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忧虑积郁在胸堵塞了快乐感觉的神经通路 心病,心中忧虑而引起疾病


忧虑积郁在胸。堵塞了快乐感觉的神经通路。



肝气郁结的症状如下:

  1、失眠,表现为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睡眠质量差,使气血失荣、皮肤粗糙,脸色暗沉。其中肝郁化火型失眠多因恼怒伤肝。

  2、郁结引起的压抑、忧虑往往导致人肝气郁结的症状头痛、烦躁、情绪波动易怒、胸胁胀痛、腹部胀满、内分泌紊乱。

  3、肝经循行在两胁,肝经脉运行不畅还可能导致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甚至乳腺癌的发生。

  4、肝气郁结则气机不利,还会让人不思饮食,因为代谢缓慢,四肢乏力、懒惰少动,从而造成肥胖、便秘等问题。

  5、女子月经正常与否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女人肝气郁结可导致经期过短、月经量少、经间期出血、经行眩晕、经行不寐。


  专家称林黛玉之死实因伤肝

  《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死,人们通常认为是肺病,和肝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不然。有专家指出,黛玉病殇源于“肝邪旺”。人在抑郁时,受“伤”最大当数肝。对落花都会有“红消香断有谁怜,花落人亡两不知”愁绪的黛玉是因为肝气不足,才会咳嗽、咳痰,甚或出现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的肺病症状,最终吐血而亡。不管说法是否准确,但从一定层面上说明人养肝的重要性。


  如果说黛玉是过于郁闷而致肝脏受损,那王熙凤就是另一个极端了。争强好胜,眼里容不下沙子是她的性格写照。但这种性格的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红楼梦》第五十五回,王熙凤因操劳太过,保养不慎,流产了,并添“下红之症”;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后,她气虚不摄血,当夜便 “淋沥不止”。中国保健协会吴大真教授在著作《花养女人幸福一生》中指出,王熙凤的性格并非都是天生,而是肝气受伤的结果。当肝气受伤,发散功能就不利索了,郁结就形成了。肝气越郁结,就越需要发散,所以更需一些激烈的手段排遣情绪。


  肝脏功能受损,就会出现恶心、厌油、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此外内分泌也会紊乱,表现在皮肤上就是面色晦暗、毛发干枯。


肝功能不好的人,还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急躁、抑郁等症状。专家提示,需保持心情开朗,以宽广的胸怀看待身边事物,避免积郁不疏,伤及肝脏,诱发疾病。


  要爱护自己,养肝关键在于心情调节,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发生肝气郁结。






心病特指相思病


心病为病证名。心脏的各种病证。多由病邪内侵,或痰迷心窍、水饮凌心,或气滞血瘀,或心气心血不足所致。《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心脏的各种病证。多由病邪内侵,或痰迷心窍、水饮凌心,或气滞血瘀,或心气心血不足所致。《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心病有寒热虚实之分。《诸病源候论·心病候》:“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为心气之虚也。”《太平圣惠方·心脏论》:“夫心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盛则血脉虚少,而多恐畏,情绪不乐,心腹暴痛,时唾清涎,心膈胀满,好忘多惊,梦寐飞飏,精神离散,其脉浮而虚者,是其候也。”“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心病的治疗有清心泻火、清心开窍、清心豁痰、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益气补血及活血化瘀等法。参见心病各条。




心病 - 症状
发作初期,不影响正常生活,多隐藏于内心深处,平时外人不易察觉,只是会在空余之时感叹,或开心,或郁闷;严重时,茶饭不思,食寝不安,"相思病"乃其细分病种之一。





心病 - 发病机理
心理作为人的活动的天然动因和必然伴随物,是生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反映机能与产物。人的一切心理、行为活动只有在意识和潜意识的本能协同协作下,为有意义的合理性主导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人脑才能体验到自信、愉悦等积极的情绪,才能成为正常人。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根据需求斗争奖赏规律,可以把人的需求斗争方式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它们交织交错,充斥人生,但总应以正常人的需求斗争方式为主。一旦其他类型的任何一种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习惯,成为常态,那就是不正常的生存生活方式,会使人产生不正常的精神情感。

