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家博物馆古代展厅所讲述的中国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
userphoto

2023.02.24 河南

关注
第一单元 多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

  东汉灭亡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经历了西晋的短暂统一,中国进入一个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南方出现了代表门阀世族利益的东晋及南朝政权,北方则出现了主要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十六国”及北朝政权。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在规模与程度上都超越以往时代,为统一多民族的隋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

  这一时期,许多政权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受战乱破坏的经济,大量荒芜田地重新耕种,许多水利工程兴建,新的生产技术被采用。北方地区战乱频仍,经济几经破坏、复苏。南方地区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大量人口因战乱南迁,南方劳动力明显增加,一些地区得到开发,北方生产方式、农作物也向南传播,南方经济取得新的发展。

第一组 农业

  这一时期,出现了翻车、水磨等先进农具和粮食加工机械,北方旱作地区形成了“耕—耙—耱”的耕作技术体系,南方部分地区水田使用了耕—耙的耕作技术。园艺、畜牧生产也有显著提高,蚕桑生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发展期。





青瓷猪圈


明器

直径10厘米

青瓷猪圈模型是晋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并常用的随葬用品。

这件猪圈模型圆形,较小。《齐民要术》说:“圈不厌小,圈小,肥疾。”圈小猪生长快。

北方中原地区在汉代已较多地使用粪肥,猪粪是粪肥的来源之一。东汉南方地区可能已开始用粪肥田。西晋末年,大量北方人口南下,区种法在南方一些地区推广。区种法是在小块土地上密植,并施以粪肥,促进了粪肥在南方地区的使用。南朝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农民大多已使用粪肥,并已懂得把厩粪和灰土一起堆放,令其腐熟。



陶磨

 西汉

明器

1953年河南洛阳出土

粮食加工工具。


第二组 青瓷制造业的繁荣

  这一时期,青瓷器烧造进入了更成熟阶段,南方青瓷器制造成就尤为突出,在选料、施釉、造型和烧制技术等方面有了显著进步,瓷器产量、产区扩大,也能够烧造质量较好的黑瓷器,北朝时期还创制了白瓷器。


黑釉鸡首瓷壶

 东晋

酒器

1969年江苏镇江出土

高15.6厘米,盘径7.1厘米,底径10.3厘米

这件鸡首壶是盛酒器,盘形注入口,细颈,扁圆腹,肩部前端有一鸡首形流,后端有把手,肩两侧各有一个桥形钮。瓷胎灰色,质地坚硬、细密,器壁上薄下厚。瓷胎外面大部分部位施有深褐色的釉,只是靠近底部的部位不施釉。釉层较厚,釉色均匀。

黑色釉和深褐色釉的瓷器同属于黑瓷器类。成熟工艺的黑瓷器在东汉中晚期开始出现,是在青瓷器制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瓷器与黑瓷器都是在瓷胎上施石灰釉,石灰釉中的铁元素是主要的呈色剂,青瓷器的釉料中铁元素的含量是2%左右,而黑瓷器的釉料中铁元素的含量是3%-8%,铁元素含量越高,烧成后釉色就越黑。

据考古资料,浙江上虞发现的东汉时期的瓷器窑址就有一些黑瓷器碎片,其中多数碎片的黑釉还带有褐色的点,说明产品颜色还不十分理想。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东晋时期已经有了颜色很不错的黑瓷器。东晋制造黑瓷器的瓷窑在今天浙江德清一带,后人称为德清窑。德清窑的产品色黑纯正,经检测釉中的铁元素含量为8%,说明釉色的配方逐渐变得合理,并稳定下来,成为成熟的工艺。这件黑瓷鸡首壶就是德清窑的代表作品。南朝初年,德清窑停烧,而越窑仍生产一部分黑瓷器。

青瓷莲花尊

南北朝 南朝

盛水或盛酒器

传河南上蔡出土

高49.5厘米,腹径31厘米,口径16.6厘米,足径16.3厘米

这件青瓷莲花尊侈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器身上下遍布纹饰,颈下部两侧各有2尊交脚并坐的佛像,佛像有背光。两侧佛像上方各有一个飞天,飞天两侧有云纹、莲花纹。佛像两侧有莲花纹。肩部有复式双系耳6个。腹部饰凸雕莲花4层,上3层为覆莲,下一层为仰莲。覆莲每层由一周15个莲瓣组成。第2层莲瓣中间夹饰下垂的菩提叶纹。第3层莲瓣最大,莲尖突出最长,在莲瓣中间夹饰小莲瓣,第4层仰莲由13个印贴的莲瓣组成。足部饰2层莲瓣纹,每层11个。

