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光守中

吕帝曰: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光回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云精思者此也,纯炁者此也,纯想者此也。初行此诀,乃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无中似有。百日去功,光才真,方为神火。百日后,光中自然一点真阳,忽生沈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形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也。故金华之道,全用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炁;非止一时之妄念,直空千劫之轮回。故一息当一年,人间时刻也,一息当百年,九途长夜也。

凡人自呱的一声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故《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学人想少情多,沉沦下道。惟谛观息静便成正觉,用逆法也。《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问》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超升者亦在兹矣。此是贯彻三教工夫。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日月大地,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能,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

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静坐,万劫千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妙谛也”。然工夫下手,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工夫始终则一,但其间冷暖自知,要归于天空海“阔,万法如如,方为得手。

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知止””,释曰“观心”,老云“内观”,皆已括尽要旨。

[但反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未兆之初,则吾六尺之中,反求个天地未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闲坐,反顾己私,便云反照,安得到头!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着念于鼻端也,亦非谓眼观息端,念又注中黄也。眼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认指为月。毕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盖以大开眼,则视远,而不见鼻矣;太闭眼,则眼

合,亦不见鼻矣。大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见鼻端,故取以为准。只是垂帘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不劳你注射与不注射也'。看鼻端,只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彼自起手一挂,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线看也。

止观是佛法,原不秘的”。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缘中。道言中黄,佛言缘中,一也。不必言头中,初学但于两目中间齐平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两眼齐平处,光自然透入,不必着意于中黄也,此数语已括尽要旨。]其余入静出静前后,以《小止观书》”印证可也。

缘中二字极妙。中无不在,遍大千皆在里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入门耳。缘者,缘此为端倪,非有定著也。此二字之义,活甚妙甚。

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究,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不要又讨过起处。'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无回。志之。

[译文]

吕祖说:“回光”这个名称,是从何人开始的?应当是始于文始真人关子。光一旦回转,那么天地间阴阳之气无不凝聚,所谓“精思”“纯气”“纯想”,讲的都是回光的秘诀。开始修行这一秘诀时,是“有中似无',久而久之。功法修成,身外又有一身,那就是“无中似有”。只有专心炼功一百天,才能出现真正的光,才是神火。一百天之后,光就自然会凝聚,人身中的一点真阳,会忽然产生出黍粒大小的光珠,就像夫妇交合有了胎孕一样,这时必须静静地等待。光的回转过程,也就是“火候”。

在浩大的造化之中,阳性的光是万物的主宰,在天体就是太阳,在人身就是眼睛,神识的走漏完全在于真气的顺行。所以金华大道就要采用回光逆法。因光不是返回一身的精华,只是返回造化中的真气;不是止住一时的妄想,只是解脱千劫的轮回。所以把一呼一吸当作一年,还是人间的时刻;把一呼一吸当作百年,那才是九泉之下的转世时刻。

人从母胎中呱的一声诞生出世,就随着环境顺应生活,一直到死都不曾逆回过,直到阳气逐渐衰微灭亡,便进入了阴间的九幽之界。所以《楞严经》上说:“专注于静想就能飞升至天上,专注于情欲就会堕落于地下。”学道的人如果“静想”少、“情欲”多,就会沉沦在下等道法之中,因此只有内观静想,才能成为正觉。这里用的正是逆法。《阴符经》说:“神机在于眼睛。”《黄帝内经·素问》也说:“人身的精华,都上注在空窍。”这一章所讲的道理,长生的秘密蕴藏在这里,飞升之秘密也蕴藏在这里。这是贯通了儒、释、道三教的奥秘。

光,并不在身中,但也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承受日月光华的照耀,所以光不只在身中。万物和人的聪明才智,一切事物的正常运转,又无一不承受光的照耀,所以光也并不在身外。天地的光华布满了大千世界,一身的光华也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因此,只要一回光,那么山河大地、一切事物,也跟着回光了。

人的精华,向上凝聚在两眼之中,两眼之中是人身炼养的一大关键。你们想一想:如果一天不静坐,那么光的流转,就不知道到何处停止。如果静坐一刻,即使是万劫千生,也能从此了却。万法终究归属于静,这真是不可思议呵!这才是玄妙的真理。然而着手修炼这种功法,还应该是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能间断。功法始终是一贯的,炼功过程中的冷暖感受只有自己知道,只能由各人去体会了。总之,只有达到海阔天空、万法如一的境界,才算是入了门。

