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熟就是从自我中心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成熟的人解决问题,而不成熟的人制造问题。各种幼稚


成熟就是从自我中心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成熟的人解决问题,而不成熟的人制造问题。





成熟的人解决问题,而不成熟的人制造问题。不成熟的人是包裹在孩子外壳下的成人,他们有孩子般的想法、放肆和天真,像孩子一样常常把责任推卸给别人,不愿承担责任。

一些人成熟得早,一些人成熟得晚,还有一些人则永远不会成熟。



原指还未系统接受教育的小朋友,思想天真无邪,简单不复杂,说话总是很直接,自我意识较强。后引申为成人思想不成熟,见识不够开阔,看问题难以洞悉实质,总是喜欢主观想象。每个人对成熟与幼稚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例如在你父母面前,你永远是小孩,在你孩子面前,你却永远是他的依靠 。


单纯和幼稚并不代表纯洁。幼稚与成熟是相对的,就如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一般。





心中只有自己,不是自私,是幼稚


我们每多一点知识,就会失去一分对没有这个知识的人的理解。



显得不自私、善解人意不是件容易的事。每一次我们试图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时,都以自己为出发点,经验可以帮我们走得更远,体会到别人的感受。

成熟就是从自我中心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和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生命体,他分不清什么是自己,什么是外界,心中还不存在“我”这样一个概念。当我们渐渐感受到他人和自己的不同时,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

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曾说:当我们能够想象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时,自我就出现了。当我们进而能够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我们所知觉到的他人的期望时,就成了社会人。成熟就是这样一个从自我中心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年龄越小越不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是因为人生来自私,而是因为幼儿的大脑还不具备这个能力。如果给一个三岁小孩儿讲故事:梅梅和雷雷一起玩球。雷雷回家吃饭,先把球放在了门后面。在雷雷走的时候,梅梅把球装进了沙发旁的绿盒子里。那么,雷雷回来回到哪找球呢?作为一个六岁以上的人,你很容易就能回答出“到门后面找”,因为雷雷不知道球被转移了。但是三岁孩子会回答“到绿盒子里找”,因为他们体会不到人与人视角的不同,认为自己知道的别人也都知道。

“自我透明感错觉”

不要以为自己比三岁小孩强多少,成年人也常常陷入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是透明的,别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透明感错觉”。你几乎意识不到自己什么时候犯过这种错误,但你很可能经常抱怨:“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你怎么这么笨,就是不明白呢!”这时你很可能产生了自我透明感错觉。

别人不会像你想的那样理解你,不信试着在心里哼一段经典旋律(比如,《欢乐颂》,至少要保证听者一定会),边在心里哼边用手敲击,你觉得别人有多大可能猜出你哼的是什么歌?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牛顿的研究发现,敲击者平均认为猜对的概率可以达到50%,而实际上猜对的概率只有3%。人们在敲击节奏时心里不可避免地会哼唱出曲调,甚至会出现复杂的交响和合唱,而听者获得的信息仅仅是简单、无规律的敲击节奏。甚至对于敲击者的一个停顿,听者都很难分辨究竟是停,是拉长音,还是仅仅因为敲击者忘了下面该怎么敲。但是敲击者感受不到听者的这些困难,以为自己能听到的别人一定也能。

e-mail交流更容易产生误会。

我们还常常高估自己的表达能力,很少觉得自己应该对听众的一头雾水负责,都怪他们理解能力差。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宝姿·凯莎Boaz Keysar和安妮·瀚利Anne S. Henly让参与实验的学生对其他人朗读一段有歧义的话,发现听众并不像这些学生以为的那样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面对面的交流尚且难以完全沟通,e-mail 交流就更容易产生误会。可是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以为自己的意思可以通过文字准确表达。在纽约大学斯滕管理学院贾斯汀·克鲁格的研究中,人们想当然地以为百分之九十左右的情况下,其他人能够看出他们邮件中的语气是讽刺还是直叙,而实际上这个数字只有56%。

就像敲击音乐一样,我们通常很难意识到别人是看不到表情,听不到语气的,不过克鲁格想办法让实验参与者意识到了自己表达的不足。他让参与者把同样的话制成 e-mail 和录音两个版本,这时参与者客观地正确估计出了别人对自己的理解程度,因为这时他们可以意识到e-mail表达的局限性。

