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解析《论语》:因为甲鱼肉而丧命的郑灵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杨秀和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曾在《中华志愿者》、《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杂志发表作品,2021年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杨秀和老师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2011年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编写《海淀诗词》一部。2013畅春斋主杨秀和编写《晓阳书画》一部。同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中国邮政《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更筑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中集邮》三部。2014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在瀚海当代拍卖会一副价格以13000元成交,2015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瀚海当代拍卖一副价格以23000元成交。

2015年3月15日,在珠海市参与义卖,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三尺大公鸡价格4000元,四尺对开四字吉祥语价格10000元。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喜爱,上百幅作品在瀚海0起价拍卖中,进入全国20各省市爱好者收藏家收藏。一部分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被日本、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际友人和老舍茶馆及企业家所收藏。

著名书法家、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先生自幼喜爱书画,坚持50年临池不缀。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比较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著名书法家、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自幼喜爱书画,坚持50年临池不缀。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比较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著名书法家、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作品汲取二王笔意,颜柳风骨,又有欧体俊秀和赵体灵动之气,楷书疏朗爽健,行书收放有度,隶书古朴大方,小篆俊秀有力,草书妍美多姿,先后在宜昌、武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西安、烟台、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地展出。

著名书法家、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在国内外获得金银铜奖30多次,并传播到日本、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地区,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著名书法家、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出版有《畅春斋主杨秀和先生毛笔书法集》。毛笔和国画作品集正在筹印之中。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合称夷齐,他们都是商朝的诸侯国孤竹国(大概在今天的唐山一带)国君的儿子,高洁之士,大贤。

孤竹国国君复姓“墨胎”,名叫墨胎初。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墨胎允,字公信,谥号“夷”,三儿子墨胎智,谥号“齐”。

所以后世称大儿子墨胎允为“伯夷”、三儿子墨胎智为“叔齐”。

孤竹国国君死了,伯夷本该继位,但是他不想当。逃走了,叔齐是原来国君最喜欢的儿子,他也不想被立为君主,也就跟着逃走了。

伯夷叔齐就逃到了周地,西伯侯(后来的周文王)管辖的地方。文王当时很得人心,百姓多有归顺。两个人想在这里养老终生的。

文王死后,到了武王的时候,去讨伐无道的纣王。这个时候伯夷叔齐站出来了,认为这是以臣弑君,以下犯上,即使是有道伐无道,也违背大义的,拦在马前不让去。

但,夷齐没能成功拦住武王,武王还是把商朝灭了。夷齐兄弟俩非常气愤,认为再吃周朝的饭,就是耻辱了。所以俩人逃到首阳山上,靠采薇填饱肚子,最后饿死在首阳山。

后人对兄弟俩是多有赞颂赞美之辞。不争皇位,不食周粟,高风亮节,《论语》中有多次提到夷齐。孔子说夷齐为“古之贤人也”、“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逸民”、“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孟子评价夷齐为“圣之清者”。管子曰:“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韩非子曰:“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

《史记》列传,也专门为他们立传,而且在人物列传之首。可见司马迁对他们也是极为推崇的。

历代用诗词的形式讴歌伯夷叔齐的也不计其数。

念:常思也,从心今声。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思念、想念。《六书精蕴》曰:“人当念所当念者,故从今。”

《夏书·大禹谟》曰:“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念念不忘于某一事情。

由思念、想念引申为考虑、思考,又引申为爱怜、哀怜、怜悯等义。如《小尔雅》:“无念,念也。”《诗·大雅》:“无念尔祖。”

念又用作名词,指念头、想法。又指读、诵读,如“念书”、“念经”。此义或加“口”旁成为“念”,为“念”的异体写法。

人之常情,凡心里念着,口中就会不断唠叨,所谓“念叨”。

念又作姓,渊源单一,源于羌族,出自汉朝末期鲜卑族拓跋部念氏部族,属于以部族称谓为氏。念氏部族后被吐谷浑统治,西魏有太守念贤。

不念旧恶意为:不记过去的仇恨。如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希:即稀,稀少的意思。怨是用希,意为:对别人很少有怨恨。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过去的仇恨,因此,他们对别人的怨恨也就很少了。”

