。但考虑到古代特殊的一夫多妻制,我们或许不能仅从婚姻的表面来判断忠诚与否。果郡王娶浣碧,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当时形势,他让浣碧掌管家事,虽对其无特殊感情,但并未怠慢,这也是出于浣碧与甄嬛姐妹关系的考虑。对于浣碧,果郡王怀有某种道义上的责任感,在形式上给予她足够的体面。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忠诚”的体现。

  综上,果郡王对于浣碧的感情大体属于“非爱型”,同时,也可能存在“虚爱型”的倾向。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看到二者的爱情三角形是严重不匹配的,因而我们可以预见二人爱情的悲剧。

  四、 浣碧成长过程中的“安全基地”分析

  1、安全基地的概念和作用

  安全基地(Secure base)现象是指:婴儿或者动物幼崽在安全的环境中,依恋行为水平较低,探索行为水平高;而在比较不安全的环境中,则表现出较高的依恋水平和较低的探索水平。

  在一个经典的实验中:实验人员给一个小猴子(幼崽)配备一个铁猴子(有乳汁)和一个毛绒猴子(无乳汁)最为备选的母亲。实验人员发现,小猴子最终选择毛绒猴子作为自己的母亲,且在母亲身边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探索行为;而实验人员将玩具蛇扔进笼子时,小猴子会表现出很强的依恋水平,如紧紧抱住母亲。

  2、浣碧的安全基地的缺失

  浣碧幼年时,由于母亲家族的关系,只能在生身父亲家做女婢,在一段时期,他本该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庇佑,但都未曾得到。幼年母爱及父爱的缺失可能导致她缺乏安全感,但又容易对仰慕的异性形成依赖,是其爱情类型的形成的原因。入宫后,浣碧虽说受到姐姐甄嬛的庇护,但由于宫中大环境的恶劣,甄嬛本身也未能给浣碧的充足的保护。浣碧嫁给果郡王后,由于果郡王一门心思放在甄嬛身上,加之又娶了孟静娴,浣碧在果郡王的心中的地位更是受到冲击,因而,浣碧甚至不惜以毒死孟静娴的代价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浣碧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一个有效、持久的安全基地,她一辈子都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中,这使得她在各种行为选择中更加倾向于自我保护,成为她的几次具有代表性的行为(背叛甄嬛、使用计谋嫁入国郡王府、毒死孟静娴)的心理依据。

  3、安全基地缺失与人物命运

  浣碧的整个人生,总体而言是一个悲剧,她在她短暂的生命里,失去了很多本该属于她的东西,而在追逐她想要的东西时,她目的明确、执着、不惜代价。为了将自己和母亲的名字写入甄家族谱,她做出了很多努力。而为了占据自己的爱人时,她的行为则表现得很难让人理解——她甚至可以为了得到果郡王而欺骗自己的姐姐,在失宠后毒死孟静娴。

  浣碧的行为深受其幼年生活的影响。她自幼丧母,母爱的缺位使得浣碧的性格中增添了不安全的成分。又因她从未体会到父爱的温情,进宫之后,除了果郡王,她也很难遇到其他的男性,加上果郡王也多次保护了浣碧,因此我们可以猜测,浣碧之所以爱上果郡王甚至欲图占据果郡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想找一个可以替代父亲角色的人。幼年生活造成的情感缺失使得成年后的浣碧在对感情的追求的投入中表现出强烈的偏执,这也最终导致了两人爱情的不对称,造成了两人的人生悲剧。

  五、 浣碧的成人依恋类型分析

  1、人际交往的内部活动模型

  恋爱中的一方在与另一方的交往的基础上会形成一种表征模型,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我们称之为“内部活动模型”。这个活动模型包括两个部分:对自身的活动模型(自我模型)和对外部环境的活动模型(他人模型)。

  2、成人依恋类型划分

  按照“内部模型理论”,我们可以将成人依恋划分为四种类型。其中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皆好的为“安全型”,自我模型好而他人模型不好的为“轻视型”,自我模型与他人模型皆不好的的为“害怕性”,自我模型不好而他人模型好的为“矛盾性”。这四种类型也可以按照焦虑度和拒绝度来区分,在此不做赘述。

