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树泉(人大附中)|为什么要阅读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应该怎样阅读?今天,我们特别推送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一篇富有启示性的文章。他说,人大附中推荐给学生的第一本书是《红岩》。书海茫茫,为什么要首推《红岩》?且听于老师的阐释。





红色系列怎样呈现“经典”?

“红岩系列“既是文学,也是历史


       学生不读书不行,读书局限在三毛、琼瑶、张爱玲也不行。作为中学生,读书不能钻进文学之茧,小情小调,顾影自怜,多愁善感,临风陨泪,对月伤情。此外,语文教育固然不排斥培养诗人、作家,但不在于培养诗人、作家,而是要通过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既读文学经典,也读文化经典,包括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地理、哲学、心理等方面的书,以便眼界大开,心胸大展,形成全面的语文素养。在读文化经典时,我们格外重视历史尤其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作品的阅读。

  我们引领学生阅读的“《红岩》系列”作品,反映的是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表现的是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屈辱与苦难、血泪与抗争,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苦难史,血泪史,觉醒史,抗争史,辉煌史……这些作品,既是文学,又是历史。读这些作品,有利于砥砺志向,锻造精神,博大胸襟,深邃眼光,陶冶心性,熔铸品格,增加孩子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

  学生在阅读“《红岩》系列”时,写下大量的读书笔记,生动记下了读书带给他们生命的成长。

  初一的陆天明同学在一篇题为《一本永远不会下架的老书》读书笔记中写道:

  爷爷曾让我读《红岩》,我拒绝了;爸爸又让我读《红岩》,我又拒绝了;今天,老师让全班同学都来读《红岩》,并说:今后,《红岩》就是我们今后的课本,上语文课就是读《红岩》。我一时无语,只好去读。谁知道书一打开,我一下子就被带到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

  ……

  我要感谢《红岩》,它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坚贞,什么叫英勇,什么叫信念。它为我树立了榜样,使我重新认识了生命的价值。我要做一个坚强的人,遇到困难也不动摇信念,勇往直前!

  感谢《红岩》,这本永远不会下架的老书。

  发自肺腑的话语中盛满读书带来的感动与思考,语文教育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红岩》系列”阅读让孩子们了解祖国多灾多难的近现代史,激发了爱国热情,濡养了家国情怀。在读过推荐的作品后,他们又去自行拓展,找相关历史内容的书去读。如《亮剑》《山菊花》《平原枪声》《烈火金刚》《青春之歌》《朝鲜战争》《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最冷的冬天》《七三一魔鬼部队》《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等。有的同学还去卢沟桥、鲁迅故居、“红岩纪念馆”“金陵女子学院”“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处实地踏访,并写下有深刻思考感悟的随笔。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写道:

  一个孩子每天往前走去,

  是看着草,

  还是看着花,

  那就是他后来的面貌,

  后来的人生。

  ——这正是我们引领孩子们读好书、读经典的初衷。




如何阅读红色经典?

经典阅读的意义在于使语文教学从“以人为本”的囚禁中解放出来。


      记不清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什么”永远比“怎么做”重要。移用到读书上来,就是“读什么”永远比“怎么读”重要。

  这告诉我们:“读好书”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如果读的不是好书,谈“怎么读”就没有意义。

  但是,“读什么”比“怎么读”重要,并不等于“怎么读”不重要。当你读的是一部好书、“读什么”的问题已经解决时,“怎么读”就至关重要了,它关系到读书的得失与成败。所以,在“《红岩》系列”阅读乃至整个读书活动中,我们高度重视“怎么读”的问题,不断改进工作,逐渐总结出“阅读十法”,即:1.认准时机,推进名著阅读有“力”;2.整合教材,让名著阅读有“空”;3.设计梯度,让名著阅读有“序”;4.精选作品,让名著阅读有“道”;5.讲究方法,让名著阅读有“趣”;6.读写结合,让名著阅读有“法”;7.开发资源,让学生举目有“得”;8.创新机制,让教学评价有“谱”;9.群体共读,让名著阅读有“场”;10.积累提升,让名著阅读有“成”。

  形式为内容服务,方法得当,有利于将经典阅读引向深入;反之,会距真正的读书越来越远,甚至让原本的经典变成知识垃圾。


       

