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坏人的资本 无名怒火缘自何处?
做坏人的资本


前不久,一位女同学给我打电话,问我最近怎么样。我回答她,一切还是照旧,平淡充实。结果,对方来了句,我觉得你还是太乖了。女孩子还是坏一点才有人喜欢。

接着,她给我讲了她的一位同事。那个女孩子性格泼辣豪放,抽烟喝酒泡吧样样不缺,而且总能在一堆男人里面呼风唤雨,左右逢源。从同学的描述中看得出来,她有些羡慕女同事的行为风格。

的确,那位女同事看起来是很潇洒。但是,做坏人也是要有资本的。

我告诉女同学,如果你想要坏,也是可以的。但是你得考虑一下,你是否能承担这个“坏”给你所带来的结果。你需要承受外界舆论的压力,因为别人可能会对你有不好的评价。同时,你还需要承担自己内心的道德焦虑,据我所知,你爸妈对你要求一向都很严格,而且你的道德观念也是很强烈的,你觉得自己可以战胜这些的话,我全力支持你,勇敢地去坏。

女同学想了想,说她觉得自己承受不起,还是收敛些比较好。

记得之前也看过一位心理学者的话,“好人,势必有一个特点——牺牲自己的需要。坏人,势必有一个特点——纵容自己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通常都是最本我,最真实的。但是人们通常会觉得需要是有罪的,或者是碍于社会常理及他人的评价而压抑掉这些需求。

被压抑并不代表着被消除。通常,被压抑的结果会导致我们有时会对坏人产生认同,因为我们自身不敢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欲望。 但是那些坏人,在追求需要的时候似乎没有太多的愧疚和罪恶感。他们看起来洒脱自如,而且似乎无需为自己负责。

但是,作为凡人,我们戒除不掉需要。因此,我们内心会一直被这样一对矛盾的心理所占据着:

 1.需要是有罪的;

 2.我有需要。

在好人的眼中,似乎更多的是限制,即“需要是有罪的”。但是他们真的就没有需求了吗?其实也不是。好人也有需要。但他们会采用更微妙的方式来获取自身的需要。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满足他人,特别是坏人的需求。

好人会压抑自己的需求,显得自己没什么需要。但同时,他们会通过过度满足他人的需求来释放自己内心的欲求,然后便可以顺理成章地把“需要是有罪”的帽子扣到他人身上。这样就可以成功地转嫁自己因为需求而产生的罪恶和焦虑。

这是好人的卑鄙之处。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很乖很正统的人会爱上坏人的原因。因为跟坏人在一起,有着双重好处。

     1.需求被满足了;

     2.需求带来的羞耻感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被转嫁了。

跟坏人在一起,是坏人挑起了欲望,是坏人主动制造了事件,所以被谴责的也应该是坏人。

那么,坏人真的只有需求而没有罪恶感吗?

其实也不然。坏人也会通过其他方式把罪恶感传递到他人身上。比如,是你自己送上门的,跟我无关,我也没必要为你负责。或者是你这么笨,活该被利用。抑或是,你这样子就算是没碰到我也会碰到更坏的人,我算是手下留情了。

所以,与其成为一个坏人,还不如做一个能够正视自身需要的人。这样你就可以从这种负罪感中走出来,从而真实坦诚地与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和平共处。当然,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

与自身调解并非容易的事情。做坏人也需要资本的。如果功力未到,那就还是乖乖做一个尽量不要压抑自己情感需求的好人吧。

 

 坏习惯是一种病,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一个人的习惯就是这人的本色,好像是这个人的一个器官,是不能抹掉的阴影。其实习惯与个人修养和道德有很大联系。一个人的习惯就能决定这个人走什么样的路,成功人的习惯是多学习,贪玩的人习惯于放纵,最终的区别在于成功与否。道德其实也就是习惯,当你习惯帮助别人时,你就建立起了道德的根基,至于能否往上爬,那就看你个人的行为。

       道德修养一是修养心灵,二是修养语言,三是修养行为。一生只要坚持道德三修,那么你的明天必定会精彩,因为每个成功者的道德修养都是非常有素的。之所以有的人成为了好人,有的人却成为了坏人,是他们的判断能力导致。好人的想法是做好人,做对人民有益之事;而坏人就干坏事。其实没有人认为自己是坏人,也没有人从出生就想做坏人。在坏人的眼中,好人就是坏人,自己永远都是好人,不能做坏人,但这只是他的认为,这就是他错误判断事物的能力。其实这种人就是病人,是因为自己头脑的不清醒,导致判断错误。所以世上没有坏人之称。



       有的人通过辟谷之后会转变,变为做善事的人,这也是好人,知错就改,上天也会给你机会。一旦错了错事还不改正,仍然坚持自己是好人的人,即使人们会给予你生存下去,老天也不会放过你,因为你就是一个好人,但你做的事却是坏事,这就不能容忍。






坏人都是好人创造出来的!

      
我的导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大致内容好像是这样的:一个老大爷,他每天都在他生活的附近地方捡起垃圾丢进垃圾桶里,有人甚至会故意丢垃圾到他身边的地上,他照捡不误。
 
有一天,他很困惑地求助:为什么我身边的人离我越来越远了?我哪里不好?
 
