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格分裂大致可分为两类:心因性失忆症和多重人格症。分析与整合

人格分裂大致可分为两类

心因性失忆症(Psychogenic Amnesia)

和多重人格症。








本文重点:人格分裂大致可分为两类。人格分裂的症状有哪些?人格分裂在学名上称为“解离症/间歇性人格分离(Dissociative Disorders) ”,别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人格分裂大致可分为两类。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Identity)的整体性。此类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而常见于戏剧,小说中。人格分裂大致可分为两类:心因性失忆症(Psychogenic Amnesia)和多重人格症。人格分裂日常该怎么维护呢?

    1.多进行交流:鼓励各分离的人格之间的内部交流,因为这种内部交流有助于“拆除”置于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之间的隔墙。

    2.形成良好医患关系:当治疗者与多重人格患者形成一种良好的移情关系,避免对患者当中任何一个人格抱以反感或恶意时,治疗最具动力。

    3.确定治疗目标:治疗者的责任是帮助患者将后继的人格返回到它们最初的目标上来,以便转移后继人格与主体人格的对立立场。

 

    4.尽可能性的满足需求:分离人格的产生有些是因为未能满足正常的需要,对此应考虑需要的功能,不能轻率处置。

    5.整合人格:后继人格一旦形成,它就会强烈抵御企图消灭它的一切努力。因此,治疗者不能去消除它,而应该注重它与主体人格的同一性,设法整合它们,使之像正常的情绪变化那样操作。

    6.勿操纵患者人格:坚决不能操纵或离间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因为这种策略通常会导致治疗的失败。

    7.及时宣泄:通过宣泄,把主体人格“诱导回来”,让其对原先无法接受的愤怒、不满、冲动等承担责任,并用更为建设性的办法处理它们。由于诱导主体人格的过程也是发泄后继人格的过程,因此置于两者之间的隔墙便会自动解体,两者的交流得以实现。









   


人格分裂带来灾难

  美国有部电影叫《化身博士》,讲的是一个叫吉柯的博士蓄意让自己的本性分裂为“好”和“坏”、“灵性”与“兽性”。他认为这样做可以使生命中难以忍受的事情减少,而正义的一方也能够稳当而安全地完成可以带给他快乐的好事。然而,人们天性所带来的好和坏、善与恶、“灵性”与“兽性”、激情与理智这些不适当的捆绑,仿佛是人类所承受的诅咒,他们在苦闷的意识子宫里紧紧相缚,注定必须不断挣扎、扭曲与对立。那么,如何才能将他们分离呢?后来,吉柯博士终于找到一种可以用来分离它的两种本性的化学方法,他的幻想实现了。然而他的邪恶面却逐渐增强,力量大到他的善良面无法掌控,以致吉柯博士变成了先前他所嫌恶和害怕的人——海德先生。

  吉柯博士是利用化学药品把人格分裂为二,让海德先生完全显形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则在饮酒之后往往容易暴露人格中的另一面,于是有了那些酒后乱性、酒后失德的事情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孩子的家长也有类似人格分裂的情况发生,他清醒时表现出慈爱温柔的一面,醉酒后则显得冷漠和恐怖,给孩子造成伤害。

  可见,蓄意隐藏自己人格中的某些部分会产生压抑情绪,这些压抑情绪蓄积到极限就会爆发,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所以,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人格中自卑自责的一面,面对不良情绪背后隐藏的内在需求,调整我们内心世界二元对立的本质。我们要勇于面对生活中难以忍受之事,并把它当做我们生命成长的必修课,同样我们也要把自己积极向上的一面发挥到极致,释放生命潜能,活出精彩人生。

  实际上,心理非常健康的人能把自性中的两个相反面具统一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子人格的“整合”。然而,整合不是一件人人都能做到的事,大多数人还是会采取“压制”的方式,就像心因性遗忘一样,缩小了意识,使自己无法全面地认识自己,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潜能。









