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仁汤临床应用举隅
『最受欢迎的中医公众号
最具人气的中医公众号』
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
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
第 885 期
作者 / 1叶梦怡 2牛阳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2宁夏医科大学回医药现代化省部共建教育部共建实验室
编辑 / 林凤 ⊙ 校对 / 许红
长篇中医小说《中医冰无双》上篇之《太白古墓》(点击自动跳转阅读)可在历史文章中浏览查看。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qhmjcc),享受健康快乐阅读。
1.三仁汤组方特点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清代医家吴鞠通创立此方,作为治疗湿温病的首剂,后世历代医家也推崇其为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之代表方。原方记载其组成“杏仁五钱,飞滑石二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方中杏仁苦温以宣通上焦肺气,气机调畅,使气化则湿化;白豆蔻仁芳香以开发中焦湿滞,燥湿和胃,行气宽中,脾气得以散津,水湿得化;薏苡仁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淡以渗湿,疏利下焦,使湿热有出路。三药为主,故名“三仁”。辅以滑石甘淡性寒,利湿清热而解暑;通草、竹叶甘寒淡渗,以助清利湿热之力;半夏、厚朴辛苦性温,行气化湿,散结除痞,既助行气化湿之功,又使诸药寒凉而不碍湿。诸药合用,以达宣上、畅中、渗下之效,共奏清热利湿,宣畅气机之功。原方用法为“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甘澜水又名劳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半夏秫米汤的用法,从三仁汤主治来看,当是利用其下走之势,促使湿邪外泄,加强利湿药物的作用。
三仁汤祛湿清热并举,不仅用于治疗外感湿热病,更广泛用于内伤杂病三焦湿热内阻之证,故取其分消走泄,湿解热清之功效,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笔者现将门诊跟师学习三仁汤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以下典型病例均出自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银川医院门诊。
2.三仁汤临床应用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使气机升降失常,引起胸闷痞满,小便短涩,大便不爽;致使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导致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此外,湿性重浊趋下,易伤阴位,临床可见大便溏泻、下痢黏液脓血、妇女白带过多、小便浑浊、湿疹浸淫流水等。湿热交织,愈来愈烈,随气运行,至上焦易结于皮表致皮肤病,蒙闭清窍致神经系统疾病;至中焦易壅滞脾胃,致消化系统疾病;至下焦蕴结肝肾,可致男性及妇科疾病;同至三焦,轻者水道失司,致泌尿系统疾病,重则湿热闭阻脉络,致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
3.病案举隅
3.1 皮肤病
湿热结于皮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失疏,肌肤失养,从而导致各种皮肤疾病,故临床用治痤疮、皮肤瘙痒、湿疹、扁平疣、干燥症、结节性红斑等。
3.1.1 扁平疣
