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星堆解谜一声惊雷!国之重器鼎文全释错!甘蔗哺乳成就华夏文明

——以此文献给我们伟大的先祖:远古的都广人(都城在现三星堆位置)!笔者以最虔诚的礼节致以祈祷!并建议每年应去那里举行隆重的祭祀!

A.远古的三星堆人在哭泣:你们这些不争气的不肖子孙!

三星堆啊三星堆!本来是我们是祖先5000年前的智慧和勤劳的实证,留给我们是宝贵的财富。然而到今天她的后人却是不肖子孙,多么地不争气!相当长一段时间却无法相认!甚至把自己的祖先推向外星人甚至西亚人!

当笔者对文物上的图案加上文献解开这些真相后,有人却还在谩骂:惊扰了他们沉浸在外星人的神秘梦!或者说本人是强扯虚增骄傲!

而埃及文化旅游部长面对世界他国新闻界说金字塔与外星文明、史前文明有关时,多次解释:与这些无关是古埃及人自己创造的结果。

因为考古是一种严肃、严谨的事,埃及文化旅游部长并没有为了旅游故意把金字塔扯上神秘关系而吸引游客。这除了是尊重考古外,确实用事实增加自己的民族文化内容。

要知道三星堆人有多伟大!

除了目前的青铜器,关键是上面的图案,影响了整个华夏文明!后世的鼎或尊上的图案便是三星堆传承至今(笔者考察了众多已经出土鼎的文献,发现这些鼎的图案的源头应该是三星堆,这需要另外长篇的论文论述)!有人还要说什么外星文明?西亚文明?我就想抽人。

B.就三星堆考古解谜笔者的声明和解释

(1)笔者最近连续发表了多篇有关三星堆解谜的文章,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些文章因为是发表在公众媒体平台上,没有论文那么严谨,最关键没有列出众多的参考文献,但笔者这些文章还是在学术研究范畴内。笔者多次声明考古应该是科学方法加严谨文献,绝非臆想和胡乱推测。

而一些缺乏严谨考古的读者认为笔者这是“原生法”,让三星堆失去了神秘性,还沉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外星文明”、“西亚文明”无法解脱出来,而不愿意接受这些如此充足的证据并佐有文献的考古。显然这完全偏离了考古的本质!

(2) 再次声明:笔者考古三星堆只把文物作为证据再查阅大量古今中外的善本文献,互相印证,而绝不加入任何非学术观点!!绝非有的偏执的读者的胡乱猜测:非要强扯是本土文化

鉴于以上情况,如果没有一些基础、缺乏严谨学术视角、带有偏执症者来阅读及探讨的读者,就超出了学术范围,不要乱评论。

(3)有人认为文物中的图案中可以随意想象解释,比如有网友这样解释“那个不是蚕,是外星飞船在起飞,吐出的是火焰,上面那两根折弯的是飞船上的挖机,是外星人当年来地球做地产的铁证,至于你说的那个织布机铁证,其实是外星文字,经我解读为拆字。”

其实很多人可能都有此想法,认为考古年代那么久了,关键没有准确的文字,认为就可以随便解释文物上的图案。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

单一的想象是可以,但要对这些文物做出系统的解释,并且还要解释为什么要制造这些图案?在这里如果只是随意解释,那么在另外出土的文物若有相同的图案,又如何解释?不同时代时期都有相同的文物图案,又要给予解释。最关键还要结合历来的文献记载。所谓“人过留影、雁过留声”。并还要用人类行为学给予综合地解释。

还要与历史、人文、宗教等诸多结合,所以考古是用证据、事实、文献说话,而且是系统的,不是单一的,并不是想怎么解释就能怎么解释!

不要再乱推测了:三星堆哪是什么外星文明?西亚文明?古蜀国也绝非封闭,她不仅是华夏文明,而且渊源极深!

众多文献记载:黄帝的妻子嫘祖是蜀人,黄帝的儿子昌意又娶蜀山氏之女。

华阳国志·蜀志》载:“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史记》和《华阳国志》的记载是一致的。

古代蜀国不但与华夏有很大关系,而且是紧密一家!从三星堆出土的黄金面具及青铜器代表的真实人物,以及笔者掌握的有文字的文物也证实如此。

前面已经解释了所谓权杖其实就是钓鱼竿,神树就是甘蔗、太阳轮就是压榨甘蔗的轴。

至于大家认为的三星堆的面貌与我们现在有区别,我举一个简单例子大家自然就会明白:川剧中有变脸,要制造各种面具,而这些面具与真人有很大不同,难道能凭这些面具就判断制造面具的人与我们有很大不同。大家认为非常神奇的纵目人(这个是核心,暂时保留)大概类似。三星堆当时的人制造这些器物的共同性: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现实的人与事物,为何要夸张?就是神化!既然是神化,当然就与现实中的原型有所区别,但是,虽然有所区别,却始终又遵守了事物的原型,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无根据的夸张。

笔者多次声明过:笔者能够对三星堆目前出土的绝大部分文物给予解释,包括为什么这么制造?它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以后随着笔者把三星堆所有文物解谜后,到时大家自然就会彻底明白。所以笔者多次强调,对三星堆文物的解谜并非是单一,而是系统,并且能够深入、细致地阐释来龙去脉。

C.二个大胆的推测

就目前出土的文物看,三星堆本身真的不神秘,笔者已经多次声明过,能够详尽解释每一个文物的原意,只是因为目前有所保留,没有对外公布,公开后确实与外星文明无关!有人非要扯上外星文明,但需要实证而不是臆想!因为其实大家都想找到外星文明存在的充实证据呀!!这个证据必须要有说服力才行呀!