此尊胎体厚重,胎质细密,呈灰褐色,全器由颈、腹、足三节接合成型,制造上运用了泥条盘筑法,口、颈、足均为轮制。肩部的6个复式双系耳为捏塑。

尊釉呈青绿色,间有青中泛黄处。施釉均匀,胎釉结合牢固,没有脱釉现象,积釉较厚处有细小的冰裂纹。

这件莲花尊造型、纹饰与河北景县北朝封氏墓和南京林山南朝梁代大墓出土的仰覆莲花尊基本相似。封氏墓出土的莲花尊经检验,胎、釉的化学成分与南方越窑青瓷器明显不同,学者一般认为是北方地区的产品;而南方出土的同类器物,不少学者认为是南方地区产品。上蔡这件青瓷莲花尊是何地产品尚待进一步认定。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生活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间,人口的流动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饮食、起居、服装等方面互相影响。汉族人以积极的姿态包容、吸取外来生活习俗,各少数民族也热衷于学习汉族的风俗礼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兼收并蓄的时代风貌。

第一组 城市

  这一时期,许多都城形成了相当规模。洛阳城在三国、北魏重建,北魏时洛阳城人口接近100万。建康是三国、东晋、南朝都城,并采用西晋洛阳城布局。南朝梁代建康城有28万户。邺城的北城出现了城市中轴线布局,对以后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有深远影响。城市中出现了一些佛寺,里坊区也有所扩大。


陶院落


  三国
 

明器

1967年湖北省鄂州市出土

长54厘米、宽48厘米

这件陶院落前有厅堂,后有正房,两侧有厢房;围墙有前后门,前门正上方筑有门楼,门楼上有“孙将军门楼也”6个划刻文字;围墙四角各有1座角屋,门楼和角屋是用来守护院落的。陶院落虽是随葬冥器,但应是摹仿当时的建筑形式制作的。这座墓的主人可能是三国时期东吴武昌都督、平荆州事孙述。这种形式的院落模型多出土于孙吴的宗室墓中,因此有专家认为这种院落模型是孙吴宗室特有的随葬物。

武昌城依长江自然地形修建而成,它北依大江,西屏西山、樊山,南阻南湖,形势险要,是控制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武昌城的遗址在今湖北鄂州,吴王孙权曾在此定都,东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迁都建业后,这里成为陪都。

“大秦龙兴化牟古圣”瓦当

 十六国

建筑材料

河北省易县出土

直径17.5厘米

瓦当残缺,瓦面中有凸起的圆芯,以圆芯为中心划成8个扇形格,每格中有一字,为“大秦龙兴化牟古圣”。

十六国瓦当与两汉瓦当明显不同。汉代瓦当多装饰卷云纹,一般用十字形双线栏格把瓦面分为四部分,文字书体以篆书为主,隶书较少,也有鸟虫篆。十六国瓦当的卷云纹已趋于简化,瓦面一般被分成9格(包括圆芯),书体介于楷隶之间。

瓦当铭文中的“大秦”指十六国中的前秦。前秦是由氐族首领苻健建立的国家,都城为长安(今陕西西安)。第三任君主苻坚在位期间,前秦一度统一中国北方,疆域东至大海,西抵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南控越雟(今四川西昌一带),北极大漠,东南隔淮水、汉水与东晋对峙。公元383年,苻坚为统一中国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但在淝水之战中大败于东晋,此后前秦迅速走向衰落和瓦解,中国北方再度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这件瓦当应为官府建筑材料,铭文中的“龙兴”指前秦建国并崛起,“化牟古圣”则是对前秦君主的赞颂之词,大意是说他们建立的丰功伟绩可以和古代名君媲美。

