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己百辨治胃痛案二则

胃痛

脾虚胃热,寒热互结证

张某,男,44岁,1997年4月7日初诊。


主诉:胃脘胀闷疼痛6年,加重2个月。


4月7日初诊:患者胃脘胀闷疼痛6年,遍及中西药治疗,疗效欠佳,病情时好时坏。2个月前因病情加重,行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服他药1个月,未见明显效果,故求于己百诊治。刻证:胃脘胀闷,时有疼痛,嗳气呃逆,食欲不振,口干便干,舌红、苔薄白,脉沉弦。


中医辨病辨证胃痛(脾虚胃热,寒热互结证)。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则治法: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和胃消痞,理气止痛。


主治方剂半夏泻心汤加减。


中医处方: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党参12g,炙草10g,代赭石20g,莱菔子15g,莪术10g,芍药30g,元胡12g,白芷12g,枳实10g,玉片10g,炒麦芽15g,焦山楂15g,鸡内金15g,陈皮10g,蒲公英30g。水煎服,分温2服。


4月14日复诊:服药7剂,胃脘胀闷疼痛减轻,嗳气呃逆减少,口干、便干减轻,食欲增加,病情大有改观,效不更方,继服7剂。


4月21日三诊:胃脘胀闷明显减轻,疼痛缓解,嗳气、呃逆、口干消失,大便已通。上方减去白芷、元胡,再进7剂。


4月28日四诊:服药后,诸症缓解,为服用方便,将上方改汤为丸,重10g,一次1丸,饭前半小时服用,一日3次。


半年后随访,自述治疗3个月余,自觉胃不胀不痛,纳食增加,体力精神均有好转,大便不干,胃镜复查,诊为浅表性胃炎,基本治愈。

按  语

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病机以寒邪客胃、中焦虚寒、痰饮食积、郁热内停导致气机不得宣通为主要病机,故治疗以散寒、益气、理气为主,兼以活血、化湿、攻下等方法进行治疗,基本体现了《黄帝内经》中“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攻之”的治病原则。于己百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精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对胃脘痛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胃脘痛的发病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病理为脾胃升降失调、气机郁滞逆乱,即所谓的不通则痛。胃脘痛患者大多属于脾胃虚寒、邪热郁阻,但临床很少见到纯粹的寒证或热证,往往是寒热夹杂之证。故胃脘痛之脾胃虚寒多属病本,是言其因;邪热郁阻常为病标,是言其化,即素体不足,脾胃虚弱,中焦虚寒,寒则阳气不舒而气机郁阻逆乱,这是胃脘痛发病的基本机制。


因考虑到该患者伴有嗳气、呃逆,加用代赭石、莱菔子以降逆;通则不痛,加枳实、玉片、陈皮以理气;芍药、元胡、白芷以止痛;脾胃以健为运,加麦芽、山楂、鸡内金以健脾助运;痛久入络,加莪术通络止痛。三诊时疼痛减轻,故减白芷、元胡。四诊时考虑患者病势缓,病程长,是一种慢性疾患,所以取效贵在一个“守”字,为利于患者坚持治疗,改汤为丸,再连服数料,以取“丸者,缓也”之意,缓图治本,以守为攻,从而达到彻底治愈、恢复健康的目的。全方配伍合理,正对该患者病情,故收良效。

胃痛

脾寒胃热,虚实夹杂证

肖某,男,26岁,1997年10月11日初诊。


主诉:胃痛反酸2年,加重1个月。


10月11日初诊:胃痛反酸2年,加重1个月。1997年9月行胃镜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药治疗,疗效欠佳,故来于老处诊治。刻证:胃脘疼痛,空腹时疼痛尤甚,得食痛减,伴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口干便溏,舌红、苔薄白,脉沉弦。


中医辨病辨证:胃痛(脾寒胃热,虚实夹杂证)。


西医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治则治法:平调寒热,理气止痛,开胃健脾。


主治方剂:半夏泻心汤加味。


中医处方: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党参12g,炙草10g,炮姜10g,焦山楂15g,芍药30g,木香10g,白芷12g,元胡12g,花椒6g,砂仁6g,鸡内金10g,台乌10g。水煎服,分温2服。


10月18日二诊:服药7剂,胃痛减轻,泛酸减少,纳食增加,仍觉体倦乏力,大便溏薄。上方有效,加入益气健脾的黄芪30g、白术10g,再进7剂。


10月25日三诊:服药后,胃痛明显减轻,泛酸消失,体倦乏力减轻,大便不再稀溏。效不更方,继续治疗。


11月1日四诊:服药7剂,胃痛缓解,余症皆消,为服用方便,并有利于患者坚持治疗,将上方改汤为丸,重10g,一次1丸,一日3次,饭前服用。


随访4个月,诉说服丸药2料,治疗3个月,病情稳定,未再发生胃痛,胃镜检查未见溃疡,病已痊愈。

按  语

于己百认为,脾升胃降是中焦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脾胃健旺是维持中焦气机调畅的根本保证。脾胃一虚,升降即因之失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为之郁滞不畅。复因六淫、饮食、情志、劳逸过度重伤脾胃,升降更为不利,气滞、痰湿、食积阻滞中焦,不通则痛,导致胃痛发生。


半夏泻心汤原为伤寒误下后,脾胃损伤,邪内陷于胃,以致胃失和降、寒热互结于中焦而出现心下痞硬者而设。但凡属中虚寒热失调所致的心下痞硬或满闷疼痛之证,皆可用之加减治疗。患者虽为溃疡,但辨证与前者相似,故异病同治,仍选用半夏泻心汤为主,但同中有异,其证以虚为主,故用干姜、花椒、台乌、砂仁以温中散寒。二诊时乏力、大便稀溏,故加黄芪、白术以健脾益气。正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具体运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干货!国医大师弟子母连锦“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
胃痛~中医的辨证论治
中内07——胃痛、腹痛、痞满
颜正华的胃痛治疗经验:注重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方案
林穗芳巧用药对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
经方应用之半夏泻心汤医案|半夏泻心汤|寒热|肠鸣|半夏|干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