1、为有意义的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正常人)

正常人的需求斗争方式是:为满足有意义的合理性主导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这样的人生才会充实、幸福、有价值。“需求、斗争、奖赏”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一旦严重分割、长期不协调,即说明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偏离了正常人的需求斗争方式,就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凡事有度,正常人的“需求斗争奖赏”总处于整体平衡状态,即便偶尔有所偏激,也是应激性、过渡性的行为。比如,无所事事会百无聊赖,必须做不感兴趣的事会郁闷,面对强大敌手的威胁会害怕,面对弱者的无理顶撞会愤怒,面对不称心而又左右不了的客观事实会急躁和无奈......为了更好地生存繁衍,基于生命的本能认知、判断和反应,人都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遭遇不顺心的事而产生相应的不良情绪是正常的,也比较容易被感知和消解,但如果长期感受着不适情感,那就要警惕了。量变引起质变,积劳易成体疾,积郁易成心疾,长久地劳累能引发相应的生理疾病,长久地体验不良的情感势必要引发心理疾病。因此,无论是从生存生活、健康身心的角度,还是从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角度,都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现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立足现实,实事求是,为满足有意义的主导性需求而斗争。




2、为无意义的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麻木颓废)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繁重乏味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将会更有条件去追逐更高层次的需求,以实现自我、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在为满足需求的斗争中,要警惕“游戏人生”的生活方式。把娱乐游戏当成人生常态的生活,虽有主导需求,有为满足需求进行斗争的动机和兴趣,其间,也能体验到相应的刺激和愉悦,但这种主导需求并没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娱乐游戏总归是“游戏”,它不承担责任,也产生不了任何的正面效应和建设性贡献。玩乐只能是业余的一种放松性休闲方式,而不应该成为人生的常态,沉迷其中只会使人麻木沉沦,虚度年华。“人活一世,草生一秋。”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转瞬即逝,万事成空,既然能幸临人世,就应该用心去体验和感受,用心去学习和工作,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的生生不息上,用在有价值的兴趣上,唯此,才能不虚此行,无憾终生。





3、脱离斗争(平庸困顿)

劳动创造了人,人不能脱离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没有压力和动力,无需求,无斗争,那是懒散,是碌碌无为,这样的人生会空虚无聊,生活会苍白索然;有需求,无斗争,那是空想,是做“白日梦”,这样的人生会迷惘困顿,生活会虚幻潦倒;有需求,但茫然无措,脱离具体斗争对象,进行空泛的斗争,那是浮躁,这样的人生会纠结虚无,生活会焦灼郁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就是一个奋进的过程,只有追寻需求目标,从事自己热爱并对社会有益的工作,才能安身立命,体现价值,才能感觉充实和幸福。



4、无主导需求,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抑郁症)

无主导需求,并不是没有需求,只是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某种目标得以实现或换了新环境后,患者没有了能提起斗争兴趣和热情的主导性需求目标。虽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须斗争的心理和环境压力,但就是意识不到问题的解决对社会或个人具有的现实意义,产生不了斗争的动机、兴趣和热情,总提不起精神,缺乏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了主导需求,他们长期进行着一种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即便有时也有进展或成果,但患者却没有渴望进展或成果的需求心理,因此也体验不到应有的愉悦奖赏,形成不了“需
求斗争奖赏”的良性循环。抑郁症患者,或者极为孤独,或者疲于应付日常生活,根本就不清楚活着的价值所在。

高尔基说:“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人生就是一场满足需求的斗争过程,人生的最大乐趣就是通过斗争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当一个人不再有能够激起斗争兴趣和热情的主导需求时,他的生存空间也就被剥夺了。

5、有主导需求,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神经质症)