第二组 室内陈设

  这一时期,居室的基本格局仍沿袭汉代传统。地面铺席,居室内普遍陈设床、榻、案、凭几、屏风等家具以及香炉、烛台等生活用具,有些家庭还摆设文房用具。西晋以后,受游牧民族影响,垂脚坐姿开始出现,床、榻等坐具逐渐增高,产生了椅类高足坐具。


青瓷褐釉十足砚

南北朝 南朝
文具
1960年江苏省镇江市出土
直径13.4厘米、高4.7厘米


这件砚呈浅盘状,砚面中间微凸,底部有十足。

砚最初皆为石质,三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瓷砚。瓷砚的砚面大且不施釉,可利用粗糙的砚面来研墨。瓷砚的边缘有一圈凸起的子口,上有盖,底有足,放在案上,使用方便,砚边缘子口的设计还可以防止墨水外流和砚盖滑动。自西晋开始,瓷砚砚面逐渐鼓起,边缘下凹,可以积聚较多的墨汁,更利于使用。由于受到文人士儒的推崇,西晋中晚期瓷砚产量大增。这一时期的瓷砚不仅颜色好,而且形式多样,十分美观。

永安五年神兽纹铜镜
三国
照面用具

直径12厘米


青铜镜背面中央有一圆钮,钮外侧以高浮雕形式装饰相间排列的四组神人与神兽,镜边缘环绕着乳钉及饰有勾连云纹的圆弧,并刻有铭文:“永安五年十月十九日造作明镜,可以照形……”

神兽纹镜是较为常见的古青铜镜式样,始作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列式、环绕式、区段式、对置式神兽纹镜和佛兽纹镜等多种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以神像(或佛像)与神兽为主纹,再衬托装饰花纹和铭文。

“永安”为吴景帝孙休年号。三国时期,吴国的青铜镜制造业最为发达,这得益于中国东南部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从东汉中期起,会稽郡(相当于今浙江东部)就成为了青铜镜制作的中心,神兽纹镜为其主要产品,会稽镜制作精良,远销各地。曾作为吴国都城的武昌(今湖北鄂州)是另一个制镜中心,这一地区近年来出土了大量吴国青铜镜。根据部分青铜镜铭文的记载,武昌青铜镜许多是由会稽制镜师制造的。

第三组 饮食

  这一时期,人口迁徙频繁,人们将自己的饮食习惯带到迁入地区,丰富了中国饮食的内容。饮酒在士大夫生活中有了人文含义,促进了酿酒工艺的发展。饮茶习俗开始由南向北推广,出现了专门的茶具。


圈足铜鍑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炊具

1961年内蒙古自治区吐默特旗出土

高19.5厘米

这件青铜鍑的口沿上有双立耳,腹部呈筒形,圈足上有镂孔。

青铜鍑适宜游牧时野炊之用,是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炊具,也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青铜鍑的使用范围广泛,从欧洲多瑙河流域到中国黄河流域的古代草原居民多有使用。西周时期,中国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就已使用青铜鍑,6世纪以后,中国使用青铜的现象逐渐消失。而在更北的地区,青铜的使用则延伸到了8世纪。


青瓷托盏

南北朝 南朝

茶具
福建省福州市出土
托直径约16厘米,盏直径约12厘米
这件器物由上部的碗盏和下部的托盘组成。汉代至南朝时期,人们喜好饮粥茶,即将茶叶放入炊具中煮,有时还加入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茶煮好后盛入盏中,荼盏放在托盘上,不致烫手。

第四组 服饰

  这一时期,服饰文化多彩多姿。受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的影响,裤的形制改善,人们较多地穿着“上衣下裤”;少数民族政权则引进了汉族政权的衣冠制度;一些北方、西部少数民族服装在内陆流行。这些改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内容。