圣人们代代相传的功法都离不开“反照”二字。孔子说“知止”,释迦牟尼说“观心”,老子说“内观”,其实都是一回事。

[“反照”这两个字虽然人人都会说,但却不是人人都能真正掌握,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理解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所谓“反”,就是从自己有知觉之心返回到形神还未显露的初始状态,也就是在自己六尺之躯中反求那天地尚未形成时的本体。现在学道的人只知道闲坐一两小时,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就自以为做到“反照”了,这样怎么会有最终成果呢?

佛教和道教的祖师都教人静坐时观看自己的鼻尖,这并不是要把意念集中在鼻端上,也不是要眼睛看着鼻端意念又集中在中黄部位。因为眼睛看到哪里,心念也就跟到了哪里;心念到了哪里,气也就跟到了哪里。怎么能同时一上又一下?又怎么能同时忽上又忽下呢?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把指示月亮的手指当作月亮了。那么究竟应该怎么炼呢?我说:最妙的方法就是集中在鼻端!当然只是借鼻端来作眼观的标准,本意并不就在鼻子上。大概是眼睛开得太大,就看得过远,而看不见鼻子;眼睛闭得过紧,就等于合上了眼,也看不见鼻子了。眼睛太开,则精气外泄,容易散乱;眼睛太闭,则精气内驰,容易昏沉。只有眼帘垂得适中,才能恰好望见鼻端,所以将望见鼻端作为标准。只要眼帘垂得恰到好处,光就自然而然地注射进来,不需要你自己特意地注射或不注射。眼看鼻端,只需在最初快要入静时,举目一看,定个准则,然后就放下不去管它。好比泥水匠人用锤子吊线一样,一旦把线吊起来,便只需照着这根准线一直往上砌,而不需要反反复复去看这根准线。

“止观”功法原是佛家的,并没有什么秘密。炼功的时候,两眼仔细观看鼻尖,正身安坐,把心集中在“缘中”的部位。道家说的“中黄”,佛家说的“缘中”,是一回事。不一定要专注于头部,刚开始学只需把意念集中在两眼当中与眼珠齐平之处就可以了。光是活泼易动的东西,把意念集中在两眼齐平处,光就会自然而然地透进来,而不必特意集中在中黄部位。这寥寥数语,已经概括了“止观”功法的要旨。]其余入静出静前后的注意事项,大家可以参考隋代智颤大师所著的《小止观书》。

“缘中”两个字极其精妙,“中”无所不在,整个大千世界都可以包括在里面,大概天地造化的关键,只需沿着“中”入门就可以了。所以“缘”字就是沿着这一点作为开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缘中”两个字真是太灵活、太奇妙了!

“止”和“观”两个字,原是分不开的,它也就是“定”和“慧”。以后当杂念出现时,不要仍旧呆呆地坐着,应当好好地找一找这个念头出现在哪里,从哪里起,又从哪里灭,反复追究,直到追不出任何结果时,那恰恰就是念头生起之处,这时千万不要去找那念头起处。所谓“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找不到心在哪里,我已经让你的心平静下来了),这才叫作“正观”;反之,就叫作“邪观”。如果寻找念头而不可得,那么就仍然要绵绵地止住它。止然后接着观,观然后接着止,这是一种定慧双修的功法,也就是“回光”。回,就是止;光,就是观。止而不观,称为有回而无光;观而不止,称为有光而无回。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一点!

[解读]

《太乙金华宗旨》将“金丹”功法的密旨一语点破,就是“回光”二字。从本章至第七章都在讲“回光”功法。本章集中讲“回光守中”。“回光”和“守中”看似两个问题,实质上是同义而异名。