推测一:但有一个最吸引人的实在问题:从三星堆的文献可以找到有关上古文明的记载,从而解开包括金字塔在内,夏朝时期及以前有关人与神——其实是外星人混居的真相。从而找到外星人的迹象。

笔者已经发现了很多有关三星堆的文字,并且笔者已经掌握了部分规律,能够破解这些文字表示的意思。

目前人类科技是从太空技术、基因遗传、人工智能等角度去寻找,特别是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在此方面领先,那么笔者现在准备从古代文献角度,尤其从三星堆的文字记载入手,独辟蹊径与现代科技和马斯克赛跑,从迥然不同的途径,看谁先找到外星文明或者曾经存在的证据。

笔者最近精心挑选了认为比较可靠的5个版本的《山海经》,包括宋朝的拓版,笔者发现这些版本对原《山海经》的解读最多只有50%是正确的,包括目前流传下来的最早版本:(晋)郭璞的《山海经传》。因为这些学者都犯了本文后面所述的错误:用秦以后才形成的单个的表字意去强行、牵强附会或乱解释先秦以前的第二阶段的文字(对此问题正文中有探讨)。

当然第一阶段本身就是容易看懂的图像容易理解,而关键问题就出在对第二阶段文字的理解的方法上,所以目前对《山海经》的解读版,最多只有50%,而笔者找到早期的《山海经》或者第二阶段的《山海经》后再由笔者亲自解读,自然就会弄明白。而据笔者目前掌握的一些证据第二阶段的《山海经》很大程度在三星堆,所用材料并非兽骨,而是刻在玉或石头上,已经被盗出部分。确实让人极其心痛和心寒!

所以笔者准备迅速成立“三星堆及《山海经》研究所”抓紧来抢救这一属于全世界人类的宝贵文明财富。

推测二:笔者从有关远古文献推测:甘蔗、桑树、葡萄可能非地球生物!而来自于外星球,由外星人带来地球,而甘蔗最初种植地就是今天四川龙门山脉一带,然后第二移栽地就是山星堆。

以下为论文题目和内容:

标题:从三星堆文物发现以前对国之重器鼎文解读全是错的!应紧急启动纠正。同时发现:甘蔗哺乳了华夏,甘蔗制糖、酿酒成就华夏繁荣

摘要(为了增加大众平台的阅读性,此处略)

一、概论

鼎是华夏文化的象征,代表民族文化之精髓,以前没有其他文物作为旁证,解释错了有情可缘,也在情理之中。但从三星堆出土文物发现了这种重大错误时,我们就应该紧急启动纠正和修改方案,因为对于这些鼎的资料及内含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点内容一直纳入了义务教育以及更多教材中,国家博物馆作为国之重器在展览并向全世界游客展示介绍,并且不惜花4800万元从日本购回一圆鼎,对于真假还遭到很多人质疑,而如果从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进行分析,一切就会迎刃而解。还有一些地方修建的规模宏大的博物馆都把此文物作为重器,如安阳殷墟。

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三星堆完全是华夏文化绝非外来文化。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上的图案非常精细,每种图案、纹路都有其表达的意思,都有它的出处,是对当时生活的真实纪录,而只是很多人没有理解到这种表现手法。每一笔都不会有多余,这种表现手法对后来的华夏文化影响之深。

笔者查阅了很多出土的鼎的有关文献资料,若只从目前出土的鼎显示:凡是与三星堆鼎上图案类似的其他鼎上的图案,源头应该是三星堆(这种时间顺序问题,可以从文物特点、纹饰特征,文物朝代等综合因素分析,需要另外的长篇论文)!一直传承至今,到现在很多人在运用这些图案或根据这些图案变化而来,只是已经忘记了它的源头。

笔者在前面文章“三星堆解谜第三大证据!哪是通天神树太阳轮?而是…事实如此要接受”分析指出:高立人就是古代蜀国第二个王:柏灌,只是古三星堆人在祭祀他制造铜具时,结合了甘蔗特点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高而瘦。他身上的纹饰就与甘蔗有关,有关通天神树就是甘蔗,太阳轮就是压榨甘蔗的轴,三星堆文明其实就是一个甘蔗种植、制糖、酿酒的文明,很多人还难以接受。