夷齐不念跟谁的旧恶?很多人认为是他们兄弟之间的旧恶,这是错误的,夷齐之间有恩怨吗?他们兄弟情深,从来没有资料显示他们之间有怨恨。

这个旧恶其实就是指商纣王之恶。当时商纣王残暴无道,这兄弟俩不想做在他的统治下的国君和臣民,所以才逃到文王这里养老的。

但当武王要讨伐商纣王时,他们又拦住了武王,“叩马而谏”,这就是伯夷叔齐不念旧恶的真正涵义。

他们不愿做国君是高义,拦住武王伐纣是维护道义。夷齐不当无道之臣,不做无道之君,不食无道之粟。王位可以舍弃,生命可以舍弃,但道义绝不可丢!是舍生取义的典范,是真君子,是真贤人。

孔子认为君子要“以义为质”、“义之以比”,夷齐兄弟是真正的践行者,所以孔子对他高度赞扬。相反,孔子对以怨报怨的姜子牙从没提起过。

因甲鱼丧命的郑灵公。

郑文公有三位夫人,其中一位是南燕国之女,姞姓,故称燕姞。公元前649年,燕姞梦见天神给她一支兰草,并对她说:“我是伯鯈(tiáo,南燕国始祖),我是你的祖先,把兰草作为你的儿子,兰草是国中最香的草。”

燕姞把梦讲给郑文公听,郑文公便与她同房,又给她一支兰草作为凭证,于是生下儿子,取名为兰,即公子兰。

郑文公宠妾很多,庶子成群。后来,郑文公的嫡夫人陈妫去世,陈妫所生之子太子华失去了郑文公的宠爱和支持,恐怕失去太子之位,便产生了夺取君位的思想。

郑文公得知太子华欲夺君位的阴谋,便杀了太子华和太子华同母弟公子藏;又怕众多的儿子生乱夺权,便又杀了几个儿子,剩下的儿子都赶出郑国,其中公子兰逃亡到晋国。

公子兰亡长大后成为晋国大夫。他聪明有才,对晋文公非常尊敬,细心谨慎地侍服晋文公,很得晋文公的喜欢。晋文公希望公子兰能够回郑国为君,使晋、郑两国成为友好,使郑国永远附属晋国。

公元前630年(郑文公三十九年),晋文公起兵讨伐郑国,欲用大夫公子兰为先导。公子兰恭恭敬敬地回答晋文公,说:“臣闻君子虽在他乡,不可忘记父母之国。今日主公伐郑,臣不敢同往。”

晋文公听了公子兰的话,不但不怪罪他,反而夸其不念旧恶,不忘宗国,心中更喜欢他。

当晋秦联军进入郑国境内,围困郑国城池,大有消灭郑国之势时,郑文公害怕,只得派使臣去晋营求和。

晋文公提出,要治其逃亡时,路过郑国,郑国不礼之罪,并要迎公子兰回郑国为太子,方可准郑国讲和。

郑文公答应了,后来,晋、郑和好,郑国迎回公子兰,立为郑国太子,也就是后来的郑穆公。

郑穆公在位时期,先后与楚国、晋国结盟,使得免遭亡国之险。郑国商人弦高退秦的故事就发生在郑穆公时期。

郑穆公去世后,公子姬夷继位,即郑灵公。

公元前605年夏天,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大甲鱼。这一天,郑国执政公子归生和上卿公子宋前去觐见郑灵公。

半路上,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动了起来。按照现在医学来讲,这属于神经震颤,不是心脏有问题,就是颈椎有问题。

可是,这位公子宋有自己的看法,他和归生说:“往常我遇到这种情况,肯定就能尝到特殊的美味,估计今天也错不了。”这就是成语“食指大动”的来历。

两人进了宫,果然瞧见御厨正准备切那只楚国进献的大甲鱼,公子宋的说法果然就要应验了,他不由冲着归生得意地大笑,说:“我说的果然没错吧!”归生也笑着点头。

郑灵公问怎么回事,两人就把刚才的事讲了。这位国君刚即位不到一年,年纪也比较小,不够稳重,听了这事觉得好笑,就想捉弄公子宋一回。

于是,等到甲鱼肉烹制好了,请各位大夫享用时,人人有份,就是没分一份给公子宋。

没想到,公子宋一见甲鱼肉没他的份儿,火了,起身来到盛甲鱼肉的鼎旁边,把他那根乱动的手指头伸进鼎里面蘸了蘸,放到嘴里吮了吮,以示他那根手指头就是好使,还真吃到了王八肉,而后扬长而去。

