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魏、韩三家分晋后,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关键在哪里?

”三家分晋“前奏

春秋末期,智氏家族曾在智宣子的带领下发展成为晋国中势力与威望最大的家族,不过到智伯这一代,前人积累下来的名声与财富都被智伯的狂妄自大给输没了。智伯曾于公元前455年联合魏氏与韩氏攻打赵氏,还没等到消灭赵氏,自己却因为说话不谨慎和狂妄自大,招来自己盟友的猜忌。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资治通鉴》

智氏联盟围攻赵氏在晋阳城,智伯用”放水淹城“的方法,让魏氏领导人魏桓子和韩氏领导人韩康子倒吸一口凉气,魏桓子用胳膊肘子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脚魏桓子。毕竟” 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安邑和平阳分别是魏氏与韩氏的都城,智伯这一出,要是赵氏凉了,那下一刻就是他们自己了。智家的谋士絺疵(念:chī cī)看出了魏、韩两家的心思,对智伯说韩、魏必反。智伯不曾醒悟,结果魏、韩秘密联合赵氏,趁赵氏大水反灌智伯军营时从两翼夹击,智伯被杀,智氏从此灭亡。三家于是分割智氏之田。

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分水岭,就是始于这历史上著名的赵、魏、韩“三家分晋”。五十年后,即公元前403年,赵、魏、韩被周王和诸侯承认是诸侯国。至此,春秋结束,战国开始。

赵国、魏国、韩国可以说是同时起步的,然而经过五十年的光阴后,魏国却是已经一马当先,一跃成为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诸侯国,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下面,一勺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粗略分析。如有不对,还请纠正。

魏文侯

魏国最先崛起的原因之一:天时

“三家分晋”后,标配版的战国时期其实就已经初具雏形,势力比较大的诸侯国有齐、楚、燕、秦、赵、魏、韩七国,虽然还有一些小国家比如中山国、宋国、鲁国等,但并不具备“列强”的条件。

从天时来看:这个时候的秦国,依旧是只沉睡的狮子,向东不能出崤函,争南不能及巴蜀;楚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当时执政的国君楚惠王熊章并无多大的作为;齐国与楚国的情况“不分伯仲”,公元前481年陈成子杀阚止,专齐政,是谓齐康公,在位时淫于酒色,国君无作为的同时,齐国上下田氏、吕氏、陈氏相互争权的内乱无休无止,齐国早已失去春秋时期霸主的地位;北地的燕国,还在养精蓄锐,默默无闻。

所以说,魏国初建,四面八方都没有强敌!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资治通鉴》

魏文侯魏斯作为魏国的第一代国君,不仅看清楚目前的大时局,还致力于三晋的结盟。正如上面的《资治通鉴》里记载,韩国要向魏国借师攻打赵国,魏文侯就说魏国与赵国是兄弟之国,拒绝了韩国的请求;赵国也向魏国借师讨伐韩国的时候,魏文侯用同样的方式拒绝了赵国。赵国和韩国虽然都很愤怒,但得知魏文侯是想让两家结盟修好后,便一起尊魏文侯为盟主。魏文侯采取和事佬的态度促成三晋结盟后,不仅让魏国成为了三晋的“大哥”,还化解了周边国家对自身的压力。

外部环境是一个国家得以发展的客观因素,魏文侯不仅顺应了当时的大环境,自己促成了三晋结盟也间接给予魏国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下谋发展。

战国初期魏国地势图

魏国最先崛起的原因之二:地利

从上图可以看出,魏国的都城安邑,位于当时黄河流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魏国的领土,横跨黄河的河东与河西,地势平坦肥沃,是农业生产的风水宝地。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都是处在北方地区。而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更是在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丰富的黄河流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为本”自古都是各朝各代奉行的国策。战国初期的魏国,大部分的土地都适合耕作。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就记载说:一百平方里之内,有土地九万顷,除了山泽人居占三分之一之外,可开田地六万顷。在这样的情况下,“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也就是说,百里之地,每年的产量,只要勤奋点,增产一百八十万石不在话下,要是不勤恳就会减产一百八十万石。

因此,在如此优越的地利之下,魏文侯实施了一种“尽地力”的重农国策,生产好了,百姓自然富足,魏国的人口基数一日壮大一日。正所谓人多力量大,在冷兵器战国时期,人口多代表的便是军事力量强,这些都为后来魏国领先于其他六国做足了基础保障。

李悝变法

魏国最先崛起的原因之三:人和

战国是一个改革的时代,而改革的起点就是在三晋,三晋之中最先起步的便是魏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改革,那必须具备改革的人才。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里这样记载,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国师,每次经过段干木的住宅,都要扶轼致敬,以示其诚。后来四方的贤才德士很多都来归附他。

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被称为“河东三贤”。卜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魏文侯向他学习经国之道;田子坊是子贡的学生,被魏文侯聘为身旁的客卿;而孔子的再传弟子段干木虽然隐居,但魏文侯也经常向他请教治国之方。

不仅如此,魏文侯重用人才不看出身,重视能力,提拔了很多平民和有戎狄背景的人才。一度达到了“四方贤士多归之”的效果。比如戎狄出身的翟璜、来自卫国平民出身的李悝和吴起。

历史上的翟璜巧言善辩,是个聪明人,担任过魏国的国相。为相三十余年,为魏文侯推荐大量栋梁之才。有邺地的治国能臣西门豹,帮助魏国攻下中山国的大将乐羊。

“李悝变法”不仅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还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其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李悝颁布的《法经》,还是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的参照本。

吴起

吴起更是一位优秀的军事人才。吴起有自己的一套军事训练方法,他麾下的士兵不仅有严格的体能标准,战斗力还特强,他训练的特种兵有一个名字叫”武卒“。吴起曾率领训练有素的五万武卒,打败了五十万秦军,取得西河之地,威名远扬。

总而言之,魏文侯在人和这方面,儒法并用,一种是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这类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一种是李悝、吴起、乐羊这类在不同岗位上各司其职的优秀干才。鲁国是孔子的故乡,曾经是北方中原各国的文化中心,在魏文侯广招人才的措施下,魏国逐渐取代鲁国成为了中原各国的文化中心,在战国初期这是人和方面魏国成就的巅峰。

结语

战国初期,魏国最先崛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魏国恰好具备这三个条件。当然, 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关键还是离不开一代贤君魏文侯,不仅团结赵国、韩国,促成联盟减少外部压力,还不拘一格广招人才,大力支持改革与发展经济。为君之道无外乎就是用人、任事,包括后来的魏文侯之子魏武侯,一个积极有为的领导人,励精图治,讲修和睦,魏国独领风骚百年之久并不是立竿见影,而是循序渐进促成的!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晨读笔记:《资治通鉴》4】“魏国崛起”(1)尊贤、守信、讲义
《资治通鉴》12 ‖ 魏文侯调和韩赵争端,做大事,格局不能小了
魏国百年霸业是如何一步步凋零成空的?
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战国(二十九)夹缝中振兴的魏国
战国初期魏国力压秦齐楚赵国,称雄中原百年,为何没能统一六国?
泪痕春雨漫评战国历史 (十六)三晋联手 一致对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