答:因为你是好人。你身边的人跟你一比,他们都成了坏人啊。坏人当然不想与好人一伙了。
 
他恍然大悟。
 
 
 
 
 
 
对 · 错
 
甲与乙冲突。
 
甲对海灵格说:“………………”
 
海灵格:你是对的。
 
乙对海灵格说:“………………”
 
海灵格:你也是对的。
 
一个旁观者看不过去了,问海灵格:“你怎么这样………………”
 
海灵格:你也是对的。
 
 
 
 
亡者与生者
 
大多数人往往视生、死为对立,仿佛死亡是个必须尽可能去拖延的灾难。要不是活得仿佛不存在一样,让自己忙别的事不去想它,对这个无可避免的来临视而不见,就是一直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中。因此,往往把已逝的家庭成员和还健在的家庭成员弄得泾渭分明,却不了解对集体良知而言,纵使亡者和生者显然属于不同的范畴,仍有一种延续性存在。
 
事实上亡者并不算真的死了,发生在他们人生中的事现在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他们在世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影响、支配着我们所有的人。
 
特别是人在童年时,遭受了亲人的去世,影响更是深远的。
 
比如我在一次排列中,当导师排列出我的外祖父时(外祖父我根本没见过,我还没出世,他就去世了),我全身似乎有电流通过,那是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导师引导我去跟外祖父做联接,当我说完那些话后,全身充满力量,当时我并不明白为什么那会让我有力量。
 
亡者会祝福生者。
 
这个亲身经历说起来还像假的似的。一次,家人咳嗽长达几个月之久,任何方法都不管用,我暗暗为家人做了个与去世亲人的联接,那晚家人的咳嗽不治而愈。我真的惊呆了。我相信我一直在被那去世的亲人祝福着的。
    我们都是。
 
人生偏离常态的人,常在家族的过去被遗忘。这些人在异常的环境下受苦——早夭、自杀、有极度暴力表现、承受暴力。有时他们是害群之马、花花公子、逃亡者,或是你“宁可绝口不提”的人。但正是这些我们宁可绝口不提的人最需要被记起。当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记起他们,几乎没有一次会发现有不舒服的感觉、残留的忿恨,他们通常会祝福我们,这在家族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和解姿态和疗愈。


作者:邹中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无名怒火缘自何处?


(文/Jonah Lehrer)坏情绪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我们的愤怒会忽然爆发,或者会被忧郁忽然占据?一般来说,愉快的情绪很容易解释,我们总是知道自己为什么高兴。但坏情绪似乎总是从天而降,就像忽然笼罩大地的阴云。猛然间我们就没来由地烦得要死,而这只会让我们更烦恼。

有关坏情绪的标准理论源于心理学上的“自我损耗”。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和马克·穆拉文(Mark Muraven)于1990年开拓了这一基本理论,他们认为自我损耗背后的原理是自我控制和意志力是有限的认知资源。因此,当我们在某一方面过度控制自己时(例如严格节食,或几小时集中精力工作),我们的自我控制资源会所剩无几,无法在其它领域发挥作用。这也就解释了在办公室辛苦一天之后,我们更有可能放纵自己吃一罐冰激凌,或者多吃几块匹萨。全神贯注解决难题的大脑很疲惫,难以拒绝它的欲望,即便它想要的我们并不需要。

坏情绪也同样如此。当我们对自己大脑要求太高,努力戒绝碳水化合物或香烟时,我们很难避开那些负面的想法和情绪。来看看2007年的这项研究,科学家要求志愿者在几分钟时间内抵抗巧克力面包圈的诱惑。之后,他们侮辱这些可怜(也许还饿着肚子)的志愿者。不出所料,那些成功抵抗面包圈诱惑的人更可能以攻击性的姿态面对辱骂。或者来看看医学资料中的描述,节食中的人通常“易怒而好斗”。尽管我们很努力想要开心而有礼貌,但积极情绪需要消耗认知能量,我们的大脑太累,无法顾及这些事。我们发火是因为缺少压住怒火的意志力。

《消费者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文章扩展了自我控制与愤怒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将自我损耗模型变得更加复杂。在一系列巧妙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大卫·盖尔(David Gal)和温迪·刘(Wendy Liu)阐明,努力控制自我不仅会让我们难以控制脾气,还会让我们对愤怒主题的电影、有关愤怒的信息,或者愤怒的面部表情感兴趣。换句话说,自我控制的行为不仅消耗了自我,还会激怒自我。

我最喜欢的实验是跟电影有关的。239名受试者需要在“道德”的苹果和“堕落”的巧克力中作出选择。(只有少数人选了苹果。)之后,他们可以选择自己要看的电影,从《愤怒管理》(主题是愤怒)到《阿呆闯学堂》(主题与愤怒无关)。有趣的是,选择了苹果的学生更可能选择观看愤怒电影。不仅是电影,另一项实验发现,限制自我消费(选择商店礼品卡而不是spa套餐)的人对愤怒的脸更感兴趣。

这种效应是由什么驱动的?盖尔和刘认为,对愤怒内容的偏好不仅仅是自我消耗的结果。相反,他们发现自我控制本身就有激怒人的能力。也许选择苹果让我们烦恼,是因为愿望被阻挠了——我们本来其实是想吃巧克力的,或者我们烦恼,是因为觉得自治权被剥夺了。(如果没有那么多社会准则的约束,我们本可以吃巧克力吃到饱的。)重点是,自我控制劳神费力,直接激发了我们的愤怒倾向,而不是通过前额叶皮层间接发出警告。

因此,下回在抵挡诱惑的时候,无论是spa一日游还是一大罐哈根达斯,别忘了保留一点认知资源。你需要用它来压制怒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躬行君子,永无止境
人之脾气
《论语》之君子观
一个健康吃货的自我修养
孟嘉被风吹落帽子,为什么能成为传世典故?
每日一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