郑灵公见公子宋胆敢擅自“染指于鼎”,也勃然大怒,自然也要威风一回,便放话说要杀了公子宋。

这话传到了公子宋耳朵里,他想,既然你不仁,那就别怪我不义,准备先下手为强,干掉郑灵公。为了保险起见,他找在宋国执政20余年,德高望重的归生合伙。

归生觉得没必要为了这点小事而大动干戈,就反对说:“就算牲口衰老了,要杀掉它都不好下手,何况对国君呢?”

公子宋这人比较阴险,他倒打一耙,放风说归生要谋反。归生这时面临一个二难选择,要么除掉兄弟公子宋,消除威胁,要么跟公子宋一伙干掉侄子郑灵公,也能消除威胁。

对付公子宋,归生没有必胜的把握,此人在宋国高层经营多年,和诸侯霸主晋国的高层也有往来,势力相当大,要不然,他也没有胆量和郑灵公耍横对着干。

归生思来想去,选择了和公子宋一伙,最后杀了郑灵公,可怜的郑灵公继位不到一年。

《左传·宣公四年》和《史记·郑世家》等史书记载,郑灵公元年(前605年),楚人向郑灵公进献了一只鼋(淡水鳖中体形最大的一种)。这天,郑国大夫公子宋和子家正一道去朝见郑灵公。

路上,公子宋的食指抖动了起来,他便让子家看自己抖动的食指边说,我的食指一旦动起来,定能尝到新奇的美味!进得宫来,还真看见有宰夫正在宰杀鼋,公子宋得意地说了声“果然”,与子家相视而笑。

郑灵公见状,问他们因何故而笑。子家就把路上公子宋手指抖动,以及预言能吃到美味之事,一一告诉了郑灵公。郑灵公闻言,并没有说什么。及至鼋羹熬好,郑灵公召集公卿大夫,将鼋羹分赐给各位品尝。

公子宋也在被召集的公卿大夫之列,但郑灵公唯独没有将鼋羹赐给他。显然,郑灵公是在存心戏弄一下这位喜欢卖弄、“未卜先知”的公子哥,以嘲笑公子宋食指抖动的占卜之术。

看着大家津津有味地吃着鼋羹,公子宋窘迫不堪,怒不可遏。他走到熬鼋羹的鼎前,伸手用手指蘸着鼋羹,放在嘴中吸吮着,拂袖而去。眼见公子宋如此不知趣,对自己蔑视无礼,郑灵公暗下决心,非杀掉公子宋不可。

谁知公子宋却抢先找到子家,密谋杀死郑灵公。子家不答应,说,就是牲畜老了,也不能轻易杀掉,何况国君呢。于是,公子宋反过来诬陷子家,“子家惧而从之”。这年夏天,郑灵公被杀,公子宋以此报了未赐鼋羹之仇。

郑灵公因食鼋羹的小事与大夫公子宋斗气,最后被杀身亡。子家不能及时制止公子宋的弑君之举,“仁而不武”,背上弑君恶名。后来,此事被浓缩为成语“染指于鼎”,告诫后人不可随意沾取非分利益。虽舌尖之欲,放纵它,也会酿就杀身之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熙中国杰出的书法家、画家、教育家书法欣赏
一碗王八汤引起的政变,留下两个成语“食指大动”、“染指于鼎”
大梦春秋044|“食指大动”和“染指”,缘于一只来自楚国的甲鱼
宣公·宣公四年 献鼋于郑 染指于鼎 狼子野心
郑灵公煮了一锅甲鱼汤,大臣伸进手指吮了一口,不久将郑灵公杀害
当代书法大师教育家启功书法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