蔡某,女,9岁。2015年11月16日初诊,患者面部扁平疣半年。可见扁平疣10余个,均高出皮肤表面,表面光滑,未感瘙痒,大便干,2日一行,小便可,舌淡红苔白略腻,脉弦数。诊断:扁平疣(湿热毒蕴),治以清热化湿,解毒散结。方药:杏仁12g,白豆蔻6g,薏苡仁30g,通草6g,滑石(先煎)5g,茵陈12g,黄芩12g,浙贝母10g,连翘12g,金银花6g,生黄芪20g,川楝子6g,白鲜皮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7剂后,面部扁平疣较前缩小,大便通畅,1日一行。效不更方,继用原治疗思路6周后,散见2~3个芝麻大小的面部扁平疣,平于皮肤表面,二便正常。
3.1.2 湿疹
王某,男,50岁。2014年12月30日初诊,皮肤湿疹2月余,发作时皮肤可见红色丘疹,瘙痒不适,伴乏力倦怠,头昏蒙,口干口苦,口黏不适,夜眠欠佳,多梦,舌苔黄腻,脉弦细。诊断:浸淫疮(湿热郁阻),治以清热化湿止痒。方药:杏仁10g,白豆蔻15 g,薏苡仁30g,通草10g,滑石(先煎)20g,清半夏10g,淡竹叶10g,茵陈10g,黄芩10g,连翘12g,厚朴12g,石菖蒲15g,郁金15g,浙贝母15g,生地黄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另煎药渣擦拭湿疹患处。治疗7剂后皮肤瘙痒较前改善,头昏蒙减轻,多汗,舌苔略腻,脉弦滑,原方加当归15g,黄芪15g。继服7剂后,湿疹各症状均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滑,效不更方,继续治疗3月后,再无皮肤湿疹,未感头昏蒙。
3.2 神经系统
湿热黏滞胶着,易蒙闭心神及清窍。若蒙闭心神,心血不静,阳不入阴,发为不寐;若停聚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致头痛、眩晕。故临床用治眩晕、偏头疼、不寐等。
3.2.1 眩晕
李某,女,61岁。2014年9月20日初诊,自述间断性眩晕6年,发作时视物旋转,偶有恶心,无呕吐,面色萎黄,伴头重昏蒙,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夜寐不佳,大便成形,舌暗苔白略腻,脉沉缓,BP:140/90mmHg。诊断:眩晕(湿蒙于上),治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药:杏仁10g,白豆蔻15g,薏苡仁30g,陈皮15g,滑石(先煎)20g,竹茹15g,石菖蒲15g,郁金15g,茵陈15g,黄芩10g,浙贝母15g,茯苓20g,生地黄15g,炒白芍12g,厚朴10g,炒白术12g,川芎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7剂后,患者自觉眩晕症状大减,面色好,夜寐好转,效不更方,继用上药14剂后再无眩晕发作,偶感头重昏蒙及心情烦躁,睡眠正常。
3.2.2 不寐
李某,男,47岁。2014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失眠10余天,入睡困难,无多梦,入夜后自觉周身发热,手脚心灼热。平素易急躁心烦,视物模糊,双眼干涩,头昏蒙不适,纳可,小便正常,大便干结,舌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诊断:不寐(湿热郁滞扰心),治以清热化湿,和中安神。方药:杏仁10g,白豆蔻15g,薏苡仁30g,通草10g,黄芩10g,龙胆草10g,炒栀子12g,当归12g,泽泻10g,生地黄15g,醋柴胡12g,炒牡丹皮10g,桂枝6g,车前子1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7剂后,失眠症状明显改善,每晚可持续睡眠3~4h,但仍大便干,舌红体胖,苔薄白略腻,脉弦,结合患者痛风病史,原方加用土茯苓20g,连翘12g。继服7剂后,失眠症状完全改善,无双眼干涩,大便可。
3.3 消化系统疾病
湿热停蕴中焦脾胃,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引起腹胀、纳呆、便溏不爽等中焦湿热证。故临床用治泄泻、腹胀、便血、胃痛等。
3.3.1 泄泻
马某,男,48岁。2014年5月24日初诊,患者诉大便黏滞不畅3月,每日排便5~6次,大便易粘马桶,伴头昏蒙,身困倦怠,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濡。诊断:泄泻(湿热阻滞于肠),治以清热利湿。方药:枳实15g,炒白术12g,生山楂15g,酒大黄6g,神曲12g,连翘12g,厚朴12g,陈皮15g,炒槟榔12g,茵陈12g,生地黄15g,白通草10g,当归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7剂后腹泻症状大减,纳可,仍感口干口苦,舌红苔黄略腻,脉沉濡,原方加杏仁10g,白豆蔻15g,薏苡仁30g,黄芩12g,茵陈15g。服用14剂后无大便黏滞症状,大便1日一行。