本文的证据不但确凿,而且非常直观容易理解,最关键还有文字!并且是证据链,这样就更加证明了先前判断的正确性。

二、文献回顾

1.关于鼎的来历及铭文解释

国家博物馆的大鼎出土情况的报道与研究主要见于1946年《中央日报》《申报》《大公报》,传说出土时间为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3月(4日或25日),地点在武官(村)南吴培文地中,明确掘获与保存人吴玉瑶。因挖掘不慎,双耳俱损,一耳尚埋土中(1)。器里面居中处有铭文,当时学习的繁体字,古文功底都较扎实,该记者于是释文为“后妻戊”三字,依据为:因甲骨文人名有并写的习惯也可释“妻戊”两字。受器人为戊太太,铸器人为丈夫(殷王之一)。商王有大戊,或可读为“后戊妻”(2)

但是仅在21 天后,古文字学家张凤就在《中央日报》(1946 年11 月17 日第十版)上发表了《安阳武官村出土方鼎铭文考释》一文,该文对报道材料中所使用的四种称名提出异议,认为大鼎内的铭文应该释读为“司母戊”:第一字,释“司”。象耜形(锄头),也象织机上放纱的叉形,象征治理意义,代表职司;第二字,释“每”,因字通借作“母”;第三字,像一把长柄大斧,赞同邵氏说法,释为“戊”(3)。这一观点后来被官方采用。

同年7 月,司(后)母戊鼎被收归国有,并在10 月运往南京作为蒋介石六十大寿的献礼,此后收藏于当时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其名采用“司母戊方鼎”。

1948 年5 月,司母戊鼎作为重要展品在南京中山门内半山园举办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联合展览会上展出。1949 年4 月南京解放,“司母戊鼎”未及运往台湾,留藏当时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50 年3 月,“司母戊鼎”入藏刚刚成立的南京博物院。1959 年,又被征调至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并在“中国通史陈列”中展出。在此期间,这件文物一直沿用“司母戊鼎”的名称(4)

不过,尽管官方收藏机构一直采用“司母戊鼎”的名称,但争论却从未停止过。反对者们质疑“司母戊鼎”这一名称的理由除了在字形上“司”也可以释为“后”以外,从铭文含义的解释来讲,“后母戊鼎”比“司母戊鼎”更加合理。

后来文物部门对司母戊鼎进行了修复,用化学方法处理铜锈(绿色粉锈),仿制装配缺失1耳(5)

2011 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览介绍中以“后母戊鼎”称名大鼎,引起社会不同反响(6)

有材料显示,部分学者主张“后母戊鼎”名称的理由源出两例学术成果,概括为三点:理由一,“后”是指母戊的身份。称“后”代表她为“商王之后”;理由二,以20世纪70年代安阳五号墓(又称妇好墓)出土部分铜器铭文、石文,有释 “后母辛”、“后辛”例证,支持“后”说;理由三,商代文字的写法有时向左向右可以相通(7)

不造成修改的以曹定云(8)、葛英会(9)、常玉芝(10)等学术文章具有代表性,主要论点如下:商代卜辞、金文中出现的“司”、“后”是一个字。从字形结构、造字本义、辞例分析,当释“司”。在相关辞例中主要用作祠、祀(祭祀)或嗣意。释“后”(王后意),则有些辞例讲不通(如“后父”,《甲骨文合集》21691、19207、22083甲、乙)。商代无“后”(王后意)。商代卜辞中有“毓”字,本意指生育,引申义指先公先王或表“後”意。由“毓”讹变成“后”(王后意),时在周代(11)

最近几年对此问题的讨论依然还在继续,赞成改名的有陈晓华2016年发文(12),反对的有杜廼松,2016年及去年都还在撰文(13)(14)

与司母戊鼎一样出名的还有司母辛鼎,目前陈放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五号墓出土,此墓保存较完好,随鼎一起出土了很多文物,因为此墓为我国考古人员所发掘,具有无可怀疑的可信度。关键是鼎上的铭文也差不多,所以解释也相似,其中以“'妇好’、'孝己’关系考证——从妇好墓'司母辛’铭文谈起”比较有代表性(15)

2.关于鼎上纹饰的解释

很多学者把我国这些鼎上纹饰作为兽面纹,最多的作为饕餮纹,其次为龙纹,而李维明对此却作了深入分析,认为司母戊鼎上有多种纹饰大致分两种题材。第一种,生物,主要有虎、龙、牛、羊等;第二种,非生物。依造型特征与功用不同分三类。一类,几何形纹饰。二类,弦纹。三类,扉棱(16)。而杜廼松认为青铜上多为饕餮纹,虽然历来说法很多,但他认为总体上无疑是和该时代的生产、生活、思想意识紧密相联系的(17)

3.古代鼎起源何时?为何要制造鼎?

