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博文章

我是陈之龙,,从小生长在天津市河西区西南楼这片土地上,近年来看到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西南楼人,引起了我的写作愿望,有责任把这片土地60年多年的变迁的历史纪录下来,以飨各位父老乡亲。

一、西南楼—天津最早建设的工人新村

西南楼的区域边界是不是可以做这样的界定,即:南到平江道——北至墙子河(津河)、东到一号路(隆昌路)——西到五号路(黄浦路)。地理位置坐落于天津市南部城区河西区的中心部位,现在的天津市文化中心所在地在明清两代时,是阡陌相连、河渠纵横的大片稻田。后来这里曾是砖窑厂,又有浙江、山东在津同乡会、中华基督教会在此处开辟墓地,安葬在津故去的异乡客。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工人的住房问题,1952年,天津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建七个工人新村,于是在中山门、西南楼、佟楼、吴家窑、丁字沽、王串场、唐家口相继兴建起七片大型工人新村,在当时,这些新村的落成极大地改善了工人的住房条件。西南楼,因位于西楼以南,故称“西南楼工人新村”。

入住之初,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合作社少,有时候在合作社粮店外面等着买粮食的人能排到一百多人,要等两个多小时才能买到。不过,对这些在过去的日子里吃了太多苦的人们而言,这点困难已经算不上什么了。

工人新村的房子是一排一排的,地址都叫“几段几排几号”。大家一般都在院子里做饭,厕所是公用的。虽然是简陋的平房,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那是第一个像样的家。

西南楼工人新村的地势不高,特别是9段、12段13段的地势要低于后来修建的主要交通干道围堤道,而屋里的地势又比屋外低,当地人称这种地势为“三级跳坑”。每逢大雨天,如果雨水不能及时排出去,屋里就有被淹的危险。一到大雨天,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门口砌砖、放置木板,但很多时候,还是无法阻止雨水进屋。

大雨过后大家都在路边晒被泡的东西,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还有大雨过后,人们推着自行车走在齐膝深的水中,还有的孩子坐在木盆里在雨水中嬉戏。

后来西南楼工人新村生活设施经过不断的配套完善,形成了商业网点分布合理,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完善,居民出行条件便利的大型成熟的居民社区。居民居住区主要有:四段、五段、八段、九段、十段、十一段、十二段、十三段、十四段、十五段、十六段、十八段,以及三商大楼、刘家房子、地矿楼等,居民户数近2万户、人口约8、9万人。

商业网点主要有前进道、四号楼、利民道、西南楼四段、五段等副食合作社;四段、五段、十五段煤场;教育设施有河西三幼、四幼、河西区中心小学、三号路小学、四号路小学、西南楼小学、围堤道小学、恩德里小学、西南楼中学、尖山中学、围堤道中学;医疗卫生有西南楼卫生院、四号路卫生院,其他的则有西南楼邮局、银行、饭馆,一品香食品店、西南楼百货店。

贯通西南楼地区的主要道路,有东西走向的利民道、爱国道、围堤道、前进道,以及后来修建的乐园道、平江道。南北走向的有西南楼一号路(隆昌路)、二号路(广东路)、三号路(白云路)、四号路(越秀路),以及后来修建的五号路(黄埔南路)。

尖山公园、西南楼公园则是居民日常休息游玩的好去处。

二、我和西南楼

我从小生长在西南楼这片土地上,见证了60年来这里发生的变化也伴随着我个人的成长。我是在1963年5岁的时候,随着父母搬到西南楼11段西南角的五行二排居住的,当时的环境是:在南边是和自己家自建的小厨房紧挨着的大水坑,出了院子过了10多米的四号路是一个死水坑可以倒垃圾,死水坑的西边是一个竹篙场,竹篙场的南边是大车(马车)队、竹篙场的北边是大炉灰场,竹篙场的西边是养鱼池。乐园路在那时还只是一条从四号路通往友谊路的300 多米的4米宽的崎岖不平的土路,两边是菜地,在南边是冰窖和废品场。

那时的男孩子们有许多可以玩耍的方式,夏天可以摸鱼捉虾、游泳、逮蜻蜓、粘知了,春秋季节可以推铁环、撞拐、藏蒙个,冬天更是闲不住堆雪人、滑冰、打雪仗特别好玩,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家长根本顾不过来。

我于1966年 8岁时,考入河西区中心小学,这所小学是天津市为数不多的五年制学校,招收的学生质量还是比较高的,在我居住的11段考上中心小学的还有邵桂芳、王丽颖两位女同学,在中心小学的学习期间接触的袁老师、段老师,教体育的杨鑫老师,教音乐的左老师,都可以称得上是教育专家。