       1.经典阅读不是“文学常识”识记


  经典作品中有诸多知识,但这并不是作品的精髓,文学常识的识记也不属于经典阅读。如果读书只停留在作者地位、时代背景、作品成就层面,真正的阅读就还没有开始。



  2.经典阅读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阅读是一种整体感知、本体体验,在如醉如痴的阅读过程中,便会获得心智启迪,提升审美能力。如果拿着放大镜、显微镜,希望从细枝末节处发现微言大义,甚至妄加揣测,无中生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不是阅读;同样,老师的越俎代庖、反客为主的分析,也不能替代学生的自主阅读。



  3.经典阅读不是知识层梳理


  读书是一种精神活动,如果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作品内容的整合梳理上,去建构“知识树”,勾画“结构图”,形成“知识网”,便是南辕北辙。



  4.经典阅读不是题海训练


  把读书异化为题海训练,是经典阅读的最大误区。像“监狱之花出生后谁第一个抱起她并亲吻了她?”“华子良在狱中装疯几年?”之类的考题,除了挖空心思、为难学生之外,没有别的作用。



  5.经典阅读不是庖丁解牛


  如果把经典阅读搞成结构拆分,大卸八块,抽筋扒骨,碎尸万段;或者搞成科学实验,条分缕析,标本解剖,DNA分析,都和应有的读书相距十万八千里。

  科学研究重理性,重逻辑、重推理,讲究由此及彼,以一推百。经典阅读重感性,重体验,重积淀。所谓博览约取,厚积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就是要放开眼界,通观博览。



  6.经典阅读不是考试大棒


  引领学生读书,激发兴趣是第一位的。学生本来课业负担很重,如果不懂激发兴趣,一味挥舞大棒,用考试来施压,学生就会对读书产生排斥,只为应付考试去痛苦不堪地“读”。美好的读书生活一旦变得形同苦役,就完全背离了读书的真谛。



  7.经典阅读不是一头扎进作业堆


  读书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在惬意、舒适、宁静,放松之中,才能充分享受读书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不是书还没打开,先摆上字典、词典、生字本、抄词本、随笔本,然后眼睛大张,神经紧绷、手忙脚乱地去完成老师的各种读书要求:查字典,勾词语,画名句,写旁批,对对联、写诗歌、抄片段……这样的读书,如同带着摄取蛋白、脂肪、淀粉、粗纤维、维生素等一大串任务去吃饭,原本可以带给人无限享受的进餐过程,变成了一件多么苦不堪言的事。

  读书、读书,根本在“读”。这个“读”,主要指心诵与默读,是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本体体验。有了高质量的阅读,语文教育的奇迹迟早会发生;没有高质量的阅读,什么考试成绩、语文素养,统统都是空话。



  8.经典阅读不是应试教育的惯性扭曲


  经典阅读的意义在于使语文教学从“以本为本”的囚禁中解放出来。然而,习惯成自然。受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的影响,无论什么教学改革,都会被导向应试的既定轨道。面对一部经典,不是沉浸其中,含英咀华,而是从头至尾,拉网排查,遍寻知识点、命题点;全员行动、人人命题,并汇集成册、建立题库。一番折腾之后,《红岩》已不再是名著经典意义上的《红岩》,而是贴着“名著”标签的命题材料;读书也不再是读书,而是寻找着知识点的训练。名著的精神、灵魂早已远遁,只剩下支离破碎、满地狼藉的“知识垃圾”,完全背离了名著阅读的初衷。这样的读书,无异于让学生从这片题海跳进那片题海;从这一蜗角跳到那一蜗角;从左边的牛角尖钻出来之后,又钻进右边的牛角尖;卸下“教材”的枷锁之后再戴上贴着“名著标签”的枷锁。






于树泉(人大附中特级教师)   

摘自:《光明日报》


人大附中“《红岩》系列”书目
《1901》《1911》《呐喊》《彷徨》《长征》《红岩》《西路军》《补天裂》《创业史》《四世同堂》《保卫延安》《林海雪原》《抗日战争》《野葫芦引》《解放战争》《决战朝鲜》《苦难辉煌》《钱学森传》《黄河东流去》《铁道游击队》《南京大屠杀》《南京安魂曲》《蚕丝——钱学森传》《掩不住的阳光》《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等。





登录大赛官网,了解具体赛程及奖励情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阅读,不是戴着“名著标签”的枷锁(1)
【家教】家长培养孩子读书习惯莫着急!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来支招
阅读课外书真的对语文提高有效吗?
江月老师答问:初中生该怎样阅读名著?
语文老师说出真话:这类书不必读,不是给家长省钱,是读了没有用
今日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