3.3.2 腹胀
康某,男,51岁。2015年5月9日初诊,患者诉腹胀10年,刻下持续性腹胀腹痛,伴矢气频,口中酸臭,无肠鸣,无腹泻,无双侧胁肋胀满,自感双目干涩,右侧耳鸣,纳可,睡眠可,大便黏滞,舌淡苔白腻,脉沉滑。诊断:腹胀(湿阻气滞),治以祛湿通腑导滞。方药:杏仁12g,白豆蔻15g,薏苡仁30g,白通草10g,枳实15g,炒槟榔12g,厚朴12g,陈皮15g,炒白术12g,茯苓20g,酒大黄6g,神曲12g,连翘12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14剂后,患者诉腹胀症状大减,无腹痛,大便通畅,舌暗苔薄白,脉沉滑,调整治法为健脾化湿,消食导滞,以上方加减:去酒大黄、神曲、通草,加生山楂15g,莱菔子12g,甘草6g。服药14剂后无腹胀腹痛症状,大便可。
3.4 男科疾病
湿热之邪蕴结下焦,热郁伤阴,湿遏阳气,既可导致脾肾两虚,又可使肾藏精、主生殖发育功能受扰,也可致膀胱气化无权,引起淋证,故临床用治不育症(精子活力下降)、早泄、前列腺增生等。
3.4.1 不育症
朱某,男,29岁。2015年11月28日初诊,结婚4年未育,刻下倦怠乏力,腰部酸困,阴囊汗多,头昏蒙,性功能可,无口黏,无耳鸣,纳可,大便黏滞不畅,小便可,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查精子活力:A级12%,B级5%,C级52%。诊断:不育症(湿热阻滞),治以清热化湿,补肾填精。方药:杏仁10g,白豆蔻15g,薏苡仁30g,陈皮15g,厚朴12g,滑石(先煎)20g,清半夏10g,淡竹叶10g,茯苓20g,连翘12g,焦三仙各15g,莱菔子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7剂后阴囊汗减,无口苦,纳可,大便稀,每日2次,舌淡苔白腻,脉细,原方加炒白术、石菖蒲、郁金各15g。服用7剂后无明显不适,上方减滑石,加黄精20g,制何首乌、怀牛膝、川牛膝各12g。继服7剂阴囊无明显汗出,大便好转,舌暗苔白腻,脉细,上方加藿香、佩兰各12g。服用10剂后无明显不适,效不更方,继续治疗半年后,精子活力较前明显增强。
3.4.2 前列腺增生
梁某,男,53岁。2015年4月4日初诊,诉小便频数1年,刻下小便便意频数,无夜尿,会阴部潮湿,小便时伴热感,小便色黄,泡沫多,腰部酸困,勃起减弱,早泄,头昏蒙,口臭,大便易稀,舌暗苔薄白,脉细。诊断:淋证(湿热下注),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方药:杏仁10g,白豆蔻15g,薏苡仁30g,泽泻12g,滑石(先煎)20 g,茵陈12 g,清半夏10 g,淡竹叶10 g,土茯苓20 g,茯苓20g,陈皮12g,厚朴12g,石菖蒲15g,郁金15g,车前子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10剂后小便频数减轻,大便成形,勃起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原方加当归、川芎各15g,黄柏10g。继服14剂后小便频数全无,勃起正常,二便可。
3.5 女性疾病
湿热相合,腻滞蕴蒸不化,流注下焦,郁而生毒,导致各种妇科疾病。
外阴炎:赵某,女,35岁,2014年9月13日初诊。患者妇科检查示外阴炎,涂抹抗生素软膏后症状可暂时缓解,但仍反复发生,刻下外阴部红肿,自感瘙痒灼热,未感疼痛,伴头昏蒙,多汗,口苦,大便溏,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诊断:外阴炎(下焦湿热蕴毒),治以清热解毒,除湿止痒。方药:杏仁10g,白豆蔻15g,薏苡仁30g,通草10g,滑石(先煎)20g,清半夏10g,淡竹叶10g,茵陈15g,黄芩12g,连翘12g,生地黄15g,黄柏12g,炒牡丹皮12g,生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另煎药渣坐浴。治疗7剂后,患者自述外阴部无红肿,无灼热感,瘙痒缓解,效不更方,继用7剂后外阴炎相关症状均治愈,偶伴头昏蒙,大便正常。