就在阅读这些文字时,你可以想象文盲看到这些字是怎样的感觉吗?有人把这种无法理解他人的现象叫做“知识的诅咒”。我们每多一点知识就会失去一分对没有这个知识的人的理解。小孩子在与外界不停的互动中渐渐意识到了他人的存在,而这才只是个起点。真正的成熟不是能够“横看成岭侧成峰”,而是懂得“远近高低各不同”。


















家长对孩子的疼爱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理智成分,一种是感情成分。

正确的疼爱应该是理智驾驭感情并把两者统一后的产物。如果只有感情成分而忽略了理智成分,这种疼爱则易成为溺爱。

溺爱孩子的现象在许多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几乎是普遍存在的。


被溺爱的孩子往往容易养成任性、自私、思维不敏捷、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力差以及幼稚、神经质等不健康的心理。





 俗话说:先成人,再成才。父母养育孩子非常辛苦,要让孩子成人,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发育,一旦感觉孩子很幼稚,和实际生理年龄不符合,就要及时注意,及时重视,及时进行心理上的调整,寻求专业化帮助,慢慢促进人格发育和发展。这情况一旦成年,再来改善就非常困难了。
    心理不成熟,心理幼稚,这样的情况多是如何形成的呢?

1、忽视:家庭中父母不太关心孩子,孩子处于忽视状态,或者不跟随父母长大,留守儿童或者其他情况,孩子从小处于被忽视状态,没有人教化人情世故,全拼自己心智去发育发挥,看孩子个人造化了,多数孩子可以靠自己很好的自然成长,有些特殊个案表现幼稚化心理。没有爱的孩子,孩子在面对人生种种情况,应对中总是很容易出现逃避状态,修饰或者逃避会让孩子的心理自我保护状态,不太愿意面对现实,所以久了导致心理发育停滞和幼稚。


2、恐惧:在暴力家庭里成长,从幼小开始就亲临暴力吵闹,挣扎于家庭的冲突和矛盾下,这时候孩子的心理本能的会为自己寻求一个安静而没有恐惧的位置,就会选择掩饰现实,逃避痛苦,干脆不管不问,不去想,变得简单化,到了社会上和他人相处,碰到矛盾就离开,思维意识都感觉短路简单,表现的简单而幼稚。



3、溺爱:溺爱的教育容易停滞孩子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很多事情孩子全部依赖家长,很少锻炼自己的心智去考虑生活和具体的事情,这样就弱化了孩子的各种能力,父母保护的很好,很少体验到痛苦和艰苦,孩子思维就自然很容易简单化,因为不用他本人思考,父母都给安排好了,做好了,风雨都不见,只见太阳,他如何知道风雨的味道呢?



4、遗传:遗传因素在人格发育中所占的比例因人而异,主要是后天的教育和环境。


5、封闭:生活环境过于封闭,教育条件差,没有机会提供社会化过程,比如父母都内向,父母没有更多的社会活动,家庭成员之间也很少沟通,在封闭生活下长大,缺乏人际交流互动的经验和实践,不懂和人如何打交道,这样随着年龄成长,这种社交的体验缺失,以及其他社会经验的缺失下,就很容易使得各种能力钝化,看起来就表现的很幼稚化。





为什么男人总是那个幼稚?


核心提示:现代社会,男人里的啃老族、胆小鬼越来越多,让许多女人觉得自己越来越像条“汉子”。一家大型婚恋机构调查显示,70%的未婚女性对男友不满,原因有“性格软弱”、“没有担当”等。

  有些男人学生时代跟老师对着干,让父母哀叹他们“总也长不大”;组建家庭却当不了家,婆媳矛盾调解不了,被妻子数落“不成熟”;生儿育女后还把“我妈说”、挂在嘴边,缺乏主见,像个小孩。

  现代社会,男人里的啃老族、胆小鬼越来越多,让许多女人觉得自己越来越像条“汉子”。一家大型婚恋机构调查显示,70%的未婚女性对男友不满,原因有“性格软弱”、“没有担当”等。男人长不大,原因大致有4点。

  母亲溺爱或太强势

  中国家庭教育模式讲究“严父慈母”,父亲负责“教”,母亲负责“养”。“中国式母爱”常把握不好分寸,疼爱容易变成溺爱,使男孩柔弱、拒绝成长。不少“奶嘴男”心理年龄处在幼儿时期,即“心理退行”,源于恋母情结、回归意识、生存焦虑和现实逃避等。成因可能是妈妈过于强势,家庭互动模式以妈妈为主,大小事都由妈妈定夺,影响男孩的性别角色定位。

