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请问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使用的土炮资料
那叫飞雷筒,又名抛射筒。以机油筒外皮之半卷成30至50公分口径之筒,内部平铆起来.底部用厚木嵌入,中心挖成15公分至20公分直径之圆槽,深约10至15公分。用时内放发射黑药,槽有小孔通外面发火机,飞雷木翅或铁翅四只夹—木盘,盘中有孔,内装导火索及雷管,盘上用布包或铁皮装炸药,用绳捆于翅内,此种飞雷筒各纵皆有,大小尺寸口径均不同。一纵七旅十九团用—斤黑药发射送十公斤炸药,打260米,偏差十米,红薯地20米内红薯皆翻出,炸坑一米多深。如飞雷弹进一步改良,或可命中较准确。


雷炮最初叫“飞送炸药”,是一种土制炸药包。它是用火药推送出去的一个6~8公斤重的炸药包。只要在它落点半径5米内,一切生命体或工事都难以逃命。这一威力强大的武器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的成果。该纵队工兵连长聂佩璋则是它的发明者。
  聂佩璋曾在东北军铁甲部队任过大队长,精通装甲、工兵技术,擅长爆破。调入太岳1分区后,他为部队和民兵培训爆破能手,同时还研制石雷。1944年冬,聂佩璋担任工兵连连长。这是一支新组建的连队,其工兵技术一片空白。年近40 岁的聂佩璋对工兵进行技术训练。他摸爬滚打边讲边示范,不久就带出一批工兵技术骨干,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频繁的战斗中,工兵常在敌人鼻子底下实施爆破,伤亡很大。仗是打赢了,可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聂佩璋心里不停地盘算:“有什么办法能代替人把炸药送到敌人的碉堡呢?”聂佩璋开始了“飞雷”的设想。但他反复琢磨了很久,仍没有结果。何不让大家动动脑筋?

  “连长,能不能像迫击炮那样,把炸药送出去?”“连长,在围困沁源时不是就用‘掷石机’抛射石头打过日伪军吗?”对呀,聂佩璋的心里一下子亮堂了。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聂佩璋带领技术人员开始研制飞雷。他们上山点火、下山看结果,反反复复,不知经过多少次实验,终于使炸药包飞出300多米后落地爆炸了。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着。可聂佩璋心里并不轻松。他想,炸药包是飞送成功了,但两个小时挖一个土筒,却只能抛送一次,这不符合实战要求,必须要搞一个替代土筒的“洋抛射筒”。

  聂佩璋经过深思熟虑,从老乡家里买来汽油筒和枣树板,丁丁当当地敲起来了。两天后,一个口径300毫米、长900毫米的“抛射筒”制造出来,并试射成功。因为抛射炸药包是由抛射地雷引发的,故称“飞雷”,因为又是依照迫击炮原理制成的“抛射筒”,所以便正式命名为“飞雷炮”。

  此后,他们又不断改进技术,以求发挥飞雷的最大威力。为了对付国民党军的坦克、装甲车、野战工事和密集的队形等,他们用抛射筒改装土造的火焰喷射器、用抛射筒抛射几十公斤重的石头、飞送集束手榴弹(美称“天女散花”)等,花样越来越多,威力越来越大。

  “飞雷炮”参加过多次攻城任务,但其大显神威还是在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的一场大战中。黄维兵团进攻失利,改为防御,认为我军炮火不强,无奈他何。但他不曾料到,其苦心经营的野战防御地堡挨我一个重型炸药包就成一片废墟;其密集的兵力防御更不堪“天女散花”一击。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兵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土东西可比大炮厉害多了。”

被飞雷炸死的都是被冲击波震死的,七窍流血而死,故被国民党军称为“没良心炮”


你说的那个“一种有点像迫击炮一样的,只不过弹头在前面,是个圆形的.”应该是迫击炮送炸药。
所谓迫击炮送炸药就是用一木杆中间挖空,内放炸药捆牢。将炮弹引信去掉,药倒出(或用废炮弹).加发射药包,装入炮筒,将木杆插入炮筒顶住炮弹,将导火索点着,然后发射。装九斤半药,打125米,差7米,炸洞内坐一人一百米外看不见。另一次试验:炸药十公斤(老称十九斤半),木杆九斤半,绳与布—斤二两,全重三十斤二两,药包重一钱四分,底火药一钱四分.45度角,加三药包,射程89米。 ——《中原军区一九四八年军工生产报告》(《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四))P331—33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抗日战争中,为何炸药包捆得像被子一样呢?是为了便于携带吗?
著名的“没良心”炮,威力巨大,但实际上难堪大用
英军进攻志愿军,发现志愿军有406毫米舰炮支援,只得潮水般退去
志愿军对英军使用没良心炮,英军被炸懵:中国军队射来大口径炮弹
异曲同工:中国没良心炮到叙利亚煤气罐大炮,炸药抛射器的演变
电视剧里用汽油桶做的土大炮,真的那么有威力吗,你是怎样认为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