加彩武官陶俑和文官陶俑

南北朝 北朝 西魏

明器
1977年陕西汉中崔家营出土

文官陶俑高38.9厘米,武官陶俑高40.2厘米

文官陶俑头上饰顶花,头顶有一束向后平伸的长发髻,这种发髻古代称为“椎髻”或“魋髻”。身穿宽袖短上衣,筒形裙裤。武官陶俑戴小冠,穿袴褶服。

北朝的山南(秦岭以南地区,包括今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河南西北部、四川东北部)一带的豪族有泉企、李迁哲、阳雄、任果等,都有私人军队。山南豪族投向北魏、西魏政权后,世袭郡守县令,多次参加对南朝的战争。这些豪族分属于不同民族,泉企家族是巴族,李迁哲家族可能是巴族,阳雄家族是廪君蛮,任果家族可能是羌族。此墓出土的73件陶俑,大部分是文官和武官陶俑,从发式可区分出戴小冠和梳椎髻两类人。其中戴小冠的陶俑应是汉族人或汉化的少数民族形象,梳椎髻的陶俑应为山南豪族军队中少数民族吏员的形象。


持簸箕陶俑
三国
明器
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
高54厘米


这件陶俑头梳高髻,带笄,有簪花4支,额前饰一朵大花,身穿长裙,紧袖、束腰。左手持簸箕,右手持一件工具,戴手镯和串珠。

同墓还出土有舞蹈俑、奏乐俑、说唱俑、听琴俑,庖厨俑、武士俑、牵马俑、侍从俑、跽坐俑、拱手站立俑等许多陶质随葬品和家禽、家畜、井、灶、房屋、水塘等模型以及大量青铜钱。

忠县在古代是重要井盐产区,《华阳国志·巴志》记:“有盐官,在监、涂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门亦家有盐井。”有的学者根据出土的大量陶俑和青铜钱推断,这座墓的主人与盐商或盐官家族有关。

第五组 歌舞

  魏晋南朝,盛行清商乐。北魏时江南的清商乐传播到北方。西凉、龟兹(qiū cí)、高丽、鲜卑、安国、康国、高昌、天竺等地的音乐舞蹈也传入并流行于十六国、北朝时期。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时代,汉族传统文化依然保持着生机与活力,各区域文化因人口大迁移而相互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佛教文化则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中华文明在这一时期海纳百川、吐故纳新,等待着焕然一新的隋唐时代的到来。

第一组 科学技术

  这一时期,出现了祖冲之等著名科学家,他们在多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传统中医学得到了系统的总结,出现了许多医药学著作;造纸术进一步发展,纸逐渐代替简牍成为书写材料;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还体现在在机械制造、数学、天文学等方面。


指南车模型

三国 

模型

现代复制品

指南车是三国曹魏著名机械制造家马钧于公元233~237年创制的。它的机械原理是利用齿轮的传动作用,在车子改变方向时;前辕随之转动,后辕绳索提落,变换齿轮系的组合,使车上木人保持既定方向。但车轮的旋转要有一定规律;必须是以一个车轮为中心,另一个车轮为半径的就地旋转,才能使木人所指不误。车前驾二马并行。这辆指南车模型是根据《三国志》注引《魏略》和《宋史舆服志》燕肃所传造法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复制的。


白雀元年施胶纸

 十六国 后秦
192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出土
长28.7厘米、宽13.2厘米

此纸表面涂布了一层淀粉糊,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最早的表面施胶纸。这种加工纸结构紧密、表面平滑,可塑性、抗湿性、不透水性都较好。有利于书写、绘画。

第二组 玄学与宗教

  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的哲学思潮,盛行于三国晋时期。
从十六国开始,佛教迅速传播,信徒和寺院不断增加,佛造像大量出现,佛经翻译规模空前。佛教不断吸收本土文化,开始走上“中国化”的道路。
三国以来,道教逐渐流行。南北朝时期,道教在经典、教义、教仪、戒律、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造,创立了信众居住的道馆,奠定了道教的基本格局。


黑釉楼阁佛像陶魂瓶

三国 

明器

江苏省南京市出土

高42厘米、腹径26厘米、底径16.3厘米

魂瓶,又称“谷仓罐”,或“堆塑罐”,是流行于三国孙吴至西晋期间的一种形式独特的随葬品,多出土于江苏、浙江两省。瓶为平底,口沿以上部分堆塑楼阁、房屋、人物、飞鸟、走兽等,有的还有佛像和其他的装饰图案。这是为了祭奠死者、超度亡灵而专门烧制的随葬明器。这件魂瓶分三层,下层罐腹贴塑佛像、铺首和鱼;中层中间有一门,门前有一尊佛像,门两旁有双阙,阙旁是小罐和佛像;上层为方形小屋,屋壁四面开门,门内各有一尊佛像,围绕方屋有一圈佛像。魂瓶贴塑有20余尊佛像,这些佛像结跏趺坐,均有头光和背光。

