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章”与“张”的问题
本不想花费精力回答刚吕绵章先生提出的问题,但“章”与“张”的问题也有研究的必要。我没有能耐说清楚这个问题,仅就时间顺序拉了一个年表,供广大武术爱好者探讨。(我老眼昏花,可能有错,改了就是)
1466年,明宪宗二年,章瑞生。浙江金华人。官至营千总。与北军比武胜,人称“绵章”。
1506年,明武宗二年,何良臣生。会稽人。官至蓟镇游击。所撰《阵记》称“绵张短打”。其他人也都称作绵'张'。我倾向于“张”即“章”,当时比武把姓写错了?也可能不是同一个人,留待学者们去查吧。但在《阵记》里,何良臣列举包括“绵张之短打”在内的一系列拳法后说:“然皆失其传,而不能竟其奥矣”。
1507年, 明武宗二年。唐顺之生。江苏人。抗倭名将,官至右佥都御史。所撰《武编》中有较多拳论,皆称“绵张拳”或“张拳”。
1528年,戚继光生。山东登州人,抗倭名将,所撰《纪效新书》称“绵张短打”。
1538年章瑞去世。
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程冲斗生。四川新都人,一说安徽休宁人。少林宗派。其著作甚多。称“长拳有太祖、温家之类,短打则有绵张、任家之类”。“唯杨家抢、太祖长拳、绵张短打、孙家阴手棍、少林兼抢带棍,乃五家正传,苟能习练精熟,得其心印,余可敝帚弃之可矣”。观其语气,中晚年所撰。可知在明万历三十八年前后,绵张拳仍名冠武林,相当活跃。
1630年,明末。——1660年,清顺治。动乱。清初禁武。想必章瑞后人也在几十年被禁武之列。一至传承有失。所以“拳说小略”把绵张拳也归于“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且其中难免传之者差,学之者讹”之列。
但少林寺特许练武,许多武人避难空门。据唐豪考证,此时期少林寺和尚都是“玄”字辈。而《拳经》最初署名“玄机和尚”撰。曹焕斗注《拳经》也有玄机和尚,插图全是和尚像,故《拳经》来自玄机和尚当可信。
在曹焕斗的书里出现一个张鸣鸮。“至于张鸣鸮者,挟重资游海内,遍访名家,兼而习之,遂独成一家,真善之善者也”。如此说来张鸣鸮当是张家拳创始者。按时间推,他当也是这一时期人。
但四川光绪五年抄本序说,一个老和尚把拳经传给张春滚,世代传下。这个老和尚是不是玄机和尚?张春滚是否张拳第一个传人?张鸣鸮与张春滚、玄机和尚是什么关系?
1670年,张横秋出生。
1700年,张横秋
三十而立,开始教拳。他在“授受原因”里已说明是“家传”。接下来的题目就叫“家传秘诀”。曹焕斗说张横秋受“异人相传”,故弄玄虚。
张横秋所传的“拳经”可能就是玄机和尚的“拳经”。但张又有创新。比较有明确证据的就是,“梅玄步”、“三角步”是远古传下来的,而“之玄步”是张横秋创造的。良轮在“身步宗旨”中说:“先贤定三角、梅花步法实为拳技纲领。第由来世代已久,图诀无存。。。。张横秋先生拳法神奇,三角、梅花步法化为左右之玄,推究精奇,成一定理。绘图着诀,启千古未发之秘”。可知“之玄”步是张横秋从梅花步推究出来的。而里外72“死手”被冠名以“张横秋心得”,想必也是张横秋在前人基础上,综合各家之长,总结而成。
张拳风格毫无疑问是短打拳。
1750年,绵张拳传入高阳。举子苏凤是江苏人。张横秋多在江苏活动,其弟子良轮就是江苏人。当时张拳影响极大。传到高阳的绵张拳与张横秋的拳是否有一定关系。这需要考证。
1752年左右,张横秋去世。据曹焕斗说,张死后,“枝分派衍,渐失其真”。
1753年,乾隆十八年,张横秋弟子良轮刊出《拳技统宗百法锦囊》,与《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两本合起来就是后来何松雪校刻的《张氏短打拳》。
1784年,曹焕斗刊出《拳经拳法备要》。说是“张横秋述,曹焕斗注”。曹不是张拳弟子,他18岁时得到张横秋跟随曹家族高伯祖在壶关县任上,藏于馆内的张所撰《拳经》,自己苦练而成。(由此想到,曹高伯祖时代久远,张横秋当时可能在县衙作文秘工作,比较年轻。所以《拳经》中还没有七十二死手。可推知,七十二死手是张横秋后来所总结。)
曹焕斗虽然没有得到七十二死手,但已十分厉害。他说曾“漫游江淮、两浙、荆楚间,阅人多矣,所遇劲敌不能悉数,幸无败niou。”请注意“两浙”,这是鼎鼎大名章瑞后人居住之地,曹焕斗“阅人多矣”,应当会过章瑞后人,但是没有人战胜过曹焕斗。
癸未年,京东何松雪刊印《张氏短打拳》,在“校刊记”中明确指出“张氏短打拳,亦称绵张拳”。这个癸未年是哪一年?1、1882年光绪八年?2、1943年?此时已普遍使用铅字印刷,而此书是木刻板。
丙子年,罗振常刊出曹焕斗注《拳经拳法备要》。
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不明确。
1、玄机和尚是谁?他的来龙去脉。是他把拳经给了张春滚吗?张横秋是张春滚家族的后人吗?张鸣鸮是谁?他与张春滚、玄机和尚是何关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本《拳经》最后落在了张家手里,并由张横秋秘传。
2、有人说《张横秋跌打抓拿法总序》是张鸣鸮所作。我未见到署名。这里面提到“吾师陈松泉翁”,并且是陈松泉“遨游海内,描摹而成”,他不过是抄了一遍。这与曹焕斗笔下的那个张鸣鸮大相径庭。无法解释。
而且,既然是《张横秋跌打抓拿法总序》,这个写总序的人,不但应当晚于张横秋,也应当晚于良轮,晚于这本书里的任何一个人。
总序里有一句“身丁兵乱之世”,“乱世”者,1、明末清初?2、清末民初?看总序里的用语“出而云之同志”,“同志”一词,正是清末民初用语。这个写“总序”的人,应当是清末民初的人,这样一来,一切都顺理成章,那么,陈松泉也就不在张拳之列了。
张横秋的拳为什么叫绵张拳?