让子人格透过意象来整合――孙新兰博士浅谈人格多侧面的分析与整合



为什么你对意象对话有兴趣呢?你想分析自己只是为了好玩吗?--人最想达到的就是整合,就是幸福的彼岸,就是相爱的合灵,只不过走在路上,你忘了你最初为什么要出发。


意象对话技术的第一步,就是呈现。

    对意象对话技术来说,它第一个层面就是呈现意象。实际这是非常非常容易的,但是当我们没有学过的时候,觉得这个部分也很神秘,“他怎么可以看到这个,看到那个,为什么我什么都看不到?”。实际这部分是人人都有的功能,特别是中国人,中国文化是象形的文字,所以就特别的容易,包括我们的很多成语,实际上就是意象。比如“我觉得如芒在背,如哽在喉,肝肠寸断,我悔得肠子都青了,我的心都碎了,我的心象猫抓一样,你这不是往我伤口上撒盐吗”。或者我们形容一个人也是这样的,“这个人狡猾的像狐狸一样的”,“这个人像一个癞皮狗”,“这根本就是一个狐狸精”,或者“这个人很笨,像一头猪,或者像一只狗熊”。在中国人这种思维方式里面,这种象是比比皆是的,所以对我们来说不难,包括梦也是意象。所以这个部分其实我们透过很简短很简单的训练大家都会做这一步,我们把它叫做引导出意象,叫做意象的呈现,这实际是非常容易的,并不是多么神秘的部分。

意象对话技术的第二步,就是对话与干预。

    再进一步的就是通过对话来干预你的来访者,让他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所以暗含了一个含义,作为咨询师你要知道怎么样的意象叫好,怎么样的意象叫不够理想。好的意象的标准是什么?

反过来讲,牵扯到意象的一个基本的理论,就是说我们所有的心理内容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意象不过是来反映你的心理内容。也就是说所有的意象都是你生命的一部分,而对于一个人来说怎么样叫身心灵健康,就是你生命的所有的这些素材,它是一个太和的状态,是整合的状态,全然的状态,是和谐,是相亲相爱相随的状态。《道德经》里面有一个词叫“大制不割”,在这种状态中人作为一个生命体,作为一个系统,它的效能是最高的,是和谐的,而不是矛盾的、冲突的、纠结的、撕裂的。

子人格的诞生

    在意象对话创立的时候,也是一个灵感,那时候我和朱建军都在读博士,当时有一本畅销书《一个人格裂变的姑娘》,实际它是国外一个治疗的案例。讲的是一个女孩子人格分裂了,就是多重人格,她的一个表现是――比如她今天突然变成这个人格的时候,对另外一个人格所做的事情是处于一个健忘的状态,就是她不知道那个人格是一个什么状态,又不同于人格解体,所以叫多重人格。这样的案例是非常少的,但是它很有戏剧性,而且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国外的心理医生,他写得也非常生动。当时我看了这个书以后很有一种感觉,觉得好像真正多重人格的病例是非常少的,但是实际每个人体验一下都有多重人格性。那时候我看荣格的自传就看到,他很小的时候就有多重人格感,他觉得他是一个在玩玩具的小男孩,但是同时觉得自己又是一个很古老的人,好像已经活了几百年的老人。像三毛在创作《滚滚红尘》的时候,别人问他这些人物的原型是胡兰成吗,是张爱玲吗?后来三毛说那都是我,都是我的一个部分。包括我体验自己也会有这种感觉,觉得好像很多很多这样的部分。

然后这个触动点是什么呢?有一次一个朋友跟我讲她小时候很少跟别人讲的一年丑事,她讲述的过程中我突然一下觉得,她整个讲述时候的语气、表情就像一个小孩。那个时候我就有一种灵感,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做人格的主动分裂,就是把我们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平时都一闪而过的部分,把它捕捉,并呈现出来。

主动分裂及分析是为了整合

    但是包括多重人格,它整个治疗方向也是去到整合,让整个人格成为一个整体。如果只停留在分裂上就没有意义了,只是变成一个游戏而已,所以把它叫做人格的主动分裂和整合的技术。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就开始探索这样一个人格多侧面,所以我的博士论文做的就是《人格多侧面的分析与整合的研究》。

   

多重人格和角色扮演一样吗?