神经质症患者是以消除主观放大了的身心不良认知感受为主导需求,偏离了正常人的需求斗争方向,选错了斗争的对象,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现神经质症的症状。如初次在众人面前演讲,会感到紧张;经过辛苦努力,学习成绩仍不理想,会感到自卑;听说别人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后总觉得自家煤气阀口没关好,不反复检查就放心不下;遭遇不幸后,难以接受和面对现实,不安于现状;等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是生活中正常的、必需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事过之后就会淡化和消失。但某些特殊素质者则会主观上把那些正常的反应和感受视为逆端,会威胁到自我个体的成长发展,因此,总想拼命消除之,否则就会心理不安,甚至会有危机感。而这种无能为力、无进展奖赏的斗争,只能使人进一步产生焦虑和自卑,使人更加注意不适情感,更加过敏,形成精神交互作用(精神的交互作用加上人的暗示作用,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奇异的感觉),陷入恶性循环,从而使这种不安感被病态地固定下来,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形成神经质症。因此,神经质者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其结果只是不断地创造着神经质症状,并使其迁延不愈。

对神经质素质者来说,讲道理和认知是不会奏效的,因为患者本人完全知道这是没有道理的,是在杞人忧天、作茧自缚。“顺应自然,为所当为”能阻断精神交互作用,避免陷入恶性循环,其实质就是使人不再进行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

6、逃避斗争(癔症)

遇到所谓的危机或压力时,癔症患者也有趋利避害的主导需求,但他们却不自觉地采取了逃避斗争的方式,昏迷狂乱、神游物外、蒙蔽视听、痉挛痛苦。针对某种特定的场景和特定的对象,这种逃避斗争的方式或许临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对发病者本人有一定的好处,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逃避斗争的方式是无济于事的,只能给患者带来更大的损失和伤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癔症患者在荒山野岭遭遇了虎、狼之类的猛兽,这种逃避斗争的方式则很难使他有逃生的机会,因为猛兽是不会被这种现象吓退的。

7、无法正常斗争(精神病)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精神病患者的脑功能出现了问题,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进行正常的认知、感受、思维,也就不存在遵循规律,因而也无法正常斗争。这种人思维紊乱、神志不清,甚至对保护照顾他的人也“翻脸不认”,难免要被环境、被社会无情地淘汰。法律规定重症精神病患者不应当结婚或者暂缓结婚,除了基于婚配当事人的人身安全和家庭幸福的考虑外,精神病在遗传上影响人口素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遭遇困惑,精神情感出现波动和异常时,我们有必要对照需求斗争奖赏规律,对产生不良情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及时调整,及时解脱,以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当然,社会也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寻人类需求总目标,制定合理规范的活动规则、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创造公平公正、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多提供能使人置身其中、激情奋斗、甘于奉献的岗位平台,以使人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心病 -  治疗
心病属心理疾病,现暂无相对应中、西药可治疗,唯一良方,乃心药也,古人云,心病还须心药医。

心病这玩意儿,确实很麻烦,去想吧,难受;不去想吧,老在心里痒痒,抓不了,挠不着。一件事,可以成为心病,因为这件事没做好,或者,没有希望做好,其最后的结果离当初设想的结果相距甚远,于是成为一个心病;一个人,可以成为心病,一个仰慕的人,一个倾心的人,一个喜欢的人,可遇而不可求,相见恨晚,有缘无分,都很容易形成一个心病,相思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一句话,也可以成为心病,一句无关痛痒的话、无心之话、玩笑之话,都有可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此种情况,极易形成急性心病,其后可能很快缓解,或者,转为慢性...
心病 - 心病特征
心病可以使人烦恼,也可以使人甜蜜,或者痛并快乐着。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每个人必然经历的过程。有了心病,心灵的旅程便多了一个去处,心中也便多了一段难忘的回忆...