3.6 泌尿系统疾病
三焦水道失司,水液停聚,泛滥肌肤,导致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肾小球肾炎:赵某,女,54岁,2016年3月28日初诊。肾小球肾炎2年,刻下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晨起双眼睑浮肿,双手肿胀不适,口苦,口中气味重,二便正常,舌苔白腻,脉沉缓。辅助检查:查尿蛋白++,尿红细胞5个。诊断:水肿(中焦湿浊停滞),治以健脾化湿利水。方药:杏仁10g,白豆蔻15g,薏苡仁30g,陈皮15g,滑石(先煎)20g,清半夏10g,淡竹叶10g,茵陈10g,茯苓20g,厚朴12g,炒白术12g,泽泻10g,白茅根10g,天麻12g,钩藤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7剂后双下肢及双眼睑浮肿症状明显改善,效不更方。沿用上述治疗思路三月后患者肾小球肾炎症状基本控制,查尿蛋白(-),未见尿红细胞。
3.7 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
湿浊内停,郁久化热,湿热煎熬,闭阻脉络,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代谢失常。
痛风:朱某,男,45岁,2015年5月30日初诊。自述双侧踝关节间断性疼痛10余年,发作时自感热胀。患者形胖,面色黯,偶眩晕,纳可,二便如常,舌暗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缓。查血尿酸740u,血脂正常,BP:130/110mmHg。诊断:痹症(湿热痹阻),治以清热除湿通络。方药:杏仁10g,白豆蔻15g,薏苡仁30g,陈皮15g,通草10g,滑石(先煎)20g,清半夏12g,淡竹叶10g,茵陈15g,黄芩10g,黄柏12g,浙贝母15g,土茯苓20g,茯苓20g,厚朴12g,石菖蒲15g,郁金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7剂后患者面色好转,无眩晕,踝关节热胀疼痛的症状减轻,效不更方,继用上述治疗思路,随访半年未见痛风发作。
3.8 耳鼻喉疾病
肝心脾肺肾分别开窍于目舌口鼻耳,故若湿热之邪停滞任一脏腑,便导致其开窍的五官发生病变,故临床用治咽炎、复发性口腔溃疡等。
咽炎:王某,男,25岁。2015年5月18日初诊,诉咽喉部有痰,伴恶心干呕3年余。刻下咽部有痰,色白质稀量多,时有恶心,干呕,口黏,口气味重,手心汗多,纳尚可,大便时干时稀,小便可,舌红苔白厚腻,脉弦滑。诊断:喉痹(湿阻中焦),治以清热化湿散结。方药:杏仁12g,白豆蔻15g,薏苡仁30g,白通草10g,滑石(先煎)20g,厚朴12g,陈皮15g,法半夏12g,淡竹叶10g,炒白术15g,茯苓20g,藿香15g,佩兰15g,泽泻10g,郁金15g,石菖蒲15g,茵陈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7剂后,咽部有痰症状大减,无恶心干呕,大便可,舌苔略腻,脉沉弦滑,效不更方,继服一月后咽炎症状基本消失。
3.9 其他
3.9.1 胁痛
田某,男,42岁。2016年2月27日初诊,自述两侧胁肋部胀满疼痛不适1年,偶有反酸,腰困,心悸烦躁,倦怠乏力,头昏蒙,手足胀,四肢麻,纳可,眠欠佳,大便时干时稀,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沉细。诊断:胁痛(肝经湿热),治以疏肝理气,清利湿热。方药:杏仁10g,白豆蔻12g,薏苡仁30g,通草10g,滑石(先煎)20g,清半夏10g,淡竹叶10g,陈皮15g,厚朴12g,黄芩12g,龙胆草10g,当归15g,泽泻10g,炒栀子12g,醋柴胡15,车前子10g,生地黄15g,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7剂后,患者两胁肋胀满及头昏蒙症状减轻,仍偶感乏力,大便黏滞不成形,舌暗红苔白略腻,脉沉缓,原方去通草、龙胆草、当归、泽泻、炒栀子、醋柴胡、车前子和生地黄,调整清半夏为法半夏10g,黄芩为10g,加连翘12g,浙贝母15g,竹茹12g,石菖蒲15g,郁金15g。服药10剂后双胁肋胀满症状大减,无手足肿胀,偶感头昏蒙,二便可,效不更方,继服一月后,未感双侧胁肋胀满疼痛。
3.9.2 盗汗