  家庭过度保护

  现代父母生怕孩子操心,什么事都替子女办好,容易形成过度保护,使子女成年后人格发育不健全,没法独立做决定。许多男孩最初会反感这种保护,可如果父母坚持,子女反而会割舍不掉对这种过度保护的依赖。

  传统教育观念

  国人普遍喜欢听话、循规蹈矩的“好孩子”。许多男孩为满足父母的要求,获取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会窝在家里,不做“野孩子”,不与“坏孩子”出去疯跑。这会导致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受挫,无法获得支持和安全感,自信心受损,回归母爱就成了首选,“我妈说”就会自然而然地挂在嘴边了。

  自身不努力

  社会对男性定位高,使他们选择性逃避责任,这时父母就会帮忙,使男人自身成长的途径变少,遇事不会自己判断,也不能做出决断。

  一个男人要想真正成长起来,首先要自己主动从母亲的过度关注中脱离出来。一个真正的男人应该像呵护妻儿一样呵护自己的母亲,而不是反过来时刻被母亲呵护。主动承担工作任务,提升责任感。偶尔来一次自助游,除能缓解压力,还能锻炼自己的独立性。遇到困难,首先自己想办法,而不是求助父母。

  其次,父母要学会放手。当孩子走出学校,开始面对找工作、找对象、带宝宝等方方面面困难时,更不宜过多插手。正确对待“叛逆是成长阶段”这一理念,及早解除对孩子的约束,赋予其相应责任,引导孩子成长。不要只关注学习,还应帮男孩提高社交能力。

  最后,妻子不必委屈,可通过互动模式的调整建立更好的家庭关系。妻子可以经常表明对丈夫的期待和需要,学会示弱和“甩手”。放大男人的闪光点,而不是成天埋怨,更不要跟小姐妹抱怨,而伤害丈夫的自尊心。




现代顽童做心理素描


那些生理上已经成人,但心理上拒绝长大、依赖别人、不负责任、自我中心、极端幼稚化的人都具有“彼得· 潘综合征”。

成年人的儿童游戏

面对新新人类们种种让人惊叹的举止,我们不得不羡慕Kidult们旺盛的童心。

保持童心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一颗永远好奇的童心会帮助我们保持创造力。就拿大便来说,在任何情况下,大小便对儿童都是富于吸引力的,因为他们可以从中获得创造冲动的满足,这是艺术创造冲动的原始形式。

童心不灭的成年人对大便的兴趣可以看作是一种寻求刺激的活动。寻求刺激有各种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发现新的行为方式。大便玩具、巫毒娃娃本身是否是一种合适的刺激暂且不论,但它们作为成年人的新玩具,满足了成年人求新、求异心理,抱着宽容的心态,可以把它们当作是一种成年人的儿童游戏。

中国文化可以说是“老年文化”,因为孩子们早早就被社会化、秩序化了,过早地丧失了异想天开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从来没有优秀童话的原因。《魔戒》、《纳尼亚传奇》以及《哈里·波特》的作者都是英美人,评论家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许多英国和美国人从未真正长大。

过分幼稚化——彼得·潘综合征

保持童真的一面可以使人单纯、放松,生活得更加乐趣盎然,但是对于一个成人来讲,只有“童真”的一面就比较可怕了。想想金庸笔下的老顽童吧,在处理婚姻关系上不得不说他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彼得·潘们的典型表现是虽然生理上已成熟,但心理年龄滞后,向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不能承担相应社会角色,逃避责任和义务。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幻想,无法适应现实,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有时也称为”社会依赖综合征”,属于一种心理障碍。

突然退化,是一种自发的心理调节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变得幼稚?心理学上这叫做“退行”,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是指遇到挫折、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人的心理状态暂时退化,放弃已学会的成熟适应方式,恢复童年期经常使用的、幼稚的行为方式去应对困境,让自己获得平静和安慰。比如十多岁的孩子在学习压力大时,莫名其妙又开始尿床;或者三四十岁的成年人在突然丧偶之后,像孩子一样突然丧失生活能力,需要人照顾(就如同《飘》中郝思嘉的父亲),这是人调节心理的一个常用的手段,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看到。

为什么成人会低龄化?