由于受当时与苏联国家关系紧张的影响,实行战备疏散就近上学,我在小学四年级就被转学到三号路小学,荣家敏老师是我在三号路小学最为敬佩的老师。在三号路小学我跟我的姐姐陈春萍在同一年纪学习,并结识了即是西南楼的老邻居又是同学的张海燕、郭淑芬、赵国良、张学利、苏传愈、郭玉起等人。

1971年——1976年我在西南楼中学上初、高中期间,认识的同学就更多了,高欣新、刘新利、米守臣、王之津、边海生、苏文柱、冯印知、苏国英、刘震信、刘健、杜桂琴、王桂婷、冯运贤、崔桂芬等同学,都是值得我学习的榜样。西南楼中学的白兆麟、牛玉芝、王玉培、刘颜秀等许多老师更是令我终生难忘。

1981年在我当兵5年后,复员回到天津被分配到一家市政建筑施工企业,又遇到了在西南楼居住的孙建华、田国雨几位同事,一直在一起工作到各自退休。

我的夫人赵惠丽从小生长在西南楼12段,在三号路小学上的小学,西南楼中学上的初、高中,我俩1985年经人介绍结婚至今已共同生活了30多年。

我们的孩子在上小学时,如果上重点小学需要交一笔赞助费,我们夫妻认为上个小学没有必要花这么多钱,结果孩子也是在西南楼的三号路小学念的小学。在这里我特别需要感谢一下三号路小学的孟宪政,孟老师在我的孩子小学毕业证的鉴定栏内,充分肯定了孩子的长处,他在最后一句话写道:“我会因为曾经是你的老师而感到骄傲”。这句话一直激励我们的孩子在学习及科研的道路上努力前行,我想告诉孟老师一句话“您的学生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您现在可以为您有一个优秀的学生感到骄傲了”。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能够把我们几个子女生养在西南楼这片福地,2003年初我的奶奶94岁高龄去世,当我回到河北省故城县的老家给老奶奶下葬后,我站在老家的旧屋前十分感慨,我父母最大的功劳:就是把我生在了天津西南楼。

我的岳母也是我特别感谢的人,她老人家在世时当我很好,刚结婚时我们两口子收入不多,但是岳母对我从没有嫌弃过,总是给我们一些帮助。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是我的夫人刚生完孩子,那时我的工作也很忙,一天我在施工工地忙到下午很晚,赶到岳母家看孩子时已是2点多钟,岳母听说我还没有吃饭,赶忙给我做了一碗挂面汤还窝了好几个鸡蛋,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如果她老人家还活着,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享受现在的幸福日子该有多好。

 三、西南楼60年的巨大变化

西南楼工人新村60 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有目共睹,现如今已成为天津的中心城区,典型代表莫过于从尖山公园到天津银河文化中心广场的变迁。

1958年到1960年,全市工人干部轮番上阵义务劳动,建成了尖山公园。每每想起尖山公园,脑海里首先闪现的是公园入口的那对石头狮子。小时候来到公园门前,必须摸摸狮子,甚至还要骑一骑。记忆中,尖山公园好像没有院墙,与居民区用篱笆或者灌木花丛、田地、水塘等自然隔离。在小孩子的眼里,尖山公园是无边无界的。

进入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影壁,画着“毛主席挥手我们前进”、“工农兵手握红宝书”等宣传画。影壁的后面是一个大水湖,岛上有湖心亭。去湖心亭没有船、没有桥,只能游泳。公园门儿的左侧有一个长廊,长廊尽头的游乐场是公园最热闹的地方,滑梯、秋千、跷跷板、转椅、双杠、单杠、爬杆应有尽有。

公园里有一个用绳子围起来的人工露天游泳池,游泳池四壁油大石头砌成,收门票,模糊记得是3分钱1小时。刚开业时人很多,不论浅池还是深池,下饺子似的。那时经济条件差,慢慢地游泳池没什么人去了,随之废弃,生满杂草、水草,几间管理用房也被人占了居住。

游泳池旁边还有一个居民村叫狗村,那个村子没通自来水,饮用水要用手推车推着一个大圆筒到别处去拉。村子里他们家家户户养狗,每当路过那里,大狗就“汪汪”地叫,很凶,很吓人,我们都不敢靠近。

湖水后面是一片小树林,夏天那里很凉快,常聚集很多打扑克的人。春秋鸟儿迁徙的季节,有人在此下网逮鸟,粘网是用很细的黑色尼龙线制成,把它架在树上,朝向鸟飞来的方向,早上朝东,晚上朝西,鸟撞到网上被卡在网眼上,就像被粘住一样。鸟的品种很多,有柳雀、白眼、黄雀、红脖、蓝脖等等,还能看到猫头鹰、鹞隼等小型猛禽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漂亮小鸟,仰望天空有时还能看到天鹅,甚至鹰。