潘某,男,32岁。2016年3月21日初诊,诉盗汗半年余,尤以头汗明显,自觉周身发热,手脚冰凉,偶感头昏蒙,平素后背部易出红疹,头发易出油,大便稀溏,眠可,舌暗苔薄白,脉濡沉。诊断:盗汗(湿热蕴滞),治以清热祛湿敛汗。方药:杏仁12g,白豆蔻15g,薏苡仁30g,通草10g,滑石(先煎)20g,清半夏10g,陈皮15g,茯苓20g,竹茹15g,厚朴10g,川芎15g,当归15g,川牛膝15g,赤芍15g,石菖蒲15g,郁金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7剂后,盗汗症状大减,头汗减少,大便好转,舌暗苔薄白,脉濡,原方基础上加黄芩10g。再服10剂后盗汗较前明显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效不更方,原方继服7剂后基本未见盗汗症状,无头昏蒙感,大便可。
3.9.3 发热
徐某,女,39岁。2015年3月21日初诊,自述身热不扬3月余,每日夜间十点至第二天晨起自觉发热,按其肌肤却不甚热,伴头昏蒙,心情易怒,纳呆,睡眠欠佳,大便黏滞,小便可,舌暗苔白腻,脉细。诊断:内伤发热(湿热郁阻),治以清热化湿。方药:杏仁10g,白豆蔻15g,薏苡仁30g,陈皮15g,通草10g,滑石(先煎)30g,法半夏10g,淡竹叶10g,茵陈15g,黄芩12g,浙贝母15g,连翘12g,藿香12g,土茯苓20g,茯苓2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7剂后患者自感身热不扬症状缓解,每日自觉发热时间缩短,夜间十点至凌晨一点较明显,无头昏蒙,食欲佳,睡眠改善,大便成形,舌红苔略腻,脉细。效不更方,继续沿用上述治疗思路,两周后无自觉发热的症状,睡眠、饮食、二便均正常。
4.讨论
现代生活中,恣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生冷之食,情绪紧张,运动量少,易湿热内生,脏腑功能失调,诸病丛生。首先饮食不节,饮食偏嗜的不良饮食习惯及高脂、高糖膳食结构导致食物不能及时腐熟运化,日久聚湿生热。其次现代人缺乏运动的起居生活,易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导致湿热内蕴。另外,当今竞争社会,工作压力大,易情绪紧张,急躁易怒,此时土虚木乘,引起运化失调,湿邪中阻,久而化生湿热。湿热弥散,或上中、中下两焦共病,或三焦俱病,或表里俱病,均可阻滞气机经络,故以三仁汤宣畅气机而解除湿热,三焦并调。
传统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理法方药,这是中医能在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由以上临床病例可略窥吾师治疗湿热病之一斑,把握“致病必求于本”,在临床应用三仁汤时需把握病机,关键在于湿热之邪阻滞气机,以其加减治疗湿邪弥漫三焦导致元气、水液不能正常输布产生的各种疾病,治在宣畅气机,以宣上、畅中、渗下作为三焦湿热的治疗大法,以达气行则湿化的目的。另外,三仁汤临床应用由上至下,由内至外,涉及多个脏腑及部位,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法则,正如仲景所言“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其取得的疗效,对提高临证水平颇具启迪和指导作用。
I 本文摘自《光明中医》 2017年第6期第887-890页。I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立即删除。I 投稿信箱:445288908@qq.comI 咨询合作:微信号:lianshangpuying。
I 注意警示: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知识,仅供参考,不做为处方,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仁汤临床应用】【功效】宣畅气机,清利...
三仁汤临证医案选录
三仁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三仁汤临床应用的研究近况
布医大会|席大章:三仁汤运用的一点体会
孙玉信用三仁汤医案六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