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很多人不知道,张从正还是个针灸高手!


小编导读

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是“攻下派”的代表,对中医学的发展功不可没。张氏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形成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张氏对针灸也颇有研究,且为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张氏对针灸学的贡献到底有哪些呢?且看正文!


张从正(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著有《儒门事亲》十五卷,为综合性医书。张氏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学术上颇有建树,勇于创新,主张古方不能尽治今病,遵古而不泥古,学众家之长,但不囿于众家之弊,如说:昔人有一误,流为千百世之祸者,苟不证其非,虽曰谦让,其如人命何如?他主张邪气为致病之源,如说:夫病一物,非人体素有之也,或自外入或自内生,皆邪气也。因此,治病立足于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尤其重视攻下,故后世称为攻下派。对三法的应用大加发挥,扩大其应用范围,认为今余著此吐、汗、下三法之诠,所以该治病之法也三法能兼众法。对补法采取慎重态度,盖邪未去不可言补,补之则适足资寇。因此,反对滥用温燥、妄施峻补,若补者必观病人之可补者,然后补之。在病因病机上,宗刘完素六气病因说,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学术思想也很突出,在其医论及病案中都有精辟的论述及生动的记载。张氏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既有诸多方药治疗,又有许多针灸治疗。现仅就其对针灸疗法的贡献,简述如下。


一、经脉辨证论治的发挥

经脉辨证论治始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在各经病候中说:“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说明各经病候有虚、实、寒、热、陷下、不盛不虚之分,因而有不同针灸方法。在各种病证的论述中,也多以经脉分证,循经取穴治疗,如《素问·刺腰痛》《素问·刺疟》《素问·厥论》《灵枢·厥病》等篇,皆以十二经脉论证,分经取穴,这为针灸辨经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氏在《黄帝内经》基础上,对经脉辨证论治有较大发挥。

1
循经辨证,按经取穴

如卷二(为《儒门事亲》卷数,下同),“证口眼斜是经非窍辨”论述按五脏外窍治疗,经久不愈的原因时指出:“盖知窍而不知经,知经而不知气故也。”又说:“岂知目之内眦上下二纲,足太阳及足阳明起于此,目之锐眦,足少阳起于此,手少阳至于此,鼻之左右,足阳明、手阳明夹乎此,口之左右亦此二经环乎此,故七窍有病不可独归之五脏,当归之六阳经也。”又说:“十二经所出所入、所循所环、所交所合、所过所注、所起所会、所属所络、所上所下、所夹所贯、所布所散、所结所绕、所抵所连、所系所约、所同所别,千万人中,或见一二明白,可谓难其人矣。”说明经脉循行与病候有密切关系,只有掌握经脉循行、起止、交会、出入、络属关系,才能全面掌握病机及辨证,正如《灵枢·官能》所说:“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上下气门……审其所在……万刺不殆。”为此,张氏提出:“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灸以地仓,俱效。苟不效者,当灸人迎。”

2
辨经脉气血多少而行补泻

根据经脉主病的虚实病候及经脉气血多少而采用或补或泻的治疗方法。如卷一,“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曰:“夫目之内眦,太阳经之所起,血多气少;目之锐眦,少阳经也,血少气多;目之上纲,太阳经也,亦血多气少;目之下纲,阳明经也,血气俱多。然阳明经起于目两旁交鼻之中,与太阳少阳俱会于目,惟足厥阴肝经连于目系而已,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故血出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刺少阳出血则目愈昏。”说明目疾的虚实与经脉气血盛衰有关,根据病证的虚实、经脉气血多少而决定是否针刺出血。故又曰:“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如雀目不能夜视及内障,暴怒大忧之所致也,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适宜补肝养肾。至于暴赤肿痛,皆宜以针刺前五穴(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根据经脉气血多少亦可刺眉冲、曲差、五处或承泣、四白出血,以泄实热。