学生:你刚才说正常人有多重人格性,是吗?我在想是不是和角色扮演是类似的,比如他说什么的时候他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只不过他是知道他另外一重性格的,不像人格分裂他不知道另外一个人格。

孙老师:这还是一种,比如你现在说我要做一个演讲了,或者我要是一个舞蹈演员了。但你自己并不是像你做角色扮演时候这么清楚,很多时候这种转换是潜意识的。比如说这一刻别人冲你微笑的时候,你呈现出来也是很友好的,很礼貌的。但是可能排队,别人插了队,你马上就像泼妇一样的。这个过程不是你在扮演,你说我现在要扮演一个泼妇来显示你不要插我的队,不是的。可能有的时候你很从容,但是可能一个什么样的事情发生,或者你听到电视里的一个什么新闻,你会非常害怕恐惧,这些转换并不是像角色扮演这样。

当时我写这个论文的时候导师就问过我这个问题,他说这个和角色理论有什么不同,我说这是不一样的,角色是有意识的,而人格这种多重性的表现是无意识的,是潜意识运作的,是一个模式化的反映。而之所以叫它人格,也代表了这种模式化的反应有非常的稳定性,只要有人插队,或者只要有人用这种方式,你跳出来的反应方式都是差不多的,那个脸,那个表情,那个语言、语速,身体的姿态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人格。代表它有一个稳定性,代表它有一个系统性,因为它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神态,自己的姿势,自己的感受,所以我们是从这个角度。但是如果只是做分析的话,它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分析它的目的或者呈现它的目的是最后为了整合。

    所以当时做这样研究的时候会发现非常有趣,比如人格可以分成很多,这个也在预料之中,每个人有30个、50个、20个,都是在预料之中。但是当时出乎我预料的是,我们做整合的时候,整合出来的那个最后的结果会有很多的类似性,就是用荣格的话讲它很有存在性。比如很多人整合出来的会成为光,或者很多整合出来就是发光的钻石,这都是一种很原型性的、很存在性的意象。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整个身心灵越整合、越全然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更通到存在,通到道,这时候你的整个身心灵才更容易有根基。当然这些都是十几年前的事情,对这样的一个意象,或者说对这种意象里面讲到的子人格,包括对整合,有一个最原初的或者一个最基本的感觉。所以后来的十几年中,不管是临床实践,或者我自己的成长、学习,实际都是在把这条路探索得更清楚、更明确,让这个方法的效能更提高。

   

整合的方向是什么?

学生:老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我对这个东西很感兴趣,那个存在性是人格能量的目的性?这个人格的存在性能不能再具体一点,就是说这个存在性到底解释的是什么意思。

孙老师:先说这是荣格的讲法,“人是怎么回事?”――心理学家必然要回答这个问题,荣格认为人就是一个原型,就是由原型而诞生,然后在原型的推动下完成自我实现的过程,而这个原型最核心的原型,就是上帝原型,所谓上帝原型就是完美原型。也就是说我们先是完美的,小婴儿生下来的时候,作为一个人他已经是一个完美的、符合上帝原型。但是这个完美要透过他称之为“个性化过程”,来把这原型性的完美变成现实性的完美,他说这样的趋力就是生命的趋力,或者就是马斯洛说的人的“自我实现”的趋力。如果我们的意识不参同这个趋力,你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身心灵的纠结,而你参同这个趋力的时候,你达到的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叫参同在这个个性化的进程中。当然后来荣格学派这个原型研究我觉得是过度了,所以他的原型大概有100多种,比如人里面有英雄的原型,智慧的原型,智慧老人的原型,大地母亲的原型。这些原型性的部分都代表一种完美性,而我们是透过你的生活,透过你的关系,透过你生活中的各种因缘,来让这种完美真正能实现出来。所以他把这个过程叫做个性化的进程,他认为人的心理问题,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这一个进程我们没有去参与导致的紊乱。

