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多元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如何多元?
芒种以来正在读的是《多元现代性的反思》这本书,这次也是一些读书笔记。尽管听说这本书的阐述已经是将近二十年前的思想集成,相对来说已经不是最新的论著了,但我感到在现代性的理解上依旧力有未逮。在此仍旧姑且罗列一些阅读时的感想,一些我自己的总结。


一.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

首先我需要理解何为“现代性”。我已经了解到,现代性不同于现代化,也不同于现代主义。从搜集到的其它一些浅显易懂的讲解来看,“现代化”多是指工业化、电气化、自动化这样的具体技术措施和通勤制、专偶制、现代科层制等等制度设置,而“现代性”则是对这些的整体哲学概括和精神的把握。套用高中哲学教材的话语,或许可以说“现代化”是“社会存在”,而“现代性”就属于“社会意识”。“现代主义”则是一种主张和风格倾向的集合,所谓“主义”者多是如此。

书中多次给出了不同思想家对现代性的不同定义——与其说是定义,不如说是各种角度的描述。确实,像现代性这样的概念不可能用一种断言式的定义限定其含义。它充斥着我们的现代社会,或者毋宁说正是因为现代性才会有所谓的现代社会,而现代社会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使得现代性只能通过各种不同视角的侧面描述而给人以一个模糊的剪影。这些剪影的形状之复杂也不仅是因为当下的复杂,更是因为过去的复杂,因为每一个对现代性的描述都混合了对于过去的复述,即“何以成为现代”。


现代性可以是一些显性的原则,可以是一种对待世界的态度,可以是一种历史进程,可以是一种生活体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多少现代人就有多少现代性。不过,一些共有的基础还是存在,我认为可以概括为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观。启蒙前后西欧的现代性为社会制造了一系列的装置,包括理性崇拜、科学话语、精神分析等等,将“真”的原则立于首位,“真”即“善”即“美”。但是我并非在说这三者就是现代性,或者说这三者是现代性必不可少的。现在的很多现代性,比如各种原教旨主义和流行的政治阴谋论,似乎与上述三者毫无关系。可是加以剖析便会发现,它们都将自己建基于对以此三者为核心的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抗上。也就是说,这些现代性以“反现代性”为己任,通过反现代来构筑起自己的现代性。可以看到,反现代性是现代性自身的一部分。


二十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又接着冷战,现代性似乎不仅没有带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反而把世界拖入了一种恐怖与焦虑之中。战后掀起了一种反思的思潮,也就是后现代。后现代截然不同于十九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热衷于解构和话语分析,不断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摧毁现代理性大厦。可以说,后现代就是现代性自身对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回应。尽管看上去针锋相对,后现代依然是现代内部的反叛、自省,它是现代性的一种延续而非另一种东西。综合反现代性与后现代两者来看,现代性本身就具有一种不断变化的性质 ,它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参照自己,不断流变。


二.现代性与传统

现代性虽冠名为“现代”,但这个词汇的历史却意外的久远,据我所知在10世纪左右就有论著中曾用到这个词,那时候尚处在“黑暗的”中世纪。而我们现在对现代性的理解和使用的基础,完全是来自于启蒙运动的。但我并非是认为启蒙运动就是现代性的开端,或者说启蒙主义是现代性的基础。相反,启蒙运动本身只是现代性的一次集中体现,或者说是一次“浪潮”。追溯现代性的起始时间是没有意义的,传统是条河,现代性也一样。

现代性与传统的关系也是值得探讨的。虽然许多现代性的表现在于对传统的破除和据斥,但显然两者并非对立的关系。我有时会觉得,在讨论到现代性问题时,谈及一种现代性渗透之前的社会文化状态,比起“传统”可能使用“前现代”一词更好,因为这样可以规避“传统”一词的复杂意涵,并且有利于防止“真的存在一种对立于现代性的具体事物”的误解。传统一词偏向于表述一种连续的状态,而前现代一词可能更多是标示一个范畴。


