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穴:中脘、足三里——补中益气

明医公开课第361期
中医打造个人品牌的助推器


作者:吕景山

编辑:李邦源


导读:对穴:大椎、束骨——解表退热


中脘、足三里——补中益气


(1)中脘为任脉经穴,腑之会穴,胃之募穴,有调升降、和胃气、化湿滞、理中焦、消胀满之功;


(2)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入,既是合土穴,又是下合穴,有调理肠胃、理气消胀、行气止痛、健脾和胃、消积导滞、利水消肿、化痰止咳、降气平喘、调和气血、和胃安眠、强壮健身之力。


中脘穴居于胃腑之上,为病所取穴;足三里为本经循经远道配穴。中脘以升清为主,足三里以降浊为要。二穴伍用,一上一下,一近一远,一升一降,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健脾胃、促运化,理气机、和气血,消胀除满止痛之功益彰。中脘、足三里伍用,出自《杂病穴法歌》中“水肿水分与复溜,胀满中脘三里揣”和《行针指要歌》中“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其伍用机理《内经》云:“阳明之上,燥气治之,燥者阳明之本也。”胃腑禀此燥气,故能消腐水谷,若燥气不足,则水谷内停矣;燥气太过,则又为中消、噎膈等症。二穴合用,专理胃腑,兼治腹中一切疾病。主取中脘,以其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也;辅以足三里,以应中脘而安胃也。


审其症属脾胃虚寒,症见饮食不下,积聚胀痛,或停痰蓄饮者,则以补中脘而扶胃气,散寒邪也,泻足三里,意即引胃气下行,降浊导滞,协助中脘以利运行是也。若胃腑燥化太过,以致消谷善饥,口渴引饮,呕吐反胃者,中脘可酌用泻法。若夏秋之季,暑湿秽浊,扰乱中宫,以致清浊不分,阴阳逆乱,上吐下泻,腹中绞痛者,先宜三棱针点刺放血,以去其暑秽之气,然后补中脘,以升清阳之气,泻足三里以降浊逆之气。二穴相合,一升一降,升降和合,中气调畅,阴阳续接,斯疾除矣。


【笔者认为】:临证之际,尚须随症化裁,若下焦虚寒者,宜加气海,针刺用补法,亦可重用灸法,以补虚散寒;若上焦郁热者,宜加束骨,以泻其热;若脏气虚惫者,宜加章门,以培补脏气之虚;若气滞胸闷不舒者,宜加膻中,针刺用泻法,以理气散结;若肠有积滞,肠鸣腹胀,大便不调者,宜加天枢,以行气消胀,整肠化滞。另外,治胃下垂者,中脘先宜直刺,在得气的基础上,将针退至皮下,再向神阙方向沿皮透刺,若有收缩之感时,即可置针守气20 min~30 min,足三里穴针刺用补法。


曾治一男性中年患者,患慢性泄泻达八年之久,大便稀薄,每日更衣4次~5次,伴有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腹痛不舒,腹部平软,舌淡,苔白,脉细弱(以右关、尺脉尤甚)。脉症合参,证属脾肾阳虚,运化无力,清气下陷之证。处方:中脘、足三里,针刺用补法,针灸并用,重用灸。依法施治,连续治疗10次,病情大有转机,饮食倍增,精神好转,大便次数减少,日行3次~4次,遵前法,针灸10次,诸恙悉除,大便日行1次~2次。



摘自《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15针灸科学习课件:脾胃系病证针方秘籍
吕景山对穴临床应用经验举隅
李世珍《常用腧穴临床发挥》节选(一)
程莘农治疗疑难病医案三则
《不足者补之》
金针王乐亭治胃“老十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