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考试中医药部分考点汇总(二)

昨天已发布过2019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考试中医药部分考点汇总(一),今天接下来发布下半部分的内容,剩下的部分将明天发布,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脏 腑 辨 证

肝与胆病辨证

一、肝血虚证的临床表现:头晕眼花,视力减退或夜盲,或肢体麻木,关节拘急,手足震颤,肌肉瞤动,或为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爪甲不荣,面白无华,舌淡,脉细。

二、肝阴虚证又名肝虚热证。临床表现: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胁肋隐隐灼痛,面部烘热或两颧潮红,或手足蠕动,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乏津,脉弦细数。

肝血虚、肝阴虚的鉴别要点:

两者均属肝的虚证,均有头晕等表现,但前者为血虚,无热象,常见眩晕、视物模糊、经少、肢麻手颤等症;后者为阴虚,虚热表现明显,常见眼干涩、潮热、颧红、手足蠕动等症。

三、肝郁气滞证简称肝郁证。临床表现: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少腹胀满疼痛,走窜不定。或咽部异物感,或颈部瘿瘤、瘰疬,或胁下肿块。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月经不调,痛经。舌苔薄白,脉弦。病情轻重与情绪变化关系密切。

四、肝火炽盛证简称肝火(热)证。临床表现:头晕胀痛,痛如刀劈,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甚或突发耳聋,失眠,恶梦纷纭,或胁肋灼痛,吐血、衄血,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五、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重脚轻,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有力或弦细数。

肝火炽盛、肝阳上亢的鉴别要点:

两证的共同表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失眠。但前者属火热过盛的实证,以目赤头痛、胁肋灼痛、口苦口渴、便秘尿黄等火热症为主,阴虚证候不突出,病程较短,病势较急。后者属上实下虚,虚实夹杂,系肝肾阴虚阳亢所致,以眩晕、头目胀痛、头重脚轻等上亢症状为主,且见腰膝酸软、耳鸣等下虚症状,阴虚证候明显,病程较长。

六、肝阳化风证的临床表现: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耳鸣,项强,头摇,肢体震颤,手足麻木,语言謇涩,面赤,舌红,或有苔腻,脉弦细有力,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

热极生风证的临床表现:高热口渴,烦躁谵语或神昏,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阴虚动风证的临床表现:手足震颤、蠕动,或肢体抽搐,眩晕耳鸣,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血虚生风证的临床表现:眩晕,肢体震颤、麻木,手足拘急,肌肉瞤动,皮肤瘙痒,爪甲不荣,面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细或弱。

七、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少腹冷痛,阴部坠胀作痛,或阴器收缩引痛,或巅顶冷痛,得温则减,遇寒痛增,恶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紧或弦紧。

八、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身目发黄,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纳呆,厌油腻,泛恶欲呕,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为阴部潮湿、瘙痒、湿疹,阴器肿痛,带下黄稠臭秽等。

九、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失眠多梦,烦躁不安,胸胁胀闷,善太息,头晕目眩,口苦呕恶,舌淡红或红,苔白腻或黄滑,脉弦缓或弦数。

心与小肠病辨证

一、心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二、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心气虚与心阳虚的鉴别要点:

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均可见心悸、胸闷、气短等症,但心阳虚证有畏冷肢凉等表现,心气虚证无寒象、疲乏等症表现明显。

三、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

四、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五、心脉痹阻证又名心血(脉)瘀阻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六、痰蒙心神证又名痰迷心窍证。临床表现:神情痴呆,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或神情抑郁,表情淡漠,喃喃独语,举止失常。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有痰声。并见面色晦暗,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滑等症。

七、痰火扰神证又名痰火扰心(闭窍)证。临床表现:发热,口渴,胸闷,气粗,咯吐黄痰,喉间痰鸣,心烦,失眠,甚则神昏谵语,或狂躁妄动,打人毁物,不避亲疏,胡言乱语,哭笑无常,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蒙心神与痰火扰神证的鉴别要点:

痰蒙心神与痰火扰神证均有神志异常的表现,均可或见神昏,但痰蒙心神证为痰浊,其症以抑郁、痴呆、错乱为主,有痰无火,无热证表现;痰火扰神证则为痰热,其症以神志狂躁、神昏谵语为主,为既有痰,又有火。

八、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1)以口舌生疮、赤烂疼痛为主者,称为心火上炎证。

(2)兼小便赤、涩、灼、痛者,称为心火下移证,习称为心移热于小肠。

(3)吐血、衄血表现突出者,称为心火迫血妄行证。

(4)以狂躁谵语、神识不清为主症者,称为热扰心神证或热闭心神证。

九、瘀阻脑络证的临床表现:头晕、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痛处固定,或健忘、失眠、心悸,或头部外伤后昏不知人,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细涩。

十、小肠实热证的临床表现: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口舌生疮,溃烂灼痛,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脾与胃病辨证

一、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不欲食,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胀甚,或饥时饱胀,大便溏稀,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二、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三、脾虚气陷证又名脾(中)气下陷证。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泻不止,甚或脱肛,或小便浑浊如米泔,或内脏、子宫下垂,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四、脾不统血证又名脾(气)不摄血证。临床表现: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五、湿热蕴脾证又名中焦湿热、脾经湿热证。临床表现: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口中黏腻,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或见面目发黄鲜明,或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六、寒湿困脾证又名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太阴寒湿证。临床表现: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

七、胃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食欲不振,或得食痛缓,食后胀甚,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八、胃阳虚证又名胃虚寒证。临床表现: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九、胃阴虚证又名胃虚热证。虚热证不明显者,则称胃燥津亏证。临床表现: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十、胃热炽盛证又名胃(实)热(火)证。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口臭,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十一、寒饮停胃证临床表现: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痰涎,口淡不渴,眩晕,舌苔白滑,脉沉弦。

十二、寒滞胃肠证又名中焦实寒证。临床表现: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面白或青,恶寒肢冷,舌苔白润,脉弦紧或沉紧。

十三、食滞胃肠证又名食滞胃脘证。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呕吐酸馊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腹痛,肠鸣,矢气臭如败卵,泻下不爽,大便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经络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

一、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是:上肢分布的是手三阴经、手三阳经;下肢分布的是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上肢内侧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上肢外侧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下肢外侧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二、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的体现。如眼区的睛明、承泣、攒竹等均能治疗眼疾;胃脘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均能治疗胃痛;膝关节周围的梁丘、鹤顶、膝眼等均能治疗膝关节疼痛;阿是穴均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的病痛等。

2.远治作用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证,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颈部和头面部病证,这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规律的反映。

3.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所谓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如腹泻时针天枢穴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穴可以通便;内关既可治心动过缓,又可治疗心动过速。所谓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指某些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阑尾穴治疗阑尾炎等。

三、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指以患者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一定的骨度分寸在其自身测量。常用的骨度分寸如下表。

部位起止部位骨度(寸)度量法

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直寸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直寸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3直寸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18直寸

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9横寸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横寸

胸腹胁部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9直寸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8直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直寸

两乳头之间8横寸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12直寸

背腰部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横寸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横寸

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直寸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12直寸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直寸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直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直寸

腘横纹至外踝尖16直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甲亢中医治疗
脏腑辨证脏腑兼证
肝阳上亢的原因及早期症状
脏腑辩证
章真如《滋阴论》:阴虚的临床表现及其规律
【中风的针灸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