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陕西省优势支柱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2010年,陕西省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5%,继续保持年均20.0%以上的增长速度。陕西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年均增长30.0%以上,已经成为全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快速制造、超导材料制备、高压电气、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等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的建设,突破了关键领域工程化技术瓶颈,大幅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组建了陕西省生物材料、层状金属复合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材料、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及综合利用等16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区域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以陕西省高功率激光器及应用产业联盟等为代表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相继成立,提升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能力。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产业链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有74个重大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涵盖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位列全国第三。以新舟60货运型飞机研制、飞机飞行模拟器、应急移动卫星通信系统、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应用系统、新一代宽带通信共性关键安全技术产品、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北斗GPS兼容接收机芯片、组织工程皮肤、特种复合陶瓷材料及制品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建设,推动了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托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初步形成了航空、卫星应用、物联网、激光器及应用、光伏、高性能碳纤维及应用、钛及钛合金等特色产业链,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发展高技术产业基地。全省先后启动建设了航空、航天、软件、生物、新材料等领域五个行业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西安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西安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已聚集软件企业950余家,从业人员8.9万人,2010年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30亿元,同比增长35.2%,已发展成为中西部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软件产业集聚地。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聚集航空类企业300多家,为大飞机项目配套的大批产业项目正陆续注册、开工和建成,形成了航空高技术研发、整机制造、零部件生产、国际转包生产和人才培养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一基地五园区”功能互补、业态丰富的新型航空产业发展格局粗具规模,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发展航空产业的重要平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卫星应用、航天信息技术、新型材料、先进能源等产业已初具规模。宝鸡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稀贵金属新材料冶炼、压延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以钛专业孵化器、钛材交易中心、高精度钛及钛合金管材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高、精、尖产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林果业】  2010年,全省全年果业经受多重自然灾害的威胁、果品市场异常波动等因素的考验,生产稳定发展。全省果园面积达到1625万亩,产量1238.5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7.1%和7.7%。其中,苹果面积902万亩,产量856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6.4%和6.3%;猕猴桃面积70.9万亩,产量62.9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23.3%和25.8%。陕西成为全国水果生产第二大省和苹果、猕猴桃第一大省。标准化生产不断推进,绿色果品基地建设、生态果园、出口注册果园建设步伐加快,全省苹果优质果率达到75%,有机果品认证达到1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产区。贸易稳步增长。2010年陕西果品在国内市场价高旺销。全年果品出口52.6万吨,与上年持平,创汇4.42亿美元,增长2.2%。其中,鲜果出口3.76万吨,创汇2817.8万美元,分别增长4.2%和25.7%;浓缩果汁出口43.97万吨,下降6.0%,创汇3.89亿美元,与上年持平略增;其他果品加工产品出口2.55万吨,创汇2512.7万美元,分别增长16.9%和17.1%。果业呈现产销两旺的局面,加之果品冷库贮藏能力新增30万吨,拉动了产业增值。全省果业增加值达到196亿元,比上年增长7.5%,占全省种植业增加值的28.6%,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果业效益和果农收入均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全省林业实施“绿色陕西、生态陕西”两大战略,突出“山沙治本、国土增绿、农民增收”三大目标,着力构建毛乌素防风固沙型、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型、渭北高原生态经济型、关中平原生态景观型和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型五大防护林体系建设。