  3、浣碧的成人依恋类型及原因

  从内部活动模型的角度来看,浣碧的成人依恋类型属于“矛盾性(焦虑型)”。在与果郡王的恋情中,由于浣碧的出身比较差,与高高在上又文武双全的果郡王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因而她的自我模型比较差;但在浣碧心中,果郡王不仅地位尊贵,英俊潇洒,而且扮演父亲的角色,因而浣碧的“他人模型”很好,这就形成了浣碧的“矛盾(焦虑)型”依恋类型。

  另外,从行为表现来看,浣碧对于果郡王痴心不已,在这段感情中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最终失败,表现为“在两人恋爱关系中陷得很深,但最终失败的可能性较高”;同时,她对于自己的低贱地位非常敏感,易产生强烈的嫉妒心,对于甄嬛的态度在背叛和依赖之间摇摆不定,也体现出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另外,在看到与其出身相似的安陵容得宠后,她也表现出愤怒和不平。浣碧的上述行为特征,符合“矛盾(焦虑)型”的成人依恋类型的特点。

  六、 结语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从浣碧这一人物的幼年经历中找到了暗示其之后人生轨迹的心理学依据,又在浣碧成年爱情经历,以及相关的行为特点中总结出其成人依恋类型。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小说中对于人物成长环境、背景的交代为塑造人物性格、解释人物行为特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于这种幼年成长经历而根植在人物内心的性格特点,又解释了其人生几次重要选择的合理性,最终指向人物悲剧性的命运。

  这种从早期成长经历到成年性格特点、从内心状态到行为选择的过渡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依据。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对浣碧的整个人生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说在人物刻画上周密严谨,其成长轨迹的交代与人物形象的塑造,符合爱情心理学的内在逻辑,人物行为与事件的动因、触发以及各种相关戏剧元素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也正因此,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行为选择给人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受,人物的最终结局也就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最后,对于上述分析中可能存在争议及不周之处,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说明:

  (1) 爱的颜色理论与三角形理论:

  由于这两种理论对于爱情类型的划分较为简单和绝对,对于介于各种类型之间的爱情模式未给出解释,因此在解释真实且复杂的爱情故事时,对于爱情类型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框定范围。两种理论中所涉及的爱情类型与我们所分析的亲密关系的对应关系也只是笼统的。另外,考虑到小说发生时间下特殊的制度环境,这种对应关系中也就存在更多值得讨论的可能性。

  (2) 父亲的角色:

  在爱情心理学研究中,针对父爱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并不多。相对于母亲,父亲的安全基地作用以及成为依恋对象的各种可能更为复杂。而在我们所分析的故事框架中,浣碧和父亲甄远道的关系对于人物的性格塑造与命运似乎具有较大的影响。对于这一点,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理论依据以分析父爱缺失对于浣碧人生轨迹的影响。

  (3) 依恋类型的连续性和变化性:

  研究表明,从婴儿、儿童、少年到成人,依恋类型基本保持连续性,然而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变故也可能导致依恋类型的变化。由于浣碧在幼年经历了亲人离世、从家中进入皇宫等一些较大的人生转折,其最终的依恋类型可能不仅仅是在婴儿时期形成的。另外,由于本身的文学属性,小说详细交代人物婴儿时期和母亲的亲密关系是不现实的,因此从婴儿到少年、成年的依恋类型可能存在一定的断层。我们所能够关注的分析的,主要在于幼年及以后时期的经历对于浣碧成年依恋类型的影响。

  七、 参考文献

  [1]刘明月,郭兰.成人依恋及其研究进展[A].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122-124.
  [2]申庆良.成人依恋研究理论综述[A].华章,2009:29.
  [3]姜凌云.依恋理论的人际关系说及其实用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
  [4]试从依恋理论视角解读电影中人物行为选择的必然性[J].电影评介,2011:47-48.
  [5] http://blog.sina.com.cn/u/2602478441