关冰阳老师在导读本书时说,传统与现代性是一体两端的关系,并且并非是一条线段的两端,而更像是轴的两个转动方向。在此基础上我做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解。直观上来说,前现代与现代性构成了一个连续统,“传统”与“现代性”就像一条河的上下游。正如之前所说的,对于现代性类定义的描述一定会包括对过去的回望总结,因此任何现代性都不可能撇除自己与传统的亲缘关系。

另一个方面是一种相互依存。现代性的构建依赖于传统,在此我是指对于前现代的描述。在这样的话语中,现代性是主体,而前现代是他者。虽然现代性据斥那些自前现代而来的传统,但没有了它们现代性也无法成立。这点在西方社会力行世俗主义这方面就能看出来。东亚社会也能看到这种情况,无论是日本的“脱亚入欧”还是中国的“破四旧”等等,都依赖于对前现代的否定,然而这种前现代却因此必须存在,并且成为了一个需要克服的问题。很多情况下,为了“克服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一些问题。在此,“前现代”多是对前现代的想象。

对前现代的想象未必一定会成为问题,在另一些需要下就会成为现代性的自身合法性的来源。这不一定要去原教旨主义找例子,大可以在各种民族主义中发现。这也不一定专指那些“发明的传统”,即使是非发明的传统(传承有序的来自前现代的文化样式)也一定会沾染上现代性的视角。因此到这个层面上,不仅现代性中一定含有传统,传统中也一定含有现代性了。


三.多元·现代性·问题

本书的主题在于现代性的多元性,一个直接的理解就是“现代性不等同于西化”,亦即现代性根据不同的文明存在不同的形式和发展模式。不仅依据文明背景不同而呈现出多元,我想现代性同时也依据领域不同而呈现出多元。文艺领域的现代性异于金融领域,科学领域的现代性异于政治领域。在宗教领域,反现代性因素总是受人瞩目;而在艺术领域,后现代思潮不容小觑。文明与领域的交叉使得现代性更为复杂。

如关老师的导读所言,“多元”并非是施予现代性的限定条件,而是现代性的自然属性,根本上则来自于时空的多元性。作为自然属性的多元性可以从之前对现代性的类定义描述那里看出端倪,没有人能给出一致的断言,只能做出剪影式的描述,与其说现代性具有多元性,不如说现代性就以多元为形式存在。因此实际上本书所讨论的并非仅仅是多元文明面对现代性的应对、处理问题,背后更是多元时空个体的现代性。


现代性是多元的,现代性的问题也是多元的。一般所说的现代性问题通常很共通,比如工具理性-理性崇拜、物化-异化、父权、殖民-后殖民、原子化。种族主义等等。全球化把现代性的问题也一并全球化了。共通的问题表现为一些现代性常用的社会装置和制度如家庭、公共学校、医院、监狱、工厂等等的共通症结,而地方化带来的问题又与此叠加。

举实例来说,法国政府出于维护世俗主义禁止女性在学校戴头巾,而有些地区穆斯林女性却主动戴头巾,意在反抗西方的帝国主义。法国的本地女性和穆斯林移民女性都面临着政府和公共教育系统的霸权,中东许多地区的女性也承受着宗教神权政治和原教旨主义的控制。无论两地女性是否戴头巾,她们都同处在父权的男性凝视之中。


现代性具有问题,多元现代性也具有问题。显著的问题正在于一般意义上的多元主义,亦或是一种“伪多元”。当人们意识到多元事实的存在,并将其化约为多元的要求时,“多元”就不存在了。在此,多元不是成为了杂学的博览,就是成了另一种强权,当然这两者根本上是一样的,这种强权就是禁止“禁止”——温和的父法。我不禁想起之前关于《苏亚人为什么歌唱》的读书笔记,巴西政府的民族多样化宣传。实际上我们对此也肯定不陌生,每年至少能领略到一次。