   林业总产值达到261亿元,较上年增长33.0%,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增速创历史新高。全市完成营造林总面积539万亩,重点工程营造林面积411.6万亩,人工造林293万亩,飞播造林60万亩,封山育林186万亩。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4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治沙26.5万亩,飞播造林治沙12万亩,封沙育林1.5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123.6万亩,中、幼育林抚育面积390万亩,义务植树9042万株。完成绿化面积94.4万亩,完成公路、铁路、河流等绿化1.2万公里,完成投资10.8亿元。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用材林、经济林、种苗花卉和林下养殖产业,截至2010年底,累计营造以刺槐、杨树、泡桐为主的用材林400多万亩;发展以核桃、板栗、红枣、花椒、柿子等为主的经济林20多万亩,年产值达7000万元;年育苗1.2万亩,生产各类优质苗木10亿株。下达各类林业资金48.8亿元,同比增加1.5亿元,增长3.0%。全省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936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总人数的8.5%,较“十五”末增长86.0%。林业旅游与生态服务总产值达到19亿元,占林业第三产业产值的90%。林区民生持续改善,2009—2010年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12 362户,涉及7个省属国有林业局(场)、6个市属林业局、87个国有林场,累计投资7.75亿元。截至2010年底,完成改造1456户,累计完成投资  21 610万元。
   陕西毛乌素沙地植被快速恢复综合技术推广面积2万亩,2003年以来累计推广面积达30万亩。三北地区困难立地抗旱造林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面积3万亩,2003年以来累计推广面积16万亩。渭北复合式林业技术推广,在渭北旱腰带地区采取多模式配套推广面积2.8万亩,2001年以来累计实施推广面积23.8万亩。三北工程水土流失治理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人工造林2250亩。其中,乔木混交林660亩,经济林1590亩,国家投资98万元。

 

【畜牧业】  2010年,全省以生猪、奶牛为重点,以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为抓手,推广科学养殖模式,加快实施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和高产奶牛创建工程,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省畜牧业克服了市场波动、自然灾害频发、疫情形势复杂等不利因素影响,保持平稳发展。2010年底,全省生猪存栏884.4万头,牛存栏165万头,奶牛存栏43.4万头;羊存栏635.2万只,家禽存栏5726.7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02.6万吨、47.1万吨、177.4万吨,保障了畜产品市场供给。
   推进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按照“巩固、完善、提高、发展”的思路,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9500万元,继续扶持澄城、洛川、旬邑3个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建成千头以上生猪扩繁场3个、600头规模的商品代种猪场108个,建设万头生猪示范村122个,发展生猪育肥示范户4042户,3县生猪存栏114万头、出栏155万头,分别比项目实施前增长130.0%、198.0%。
   奶牛高产创建取得成效。实施高产奶牛良种引进工程,先后分三批从澳大利亚引进高产奶牛10 000头。建成设施先进,全国一流的省奶牛中心,奶牛存栏1800头。实施千阳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县建设,新建、改建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31个、千头奶牛场3个、300头规模养殖场19个。
推广科学养殖模式。推广万头生猪示范村、千阳奶牛、秦宝肉牛、麟游肉羊、富平奶山羊、蒲城肉鸡、靖边白绒山羊等科学养殖模式,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省已建百万头生猪示范县1个,奶牛、肉牛、肉羊、奶山羊、肉鸡、绒山羊标准化养殖以及自然养猪法示范县各1个。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创建活动,全省建成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02个,其中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1个,省级示范场71个。
   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认真落实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全省无口蹄疫、禽流感、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发生,马传染性贫血防治达到农业部颁发的消灭标准,通过农业部验收,成为全省建国以来,继牛瘟、马鼻疽、牛肺疫之后,消灭的第4种动物疫病。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省生鲜乳抽检合格率100%,饲料产品抽检合格率97.3%,兽药企业抽检合格率100%,兽药残留抽检合格率100%,全省无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旅游业】  2010年, 全省旅游行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以生态休闲度假项目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以“人文陕西·山水秦岭”为整体形象品牌,不断加大国际国内市场促销力度;以诚信服务为目标,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1.45亿人次,同比增长26.1%,旅游总收入983.99亿元,同比增长28.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12.17万人次,同比增长46.3%,旅游外汇收入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31.8%;接待国内游客14 353.80万人次,同比增长25.8%,国内旅游收入915.92亿元,同比增长28.1%。
   坚持以规划为引导,推进旅游精品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先后启动和编制完成的规划有《全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大秦岭旅游发展规划》《沿黄旅游发展规划》《陕西省温泉旅游提升规划》《陕西省乡村旅游规划》等。全省各类资金投资旅游业合计约121.6亿元,涉及220多个项目,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1.0%。全省共安排旅游专项资金      7000多万元,用于旅游建设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救灾和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等。全年在高速公路上设置旅游交通标识牌346块,国、省干线公路上设置旅游交通标识牌166块,共计完成投资2900多万元。红色旅游全年共接待游客4360万人次,收入达到2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5%和25.1%。