鼎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器具,其发明和出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 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陶制鼎,商周时期,大量青铜鼎的出现更是把鼎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在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其地位和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我国独有的鼎文化(18)

宋康年认为追溯“鼎”的起源,最早的鼎是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就有用粘土烧制的陶鼎,用以烹饪食物,嗣后进人青铜时代,大概是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才开始铸造青铜鼎,经夏、商、周、春秋,大约历经了十五个世纪,这时期青铜冶炼铸造工艺已发展到最高阶段,青铜鼎的铸造更为精湛。到春秋晚期开始出现了初期的铁器时代,这时许多器物的铸造才逐渐由铁质代替,鼎也不会例外。至于鼎的用途,本来是古代烹饪之器,相当现今的锅,用以炖食或盛放鱼肉等(19)

蔡全法认为我国最早的鼎见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至7000年之间。裴李岗文化是1977年发现于新郑市新村镇裴李岗村西而得名,当时的生活用陶器主要有鼎、壶、钵、罐、缸等,都以泥质红陶为主(20)。最早在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出现了名副其实的鼎的青铜器(21)

三、从三星堆文物考察为什么要造鼎?用途?为何要祭祀?为何鼎上要画这些纹饰?

笔者在前面“石破天惊!三星堆解谜第五大证据同时揭开华夏二大千古之谜!”一文中已经分析:从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破解发现,无论先前对这二个鼎上的文字和图案破解为“司母戊”、“司母辛”,或者后来修正为“后母戊”、“后母辛”,以及对“鼎”上面的图案解释为“盘龙纹”或“饕餮纹”,这些解释其结果都是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弄懂这二个“鼎”的真正用途以及为何要隆重祭祀它。

1.为什么要造鼎?用途?

从三星堆出土文物已经看到,在三星堆时期制造的圆尊主要是煮甘蔗汁熬成糖和蒸煮蚕茧,而还没有发现方鼎。

2.三星堆时期为何要祭祀甘蔗及蚕茧这二者?

蚕茧作为人穿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在那种还没有学会粮食耕种或大面积种植的时代,甘蔗作为食品而且不需要种子可以年年复生,或者在那种时代种植比粮食更为方便。并且能熬成糖以及酿造酒,它的重要性还用多说?把这二者用于重要祭祀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

后来实际生活中鼎演变成了煮食或作为盛东西的器具;或者后来人们已经发明了更多的蒸煮器具,不再使用鼎;或者后来随着粮食以及棉、麻等纺织品的高度发达,甘蔗及蚕的纺织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这些原因人们自然淡忘了鼎的真正由来和最初的重要作用。

至于后来鼎在中国历史上即代表政权,鼎成为象征宗庙之物。当一族毁灭某一族时,必毁其宗庙并夺其鼎,以示征服之意,所以“鼎定中原”即据此而来。这时对鼎只接收了最早的作为社稷代表隆重和庄严的部分,作为一种抽象的文化或精神之物,而已经完全淡忘了本义和最初的用途。

越往后,人们就根本就不知道它的本质了。

所以举行如此隆重的祭祀然后进行埋葬,不会无缘无故,其中有很多细节、细微之处都会体现,胡同里的阳光是后来人们不知情情况下,胡乱猜想或强加推测。这样的结果就会出现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和漏洞百出。

3.为何鼎上要画这些纹饰?

人们在祭祀时,在鼎上画上了很多与甘蔗和蚕茧相关的纹饰。

把“鼎”上面的图案解释为 “饕餮纹”或“盘龙纹”等,显然这些解释是对“鼎”上的纹饰最初的用意不了解,要正确解释必须要彻底了解它的来源和用意。

如果无根据地解释,那么后来又挖掘出来一些“鼎”而且相当长一段时期为何要把“鼎”作为国家社稷等大场合的祭祀品?又如何解释呢?

比如:如果鼎一开始就代表神秘、神圣或权力,为何一些普通墓中也发掘出了鼎?如果鼎上图案后来视为铭纹的是什么“盘龙纹”或“饕餮纹”,但为何后来出土的墓中,男女老少都有,非帝王的也有,为何用有此纹?表达的何意?则无法解释。

不是单一或无缘无故,总有一个来源。即使演变,为何会发生这种演变?

4.极其重要的考古证据:河南安阳殷墟墓

为何三星堆高立人身上的图案是甘蔗纹?并且影响了后来的鼎纹?河南安阳殷墟墓就是最好的例证。

1976年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小屯村北发掘两座判断为殷期的墓(22),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就有解释为“司母辛”的鼎,最为关键的是文物上有大量文字。根据这些破解的文字所以命名为“妇好”墓。

司母戊鼎、司母辛鼎、三脚圆鼎(与司母辛同墓)与三星堆高立人身上的纹饰对比。

以下系列图在手机上可能显示不出很好的效果,如果在电脑上进行放大以及增加更清晰的像素,能更清楚地看到这些图案的共同性。

大家看这些图案时一定注意一个重要问题:古代相当长时期人们画图案时无透视手法,表现事物无立体感,基本是平面效果,所以要了解这种特点,才能尽量理解到图案表达的意思。三星堆时期就处于此阶段。