痴情是极端自私的占有欲
 


爱的放弃,有人说这是一种自信。我同意。但是,我更倾向于它是一种能力,是我们每个人迈向成熟的坚实的一步。人的一生是不断“剥离”的过程。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剥离”,开始自己的成长;从父母的呵护中“剥离”,走向社会;从父母的家庭里“剥离”,组织自己的家庭。每一个阶段都是“放弃”,都会伴随着独立所带来的痛苦。


  依赖的感觉是甜蜜的,但却不是长久的。对爱的依赖,体现在一种盲目的、不顾现实的、非理性的、极端自私的、不顾对方感受的占有欲。




  小文,27岁,追求一个女孩整整半年了。但是,对方始终拒绝他的爱意。他对我说:我很在乎她,给她写了大量的情书,对她非常好,买了很多首饰给她,每周送一次玫瑰花,每次遭到她的拒绝,我只是默默地等待。然而半年了,她一点儿都不动心,为什么这么不懂人情?为什么就不懂我的爱?他非常痛苦,一边说着自己的爱多么浪漫和无私,一边表露着对女孩的谴责。




  对方的拒绝、冷淡、漠然,或者回避,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和感知,只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看小文的痛苦更像一个得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发脾气的孩子,除了耗费自己的青春,不会对自己有任何意义。要学会放弃,爱是精神和欲望交融的产物。当我们没有通过长期交往而钟情于一个异性时,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钟情”源于欲望和我们内心的回忆等等这些潜意识里的情愫。放弃不意味着要切断你的欲望和回忆,只是表明还会有新的异性切合你的欲望、回忆等等。放弃不是毁灭,而是重新选择;放弃不是否定你的情爱观,只是使你的爱在执著、忠诚、奉献的基础上,增添一份无私、宽容和尊重别人。什么是“无私的爱”?很多人理解为奉献层面上的不顾一切、毫无保留。但我们忽略了的是,在选择层面上的“无私”更重要,尊重对方的选择才是无私。






  有的人可能把这种拒绝放弃叫做“痴情”,一些文学作品对这种所谓的“痴情”还给予了很多赞美。拒绝放弃,其实更多的是害怕独立,惧怕风险,还有就是这个异性引发你的回忆或者欲望的回应,让你难于自拔。这种痴情非常害人,拒绝放弃,也就拒绝了自己的成长,在痛苦之中回旋坠落,从而引起心理乃至生理性的损伤。那就需要精神治疗的药物帮助了。


  独立就是我们的人生,风险渗透在生活、工作、情感各个方面每一个选择里面。欲望需要你克服与自制,认清我们自己,顺应生活的规律,爱一个人很难,不爱一个人更难。我们追求的是在爱河之中找到人生的幸福,学会爱,也学会爱的放弃,你就会离属于自己的幸福更近一步。

  万生






渴望美好爱情应该具备哪些心理条件


爱情是美好的,也是需要人老来经营的,爱情也是需要心理上的交流,感情上的沟通。

进行交往的过程应有很好的心理,那么爱情里要具备哪些心理条件才能更好呢?

  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建立在性欲基础上的,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高尚情感。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在性欲之上,对异性具有倾慕、珍惜之情的情爱;另一是由异性间所产生的依恋及理想、情操、个性追求等复杂因素混合升华而成的情爱。爱情是性爱与情爱的结合,缺乏性爱的爱情是畸形的;只有性欲的满足,没有感情的升华,也无法产生真正的爱情。同时,爱情是在男女双向交往中产生的,那种一方有情而另一方无意的情感是爱情之外的事。



  相爱的男女,都渴望自己的爱情美满。要获得美满的爱情,应具备以下心理条件:

  其一,不过分痴情,不咄咄逼人,不公开表现自己的爱情占有欲,能充分尊重对方。美满的爱情,要求人把爱情只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在开拓与领略自己人生的同时,重视对方,不干涉对方的活动,但又不是漠不关心。要为双方的个人自由留有充分余地;


  其二,将爱情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取爱情时,自己更感欢欣,并以对方的幸福为满足。即是要有无私精神;