个人偶尔幼稚一下无妨,但如果一贯地幼稚着,就要问问为什么了。

父母的过分溺爱和保护

在孩子应该独立、走进社会的阶段,父母却把孩子遮挡在自己的羽翼下。看上去是保护了孩子,实际上中断了孩子在碰钉子中学习社会规则的成长过程,形成了孩子自我中心,过分依赖、没有责任感的人格。这样的人一旦长大走入社会,必将屡屡受挫,以致稍遇问题就习惯性地退行到幼稚的状态。

外界的压力

为什么很多70年代的白领们不可救药地“儿童起来”了呢?这与他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有关。他们与转型期的中国一起成长,经历了所有的变革。除自主择业、个人购房以外,大龄男女们在择偶方面都面临比上一代更大的压力。所以,以恢复童心的方法来调节心态,暂时逃避现实,找点乐子,也是“童稚化”流行的原因。

集体卡哇依

全球已经进入消费经济时代,消费社会的主要特点就是“年轻化”。打开电视,广告上无一不是年轻漂亮的模特;商场里充斥眼目的也全是年轻人使用的酷炫产品。年轻-健康-美总是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都唯恐自己老去,所以集体卡哇依也是社会文化对集体无意识影响的突出例证。

如何保持年轻而不幼稚

年轻是可爱的,幼稚就不必了。如果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是装装“天真”而已,可以略过下面的文字。如果你认为自己幼稚过头,已属于彼得·潘的复制版时,可以通过下面的办法让自己成熟起来: 1.搬离父母的家,学会独自生活; 2.与成熟的人交往,学习模仿他们的言行思维方式; 3.主动关心身边的人; 4.遇事先从别人的角度思考,然后才是自己的角度; 5.养成列计划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计划; 6.学会承担后果,不要试图推挡或逃避; 7.最后一点,从今天开始,把满屋的毛绒玩具收藏起来,穿套装,阅读一两本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注意一定是看“字”而不是看“画”。





















   父母爱孩子就要敢于说“不”
 
孩子就像一颗种子,在他人生的早期阶段,是非常被动的,家长如何“浇水”、“施肥”十分重要。
 

重视6岁前的时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3—6岁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养成主动性和独立性。”这个阶段,孩子最好不要和父母分离,但也不要过分保护。试着培养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对孩子的疑问,不要急于回答,要引导他们去思考。美国很多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房间,父母会给他们独立的空间去完成自己的事。

勇于对孩子说“不”

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这种权威不是专制,而是让孩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重用”孩子

可以试着给孩子安排一些任务,让他们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充满信心,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阳光的性格。

坏脾气、不合群要注意

孩子6岁,甚至3岁以前,如果出现“特别害羞”,“摔东西、骂人”、“不敢尝试,说‘我不行’”、“不合群,不跟小朋友交往”等信号,且持续三个月以上,父母要格外注意。

别让孩子成了“心理孤儿”

对于“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等特殊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家长要和孩子成为朋友、多去户外和孩子游戏,都是让他们拥有阳光明媚的童年的有效方法。





爱唠叨的父母教不出好孩子

其实,唠叨是一种变相施压。父母利用孩子的弱点和权威给孩子施加压力,以求孩子达到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目的。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总认为自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事情,父母的唠叨和干预破坏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必然激起他们的强烈逆反。

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他们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更容不得家长的过度唠叨。青少年阶段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阶段。他们要自我发展,但是知道还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他们认为自己会有很强的自制力,想干出一番名堂,但是也知道,由于知识面的缺乏,还要去继续学习与奋斗。在这样情况下,青春期青少年有一种闯荡的特点,当然还有一种自闭的特点,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同龄的孩子,而不愿意告诉家长。所以当家长过度询问和建议,即使是正确的,但由于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嘴上说的也是持反对意见的。这种青春期逆反心理,是青少年阶段正常的心理状态,家长不必过度惊慌。

父母们爱唠叨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原因其一是不自信也不相信孩子;其二是急于求成;其三是不懂得倾听和不善于与孩子沟通。

对孩子总是不放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教导孩子,不自觉地一次次地重复,错误地认为,一次不听,就说两次,两次不听,就说三次,只要自己多说几次,他们总会听进去吧。

这恰恰忽略了孩子是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别人的话要通过他的消化才起作用,而且孩子对事物逐渐产生自己的看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的观念和习惯往往和孩子有很大的差异。父母不懂得耐下心来听取孩子的意见,一味的灌输、强化自己的观点和要求,结果导致说了没效果、没效果更要说的恶性循环。

那么,父母该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1.相信孩子,尊重孩子,鼓励孩子,适当督促,少批评。相信孩子喜欢美好的东西、渴望成功,相信孩子有向上之心并能够自己要求和管理自己,适时适度引导孩子,响鼓无需重锤。孩子做得好,要多表扬多鼓励,不要动辄批评孩子。孩子的事让孩子做主,尊重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对待生活。