A描绘的是甘蔗被砍后留下的蔸、蔸部长出的甘蔗苗、甘蔗节的横截面等;B二根蔸部相对的甘蔗,只不过司母戊鼎用较粗的“…”代表蔸部,很多鼎都采用的此形式,所以古代这些图案每一笔都有表达的意思及最初反映的事物,每一笔都没有多余;C蔸部甘蔗及发出新苗,左边的点代表甘蔗节。

D同前A, E同前B, F同前C,G表示成片甘蔗被砍后蔸部的样子。

H表示埋在地下的甘蔗根及露在地外面蔸的横截面,I表示埋在地下的甘蔗根及露在地外面的蔸长出的新苗。

为何从春秋战国以来把甘蔗纹和蚕茧纹误解为饕餮纹或其他纹?

大家把甘蔗纹和蚕茧纹误认为是饕餮纹,并且在我国几千年都成为比较流行的纹饰。

并牵强附会甚至乱加推测地把一些甘蔗的特征诊断是:动物的大眼、大嘴、巨鼻、头、耳、角、鼻梁等,并强加上自己的想象:神秘、诡异、威严的感受。

在商代的代表性文字金文和甲骨文中,并没有出现过“饕餮”二字,“饕餮”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末年的《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23)。”而“饕餮”作为青铜器物上纹饰的记载,首先见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先识览》所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24)。”

由此可以判断最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把这些青铜器上的甘蔗纹误认为“饕餮”了。此后,便以讹传讹。

而到了晋代,郭璞又把“狍鸮”注解为是夏商时期鼎上的纹饰:“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25)。”而此处“狍鸮”即为《山海经》中记载的“饕餮”。《山海经·北山经》:“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又《山海经·北山经》:“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26)。”

前时代的学者由于没有甘蔗种植及加工的经验,没有文献流传或文献中断、失散对此确实也难以考证,就这样一直误传下去。

到了北宋时期就沿袭前代文献将古器物上这类纹饰肯定为饕餮了,如吕大临《考古图》癸鼎下云:“中有兽面,盖饕餮之象(27)。”认为这种纹饰就是《吕氏春秋》等书中所谓的饕餮,从此,这个名称在宋代青铜器学界研究中一直沿用到现在(28)

大家误传的夔龙纹地位仅次于饕餮纹,只是甘蔗纹中的某个部位比如蔸部或新苗部,就被误认为是夔龙的形象,而夔龙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近似龙的动物,传说其形象为一角一足,口张尾卷(29)。《山海经·大荒东经 》介绍夔是这样一种神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壮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30)

其实只需要一个重要疑问就知几千年对此纹饰的误传及没有搞懂最初的来源和实质:如果是饕餮纹或夔龙纹,后面墓中出土的鼎与墓主人如何联系起来?难道他们需要一些凶恶的野兽来陪伴?显然不是。

几千年人们不了解的情况下,一直就胡里胡涂地解释,也难以究里。

限于篇幅蚕茧纹不再讨论,与甘蔗纹差不多。

以上对甘蔗纹的解释,有些人可能还是不会认可,但后面更加充足的证据及相关证据链的互相印证,特别有文字及实物相结合,这样会对此作出更加确凿地证明。

四、为何说对司母戊鼎、司母辛鼎的铭文破解是错误的?并且最为重大的是:对商以前甚至战国时期的一些甲骨文破解都是错的?要重新纠正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对商以前包含战国时期一些文字破解犯了致命错误!

以前对鼎上面的铭文破解主要是从单个字表意进行推测,但这可能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商以前甚至包括战国时期的甲骨文,更多不是表示一个字的意思!

文字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商以前的文字更多是图案;第二阶段,对图案进行简化,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简化后的图案是介于图案和文字之间的形式,很多的单个图案不能看作是一个单一的文字,它表达的还是非常复杂的图案的意思,只是把这种图案用线条简化出来而已,表示的却还是一种场景或活动。若要用后来的符号文字表示,要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才能对应这个简化的图案;第三阶段,单一的文字符号,书写简洁、简单,但表意比复杂的图案要狭窄,初学只能强记。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文字,容易认识且初学容易,但是传递及再学习麻烦。

笔者考察过,第二种文字形式甚至到战国时期,最后可能是秦统一中国对文字进行规范后,才基本上是第三种文字:形式上更为简单的线条文字。但是每单个字表达的意思内涵就进行了压缩,对于一种场景或活动需要多个字或一句话了,只是书写更为简洁和方便。

但后来的研究者却忽略了这种文字演变的过程,对商以前的甲骨文强行看作单个的字,笔者考察了以前对甲骨文的破解,这种现象极为严重,所以很多破解的甲骨文特别是商以前的解释根本是错的,要重新纠正却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这样的认知和手段也导致了对一些甲骨文难以破解,笔者前不久才看到每字悬赏10万元破解甲骨文,几年过去了才有一人破解一个字,但笔者发现这个破解的字解释还是错的。笔者十几分钟就解开了十几个甲骨文,包括悬赏中认为极难破解的几个字。笔者能破解的原因就在于理解了文字从图案过渡这种阶段的规律,后面接着就将进行大量实践破解(更多的甲骨文破解另文讨论)。