公园门的右侧有个园中园,被柏树、柳树、龙爪槐、月季花、灌木等围成独立空间,俨然是独立王国,典雅、幽静,是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好去处。到了夜晚,这里的黄土沙地有练武术、练摔跤的。我不懂十八般武艺是怎么回事,只见月光下舞动得刀枪棍棒“快似闪电”、“虎虎生风”,往往要看到人家收拾家伙才回家。看热闹也有学问,您尽管看,切莫多言,惹翻了练家子可不得了。

每年到了冬季,湖面有了厚厚的冰层,我们不用游泳就能到湖心岛上玩了。最好玩的还是溜冰,一只脚向前,另一只脚蹬冰,不费力气滑很远。购买滑冰装备想都别想,但我们可以自制工具,找块小木板,在底下钉上两道铁丝,一只脚踩着这个木板,另一只脚蹬冰面,就能滑得很快。

尖山公园的全盛期应在60年代初期以前。在我刚刚记事的时候,公园里的一切还是井井有条,游人也比较文明。一个个美好的场景形成了我对它最初的印象:春天,百花盛开,桃花、梨花、海棠花千姿百态,月季、仙人娇争奇斗艳,加上那些叫不上名的鲜花组成花的海洋,空气中荡漾着醉人的花香。最壮观的,莫过于高大的槐树上挂满的槐花,与嫩绿的树叶相互映照,好像满树的白玉和翡翠。临近夏天时候,槐花开始飘落,真是满园皆白,空中、地上到处是飘散的槐花,真的可以用“花瓣雨”来形容。

炎热的夏天,是公园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清晨,唱戏吊嗓子的;钓鱼、散布、朗诵、写生画画的,打滑梯、荡秋千的,练体操、吊环、单双杠的;师傅带着徒弟练武的,少林、武当、八卦、形意拳应有尽有,不乏高人名师出没其间;其中,扔沙袋、抖皮条、摔跤的,有名的当数绰号“马掌”的张师傅,带着一群徒弟常年练功,而且每周日为大家义务表演,摔跤场总是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当公园附近的居民尚未从惊恐中清醒过来的时候,一辆辆排着长队的大卡车载着碎石烂瓦,残垣断壁,浩浩荡荡开进尖山公园,听大人们说这些垃圾来自三义庄地区地震中倒塌的房屋,这些翻斗卡车将垃圾倾入尖山湖,几天后,尖山湖已被填埋近三分之一。几乎与此同时,数不清的因为房屋倒塌而无处安身的市民住进了尖山公园的临建棚,尖山公园也遭受破坏,园内亭台倒塌、花草凋零。市政府为安置灾民,在园内盖起了1700余间地震棚。1978年后虽几次试图恢复公园,但仍显破旧。

由于公园里没什么公共生活设施,污水和生活垃圾随处可见,从此,尖山公园已经面目全非。

1985年由全市人民共同集资在尖山公园的基础上建设了天津市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青少年活动中心。活动中心兴建了2.3万平米的综合教育楼,大楼内部各种功能厅、馆、教室齐备,配有数字化和多媒体语言辅助教学系统、会议系统和智能化管理系统。中心常年开办文艺、体育、科普、美术、技能等20多个专业培训班,具备特长生认定资质,具有举办各种比赛和活动的能力,培训项目达100余个,2009年,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增加建成面积约9万平米的室内“阳光乐园”和新迁建的占地约32公顷的现代化的室外游乐园。

现在的天津市文化中心是在原来青少年活动中心原址上修建,并于2012年5月投入使用。天津文化中心,是位于中国天津市河西区的市级行政文化中心。天津市文化中心四至范围为友谊路以东、隆昌路以西、乐园道以南、平江道以北的整个区域,总占地面积约90万平米。天津市文化中心的项目包括天津图书馆、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大剧院、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天津银河购物中心、生态岛等。原有场馆有天津博物馆、中华剧院、天津科技馆。其中,原天津博物馆将改为天津自然博物馆的新馆址。

天津文化中心是天津市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与公益文化场所、城市公园、市民休闲中心、青少年活动场所为一体,是文化展示、交流、休闲、消费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文化休闲中心。

我在文化中心建成后到天津图书馆办理了阅览证,经常借阅书籍杂志来看,节假日或闲暇之余到文化中心散步,享受城市慢生活的悠闲惬意,我为自己是西南楼的居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天津河西区西南楼,解放前曾是菜园和坟地,建国后成为工人新村
天津旧照,西南楼风味食廊馋死人,学游泳要去王八坑
西南楼,我长大了,你却老了
柳安新村(纪念1976年大地震)
天津市区公交线路一览表
天津市公交车一览(70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