2.不信口开河,不强行命令,不事事叮嘱,多和孩子讲悄悄话。

3.就事论事,抓大放小。直接面对当下的问题,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孩子忘记了什么事,我们就提醒他;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我们就告诉他错在何处,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同时有好几件事要说的,就拣一件最重要的说,其他的事情等这件事了结后再说。

4.适时放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包办代替,不监督孩子,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让孩子管好自己,主动学习,主动做自己的事。



幼稚成婚姻"拦路虎" 心理测试揭秘成熟度


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网站2月8日报道,如今,尽管社会施加给年轻人的“逼婚”压力稍稍减弱,但一些传统观念仍然延续着。一天,一个女孩和妈妈前来咨询。女孩20岁,非常漂亮,即将大学毕业。可她还只是一个“小女孩”,是的,只是小女孩,却已经认真考虑婚事了。她和妈妈严肃讨论着嫁给什么样的人更好——俄罗斯人、美国人、德国人还是意大利人。

女孩的妈妈离过两次婚。她生下女儿,并将女儿抚养大,然而,女儿的心理却远不够成熟。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成熟的人呢?成熟的人生活得幸福美满。而不成熟的人则会整天怒摔东西、争吵,连续几年把离婚挂在嘴边,直至成熟。

总之,可以说,成熟的人解决问题,而不成熟的人制造问题。不成熟的人是包裹在孩子外壳下的成人,他们有孩子般的想法、放肆和天真,像孩子一样常常把责任推卸给别人,不愿承担责任。

一些人成熟得早,一些人成熟得晚,还有一些人则永远不会成熟。欧美电视台甚至把这一话题拍成真人秀,例如“啃老族”。很多人生活经历挫折后重新返回父母身边,寻求父母的庇护,现在这样的成人越来越多。

现在社会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敲响警钟,称幼稚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一大病症。今天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无需过多体力劳动,超市内半成品应有尽有,电视、网络也给我们提供了娱乐的途径。理论称,只有克服困难,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俄罗斯心理学家维亚切斯拉夫·古谢夫在著作中关注了这一问题。

古谢夫写道,当今的情侣经常认为自己是超龄的孩子,往往有着孩子一样的想法。通常他们都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伴侣。强加给伴侣的想法越多,婚姻就会越痛苦。

一些专家认为,幼稚是永恒的。当然不是!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每个人都在变化,昨天幼稚的人明天可能就幡然醒悟,向新生活迈出第一步。

幼稚的人往往自以为成熟,抨击同样幼稚的人,这是不正确的。然而,把幼稚的人当作成熟的人对待,也是不正确的。就像不成熟的果子无法制成果酱,与不成熟的人也无法组建幸福的家庭。

一些女人常常抱怨她们的丈夫不够成熟,她们自己承担了所有的生活重担。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幼稚的人不会与成熟的人结婚,他们总是寻找与自己成熟度相近的伴侣。如果伴侣中的一人立刻成熟,则恋爱和婚姻往往以分手收场。

成熟度测试 揭秘你是否准备好成家

1. 从以下短语中选出你最常使用的。

A. 我想

B. 我能

C. 我应该

2. 回想你最后一次与伴侣争吵,你认为是谁的错?

A. 他/她

B. 都有错误

C. 都没有错误

3. 你怎么看待公平?你认为存在公平吗?

A. 当然不存在,如果所有都是公平的就好了

B. 世间一切都是公平的

C. 我没有时间考虑,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4. 你怎么支配你的收入?

A. 全部花完

B. 存一定数目的钱,其余花完

C. 花费需要的数目,其余存进银行

5. 你的幸福更多取决于什么?