五、破解更多甲骨文,会证实以前对司母戊鼎、司母辛鼎的铭文解释是错误的,再实证与三星堆存在的一些关系

1.殷墟小屯村之墓的铭文错误破解为“妇好”

没有弄明白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只从现代汉字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强行推测远古时代的甲骨文,自然无法理解或错误理解,其表现在国之重器鼎上的铭文只是其中之一,而现实中却还存在很多,表现在妇好墓的文物铭文上便是其中重要一例。

据统计,该墓共出土不同质料的随葬品1928件, 其中青铜器468件, 有铭文的青铜礼器190件, 且都是成组成套出土,对文物上铸有的铭文破解为“妇好”的有109 件(31)

正是由于对出土的铭纹的错误破解,导致对该墓认识出现很多问题,遭到很多学者质疑墓主的身份,但由于无法正确解释铭文,这些质疑的学者也无法正确解释此墓的重重疑问。

因为出土文物上有大量相同或近似铭文,且错误破解铭文为“妇好”,为了能自圆其说,又只能生拉硬扯编造是商朝一个王“武丁”的王妃,但历史上对此王妃又没有记载。除此外,还有以下诸多问题:

(1)该墓所在位置不在王陵区。一般认为,小屯村北地是殷商的宫殿宗庙区,侯家庄、武官村北一带是王陵区,作为王室成员之一,其墓不在王陵区却在宫殿宗庙区附近令人费解;

(2)墓的规格与王妃之身份不符。“妇好墓”是无墓道的竖穴墓,面积仅20余平方米。

(3)墓中并没有发现墓主的骸骨。

(4)也是最重要一点,由于错误破解随葬器物的铭文,导致在妇好墓出土的刻有铭文的青铜器中,铭文内容有“妇好”、“司母辛”、“司母癸”等9种,“妇好”为生称,“母辛”是“妇好”死后其子辈对她的称呼,即“妇好”、“母辛”是同一个人。妇好死于武丁晚期,这样重大而有庙号的礼器应从武丁王的角度来铸写,而不应该从其子辈的角度称“母辛”。此外,墓中出土了铸有铭文“母癸”的青铜器。根据殷代王室世系图来看,“辛”、“癸”都是武丁王的王妃,“母癸”礼器出现在妇好的墓中在逻辑和情理上都说不通,并且导致时代与身份庞杂不一。

2. 正确解读殷墟小屯村之墓的文物及铭文

注:以下图中所有文物均出土于殷墟小屯村以前称为“妇好”的墓。

从以上图片看,如果从事过相关行业的人一眼就会看出,这简直就是一个活工厂。如果不是墓中有十几具尸体,会感觉这就是一个真实的甘蔗制糖、酿酒的工厂,或者为逃难而掩埋,但有十几具尸体及朱砂显示,这就是一场盛大的国祭!充分说明当时没有粮食而完全依靠甘蔗生存,所以整个祭祀完全是以与甘蔗有关的制作品为主。

最让人极度惊讶的是:此墓出土了蒸馏酒的冷凝器!

此器不仅高度实用,而且用鹅造型,不但极具美感,而且精美!

这证实我国在夏或者殷商期蒸馏酒都已经非常成熟!

而白酒教科书居然还说是元朝从意大利传入,比真实历史已经晚了近4600年!

大家不要去说只有发酵过程的酒历史有几千年或上万年,有权威论文对此研究过,只有发酵过程的酒历史可能有几百万年,来自于自然界落下堆积的水果,而要通过加热蒸馏提纯、去杂,再用专业的器具进行冷却,这一过程不仅非常复杂而且需要技术含量较高的器具,最关键整个过程是需要高度的智慧才能想到和实施。

此出土文物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在先秦时期我国甘蔗酿酒、制糖业技术水平之高,使用器械不但在当时具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而且极其精致和具有艺术感。

此墓1976年就已经发掘为何出土如此久,却几乎为人所不闻,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对铭文的错误破解,如果知道是酿酒的祖先,并且水平如此之高,对于今天消费市场如此大的白酒界来说,必定来跪拜一大片酿酒界人。

再接着看这些4000年前左右精致的甘蔗收割、制糖、酿酒工具!

你的心会平静吗?

盛装甘蔗酒的工具,现代盛装酒的器具与之相比都自惭形秽,盛装、分装、饮用甘蔗酒的工具,现代酒器具与之相比才觉得几千年前喝的才是真正的酒及才能感受到带来的享受!