魂瓶上的佛像为模制贴塑,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的陶艺制作方式,表现出佛教艺术在传入中国初期就与中国传统艺术紧密结合并开始了中国化进程。


隆绪元年王阿善造像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高27.8厘米。宽27.5厘米

造像的正面是高浮雕的二位长髯道长和三位头戴道冠的女官,背面是浅浮雕的乘车、骑马图,石上刻文记录了此像是女信徒王阿善所造。隆绪是萧宝寅的年号,萧宝寅是南朝齐明帝萧鸾的第六子,齐灭亡后,他出逃到北魏,任徐州刺史、尚书左仆射。由于遭到北魏朝廷的猜忌,萧宝寅起兵反叛,僭号隆绪,仅存在二年。隆绪元年是公元527年,相当于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

道教起初在民间流行,东汉时期的太平道和五斗米教可视为道教的早期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玄学和佛教日渐兴起,促使道教发展和完善了教义体系,完成了对老子的神化,建立了以“太上老君”为核心的神仙理论体系。其中东晋的葛洪(公元283年-343年)完成了道家神仙理论体系的构建;北魏的寇谦之(公元365年-448年)整理、改革五斗米道,密切了道教与皇权的关系;南朝刘宋的陆静修(公元406年-477年)整理了道教的三洞经书,编制了大量道教仪范;南朝梁的陶弘景兼容道教各派,吸取儒家和佛教思想,开创了道教茅山宗,促使道教向义理化发展,为隋唐时期道教的兴盛和教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道教信奉的神仙多来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鬼神崇拜,其神系比较庞杂,但早期道教徒一般不立像,因而早期道教造像流传较少。


  这一时期,文学表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文学创作更趋个性化,产生了众多文学流派;诗歌、骈文、小说等文体都得到长足发展,还出现了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文学理论著作。

第三组 文学
第四组 史学

  这一时期,私家修史的风气非常发达,出现了大量史学著作。纪传体史书以《三国志》、《后汉书》成就最高,编年体史书则以袁宏的《后汉纪》为代表,作为传统史学重要分支的地理学则出现了《华阳国志》、《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经典著作。

第五组 艺术

  这一时期,中国文字的书写方法真正成为了艺术,书体逐渐由隶、章草向楷、行、今草演化,产生了钟繇(yóu)、王羲之等著名书法家。在绘画领域,人物画依然盛行,出现了山水画与佛教画;不仅有顾恺之等杰出艺术家,还产生了比较系统的绘画理论著作。雕塑艺术在北朝出现了明显的进步。


咸宁四年吕氏砖

南北朝 南朝

贵妇出游画像砖

南北朝 南朝
墓室内装饰图像
1958年河南邓县学庄出土
长38厘米、宽19厘米、厚6.3厘米

画中四名女性服装相同,上身穿裲裆衫,下穿长裙,足登高履,不同的是前二人头梳上冲的双环髻,后二人头梳双丫髻,四人中一人持扇,一人挟坐垫。

裲裆衫是由裲裆甲演变而来,没有衣袖,只有两片衣襟,其一当胸,其一当背,唐宋时期称其为半袖,今天俗称为背心。裲裆衫既可以保持身体温暖,又可以使手臂活动自如。起初裲裆衫仅穿在里面,晋时人们将其穿在交领衣衫之外。图中四名女性的衣袖很长,双手只能放在胸前腰间位置,保持礼仪的姿态,是汉化的服装。



第五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中外交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进一步通畅,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国内一些城市有不少外国人过往、居住,这些人不仅从事贸易,也带来了外国文化和技术。佛教的广泛传播,成为中国与许多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纽带。海上交通也获得发展,留下了中国人关于海外国家的重要记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飘落在海外的绝美文物,震撼眼球!
走进大都会博物馆 丨件中国珍品高清详解
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典藏,无价之宝!
谁废了中国文物专家——揭秘古玩市场黑幕
《国家宝藏》打卡之“上海博物馆”
走进大都会博物馆丨100多件中国珍品高清详解(下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