   深入推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战略,协力发展旅游业。商洛市整合全市促销经费,投入1亿元打造“秦岭最美是商洛”旅游品牌;铜川市投资2亿元打造“照金—香山”旅游景区并做好玉华宫旅游景区的提升工作;延安市委、市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在央视一套、新闻频道进行宣传促销;汉中市政府拿出1000万元作为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渭南市政府决定每年拿出本年度财政支出预算的1.5‰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促销的导向资金,并在5年内以每年20.0%的幅度递增。
   围绕“人文陕西·山水秦岭”整体旅游形象,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举办了第三届中国西北旅游网上博览会和旅游宣传推广活动,举办了第二十一届西北旅游协作会议暨丝绸之路协作会议,加强了西北旅游协作区工作;先后与河南、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签订了区域旅游合作协议,构建了资源共享、线路共建、宣传互动、市场共享、互利双赢的区域协作大格局。举办了陕甘川区域旅游协作第七届年会,携手共建秦巴国际生态旅游圈。全年,全省共开展各类宣传活动1100多场。
   开展“品质旅游·伴你远行”宣传活动,引导游客“文明旅游、理性消费、理性维权、安全旅游”理念。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的综合整治,优化全省旅游综合环境。举办了两期“长安旅游大讲堂”,调训全省近千名中高级导游人员。举办了陕西旅游推广大使选拔赛和全国旅游服务技能大赛陕西选拔赛。
   以创建旅游示范县为抓手,县域旅游经济发展迅猛。7个旅游示范县(市、区)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示范县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建设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旅游试点工作,各试点县(市、区)旅游业实现了较快发展。2010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38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0%;旅游总收入33亿元,比上年增长36.0%。从业人数12万人,农家乐1.3万户。

 

【能源化工业】  2010年,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切实加大能源化工产能和重点项目建设力度,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提升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全省能源化工产业全年实现产值5100亿元,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5.8%;能源化工对GDP增长率的贡献达到3.5个百分点。
   能源化工产能建设。全年建成现代化煤矿8个,新增原煤产能3000万吨。油气当量新增228万吨(其中石油188万吨),达到3440万吨,增长7.1%。电力装机新增163万千瓦(其中水电27万千瓦、风电15万千瓦、光伏发电1万千瓦),达到2542万千瓦,增长7.7%。全年主要产品产量煤炭3.6亿吨,增长8.1%;原油2594万吨,增长9.4%;天然气115亿立方米,增长4.5%;发电量1101亿千瓦时,增长23.0%。
   重大项目建设。三道沟煤矿、郭家湾煤矸石电厂、渭南拓日太阳城光伏、国电繁食沟风电场、延长20万吨醋酸、安塞石油机械制造等18个项目建成投产,有色咸阳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榆炼180万吨催化裂化、延安煤油气综合利用等20个项目开工建设,秦岭电厂2×60万千瓦“上大压小”、华电5兆瓦“金太阳”示范工程、徐矿宝鸡150万吨甲醇、杨庄河炼化二期等41个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国家已核准在建和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电源项目装机共450万千瓦,煤矿项目产能共7780万吨;神华陶氏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核准报告已上报国家,施工准备工作就绪;兖矿榆林煤液化项目已确定项目总体设计单位,详细设计招标工作正在进行。
   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能源装备产业,能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蜀河水电站六台机组27万千瓦装机全部投运。榆林靖边光伏发电产业示范园区启动实施,靖边20兆瓦光伏大型并网特许权招标项目落地建设,全省光伏大型并网示范电站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陕北百万千瓦风电基地首批41万千瓦装机项目按计划核准开工了5个大型风电场,其中国电定边繁食沟风电场一期工程当年开工并建成投运,结束了全省尚无风电装机的历史。国家在镇安月河规划布局陕西省第一个抽水蓄电站,工程地质勘探等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宝鸡石油机械公司3000米车载钻机研制成功,京汉电力集团110千伏以下输变电设备生产等两个能源装备项目在陕南开工建设。关闭小煤矿80个,单井120万吨以上煤矿产量比重达到60.0%,较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关闭小火电机组32万千瓦,单机30万千瓦以上装机比重达到80.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切实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宝鸡石油机械、西电集团、西安科技大学等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能源科技进步二等奖,国核宝钛锆业、西电集团等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能源科技进步三等奖,国核宝钛锆业核电站核级设备研发中心、西电集团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输配电设备研发中心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能源研发(实验)中心。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烃工业化技术研制成功,使陕西自主开发的煤制烯烃技术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华电集团采用清华大学研发的煤制芳烃技术,在榆横工业园区建设万吨级中试装置,为全国乃至世界煤炭资源深度转化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延长集团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煤油气盐化工技术研发。省地方电力公司成立智能配电网研究中心,着手开发提升智能电网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技术。
