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极简史(中)
userphoto

2023.05.26 浙江

关注

阎立本《步辇图》


您好!欢迎来到《祖盛讲历史》!在前面一期《中国古代极简史》里,我讲了中国从商朝到东晋的历史,这一期,我们来说说东晋灭亡后的南北朝到唐朝的历史。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在军队的支持下,逼迫晋恭帝禅让,自己取而代之,建立刘宋政权,这标志着南北朝时代正式开始。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史里存在感相对比较低,因为它是长达169年的南北大分裂时期,这段时间中国南方和北方基本上各过各的,既不像汉唐那样搞出什么丰功伟业,也不像汉末三国那样英雄辈出名垂千古。

但是,南北朝又是中国历史上特别重要的一段时期,因为它给一个更加宏大、辽阔、多元的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北朝之前的中国,领土面积最大的时候是西汉的汉宣帝时期,当时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用一种很松散的形式统治广大的西北地区,但就算把大西北也加进来,西汉总面积也只是600万平方公里的样子。而南北朝之后的唐朝、元朝和清朝鼎盛时期,面积都达到了1300万平方公里左右。

那么,南北朝为后来的中国奠定了什么样的基础,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这主要是探索出了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全新的合作模式。

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长期陷入无政府状态,少数民族趁机纷纷翻越长城,成群结队地在中原烧杀抢掠,而汉族的精英阶层——也就是那些门阀士族大多向南逃窜了,中原地区留下的汉族人口基本上是没能力逃走的、散沙化的自耕农,缺乏重建政权的能力。于是,重建政权的任务慢慢就落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身上。

早在西晋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就开始琢磨怎么在中原建立政权了,从公元304年到436年,北方和西南先后出现16个少数民族政权,它们主要是由匈奴、鲜卑、羯、氐和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建立,所以又被统称为“五胡十六国”。

因为没有什么先例可循,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大多搞两下就崩溃了。到了386年,北魏终于横空出世,它的民族政策较好地兼顾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利益,因此成功统一中国北方。不过,到了北魏后期,它鲁莽地搞起了“全盘汉化”的改革,导致它失去了鲜卑底层民众支持,而鲜卑底层民众是北魏军事实力的根基。失去他们的支持,北魏就在公元534年灭亡了。

北魏灭亡后,中国北方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过了10多年,东魏和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其中,北周采取了混一胡汉的政策,创造性地协调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矛盾,真正实现了民族大融合,从而能充分调动国内各个民族和阶层的力量。公元577年,北周灭掉北齐,重新统一中国北方。但是,北周没能完成统一全中国的任务,因为它在581年被自己的权臣杨坚篡位。

杨坚篡位后,建立隋朝。隋朝基本上继承了北周的政策,它在杨坚的统治下,越过长江,灭掉了陈朝,从而使中国重新统一。听到这,你可能会有点迷糊,前面不是说南方的政权是刘宋吗?

对,东晋灭亡后,南方的政权一开始确实是刘宋,但在此后100多年,先后演变成南齐、梁朝和陈朝,简称“宋齐梁陈”,这四个南方政权都是汉族占绝对主导地位,但是它们在武力上始终不是北方政权的对手,因此最终被北方吞并。南方打不过北方的原因,就在于北方政权融合了来自游牧地带的少数民族,有强大的骑兵部队。

不过,隋朝仅仅维持了37年就灭亡了。这里面当然有二代目隋炀帝瞎几把乱搞的原因,但更大原因是,北周搞的混一胡汉政策在局部搞搞还是挺适应的,但要治理整个中国就不灵了。这其实跟秦朝统一中国后,仅仅14年后走向灭亡有点类似。

那么,北周的政策不适应在哪呢?就是它保留了少数民族传统中的军事贵族民主制,这个跟已经统一中国的隋朝产生严重冲突。因为要治理规模如此庞大的中国,在古代只能采用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大一统制度,只有君主专制,才能有效协调帝国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维持官僚系统的有效运转,要不然你一嘴我一舌肯定要把国家搞散架。

但是,搞君主专制,隋朝的那些军事贵族肯定不干嘛。当时隋朝内部有个“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对皇帝的制约力度极大,杨坚想讨个小老婆都得经过他们点头。所以,杨坚这个皇帝当得是非常窝囊,在百姓面前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但在幕后他却不得不接受军事贵族们的制约。