A. 取决于国家和社会

B. 取决于自己

C. 取决于亲人的幸福

测试结果及建议:

如果选A居多,说明你现在的成熟度较低。不要急于成家或生育孩子,先尝试些不同的东西,学习一些技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周游世界,并学习外语。如果你年龄已经很大,可以寻求心理医生帮助。读关于个人发展的书,看深奥的电影。

如果选B居多,说明你比较成熟,已经准备好成家。

如果选C居多,说明你除了准备好成家外,也能帮助幼稚的年轻人走上正确道路。

如果选择的字母没有规律,则说明你现在正处于过渡阶段。很可能有大事正在改变你的人生,祝你成功。


不会拒绝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被拒敏感”。这样的人其人际关系看起来挺好,他总是热心助人,口碑好,别人喜欢找他“麻烦”,可内心苦水只有自己吞。这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社交焦虑。

  判断人社交中的心理成熟度,要看你能否自如地对别人说“不”,能否主动要求别人帮助自己,能否承受别人的拒绝。能够说“不”和能够接受被拒绝,都是需要自信和勇气的。

  不会拒绝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被拒敏感”。这样的人其人际关系看起来挺好,他总是热心助人,口碑好,别人喜欢找他“麻烦”,可内心苦水只有自己吞。这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社交焦虑。

  讨好别人有双重含义:一是功利性的,即通过主动讨好别人而达到自己某种目的;二是防御性的,通过讨好别人而达成情感联盟,避免树立攻击对象,为自己取得宽松的生成环境。所以,讨好别人有着它的积极作用。过分“讨好”又会给人带来无穷烦恼。

  害怕说“不”的心理,是一种以自己主观为蓝本来看别人的心理投射。因为说“不”未必就能伤害到别人,本质上是自己内心受不了被人拒绝,所以认为(外投射)别人受不了拒绝而不敢拒绝别人。怕说“不”的内心情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被拒创伤

  怕说“不”的人,在他过去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存在“不许你”太多。“不许你”氛围下,人的思维和思 想被制约,难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人的所作所为无形中被一种势力控制着,总是听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会…”的指引,脑海容 纳了与“不”相关的内容,为达到“不”之要求和避免违犯“不”的惩罚,一个人的个性里会渐渐形成对“不”的高度敏感,他不得不服从权威,又厌恶和敌视权威 的“不许你”,他心里体验着“不也不是,不是也不是”的种种焦虑。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响下,害怕被拒绝的原始创伤。

  2.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过重的自尊来自东方哲学熏染,中国佛、儒、道家文化是有厚重耻感内涵的,造成了中国人高度重视做人的“礼仪、节气”,高度重视人的“脸面”,这些文化深 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而现代社会仍然很讲究“面子工程”的。可以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情结。

  中国文化中“面子”:他人眼中的我,即你做任何事情要顾忌面子、做得体面,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你脊梁骨,你得顾忌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是文化所形成的人际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人的自尊需要。-

  耻感文化形成了束缚他内心的枷锁,有些人由于个性懦弱、内心自卑而在一个讲究面子的文化环境里很不自由,备受人际焦虑折磨。这种人是活在别人的印象中, 其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评价上的,其个性决定了他在人际交往时,会高度关注他人的行为反应,包括他人的需求。如果他在意了别人和满足了别人,自然会获得别 人的好感,好的态度和好的评价,自己就会感觉被重视,觉得自己做得很对,很有成就感!

  这种自我肯定来于别人肯定的人,是无法在他人面前给予否定的,即害怕说出“不”的。因为对别人否定,就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这会断绝看清自己是谁的被肯定来源(给自己评价的客体)。所以,他在对别人有求必应的“讨好”中,充分感到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

  由于“讨好”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他必然会逐渐感觉是在为别人而活,会逐渐产生拒绝别人的愿望,但他欲拒不能。因为他内心的弱小与不安全感,使他无力承 受“万一被拒绝”的后怕,他潜意识的“讨好”欲望,使他还不愿丧失他人的好评和好感,惟有“讨好”能感觉自己是好人,也惟有实现“讨好”才能免除他社交中 的焦虑。

  当然他的心理现实是,要么顾了自尊(面子)委屈了内心自由,要么顾了内心自由而伤了面子(自尊)的矛盾冲突。但一般情况下,他宁愿忍辱内心而不愿丢失面子。中国的酒文化就足以说明人际社会中人“拒绝”人难啊。

  3.依赖与分离焦虑

  人都有依赖性或依赖情结,只是依赖的对象、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人的依赖性与分离焦虑高度相关,即你对某人某物过度依赖,必然伴有恐失去他(它)的焦 虑。害怕说“不”的心结之二,是人的依赖性和分离焦虑。这份焦虑不仅指母婴分离的原始焦虑,还指人进入社会化后对仿效者的依赖与分离焦虑。-

