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孩子说“我不会”时,9成父母都做错了

文:粟言

最近,朋友阿丽为儿子真是伤透了脑筋。

阿丽说,儿子对英语特别抵触,无论让他做什么,就三个字“我不会”。

初学英语时,儿子很喜欢,只是成绩并不优秀。阿丽就给儿子报了不少补习班,钱没少交,可成绩却没见起色。

更要命的是,儿子的学习态度也越来越消极。阿丽苦口婆心,儿子却一脸无所谓,拿“学不会”搪塞他。

阿丽很着急,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儿子干脆甩给她一句:“你不是说我是猪吗?猪怎么会英语?”索性连课也不去上了。

在父母看来,孩子口中的“我不会”是在搪塞和推诿,是为自己的不努力找理由。

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和赏识,“我不会”这三个字,说出来并不容易,背后是孩子鲜为人知的复杂心境。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孩子把“我不会”挂在嘴边?孩子说“我不会”时,父母又该怎么办呢?

一、“我不会”是孩子内心最深的痛

一位从教多年的优秀教师,讲了自己亲历的一些事。

她遇到过许多“我不会”学生。表面上,他们把“我不会”挂在嘴边,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其实,内心非常痛苦。

A同学是个内向的小男孩。他上课一直趴桌子,不听课,也不做作业,回答问题总说:“我不会。”老师和他谈心,发现他极度自卑,觉得自己笨,不是学习的料,觉得同学们都看不上他。

B 同学是个安静的女孩。她认真听课、做作业,想用好成绩报答妈妈。可每次都达不到预期目标,一次次努力,一次次失败,她越来越没信心,甚至讨厌自己,自暴自弃。

C同学很聪明,因为成绩下降,变得颓废。老师多次找他谈心,每次谈完,他就会很努力,可一旦遇到问题,就退缩了,不几天,就打回了原型。以至于最后绝望地放弃了。……

那些“我不会”孩子,普遍存在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效能感的问题。他们在说出“我不会”之前,内心其实早已经历了沧海桑田。

他们口中的“我不会”,代表了很多隐性含义。

No.1我努力了很久,却没有起色

深层含义:我的付出没有任何意义,那我为什么还要付出呢?

No.2我怕努力之后没结果

深层含义:我害怕失败,所以不敢尝试。

No.3我坚持不下去了

深层含义:我看不到坚持的意义,感受不到成就感。

No.4我不敢问老师,不敢问同学

深层含义:我怕别人说我笨,只能选择逃避。

他们也曾渴望成功,也曾努力。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打击后,逐渐变得自卑,最终选择了放弃。

歌德说:

他们嘴上说着“我不会”,其实只是筑起了厚厚的壳,把自己深深地包裹了起来。

二、无助感让孩子自暴自弃

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每次遇到困难时,会习惯性地退缩和逃避,用“我不会”、“我不行”做挡箭牌。

她说从小到大,妈妈一直看不上她,经常打击她,给她贴负标签。以至于,她总怀疑自己,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小学时,她成绩中等,妈妈总说:“以后强不了。”初中时,她一直很努力,妈妈却说:“看那点分儿,肯定考不上高中。”处于叛逆期的她,索性不再努力。

她去职校学护理,妈妈早早下结论:性格不沉稳,做不好护士。

哪怕犯一点点错误,妈妈都会厉声呵斥。学习中遇到困难,妈妈从来不帮忙,而是预先给她下结论,贴标签。

久而久之,她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厌学,破罐子破摔。

当孩子经过无数次失败、被惩罚、被打击后,会慢慢形成一种消极心理,产生深深的无助感和失尊感,从而放弃努力。心理学上将其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不是固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用狗做过习得性无助的实验。

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电击。多次实验后,把笼门打开,蜂音器一响,狗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不逃跑,而是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就像绝望中的那条狗一样,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往往变得被动、颓废、放弃。

'习得性无助'往往源于个人的归因方式。

自暴自弃的孩子常常倾向于针对问题来内化自己,觉得造成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不可控制。因此很容易沮丧和自卑,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尝试努力。

专家研究发现,这样的孩子大多来自于容错率低的家庭,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不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常常受到批评,甚至打击,变得焦虑和恐惧,从而失去自尊,破罐子破摔。

事实上,孩子并非“真的不行”,而是“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自设樊篱,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我不会”是孩子的另一种求救信号。

三、做到这三点,把“我不会”变成“我会”

爱迪生说:

No.1利用“成就效应”,逐步建立自信

一位尼日利亚的9岁小男孩,开发了30多款手机小游戏,在游戏商店出售,备受好评。

爸爸专门给他买了电脑,报了游戏培训班,来鼓励他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研发中,他感受到了成就感,才会一发不可收拾。

比尔·盖茨说:

成就感是一个人努力的重要动机,有成就感的孩子,积极性高,自觉意识强,肯坚持。

多肯定和赞美孩子,发现他们的优点,放大优点,不断传播“你是好孩子”的信念。

帮孩子设立跳一跳,够得到的合理目标,让他们逐渐尝到成功的甜头,激发“内在动力”。

“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动力。”

No.2形成自我认同,建立高自我效能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被伦敦一家出版社接纳之前,曾遭到12家出版社的拒绝。

作者J·K·罗琳之所以能够走出失败、并最终获得成功,源于她的高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高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及把控局面。他们坚信,即使一开始不成功,也可以试一下,再试一下,可能就会有进步。

自我效能的建立取决于童年时期反复试错的机会。

海姆斯在书中写道:

错误是人生最伟大的导师,是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最好的方法。

允许孩子犯错,帮助他们在错误中成长,久而久之,孩子更容易形成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喜欢自己的孩子,自我效能高,才会内心从容,喜欢别人。

No.3帮助孩子正确归因

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进行了著名的归因实验。

他把几个五年级孩子分为两组,让他们解几道比较难的数学题。

第一组,成功时,夸他们聪明,失败时,告诉他们“能力有限”。

第二组,成功时,夸他们努力,失败时,告诉他们“还不够努力”。

结果发现,第一组孩子的归因方式为无助感型,他们遇到新问题会紧张,也容易轻言放弃。

而第二组孩子,归因方式为熟练指向型,他们会自我暗示:“只要再努力一点就好了。”

遇到挫折时,合理归因是孩子走出心境困境的救命稻草。

孩子成功时,帮助他们向内归因。失败时,帮他们总结经验,努力向外归因,树立信心,重新出发。

那个嘴上说着“我不会”的孩子,就像一个小困兽,正渴望我们的解救。

没有人不希望成功和被赞赏。认真地看一看孩子隐藏起来的伤痛,那正是我们需要帮助的部分。

接纳孩子的无助感,在他们心中注入一丝阳光,帮他们变成光芒万丈的小太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表面上一次次无所谓的批评,正在慢慢侵蚀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别让自己患上“习得性无助”
关于逆商,最重要的就这三个字:不-放-弃!
不要让你的“习得性无助”,成为自暴自弃的“武器”
是你让孩子更无助!(父母必看)
因为被请了家长,14岁的他从楼顶跳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