心病,是一只可爱的猫咪,随时挠动不安的心。

心病,是一只缤纷的蝴蝶,永远飞舞在脑海。

心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劳累时成为心灵的慰藉。

心病,也是一种庸人自扰,也许流水无意,但落花有情...
心病 - 其他意思
心有病;心脏病

《素问·标本病传论》:“心病先心痛,一日而欬,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 曹禺《日出》第二幕:“我有心病,你不信,再摸摸,你听听,扑腾扑腾的。”

心中忧虑而引起疾病

亦指心中忧虑引起的疾病。《易·说卦》:“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其於人也,为加忧,为心病。” 孔颖达疏:“为心病,忧其险难,故心病也。”《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唐 孔颖达 疏:“既久而不来,每有所言,思此伯也,使我心病。” 陈登科《赤龙与丹凤》十八:“多日以来, 潘区长 受的刺激太多太深,遂成心病。”




特指相思病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二折:“这的是心病,还从心上医。”《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司户不遂其愿,成了相思之病。自古说得好:'心病还须心上医。’眼见得不是 盼奴 来,医药怎得见效?” 清 李渔《蜃中楼·寄恨》:“我害的是心病,岂是饮食药饵调剂得好的。”

指隐私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只一句话,正中了 法轮 的心病,如何应承得?”

精神病

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狱成,知谏院 张择行录问,驳 繁用 非心病,诏复騐,定 繁用 配 广南牢城。”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察觉潜力

    (一)感受性

    感觉总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的,物理量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研究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称为心理物理学,是早期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所提出的一些规律,至今仍在实践领域中起很大作用。

    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剌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剌激存在或剌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剌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不同的人感觉能力不同,即感受性有很大差异,实践证明它能通过训练而改变。

    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下表显示了早期心理物理学家研究总结得出的一般人的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

    表3.1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

    视觉 30英里以外的一烛光

    听觉 安静环境中20英尺以外的手表滴答声

    味觉 两加仑水中的一匙白糖

    嗅觉 弥散于6个房间中的一滴香水

    触觉 从一厘米距离落到你脸上一个苍蝇的翅膀

    (三)差别感觉阈限

    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它在生活实践中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实践锻炼而提高。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研究发现,为了辨别一个剌激出现了差异,所需差异大小与该剌激本身的大小有关。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Weber-slaw)。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剌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剌激变化量与原有剌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见表3.2)。

    表3.2不同感觉的差别感觉阈限

    感觉 K(韦伯分数)

    音高 0.003

    亮度 0.017

    重量 0.020

    响度 0.100

    皮肤压觉 0.140

    咸味 0.200

    表3.2显示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K值越小,表示该种感觉对差异越敏感。

    差别感觉阈限是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之间的一个固定比例关系。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称最小可觉差(justnoticeabledifference),简称jnd。每个人的最小可觉差不等,它可以因训练或其他条件而改变。

    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GustavFechner)对韦伯定律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它也可用于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费希纳指出,由于jnd是对刺激量的一个最小变化的觉察量,那么就可以用它作为测量知觉经验变化的单位。当剌激量越大时,产生一个jnd所需要的变化量越大,也可以解释为在物理量不断增加时,心理量的变化逐渐减慢。说明在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这一规律称为费希纳定律(Fechner-slaw)。严格地讲费希纳定律是:由剌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见图3.1。该图的X轴代表刺激强度,Y轴代表知觉强度。

    图3.1费希纳定律在视觉上的应用

    图中A与B的差异在剌激差异量上与BC之间不等,但引起的心理经验相等,都是两个最小可察觉差异。用数学的说法是:当知觉经验以算术级数(1-2-3)增长时,刺激能量以几何级数(1-4-9)增长,知觉经验与剌激强度之间在数量上是一种对数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6山东教师招聘考试专业知识:教师招聘考试模拟练习题(43)
辨析之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打卡】教师招考每日一练(4.18)
教师资格综合知识备考资料:感受性还是感觉阈限
感觉
教育硕士考试资料《心理学》——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