  因为在一个人的意识成长中,是很需要重要关系人物予以他人格方面的精神关注与肯定的。如果他没有获得足够认可,在他心里会埋下被忽视的自卑,会产生寻求重视的渴望。

  有些孩子的“多动症”就是一种寻求你关注我的表达,他关注愿望的本意是“你要重视我,承认我跟别的孩子一样好!”。人从小就很依赖重要关系人物的夸奖,依赖别人对“我好吗、我重要吗”的看法,也从来就不喜欢关系人物总是暴躁地对你“就你惹人烦!”“你总是不听话!”“规矩点!”的关注。

  这是教育者爱护孩子的操控行为。青春期孩子的任性、固执、逆反等,都是渴求被理解与认同失败的一种怨恨,其潜意识是依赖重要关系人物认可的需要。所以, 现实中害怕说“不”的心理实质,是害怕否认和被否认,是一种内心依赖他人认同和害怕他人不接纳自己的分离焦虑,是用“有求必应”的讨好行为而实现受重视、 被接纳的心理需要,同时也能回避被否定的焦虑。

  “不”,象征无或没有。“不许你…”的教育模式,是对人的根本否定,是压抑自我,用他人思想“武装”我的成长环境。不会拒绝,象征超越拒绝的逆反,是一种对“不”的反向而温柔的攻击。

  因为“不允许”带给人的似被囚禁的压抑与痛苦,他会本能性反感被拒,也自然会拒绝自己使用拒绝。就像许多人在小时候,受尽了自己父母打骂的痛苦,便在心里痛恨父母的打骂,并暗暗发誓今后决不对自己的儿女打骂一样。不会拒绝的人,虽然很想拒绝人,但潜意识仇视拒绝。

  因为拒绝和被拒绝对他而言都是一种伤痛,他不自觉地会远离拒绝。“讨好”便是远离被拒伤痛的最好补偿。不会拒绝的人,最关心的是怎样才能自如地拒绝别人?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思路:

  1 。学会允许自己

  如果要能自如地说“不”,不妨先放弃对自己的许多“不许”,然后对自己多一些“允许”甚至“放纵”:允许或放纵自己“坏”,比如说话粗俗一点,允许自己 多提反对意见,可以教训或指责别人,可以让家里乱一点,允许自己偶尔失约、违约,允许自己动怒、发火,做事前可以拖沓和被动一点,允许自己“先为己而后为 人”,允许自己反击别人。

  2.掌握说“不”的技巧

  比如可以委婉地拒绝:“如果我有时间的话…会…”;可以温和地拒绝:“不好意思,这次不行呵…”;可以巧妙地拒绝:“我也正愁着呢…”“我试试看××朋友能否帮你?”;可以直接地拒绝:“不行的,我没有时间”等等。

  3.认同不会拒绝

  如果拒绝别人难于不会拒绝,可以接受“讨好”行为,也要认同自己的不会拒绝。

  4.首先学会拒绝自己

  这面临一个心理悖论,即个体对“拒绝”既仇视又向往的矛盾心理。人对某事怀揣矛盾,是难以搁平事情。假如说“拒绝别人”的结果一定是得罪人,不能让你 “拒绝了”和没得罪人的愿望两全,试想想,你能做选择吗?又会选择实现哪一个愿望?如果要拒绝别人,就意味着接受“得罪人”。当然,这跟不能拒绝别人一样 难!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之人的心理悖论。理论上,能做到自如地拒绝别人,也等于能接受得罪人或不怕得罪人,但还是有个时序问题,首先要不怕得罪人, 才能做到自如地拒绝别人。因为不能拒绝的背后,存在若得罪人而遭孤立疏远。

 










人的10种幼稚的想法
 

许多女人都认为男人通常是理性的,想法都是成熟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男人有时候是非常幼稚的,而且有些幼稚的想法让人很难接受,让人特别无语,这时候就是改女人表现的时候了。以下是专家根据调查研究总结的十种幼稚的想法:

幼稚想法之一:男人四十一支花,女人四十豆腐渣

男人们总爱把过了四十的女人说成是“豆腐渣”、“黄脸婆”,以为自己是越老越有魅力,因此,许多男人,总以为自己是风流倜傥的帅哥,还酸掉牙地到处沾花惹草,甚至和自己孩子一般大的女孩大谈爱情。其实,四十岁以上的男人有时候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连“豆腐渣”都不如。充文化人、装大款,这样的男人等到谎言戳穿,面对的往往是鸡飞蛋打的结局。

幼稚想法之二: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呸!”一个心智成熟,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对于男人这样的想法只能用一个字表达内心的感受。什么是坏?许多男人以为女人都喜欢油头粉面、油嘴滑舌、不思进取、无所事事的男人,以为这样的男人潇洒、浪漫、野性,会令女人沉迷。