下图用文字+在此后期使用的传统工具,破解墓中出土的器物上的铭文。

结合相关实物并用图画还原形式来破解墓中出土铭文:

墓中出土的铭文应属于第二阶段的文字形式,把图案进行了简化,具有文字和图案的共同特点。

(1)古人记载是从左往右的顺序,黄色线标出的第一行字A,此行图案(文字)记载的是砍甘蔗、运输、用前面分析过的器械压榨成汁、用圆鼎加火熬成糖的过程;B行记载的是:加工甘蔗酒的全过程,这个过程用到了鼎,原以为鼎主要用于加热甘蔗汁成糖,可能还有误,原来主要是酿造甘蔗酒过程中用于作为发酵甘蔗酒的容器,然后把酒用来祭神。

这也解开了一个重要谜团:为何最初要把鼎作为隆重的国祭器具并如此重视?它还不只是用于蒸煮然后被人们用来祭祀这么简单,而是作为了酿酒的重要器物。而从此铭文记载可以看出,蒸馏酒在那时是被视为神明、神赐类的东西,而英语的白酒单词,本质也是精神,与神明类有关,或许应该有某些渊源。

C行记载的甘蔗种植的具体方法,包含了怎样下种。

(限于本文已经容量太大,一一解释每个字参见另文。)

(2)对二大鼎上铭文再解释

在前文“石破天惊!三星堆解谜第五大证据同时揭开华夏二大千古之谜!”对此已经有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再结合此文给出的系列的、详尽的证据更加明确地解释:二大鼎上的铭文表示的场景如上图中所画,所用加工器械前面也已经列出并用图解做了详细分析。国博馆鼎上铭文表述的是:甘蔗、砍甘蔗,然后用古代压榨甘蔗的器械压榨出汁。而社科院鼎上的砍甘蔗铭文有所变化,表示甘蔗成熟叶子枯萎该收割了,其他意思相同。

(3)墓的主人是谁?祭祀对象是谁?

破解此铭文后可以看到:此墓是一场隆重的国祭,对象是对神明!

在还未进入大量粮食耕种的时代,由于甘蔗年年重生以及方便种植,被当时人们作为生存的重要食物,而且还能酿造蒸馏酒,自然会视作神明之物,作为国家重要祭祀完全在情理之中。

六、必须紧急启动对国家博物馆及社科院馆鼎、河南安阳墓命名的修改

因为此事事关对整个华夏文明的正确诠释,而且我们在用此作为传承后代的文化骄傲,以及作为传统文化精髓对外宣传。

建议用“华夏方鼎”即可。解释则是:过去主要用于把甘蔗发酵成酒或加热的器具

这涉及国家层面的文化,不要成为了国际笑话。而且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义务教育的教材以及高中、大学教材中都还存在的内容,更应该以正确的内容传授。

七、结论

本文用三星堆及河南安阳出土的文物作为详实的证据,加上可靠文献,讨论了三星堆文物上有关甘蔗的纹饰与安阳墓出土文物上的甘蔗纹饰、铭文的紧密关系,并深入系统讨论了中国几千年为何把“甘蔗纹饰”误解为“饕餮纹”、“盘龙纹”的来龙去脉。然后对河南安阳墓的甘蔗酿酒、制糖文明结合文物及铭文进行了深入研究,让人震撼和深深折服:我国在夏殷期间甚至还可能远推,蒸馏酒技术就已经如此成熟以及如此繁荣!

结论1:河南安阳墓历史应该比三星堆晚。

从甘蔗纹饰的原创性,以及甘蔗酿酒、制糖的技术、使用的器械都比三星堆高和发达,加上文字(从文字形式,应该是第二阶段的记载,笔者依据这些(而不是碳同位素)综合判断:河南安阳墓历史应该比三星堆晚,应该是夏后期接近商。

从而也能看出:中国几千年鼎的纹饰及一些器物纹饰,由三星堆衍射而出,后来的甘蔗制糖、酿酒,工艺与三星堆有紧密关系但比三星堆晚。

结论2:解读河南安阳墓出土铭文才彻底弄清三星堆的一些面具的本质,以及为何有如此多的象牙。

限于篇幅,另文探讨。

结论3:甘蔗哺乳并成就了华夏文明,它最早大量种植地就在三星堆。

甘蔗原发现地应该在龙门山脉一带,所以被上古《山海经》称为三大神树之一。

从三星堆的甘蔗高立人(柏灌)、被称为神树的甘蔗、压榨甘蔗的轴等,甘蔗人身上的纹饰对后来的影响,特别是河南殷墟甘蔗墓的实证,出土的文物根本就是与甘蔗有关的隆重国祭,如此多的与甘蔗有关的文物并都有清清楚楚的铭文记载,只是我们以前解读错了。

八、附文:

1.中国先秦考古整体水平让人比较失望!

问题出在哪里?

整个先秦时期的考古存在严重的闭门造车形象,只是从现代文字的特点和表意或从文献上去推测,而不去置入古代的现实生活场景,以及深入了解一些真实的风俗习惯!