从张横秋原著看,当时绵张拳处于失传状态。“拳说小略”罗列了一些拳,包括绵张拳,说这些拳“皆古今有名者也,然难各有所长,而亦各有所短,不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且其中难免传之者差,学之者讹,志其法,昧其理,逞聪明,执己见,以差传差,遂流为弊,学者尚之,不为全体器矣”。于是张家“采集诸家拳法,频而遍之,兼而习之,化而用之”,形成了张氏短打,应当是吸收并丰富了绵张拳法。而且张拳在当时威震武林。在“张氏拳说”里说道:“天下之善拳者,不胜种种,何独为称我嶶郡张氏为最乎?盖诸家之拳,得一节而不全,会夫上而遗其下,右手力而左手虚,身虽雄而脚实弱,手忙步乱,肩吐腰削,遵旧规而失传,守死法而自错,学模样而未真,摆架势以自诈,闲时跳跃,飞拳舞腿,习成一家之美观,对敌交锋,扭胸扯发,不免为古之笑谈;虽有快捷便利之手,而无轻浮坚固之脚,有进退偏闪之身,无筋节运气之学,惟横秋先生之拳,练一手,便全身之用,习一节,具众技之能”。没有一定的实力,不敢说这样的话。而且后来曹焕斗游“两浙”,经“劲敌”无数,未遇敌手,似乎也说明章拳的式微。张氏这种吸收并丰富了的绵张拳法叫做绵张拳顺理成章。
张家拳在清朝叫做“绵张”有据可查。
1、这得感谢刚吕绵章先生在网上发的一本书。四川光绪五年抄本序,说一个老和尚把拳经传给张春滚,世代传下。因为张是“卖棉花的”,被传为“绵张”。尽管很滑稽,但说明张氏拳在清初就叫“绵张拳”。练武之人一般没文化,理解不了“绵张”的含义。比如徒弟问师傅,这拳为什么叫绵张拳?师傅又不好意思说不知道,于是发挥一点想象力,闹出笑话并不稀奇。在解放后有文化的人出的书里还说过绵张是两个人,一个姓绵,一个姓张。但同样能说明这个拳就叫“绵张”,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叫绵张而已!
2、何松雪刊印《张氏短打拳》,在“校刊记”中明确指出“张氏短打拳,亦称绵张拳”。这绝非空穴来风,不是凭一句话就能否定的。
3、现代,绵张拳流传各支枝派虽然差别甚大,但都是绵张遗传。“龙生九子”,差别再大,它也是龙的儿子。人家传来的时候就叫“绵张”!因此,不论保定绵张、北京绵张、陕西绵张,都不能武断的否定。
4、石家秘传绵张乃石家先人用石家大枪所换,当时就叫绵张拳!拳谱第一句就说:“绵张拳法祖上传,阴阳变化内中含”。石建义之父石泽1909年生,其祖父年轻时就是清代人了,其拳谱乃远祖留下,“绵张”这个名字久矣!
石家秘传绵张还加上了石家大枪劲,加上了石家秘传戚氏连拳、岳氏拳一些技法。在手法上向着更简便快捷的方向发展。但石家绵张在套路中、散手中,保留了张氏七十二死手大部分技法,这是最为突出,最难能可贵的。
也许“绵张”与“绵章”根本就没有直接关系。章者自章,张者自张。你叫你的“章”,我叫我的“张”,井水不犯河水。
至于“朝阳手”、“邱刘”之类的手法,在张拳里都有,那个“朝阳手”就是“分洗手”,“邱刘”就是“辟手打”。只不过叫不同的名字罢了。比如张拳的“硬进单鞭”,在长拳里叫“劈山靠”,在太极拳里叫“斜飞”。武术这东西,本来就是互相交流,互相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九九归一。不然哪来“一招通于万用”之说?把招法孤立起来,割裂开来是肤浅的理解。
台湾有个网站说的好,“一树不开两样花,天下武术是一家”。
一成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发展变化是宇宙普遍规律。不但中国的东西要学,外国的好东西也要学。“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怎么发展?
我们不是历史学家。重要的是探究拳理拳法,而不是咬文嚼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玄机和尚的玄机
焦建国校注《张氏短打拳》之4
少林寺最真实的拳法--玄而又玄,抄本诠,崔虎刚(胡刚)
张氏短打(绵张)不好看的实战拳法
各系拳经来相会
武学秘笈一页难求·武学真言一语难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