3
辨脏腑病循经取穴

经脉与脏腑相络属,脏腑、经脉本为一体,脏腑病证亦波及于经脉,辨脏腑病候亦是经脉辨证的一个方面。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木……可刺大敦,灸亦同”以疏肝解郁,养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可刺少冲,灸之亦同”以清心泻火,疏散热邪。“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可刺隐白,灸亦同”以渗湿泻水,利水道。“诸气郁,皆属于肺金……可刺少商,灸亦同”以益肺解表,清膈利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水……可刺涌泉,灸亦同”以折冲降逆,益肾坚阴。诸井穴为经气之所出,如水之源头,亦为表里经气相接之处,接气通经之要穴。四肢为诸阳之本,井穴又为阳气始发之处,故为调治五脏经气的常用穴。

综上所述,经脉辨证的内容包括经脉络属脏腑病、经脉所过器官病、经脉气血多少之虚实病,为经脉全面辨证论治提出了理论依据,对针灸辨证取穴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泻血疗法的发展

刺络泻血疗法是针刺治疗的内容之一。在《黄帝内经》中,已经广泛应用,如《灵枢》中,涉及泻血治疗的即有20余篇。在《灵枢·血络论》中专门讨论与刺络泻血有关的问题,如出血多少、血质血色的变化、出血后的不良反应等。张氏在《黄帝内经》刺络泻血的基础上有较大发展。他不赞成世俗所谓“惜血如金”的说法,而是将泻血疗法作为祛邪治病的主要手段。他认为泻血可有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

1
发汗解表

张氏将泻血疗法列为发汗法之一。如卷二,“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说:“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又说:“夫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又说:“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

2
祛瘀生新

由于气血瘀滞而致肿疼之证,出血可以养血。如卷一,“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指出:“但人情见出血,皆不悦矣,岂知出血者,乃所以养血也。”

3
清热消肿

由于火热而致肿痛证,泻血可清热消肿止痛。如卷三,“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曰:“一阴一阳结为喉痹,盖君相二火独胜,则热结正络,故痛且速也,余谓一言可了者,火是也……其最不误人者,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各种喉痹皆可泻血,特别是走马喉痹,更为适宜。张氏还将泻血疗法应用于各种痈疖、发背、痤疮等,效果也甚好。

4
疏经导气

由于经脉郁滞,经气不通而致的各种病证,出血可疏导经气,散结止痛。如卷二,“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曰:“又项关一男子,病卒疝暴痛不任,倒于街衢,人莫能动,呼予救之,余引经证之,邪气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故病阴丸痛也。余急泻大敦二穴,大痛立已。”暴病乃寒滞肝经,故引导肝经之气而痛止。

张氏泻血特点是出血量多,泻血针数多,泻血部位多,其疗效显著,多有出奇制胜之感,故以泻血而著称于世。张氏对泻血疗法是有亲身体会的。如卷一,“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曰:“余尝病目赤,或肿或翳,作止无时,偶至亲息帅府间,病目百余日,羞明隐涩,肿痛不已。忽眼科姜仲安云:宜上星至百会,速以针刺四五十刺,攒竹穴、丝竹穴,上兼眉际一十刺,及鼻两孔内,以草茎弹之,出血。三处出血如泉,约二升许。来日愈大半,三日平复如故。故余自叹曰:百日之苦,一朝而解,学医半世,尚缺此法,不学可乎?”因此,他在临床上亦采用大量泻血疗法。

总之,张氏在针灸学上突出此两点,也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对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有所启迪。对中医学的学习不应刻舟求剑,而应当有所发挥,有所前进,不断探索新的技术,不断总结经验,使中医学发扬光大。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奇经八脉理论与针灸临床
经脉辨证论治之我见
经脉辨证论治对针灸的影响有多大,很多人都估量错了!
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针灸篇(第十四篇:奇经八脉)
基于古医籍探讨针灸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诊疗思路疗思路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