所谓“回光”就是使光逆转。这光,既不在身中,又不在身外;既在身中,又在身外。光是万物的主宰,光在天体就是太阳,在人身就是眼睛。光就是阳气,就是真气。“回光”就是逆转、返回真气,但又不仅仅是返回一身的真气,而是要返回天地造化中的真气,不仅仅是止住一时的妄想,而是要解脱千劫的轮回。前一章讲人一出生后,元神就受到识神的控制,作为人身至宝的元神逐渐耗散,耗散尽了人体就死亡了。本章指出要制伏识神、保存元神,就非得从回光入手不可。回光就好比建造大楼的地基,只有打牢了地基,才可以在上面砌墙盖房。回光的秘诀就是“纯气”“纯想”。开始修炼是“有中似无”,功法修成就是“无中似有”。一般情况下,只有专心炼功一百天,才能出现真正的光,这就是所谓的“百日筑基”。一百天之后,光就自然会凝聚,人身中的一点真阳,会忽然产生出黍粒大小的光珠,这时必须静静地去等待,要及时把握“火候”--光的回转过程。

所谓“守中”就是意守中黄。中黄又称“黄中”“黄庭”,一般指中丹田(心肾之间),也指下丹田(脐下两肾之间)。“守中”与“回光”实际上是一回事。“守中”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缘中”,也就是“止观”“反照”。本章认为,孔子说的“知止”,释迦牟尼说的“观心”,老子说的“内观”,其实都是一回事。“反照”就是从自己有知觉之心返回到形神还未显露的初始状态,反求那天地尚未形成时的本体。“止观”是一种定慧双修的功法,也就是“回光”,“回”就是“止”,“光”就是“观”。止而不观就是有回而无光,观而不止就是有光而无回。

“回光守中”是一种逆行修炼法,道教修炼所说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就是强调逆行修炼的作用和功效。就两眼观物而言,两眼睁开向外观看世界万事万物,那是顺视;两眼闭上向内观看体内世界、观看两眼间的天心祖窍,那就是逆视、反视。就精气运行而言,肾精属水向下行走、向外泄出,这是顺行:在情欲发动时,不让肾精下泄而让它回转向上升,那是逆行,又称为“还精补脑”。然而逆视,逆行并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因此需要进行金丹道法修炼。本章特别介绍了一种“回光守中”的方法,那就是观鼻法,这是一种非常实用面简单的方法。静坐时观看自己的鼻尖以达到入静,观鼻时眼帘垂得要适中,既不要开得太大也不要闭得太紧,以恰好能望见鼻尖为准则。眼帘垂得恰到好处,光就自然而然地注射进来。但并不是在静坐的整个过程中都看着鼻尖,而是指在最初入静时观看一下鼻尖。切记只是借鼻尖来做眼观的标准,本意并不是在鼻尖上,也不是让眼睛看着鼻端而意念又集中在中黄部位。炼功的时候,正身安坐,两眼先观看一下鼻尖,然后就不要再去管它。把意念集中在两眼当中与眼珠齐平之处就可以了,这就是第一章所说的“天心”。“天心”是人的精华凝聚之处,是人身炼养的一大关键。意念集中在“天心”,光就会自然而然地透进来,而不必特意集中在中黄部位。

总之,无论是观鼻存想还是意守天心,都要似观非观、似想非想,千万不要死守死想。要使光人内,以个人舒适为准,不要太拘泥、太执着。也就是说,真炁在哪里凝结就在哪意守。大道之妙,全在凝神处,全在顺其自然,否则就会走火入魔。

卫礼贤和荣格都十分重视“回光”之“光”,卫礼贤认为“金华”表达在秘教的语义中,隐含了“光”这个字。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华”的秘密就是光。荣格说:“金华即光,天光即道。金华也有一个曼荼罗图案……这种类型的图案还表示金华的起源,根据《慧命经》,'原窍’不是别的,就是'黄庭’'天心’'寸口尺宅’'玉城之帝室’'玄关’'先天窍’'海底龙宫’'元关’'极乐国’'无极之乡’'慧命之坛’。”荣格还说,慧和命“这两者的结合就是道。它的象征物是中心的白光,这个光位于'方寸’或'面部’”。《太乙金华宗旨》强调“光”对人体生命的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来源:张其成全解太乙金华宗旨

#来点儿干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乙天目功
太乙金华宗旨【天心章·3】
周壮文集——《太乙金华宗旨》释题
这本让现代心理学鼻祖感兴趣的书隐藏了什么秘诀(上)
吕祖师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蒋元庭辑闵一得订_金玉清
道家不传之秘的丹术,真的能够让人羽化成仙,实现得道飞升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