   大型企业引领作用。神华等八家与陕西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在制定完善规划的同时,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华电、国电两大集团携手打造金太阳示范工程,中石化与延长集团联合开展资源实物串换与异地互供,陕煤集团与江苏燃料总公司等四家企业在南京组建成立陕煤化能源公司。省内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步伐加快,延长集团全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境外油气勘探继泰国区块启动二维地震后,中非区块也获得国家核准;陕煤集团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粉煤固体热载体技术,实施煤炭分质高效转化项目,着力打造新的产业集群;有色集团推进榆林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铝镁电解项目顺利推进,建成后将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型煤电铝联产企业。
   规划保障体系。根据国家的安排部署,着手编制了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了《陕北大型煤炭基地开发方案》及陕北“西电东送”煤电基地输电通道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待批。提升煤炭资源的科学开发水平,编制和修编了八个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府谷古城矿区、榆神矿区三期、榆横矿区南区预留区、澄合矿区等总体规划。注重对矸石、煤泥、瓦斯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编制了全省煤炭矿区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形成了黄陵矿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方案。
   基础配套建设。狠抓以供水、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王圪堵、南沟门等大型水库建设步伐加快,太中银铁路、包西通道扩能改造及榆横铁路等项目建成投运,准神铁路、神木至府谷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加强电网主网架建设,关中750千伏网架初步形成,开始向陕北延伸。建成750千伏渭南变、330千伏宝鸡峡石变、110千伏汉中中心变等一批输变电工程,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610万千伏安,线路  3551公里。靖西输气二线、延炼—吴旗成品油管道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投运,省内天然气长输管道达到2950公里、油品输送管道2118公里。
   能源民生工程。启动实施新一轮农网完善工程,年内完成投资12亿元,改造覆盖面达到92.0%,较上年提升4个百分点,惠及9.97万农户;新建三原等9个新农村电气化县,全省电气化县累计达到36个。原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5.4亿元,建成城镇住宅面积200万平方米,可安置沉陷区居民21 546户。周至、彬县、定边三县被认定为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气化陕西”工程咸宝复线及宝汉线已经建成,汉中—西乡长输管道开工建设,西安—商州长输管道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11个市全部通气,通气的县(区)达到83个,占107个县的78.0%。韩城煤层气开发利用全面启动,承担韩城部分居民生活供气。

【国防科技工业】  2010年, 全省装备制造业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竞争实力增强。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从业人员43.3万人,总资产 2996.49亿元,较2009年分别增长10.6%和16.2%;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2607.01亿元,销售收入2011.27亿元、利润120.46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34.8%、28.1%和23.4%,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份额较2005年分别提高2.7、0.8和4.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60.21万元/人,比2005年提高198.0%。
   通过重组整合,装备制造业涌现出一批大公司、大集团,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和主要支撑。继2007年陕汽、西电、西飞三大行业龙头主营业务收入跨越百亿元大关,2009年比亚迪、宝石钢管突破百亿元后,2010年法士特成为全省第6家收入突破百亿元的大型企业。201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超过50户。其中,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企业3户,100—200亿元2户,50—100亿元5户。
   全年生产金属切削机床24 479台,增长83.3%;数控机床13 166台,增长99.6%;金属切削工具1849.8万件,增长54.6%;叉车11 401台,增长50.5%;汽车65.2万辆,增长28.7%。
   全省装备制造业加大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力度,建立了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拥有8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装备制造业占11个;16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0%以上建立在装备制造企业。全省有4项课题获“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年度立项。
   通用设备制造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43.59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391.53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13.87亿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82.66亿元,金属制品业71.74亿元。尤其是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1303.63亿元,在全省39个工业行业中列第二位,其中汽车产业规模扩张显著,产值迅速扩大到858.67亿元,汽车产值占全省工业比重由“十五”末的2.8%提高到7.7%,成为全省工业带动支撑作用最强的行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业资金申报指南---2011年现代畜牧产业发展项目申报指南
山东畜牧产业2010
我国畜牧业规模大、生产能力强 政策支持下产业朝现代化方向转型升级
提升产业层次_促进现代畜牧业新发展
大理祥云:推动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
丰宁“四大利器”实现绿色崛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