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住当下,心如明镜,成其未来——王阳明



[原文]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欲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译文]

陆澄问:“圣人能应变无穷,莫非事先研究谋划过。”

先生说:“圣人哪有精力顾及许多?圣人的心犹如明镜,由于这个明,使它感而必应,无物不照。过去所照物影已不复存在,未照的不可能预先具备。若如后人所说的那样,圣人对什么都事先研究过了,这与圣人的学说大相背离了。周公旦制礼作乐惠及天下,是圣人所能做到的,为什么尧舜不全部做了而非要等到周公呢?孔子修订六经教育万世,也是圣人所能做到的,为什么周公不先做了而非要等到孔子呢?可见,所谓圣人的光辉事业,乃是碰到特定的历史条件才有的。只怕镜子不明亮,不怕有物不能照。学者研究时事变化,与镜子照物的道理是相同的,但学者须有一个‘明’的功夫。对于学者来说,不怕不能穷究事物的变化,只怕己心不能明。”



[评析]

圣人无所不知,犹如佛陀、老子、庄子、孔子等,他们都能知过去,了未来,那是不是他们对每件事情都要有一番深入的研究?如是那样,他们的智慧便不可能流芳百世,永照人间。他们生活的时代与我们是绝然不一样的,现在任凭人类科技如何进步,可还是离不开圣人之学,可见这圣学犹如亘古不变的宇宙规律,可以帮助人类发现生命的奇迹并回归生命本源。

所以,我们在学习圣人之学时,切不可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恨不能读出个确定的方法来,这样就违背了圣人的心血智慧。他们只是帮助我们时时照见自己的内心,让那颗易染尘埃的心随时可以如明镜般照亮智慧的心田。

当这颗心无染着,便智慧无限,自然可以智慧的回应即来之事,而心中却也无需怀揣对未来之事的考量,就只是如来处之,而又可以须臾不离道。

每个人本就是宇宙的延伸,本就智慧巨足,却正是那想要了知一切的欲望和自我的恐惧、贪欲让我们的心偏离了轨道。让心皈依天理正道、自然轨迹,便可察觉到一切幻相,而不纠结于小我的得失、对错。不恋过去,不惧未来,就只是全然的安住当下,做自己能做,做自己该做。不去权衡利弊得失,不对结果抱持强烈的渴求,智慧、丰盛自然来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心学系列之传习录之十三
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
二程粹言 卷三论书篇
卷第十八
日课 | 《论语·述而》5
“善为易者不占”与圣人不弃卜筮(文:李守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