男人一幼稚,女人就发笑。街头的混混,流连于风月场所的男人们身上的确有那么一点放荡不羁会令一些懵懂的小女生以为这就是男人本色,可是,女生总有长大的一天,而男人成天还做着这样的白日梦,那不是幼稚,而是智障。

幼稚想法之三:女人如衣服、朋友如手足

男人的敌人往往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男人之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如果一个男人真的将朋友视为手足,那是因为这样的男人还有太多的人生没有经历。

把女人当作衣服,你以为你是太上皇?其实,天天守在你身边风雨同舟的却是男人的老婆,一个守不住自己老婆的人,根本不可能拥有所谓的朋友。

幼稚想法之四:老婆是人家的好,儿子是自己的好

儿子是自己的好,自己的儿子就是聪明,就是能干,就是乖巧,天下男人都是这么认为。可是,总认为人家的老婆贤惠、漂亮、能干,总是嫌自家老婆鼻子不是鼻子的,那么,“儿子是自己的好”不就成了伪命题?没有一个好老婆,怎么会有个好儿子?就像其他男人整天惦记着自己老婆一样!

幼稚想法之五: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一些男人,做啥啥不成,干啥啥不是,即使自己都老大不小了,还成天抱怨没有机会,运气不好,缺少人脉;要么还以为一有机会就立刻能飞黄腾达等。这样男人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脚踏实地这四个字,一山望着那山高,其实,这样的男人最后的结局就是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幼稚想法之六:女人变坏就有钱

与这句话相对应的是“男人有钱就变坏”。是的,男人嘛,饱暖思淫欲,男人有了几个钱,就不知天高地厚,因为,男人们总以为,女人天生就很贱,于是,就衍生出这样的论点,女人为了钱是什么都可以做的。

有这样想法的男人,是注定要被某些厉害的女人们折腾的。其实,往往很多时候是男人说狠话,女人下狠手。钱让男人惹火上身,钱令男人玩火自焚。

幼稚想法之七:上了床,你就是我的女人

许多男人,别看他有多么的新锐,有多么的开明,他还是会自以为是地认为,“我要为我的女人负责!”其实,现在的女人根本不吃这一套,女人们会说,“和你上床,并不代表什么!”现在不存在谁对谁负责的问题,个人好自为之,也因此,要奉劝一些男人,别以为猴急地以各种方式或手段和女人上了床你占有了这个女人,且慢,还是那句话--“和你上床,并不代表什么!”

幼稚想法之八:我要找一个

处女这就是所谓的处女情结。反正,许多男人对待女人是否处女的问题上有一种视死如归的豪情,一旦发现自己的女人不是处女,就马上会把风流、下贱、水性杨花等污水泼向这个女人,认为这样的女人大逆不道。

可笑得无以复加,这样的男人往往是心智不健全、人格不健康的表现,他可以负天下的女人,但决不允许天下的女人负自己,他们希望所有的女人不能保守,他们希望女人爱他们就要奉献全部。可以这样说,但凡有处女情结的男人,内心深处的一块软肉,一定被生活这条恶狗咬过。

幼稚想法之九:男人不玩女人就是窝囊废

家里一个能干的,身边一个懂事的,对面一个漂亮的,床上一个会贱的,远方一个思念的,这是许多男人的梦。男人们都认为,今生没有玩过一两个女人,会被人瞧不起,好像只有会玩女人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男人。当男人们把玩过多少女人当作炫耀的资本时,只能让女人们表达可悲的感叹!

幼稚想法之十:好女人是一所学校

有这样想法的男人是推卸责任的表现。其实,男女之间不要指望谁培养谁,谁教育谁,谁改变谁,双方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好学校,同样有糟糕的学生,如果,好学校里的学生不从主观上努力,就想考上清华北大,可能吗?

特别是这个“好”字非常恶毒,什么是好女人?就连小学三年级学生都知道人能有好坏之分吗?好--其实就是有着大男子主义陈腐观念的男人送给女人的裹脚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男人对你有这4条 必爱无疑
要不是爱你,一个大男人怎么会这么幼稚
心理学上,如何解释喜欢做幼稚或极端行为引别人注意?
男人和喜欢的女人在一起,才会有这些“幼稚”的表现,错不了!
男人情不自禁时,在女人面前会很幼稚
十二三的孩子活成四五十岁的深度,这样到底算成功还是失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