进一步来说,多元的问题来自于多元主义所建基于的相对主义和平均主义。在某个网站我曾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大意是“多元主义不可能足够多元,因为它不能容纳反多元主义”。我认为事实上多元主义可以容纳反多元主义——况且反多元主义也是多元现代性的一部分。但问题在于,多元主义容纳反多元,却不允许其显眼,使其声音被明显地听到。这并非是针对反多元,而是多元主义一以贯之的策略,它无所不含但无一凸显。相对主义与平均主义由此包容了一切意义,又使其泯然于众,意义由此消解。在海德格尔那里,这根源于世界观对哲学的代庖。


四.一个例子

到这里我想要详细地联系一些实际事例加以系统性的理解。我想到了两个例子,仔细想想都能写成很长的文章,暂且在此留下一些思路。

第一个例子是离我专业比较远,但离我生活并不远的神秘学。作为一个现代文化范畴,神秘学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也没有概括性的理解范式。它更多的是混合了某种思想传统与现代潮流以及特定修习形式的多元领域,硬要给出一个纲要性描述的话还是哈内赫拉夫所言的“被(主流学术)据斥的知识”。而这一点也因地而异的多元化,例如中国的类似领域,许多知识并非“被据斥”,有些知识甚至参与了主流学术(如周易等)但仍然属于中国神秘学(未必有这名称)。


西方神秘学作为一个多元文化领域,是伴随着“现代”成长的,正是在现代主流学术——即科学与哲学话语的建立过程中,“被据斥”的部分才产生了所谓“神秘学”的自觉,确认了自身的存在。而中国的“神秘学”领域则很大程度上参照模仿了西方神秘学的构成,同样也是通过主流学术话语的建立与据斥而形成的。在中国,这个过程的发生相对而言过于迅疾,也留下了相当多的问题和隐患。

随着神学逐渐被据斥,宗教与西方神秘学“诸灵性”逐渐走向同一个竞争平台,世俗主义政府的宗教政策又使“诸灵性”在事实上获得了组织实体,“宗教超市”得以形成。而中国的宗教与“诸灵性”的混合程度始终非常高,或许可以说一直处在一种类“宗教超市”状态,诸灵性的组织与命理信仰并非被创造了出来,而是又被赋予了新的功能——观念与意义的重建。


五.另一个例子

想到的第二个例子是我曾经写过的古风歌曲的问题。作为一个以音乐为主体的网络亚文化,古风音乐展现了现代网络社群应对前现代记忆缺失和民族认同焦虑的举措,具体来说就是配合着想象的拼贴与挪用。而其模仿、拼贴的对象则主要来自于日本流行音乐,尤其是世界音乐和new age音乐。

当时在接触相关亚文化时,我曾跟朋友开玩笑说:“新世纪好像就是外国古风似的。”这当然不能就这样等同。但这话似乎也有一些道理,新世纪音乐的来源与古风颇有相似之处,古风又有一定新世纪的拼贴。同为亚文化,新世纪与古风之间好像只是选取的元素的差别。包括文言化的歌词与戏腔等要素,可以横向比较新世纪音乐中大量的凯尔特语、古德语、北欧Kulning唱法等要素。


新世纪虽然侧重前现代元素的拼贴,但新世纪运动作为后嬉皮运动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极力强调一种多元主义和世界主义的立场。而古风则大不相同,尽管本身存在着较强的包容性,却始终伴随着一股若隐若现的民族主义气息,近年来也越发明显。这一方面与主流文化和资本的收编有关,一方面也与其亚文化受众的态度有关。从某种角度(例如福柯)来说,现代性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这其中不仅有文化工业单方面的施压,也有网络社群的选择模仿和反向话语利用。有时间我详细思考,试着写写这方面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真的言说与文化的创新
所谓后现代只是现代艺术的特殊阶段
沈语冰:现代书法:从批判的形式到形式的批判
消费社会的文化权力运作
浅谈现代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张颖】中国艺术乡建二十年:本土化问题与方法论困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