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典籍为源,探寻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晚年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历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3岁丧父,17岁丧母

在鲁国做过仓库保管员

看管过牛羊

也一度做过大官

但是为了理想又辞了官

50多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辗转14年

历尽千辛,饱经磨难

虽然孔子的一生诸多不顺

但他始终保持乐观

孔子常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体现了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开创的儒学

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他所提倡的

仁者爱人、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的思想

早已走向世界

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浪漫的《楚辞》

为何跨越千年依然激荡人心?

也许从这些名句中便能找到答案……

《渔父》中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涉江》中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离骚》中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还有那句几乎人人知晓的

“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天问》作为《楚辞》中第二大长篇
向宇宙洪荒、天地自然发出惊世之问
而在千百年的斗转星移中
中华民族的探索从未止步
“天问一号”的名字正是源于《天问》
体现了后世子孙追求真理、
目光远大的文化传承
寓意着征途漫漫、跋涉不止的上下求索
永葆敢于发问的勇气
永怀勇于求索的精神
永远像屈原所称颂的那样
如橘树般挺拔俊秀
与脚下的土地同繁荣、共不朽
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上善若水

《道德经》

全文5000多字,言简而意味深长

质朴而充满哲理,玄妙而顺理成章

虽然“玄之又玄”

但《道德经》里的诸多思想

至今仍是生活智慧

在2500多年前的函谷关

老子浓缩自己一生

关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为后世子孙留下了永恒的精神力量

“上善若水”

涵养了华夏儿女如水一般的性格底色

成为中华民族

于千磨万击中绵延不绝的坚韧之源

老子的思想充满辩证思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重视这种对立的转化

希望人们把握其中的深刻含义

老子的思想不仅对诸子百家都有影响

更成为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至今依然作用于中国人的生活

《道德经》

是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的组成

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从小立志“学为圣贤”

曾为钻研格物之理

格竹七日却一无所获

又因劳神留下了咳血的疾病

入仕后,逢官宦专权

受牵连惨遭廷杖

被贬谪至贵州龙场

生死考验

并没让他灰心丧志

反而促成他龙场悟道

悟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晚年王阳明在家乡讲学

去世前一年

朝廷派他去广西平叛

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到家中

在生命最后一刻

王阳明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豁达坦荡,掷地有声

学史力行,行胜于言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

都应铭记道不可坐论

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

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唯有如此

才能学以致用、实干兴邦

为什么《典籍里的中国》每期节目

都能点燃我们内心的火焰?

因为它唤醒了我们常用而不知的传承

它让你蓦然发现

那些经典其实就记在脑海

刻在心中,挂在嘴边,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先贤典籍是源头活水

后世典籍如百川奔流

共同汇入中华文明的长河

奔涌千年,从未断流!


来源:CCTV-1《典籍里的中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访|陈鼓应:我为何主张多读《老子》与《庄子》?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道家:返本归真之真法
《道德经》源流探寻
老子李聃、释迦牟尼、孔子三人,谁年龄最大?为何儒家更受人信赖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