    这样回答你的问题了吗?比如说在我最开始的想象中这个人可以分解出二三十个人格,他整合成一个人格的时候,我以为更容易整合成这种理想的人格――可能是一个人的形象,比方说成为一个男士,非常英俊、潇洒,很风度翩翩,很成功。但是当我们只是很单纯无限开放地引导来访者的时候,他不断地整合,最后呈现的意象都是像光,或者是像钻石,这个不是我们所谓的理想人格的形象,它更贴近原型,更贴近存在性。原型来自于哪里,其实就是存在自身。所以荣格才说,我们和存在,和上帝是一起的,我们是这个存在性的海洋中鼓出的浪花,否则你生命是很孤独的,很割裂的。

    当你生命很孤独、很割裂的时候,他就有一个最基本的神经症在那里,不管这个神经症被后来的心理学家叫分离性焦虑,还是叫什么,它是一个存在性的神经症。并不是说你离开母体就会有这种焦虑,而是说你和整个存在断裂的时候。用中国人的话说,当“道与天下裂”的时候,你的生命和道断裂的时候,这样一个基本性的焦虑、基本性的无助就存在在那里,也就是说你所有心理问题的温床就存在在那里。只不过你透过不同的世界把这个温床演绎成强迫症呢,演绎成焦虑症呢,演绎成抑郁症呢,只是不同的演绎而已,但是它那个温床已经在那里了。所以当我们和存在断裂的时候,或者和道断裂的时候。现在的人,为什么西方心理学这么多人用心研究了一百年,但是并没有让整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往前进,甚至还会往后退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所有的心理学解决掉的还是现象层面的问题,没有把“道与天下裂”的这个根本的鸿沟弥补掉,也就是说这个温床始终还在。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灭果并没有断因,所作所为都在灭果,不管是药物还是心理治疗的方式,并没有断掉那个因。

归根曰静

    而如何能断因,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连接,或者叫回归,《道德经》叫“归根”,归根才会有安宁、祥和,叫“归根曰静”。荣格把它叫做我们和完美原型,和上帝原型的连接。同在,就是这个意思。当心理学跨越这个鸿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做到断因灭果。

    在意象中我们用意象对话的手法,引导来访者去到那个最好的状态,在意象中先完成一个最好的状态。怎么叫最好的状态,合灵就是最好的状态。怎么叫合灵,我们说天人合一,和上帝原型合一,听起来极端抽象,我怎么和上帝原型合一?我怎么来天人合一?都非常抽象,很容易变成一个概念。





相爱的合灵



    当我们讲合灵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对人来说最重要的合灵就是相爱的合灵,所以真正地相爱的时候,这个爱就被提纯,提纯到存在性的爱。所以基督教才说“神就是爱”,它被提纯了。而我们作为人来说,平时的这种相爱,它里面掺有大量的或者太多的意识形态的干扰,它不是纯粹的爱,不是存在的爱,不是生命的爱,不是“神就是爱”的这样品质的爱,所以那个爱就达不到一个合灵的效益。



在意象中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这些意象的素材们,或者我们说的人格的多侧面,它们不是一个相爱的合灵,因为相爱的合灵而和整个存在相连接。没有完成这个路径的时候,它就必然是爱恨纠结,必然是想进又怕受伤害,怕受伤害退而保护自己又觉得很禁锢,又想开门,又想关门,不断地处在这个矛盾中。对内就是你自己的身心灵是一个矛盾纠结中,这个矛盾纠结有很多的焦虑。你对外也是一样,这个外不仅仅人,也包括命运,因为命运是由事件构成的,你对事件也是这样的,不希望它来,但是它又来了,想拥抱它又不敢。一直在这个纠结中,成为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温床。即便没有变成一个阳性的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症、焦虑,但是它也让你整个的生命系统效能变得非常低,所以就不快乐,容易衰老,不那么喜悦,不那么自在,不那么安详。我们是把意象呈现出来,透过对话的方式,来让意象之间的素材,让意象这个大家庭变成真正地来相爱,而这个相爱是纯粹的爱,是相爱的合灵,不是有条件的。这就是整合


















 精神分裂并非人格分裂

在众人眼里,讲到精神分裂的时候,总是联想到电影中的某些情结:一个人可以分裂为多种人格,在不同的情况下呈现不一样的性格特征,如电影《致命ID》呈现的。

[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并不同?] 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并不同?