在三星堆考古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对这个全世界无比珍贵的遗产更多是闭门造车,所以一直难以破解其中之谜!而相当长时间被什么外星文明、西亚文明的观点主宰!还甚嚣尘上。

2.笔者才明白自己的祖辈为何非要笔者从事此产业,确实太出乎本人意外!

笔者是策划学(策划经济学)世界范围的开拓研究者,其理论也被世界权威出版社翻译作为全球性教材,因为此领域具有世界特色,为了更好搞好此领域的研究而不局限于中国的经济模型,本来从2013年开始准备去国外工作及从事研究,也有人帮助联系了有关大学,但临行前暂时放弃,主要受祖辈嘱托要发扬祖传工艺(如果有人觉得这是笔者在编造,我们可以采用中国最古老的解决方式,双方去三星堆赌一个咒,笔者是认真的),所以进入了此行业,很多时候也想放弃。到现在才觉得确实太出乎本人意外:此行业有如此深的渊源!

作者简介:吴粲(代蔚)。毕业于四川大学,世界范围策划学(策划经济学)奠基人。世界范围从自然科学角度对时间理论的深入研究者。某大学(文章仅代表自己观点与学校无关,故隐去)策划经济学与战略博弈研究中心教授。广安满屋飘香的酒业法人。

严重声明:转载引用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追责。已经发现有人转载引用未标明出处,已经提醒。若不改正,将追责。

参考文献

[1] [2] 李维明. 司母戊鼎研究历程初览(上)[N]. 中国文物报,2015-06-19(006).

[3]李维明. 司母戊鼎研究历程初览(上)[N]. 中国文物报,2015-06-19(006).

[4]尼洋. “司”母戊鼎为何改名“后”母戊鼎[N]. 新华日报,2018-02-02(012).

[5]李维明. 司母戊鼎研究历程初览(中)[N]. 中国文物报,2015-07-03(006).

[6]杨阳. 司母戊鼎更名为“后母戊鼎”[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3-15(004).

[7]《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讲座文集学术讲座》2010年,第324页。《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中的100个故事》第29页,文物出版社,2012年。

[8]曹定云. “司母戊鼎”不可改名为“后母戊鼎”[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2-27(A07).

[9]葛英会.商代大鼎的“司”、“后”之争[J].殷都学刊,2012,33(01):12-14.

[10]常玉芝.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论卜辞中的“司”、“毓”[J].中原文化研究,2013,1(01):39-49.

[11] 李维明. 司母戊鼎研究历程初览(上)[N]. 中国文物报,2015-06-19(006).

[12]陈晓华. “司母戊鼎”应更名为“后母戊鼎”[N]. 中国文物报,2015-09-11(006).

[13]杜廼松. 司母戊鼎铭文形音义研究[N]. 中国文物报,2016-08-12(006).

[14]张鹏.青铜大师杜廼松:“司母戊鼎”名称不容置疑[J].中国民族博览,2020(09):86-89.

[15]曹定云.“妇好”、“孝己”关系考证——从妇好墓“司母辛”铭文谈起[J].中原文物,1993(03):72-81.

[16]李维明.司母戊鼎纹饰与寓意蠡测[J].中原文物,2016(06):63-69.

[17]杜廼松.青铜饕餮纹[J].紫禁城,1984(05):30-31+2.

[18]侯江波.浅析鼎由食器演变为国之重器的过程及原因[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34(01):136-138.

[19]宋康年.从望江出土的青铜鼎看古代鼎的演变与作用[J].收藏界,2011(11):103-105.

[20]蔡全法.从黄帝铸鼎看我国古代鼎的起源与发展(上)[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08):54-57.

[21]蔡全法.从黄帝铸鼎看我国古代鼎的起源与发展(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10):84-91.

[22]郑振香.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J].考古学报,1981(04):491-518+559-568.

[23]左丘明.左传[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3:8.

[24]吕不韦.吕氏春秋[M].北京:崇文书局出版社,2007:17/120:17.

[25]承杰.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图式与功能[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2):40.

[26]王学典校注.山海经[M].黑龙江:哈尔滨出版社,2010:63/225.

[27]李学勤.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J].东南文化,1991(5):42.

[28]陈公柔.殷周青铜容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J].考古学报,1990(2):137.

[29]萱草园主人.浅谈明清官窑中的夔龙纹[J].收藏界,2007(3):55

[30]吴卫,姚傲雪.司母戊鼎纹饰探窥[J].设计,2015(03):85-87.

[31]张素凤,卜师霞.也谈“妇好墓”[J].中原文物,2009(02):41-44+80.

完成于:2021.5.19/9.05成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星堆解谜13,致考古学界的万言书信,紧急呼吁两岸合作解读甲骨文
三星堆解谜七,惊喜过望,山海经早期版本可能找到,可能实锤夏朝
难堪?遗憾!华夏子孙长期无能解读夏的证据!呼吁重新解读甲骨文
中国古代青铜器图案纹饰,三星堆夏商周纹样
中国青铜器邮票
长江万里青 - 长江流域青铜器精品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