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重“神”到重“人”——为何中华文明政权从未落入宗教手中?

文/扁舟文史

政治思维是指社会成员或政治成员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而中国先秦时期的政治思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由“神化”到“圣化”的转变,也就是从重“神”重“人”的变化。

在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政治思维一直都是重“神”。而到了东周时期,由于遭受战乱,民本思潮的涌起,开始逐渐转移到“人”身上。

这种政治思维的转变十分重大,不仅改变了中国往后两千多年的政治思维,还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宗教,体制等各方面,使得中华文明在世界当中显得独一无二

一、夏商西周时期,一切政治活动都要由“神”来决定

在夏朝时期,古中国正从母系社会转为父系社会,男性开始成为社会中的主角,子继承父的产业而继续发展,这被看作是一种合理的继承。

这种合法的继承也体现在了奴隶社会的夏朝身上。一是为了解释自己的权利的合法性,二是为了愚昧民众和减少叛乱,奴隶主便会把自己的权力的来源解释成神所授予的。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神”正式踏进了夏朝的政治思维之中。从一开始的父系社会的影响和后来的统治需要,到后来“神化”政治的发展逐渐成熟,出现了占卜等与神沟通的政治方式。“神”逐渐成为了主导,神的旨意就是一切政治行动的依据。

《尚书》曾记载:

“有夏服天命。”

由此可见,在当时,“神”化政治开始建立并成熟壮大。

在商朝,人们对于神的崇拜逐渐增强,神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指导者,更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因此,神成为了政治和生活上的绝对权威。而中国的“神”化政治也在此达到了顶峰

值得一提的是,商朝时期,崇拜尊敬的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神”,还有一个群体便是神化了的祖先。而且神化的祖先可以和神沟通,这也是在说明商王本身就是神的后裔。虽是出于政权合理性的需要,但将“尊神”和“祭祖”平等放在一起,也变相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这在神化政治当中打开了一个小缺口,具有进步意义

进入西周,神化政治思想依旧流传了下来。《尚书》中记载:

“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民。”

但是不同于以往,此时的统治者已经在对“神”这一群体产生了怀疑,虽然官方仍是以“君权神授”来保证其合法性,但是对于江山社稷上,有些社会精英开始反思:靠虚无缥缈的“神”没有实际作用,而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够保住江山社稷

而周公便是其代表,他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即强调要修好自己的德行,还要关注民生。虽然有诸如周公之类的人开始反思,但是并未改变当时的主流思想。

而随着几百年后的社会大变革,政治思维也迎来了大地震。

二、东周礼崩乐坏战争横行,思想家们变革政治思维,“神”化政治开始转变到“圣”化政治

思想变革的催化剂是社会的变动。虽然在西周时期,已经有了民本的思潮,但是仍然兴不起波浪。在西周后期,政局逐渐动荡,而民众也开始在怨恨老天。
《诗经》中也曾记载:

“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

这句话表现了人民对于时局的不满,由此也不满于主宰政局的“神”。

真正的社会大动荡则是在东周时期。诸侯兼并,礼崩乐坏,社会一片动荡,而对“神”的怀疑也进一步加大,《左传》记载: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

此时,虽然仍是人神共存,但可以看到神的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了

春秋时期只是对神化政治产生了怀疑,但是并未跳出神化政治的范畴,而真正跳出这个圈子,转向“圣”化政治的则是战国时期的百家。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则是因为社会动荡。

“神”再怎么强大,但始终是虚无缥缈的,起不到实际作用,但人却能实际的去做到。因此,对于人便开始重视,而优秀的人更是如此,也就是“圣人”。

对于“圣人”并不是战国时期才有的。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到过: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意为圣人是可见而不可及的。其实也是在变相的神化圣人。

而真正的完善圣人观的则是孟子。他提出:

“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他认为圣人并不是不可及的,而是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只要人心向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为圣化政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不仅是儒家,其他的社会精英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商鞅提出的::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

这些观点都为圣化政治的转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最终这些思潮之所以能够得到官方所应用,仍是由于其政治需要,不像稳定的西周,东周时期各个诸侯都想要证明自己,而被广受质疑的,虚无缥缈的“神”便不合时宜。而能够直接使民众受益的“圣人”则受到欢迎。而诸侯便包装起来,自己成为一个“圣人“,以达到其政权的合法,稳定。

因此,战国时期的”圣“化政治,便逐渐占据主流。

三、由“神“到“人”的转变,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文基础,但也伴随着神化圣人的弊端

“神”到“人”的转变,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思维变化,这表示中国古代的社会思潮开始由非理性向理性的转变,具有飞跃式的进步。

首先是社会制度上。原先的社会制度是奴隶社会,奴隶主的合法性由神化政治所解释,对愚昧群众和稳固奴隶主的统治自然有巨大的作用。而圣化政治的思潮兴起之后,人变成了主角,并且只要这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境界,那就是圣人。由此,奴隶主的权力合法性便不攻自破。开始推动了奴隶社会的瓦解以及封建社会的兴起。

其次这种政治思维的变化推动了民本思潮的兴起。在原先,一切的活动要围绕着“神”展开,而不是民众。而圣人政治,便将“人”,特别是民众的地位拔高了许多,这对于民众利益的提升,有了推动作用。

并且这种变化还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定时期,这种思想使得中国的政权从未落入宗教手中,而是一直掌握在人的手里,这种人文思想为主体的政治思想,使得中国并未经历像欧洲中世纪那样的黑暗时期。

黑暗的中世纪欧洲

但是,这种思想在后期,由于其矫枉过正,产生了一系列弊端。

首先,由于过分强调“圣人”的价值,认为圣人说的话,做的事以及他的思想都是正确的,这种“圣人一定不会犯错”的变相神化圣人行为,使得许多政策方针都要唯圣人马首是瞻,这便会导致社会的一些停滞,例如“八股文”这种唯四书五经为是,而忽略个体思想的行为,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

除此之外,由于其矫枉过正,使得个人的思想不被重视,必须是圣人说的话为真理,虽然大部分圣人都是为民着想,但是这始终只是民本思想,没能将普通民众的权利重视起来,跨越为民主思想。

结语

综上所述,这种转变是有利有弊的,但是综合来看,显然是利大于弊,这种思潮的跨越,对于社会进步与发展,对于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的奠定,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种思潮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发展与思想变动有着重大关系。社会有先进落后之分,而思想同样如此,并且,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

在之前的奴隶社会,奴隶主可以随意剥削奴隶,是一种落后的社会制度,而神化政治思想则像是这种社会制度的“帮凶”。

但是后来随着封建经济的逐渐起步,民本思潮也随之而来,而圣化政治思维,则是相比于奴隶社会而言更为先进的封建社会所搭配,这种社会的变化,是圣化思维政治的催化剂,而这种思想也推动者社会的继续转型。

后来近代的西方思想的传入同样如此,推动者中国封建社会转型为资产阶级社会,而封建社会的转型也推动着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吸收。

可见,社会思潮与社会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参考文献:

《先秦政治思想史》

《论语》

《孟子》

《左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潮
中国哲学的精神及儒家文化
世界各国八字命理国运分析(转)
如何理解“经世致用”
“实体”“达用”
新时期,为什么要加强“00后”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