  其三,美满的爱情是彼此双方独立个性的结合。即恋爱双方不作为对方的依附而存在,而是让双方都有发展自己个性的余地;


  其四,寻找和珍惜双方心理上的共鸣。美满的爱情在于精神上的和谐,心灵上的沟通。






揭秘已婚男人的心理秘密


  对于女性来说,已婚男人的心理变化往往让人不明白。如果喜欢恋爱的感觉,女性比已婚男性往往改变,因此,妇女在这种心理的变化的奇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已婚男子都变得懒惰】

  这似乎是改变,所有已婚男人,你是我的妻子是没有必要的,所以持有。舒适,没有时间清理时刻清洗。这是很自然的,除非一个人是不是你作为一个女人,或过顶的人,否则,所有的已婚男子有心理变化。

  【更喜欢聚会却不愿陪老婆】

  已婚男性往往有较高的安全感,他们觉得,女人已经属于自己的了,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她会在一旁等候。更倾向于发展自己的圈子,你知道,人是美德。导出婚姻唠叨轻浮女子,该名男子的心理变化也让他的门,以满足朋友找到。

  【更多的利益,在发展自己的爱好】

  很多男人结婚后,采取了很多时间游戏,打高尔夫球和游泳。他们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个女人是非常必要的学习。婚姻是一个坚实的同盟关系,你应该是相互??的增长,既要接受新事物,促进进一步苍蝇的时间。

  【更加注重自己的工作】

  如果以前的婚姻中,男人是半生不熟的,一瓶水的一半。心理已婚男性往往有更多的变化,他们将更加注重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工作。这是他们自信的来源是自身实力的基础。所以男人牵绊也是可以理解的。

  【逃避干家务】

  它似乎更适合和第一点暗暗契合了。事实上,已婚男人想的生活更轻松,不要低估君子远庖厨到底的思想侵蚀。该名男子将永远是一个大男子主义:一个女人是用来保护,而该名男子是远离琐碎。

  已婚男性,通常的心理,不同的家庭秘密的心理变化往往有不同的情况。如果你的想法和TA是不一样的,然后再尝试沟通!

 



考验你的爱情心理,得了恋爱强迫症还有救吗?



  所谓恋爱强迫症,顾名思义,是指患者想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在情感关系中的存在感。如,一天给对方打N次电话询问对方情况,潜台词无外乎“我在为你付出”、“我希望你也这么来回报我”。往往让对方感觉的没有私人空间,患有恋爱强迫症的人大致有三大共性:害怕寂寞;嫉妒心、猜疑心重;不自信。那么得了恋爱强迫症的人还有救吗?当然,看专家怎么说:

  专家指出,恋爱强迫症之所以能够左右某些人的行为主要还是因为这些人相比一般人更敏感,更缺乏安全感、自信感、确定感,这才为不合理的强迫症状提供了施展的空间。所以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摆脱恋爱强迫症的影响,还要从他们的内心环境调节做起。也就是说接受必要的心理辅导与治疗。当然,在专业人员将疾病彻底治愈之前,我们也能自行采取一些方式逐步进行病情控制,如,改变“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他好”的观念,换个思考模式——我这么做,他是否真正需要;回忆自己过去情感满足的模式,再了解一下另一半的关怀满足模式,找到两者的共同点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关怀行为列出一个表,其中包含的一项是你为他做了什么,另一项是你为自己做了什么;尽量为对方留有私人空间,把一天打10个电话逐级减少,试着每星期减少两个……

  专家说,在以上的过程中,因恋爱强迫症而纠结的人还应该注意这四个要点-接受、面对、处理、转身。接受保证对方私人空间的事实;勇敢面对感情不顺的状况;处理自己对爱添加太多功能要求的性格倾向;转身尝试去进行一种新的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流灵巧招人怨:《红楼梦》中晴雯悲剧的心理学分析
后宫甄嬛传
唐映红:谈一场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
《甄嬛传》:甄嬛逼死叶澜依,真相其实只有一句话
爱情技术流:用心理学头脑来谈恋爱
儿童发展心理学:陌生情境实验与依恋类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