在电影《致命ID》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漆黑的夜晚,在一个没有边际的沙漠荒原,因为一场暴风雨,其中的一座汽车旅馆与外界通讯中断,完全隔离。聚集了11个相互完全不了解的人,包括孩子、男人和女人。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和追求,在扑朔迷离的故事背后,其实这11个人都是麦肯·瑞夫的子人格,这些子人格交替控制着他的身体。

类似的电影还有《搏击俱乐部》,讲述了重压之下的白领分裂出了一个强势领导人格,《一级恐惧》则是一部双重人格杀人片。但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所属两个不同范畴,分裂一词容易让二者产生混淆。




精神分裂是一种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是常见的精神疾病,全世界每100人中就有1名精神分裂患者。精神分裂主要症状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比如感觉出现幻听幻视,思维方面障碍最常见的就是妄想,80%精分患者有被害妄想,情感表现出淡漠,有焦虑、抑郁情绪出现,意志活动减退,对各种活动兴趣减退,且认知功能障碍成为精神分裂的突出表现。

精分患者总会认为自己听到了某些声音,而且都是对自己有敌意的声音;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认知和理念,但是不能够和正常人进行沟通交流;在日常中会夸大表现出个人情绪,如无缘由突然大笑、莫名其妙异常悲伤等,正常人无法和他们进行情感接触,也不能进行交流。目前对精分研究发现,具有易感特质的人,在遭遇生活重大问题时容易发病。

文学题材中的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症,严格来说为 “解离症(Dissociative Disoders)”,主要表现为患者经历一些痛苦事件,将一些不愉快的记忆从精神层面分离开来,即个体不再是作为整体存在。在个体发展心理学中,有“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即在青春期结束时明确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将精神层面整合为一体。但人格分裂患者会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我认同和性格状态,各对环境及自体有某种的知觉、关系、想法,各不相同,且不同时间由不同人格主导,不同人格间有些具有联系,但有些则彼此不知道对方存,并且不同人格间差异巨大。

通过催眠等技术发现,这些子人格存在并非因为幻想导致,而是个体精神层面出现了不同的人格个体。人格分裂有两个分类,一是心因性失忆症,即因为心理上不愿意面对导致失忆,二是多重人格症,即常说的人格分裂症。

人格分裂案例非常少,首次记录出现在1815年,由安德鲁·埃利科考提出的有关玛丽·雷诺尔兹身上出现的两种人格的发现,还有安塞尔·伯恩身上出现了一个叫布朗的人格等,还有24个人格的比利。确切详实的人格分裂案例有待考证,目前多具有修饰色彩。

精神分裂与人格分裂的区别

首先两者发生率不同,精神分裂已成为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发病率很高,而人格分裂发病率极低;其次个体心理机能受损不同,精神分裂患者个体认知功能受损,不能够参与正常生活,而人格分裂患者每一子人格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认知功能相对完善;发病机制不同,精神分裂多具有生理基础,而人格分裂多为心理因素导致;最后,治疗方式不同,精神分裂多为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而人格分裂多以心理治疗方式为主,如融合、催眠疗法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心理疾病中还有一个概念,即“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表现为敏感多疑、妄自尊大、极易产生羞愧感和耻辱感的异常人格,需要借助心理治疗和生物医学治疗方式,不同于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重人格障碍探秘
了解多重人格患者的最初表现状态,或许能够改变你的心境
精神分裂就是多重人格吗?| 内含福利
【剖析】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每个人都具有多重人格——是伪装还是怪诞科学
六句看心理学电影时可以甩出的装B箴言-微信精选-精彩电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