杨坚死后,二代目杨广,也就是隋炀帝,很想彻底摆脱关陇集团的制约,把隋朝变成彻底的大一统王朝。为此,他营建东都洛阳、开挖大运河、征伐高丽、搞科举考试等等,目的都是强化君主专制。但是,他的改革措施太猛太急,老百姓不堪忍受,导致关陇集团还没造反,老百姓先造反了。农民起义后,关陇集团也趁机起来搞事情,最后他们拥戴老李家取代了杨家,建立了唐朝。

唐朝初年面临的问题和隋朝差不多,还是君主专制和关陇集团的利益难以调和。为此,关陇集团还在626年支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跟他们比较疏远的太子李建成,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让李世民取而代之,这就是唐太宗。

李世民本身是军人出身,长年征战沙场,所以他对关陇集团的诉求是一清二楚,但他同时也知道,不可能放弃君主专制,要不然大一统就得瓦解。那么,他是怎么化解这个矛盾的呢?首先,保障军人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完善府兵制,士兵种田不用交税,建凌烟阁,把功臣们都供起来,让关陇集团的大佬都过上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

其次,积极对外开疆拓土,让关陇集团们有事可做,同时也让国家财政能顺理成章地向军队倾斜。唐太宗在位期间,先后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等等,让中国的版图空前地扩大。这大大消除了更遥远的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同时也有力地传播了中华文明,连远在海外的日本也屁颠屁颠跑来朝拜。第三,进一步完善科举制,积极选拔汉族精英,让他们成为制衡关陇集团的力量。

听到这,你可能会觉得,唐太宗的搞法跟隋炀帝好像差不多啊。怎么唐太宗成了千古明君,而隋炀帝则变成反面教材呢?这种事其实很多,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时机、不同的环境实行,效果往往天差地别。唐太宗相比隋炀帝的优势,一个他比较懂得量力而行,不像隋炀帝老喜欢勉强;另一个是他继承了隋炀帝打下的基础,比如科举制。

唐太宗死后,他的小老婆武则天摇身一变成了他的儿媳妇,后来竟然一步步登上了最高权力的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采取种种措施,进一步强化了皇权,关陇集团在她的打压下基本上老的老,死的死,不再有制约皇帝的能力。等到唐玄宗上台时,唐朝进入了鼎盛时代,史称“开元盛世”。

不过,到了唐玄宗晚年,唐朝开始走下坡路,为什么呢?因为替代关陇集团掌握军事力量的节度使们越来越桀骜不驯,最后酿出了“安史之乱”。节度使原本只是边境地区的军事长官,但到了唐玄宗后期,节度使的权力大大扩张,总揽了地方上的军政财大权,俨然成了地方诸侯。唐玄宗放权的目的,是为了节省中央政府的财政开支,让节度使们在地方上自筹军费,但这样一来,节度使们就获得了很强的独立性。最后,在公元755年酿成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下去,但唐朝却因此大伤元气,不仅领土大幅度萎缩,中央政府的权威也严重受损。不过,安史之乱引发的中原人口大量南迁,进一步刺激了江南经济的发展,这反倒让唐朝得到了新的税收增长点,从而使它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又撑了140多年,直到公元907年才宣告灭亡。

唐朝的灭亡,主要原因是它始终解决不了节度使权力过大的问题。那么,既然唐朝明知道节度使权力太大,还搞出了安史之乱,那它为什么不把权力收回,改用秦汉时期的郡县制来管理国家呢?因为唐朝的领土规模比秦汉大太多了,而它的财富总量又没有多多少。古代农耕经济嘛,一个国家财富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可耕种面积,唐朝面积虽然比秦汉大了一倍多,但新增的领土基本上都是戈壁、草原和沙漠,人口和财富都极少。那么,要在财富有限的情况下守住这么大的国家,就只能选择成本相对低一点的节度使制度,要不然老百姓根本承受不起。当然,节度使制度不是全国都搞,他们主要集中在北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史之乱背后隐藏着什么?
安史之乱也平定了,大唐为啥就是切除不了藩镇割据这颗毒瘤
知识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唐五代时期战争综述
安禄山与唐太宗的“华夷一体”
安史之乱发生的必然性——安禄山为什么要叛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